当代英国著名记者、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哈斯金斯爵士
哈斯金斯作为战地记者在福克兰群岛战场(1982 年)
哈斯丁斯的军事历史《朝鲜战争》(1987年出版)
在很多“爱国”的中国人看来“抗美援朝”是民族的光荣;但在美国也有很多“不爱国”的中国人持相反的说法, 比如说曾经著名的作家郑义就是后者。
马克斯·哈斯丁斯爵士(Max Hastings)是当代英国一位著名记者、军事历史学家,著有有关二十世纪重要战争的专著十几部,显然是位严肃的历史学家。那十几部专著中,有一部是《朝鲜战争》(The Korean War),出版于1987年。我愿看看他对那场战争都有些什么说法。
战争是谁发动的?
这不用说,是北朝鲜的金日成发动的。打了南朝鲜和美国一个措手不及。
李承晚是个独裁者,美国人的走狗吗?
的确是个独裁者,但肯定不是美国人的傀儡。
金日成是受苏联的指使吗?
好像不是。斯大林本来没那想法,后来倒也乐见金日成成功。
中国在事前知情吗?
好像所知不多,更谈不上共谋。
美国人当时知道这些情况吗?
没法知道。 一看那来势凶猛,反应就是“斯大林的世界革命大进攻开始了”。
美国是要用朝鲜做跳板侵略中国吗?
本来是肯定没那想法,后来政府里的主要角色也没那想法,当然军队里的一些人如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大胜之后不乏这样的想法:如果中国真敢进兵朝鲜,正好让他英雄有用武之地,顺便打进中国,帮国民党“光复大陆”,成就不世功业。
中国对美国政府的“政策”知情吗?
不知情,没法相信。一看那来势凶猛,反应就是“美帝国主义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中国是受苏联的指使吗?
不是,的确是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受到了威胁。
志愿军英勇无敌吗?
战斗力的确很强,战术表现相当优秀。在入朝的头几个月,的确打得美国军队失魂落魄。
美国兵都是些少爷兵,不堪一击吗?
那也不至于,但在刚开始与志愿军接触时,的确太不“知彼”,战术表现不佳,受到意外重大打击后,士气接近崩溃。但几个月后就有相当恢复,士气与战术都调整到能坚守的程度。但总的来说,士气不高。
志愿军的优势是什么?
人多,士气高,操轻武器的战术能力强;“不怕牺牲”,也就是说上层决策者对死人的考量较轻。
美军的优势是什么?
火炮威力,空中绝对优势。
那场战争谁胜谁负?
平局。中国方面是差不多能用上的力都用上了,在停战前的两年多里基本上没有能有什么进展。美国方面是本来就没有把朝鲜当主战场,主要力量要留着保护西欧,愿意投入到朝鲜的那点力量不足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美方早就谋求停战,倒是中方一直不太死心。
美国会使用原子弹吗?
有一定可能。美军里的一些人,尤其是麦克阿瑟是很主张使用原子弹的。当时美国一般的老百姓也认为应该用。政府里的文职人员以总统杜鲁门为代表不太主张使用,但他们做那样的决定也要承受巨大的国内压力;另一方面,欧洲盟国的政府和百姓都明确反对使用原子弹,所以杜鲁门也感受到另一方面的巨大的压力。当然杜鲁门等文职人员本人的信念是不用,那是出于他们对历史、道德的理解。事实上,杜鲁门最有可能被推动使用原子弹的时间,恰恰是五一年初志愿军一路披靡攻下汉城,继续南进,看来很快就要把美军赶下海去的时期。后来志愿军南进失败,退出汉城,杜鲁门大大松了一口气,不用再考虑使用原子弹这折磨人的问题了。两年后,美国终于研发出了战术原子弹,当量小了很多,使用起来顾虑少了很多。于是美国加大放风,中国方面好像也觉得威胁增加了。马克斯·哈斯金斯猜测,那可能是促成中方接受停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杜鲁门没有使用原子弹,是一个正确决定吗?
绝对正确。如果使用了,第一当时会死远为更多的百姓。更重要的是,开了在局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的先例,以后在冲突中某一方或双方更会轻易使用原子弹。毕竟后来没有人在冲突中使用原子弹,杜鲁门作为一个政治家,眼光毕竟比军人和百姓要高远得多。
志愿军优待俘虏吗?
远比日本皇军和北朝鲜军队好。哈斯金斯也提到了当年的日本皇军里有很多其实就是朝鲜人。
志愿军感化了很多俘虏吗?
没有。
志愿军让美国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了吗?
有一点。有美国兵回忆说从前在美国看见华人都是很温顺听话的,到了朝鲜遇到中国兵打起仗来那么厉害,真是不好想像。
志愿军牺牲几十万, 但中国人这样“站立起来了”,值得吗?
不同思想境界的中国人的回答肯定不同。我的看法是“活着”比“虚荣心”、“自尊心”更重要。
这场战争值得吗?
哈斯丁斯采纳的数据是美军死亡三万三千多人,伤十万五千多人;南朝鲜军死亡约四十一万,伤约四十三万;估计志愿军牺牲几十万,北朝鲜军死亡约百万。此外还有无数平民死亡、流离失所。
所有战争都是人类的巨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