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祁连山黑河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6454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篇青春小说《校园是一座象牙塔》(连载)第一章

已有 171 次阅读2023-4-30 05:53 分享到微信

沈青来这所大学已经三个月,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让她称心如意。依靠良好的绘画天赋,考上该校建筑学专业,远离上海父母无微不至的鸟笼般的呵护,享受这所海滨大学带给她的难得的自由;还因为出生月份在班上最大而被指导员任命为班长;住在五个人的宿舍,相比男生七个人的拥挤还算宽敞舒适。每天清晨她都坚持早起跑步,在室友熟睡的呼吸声中悄悄穿好衣服,出门后兴冲冲地快步走进盥洗室,梳洗打扮完毕后换上白色跑鞋,这时,她再一次发现自己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原来是对称与均衡的象征。课本里的对称均衡是中外古典建筑永恒不变的设计法则,瑰丽的宫殿,森严的寺庙,伟岸的教堂,尤其是精巧的中国园林里散布的小桥、亭台、楼阁,无一不是对称与均衡的杰出范例。沈青对着镜子左右扭动着细细的腰身,看来天生丽质的属性正和建筑美学的属性完全一致,像她这样的美少女就应该去演奏那被称之为凝固的不朽音乐。记得父亲曾说过,欣赏一个建筑体就是人对现实和未来的美好体验,它抛弃一切世俗功利,只留下人类特有的遐想与感知,在充满想象力的造型、意境、环境三者之间来回穿梭,行走自如。于是,建筑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让她从小就把自身的美与围合空间的美糅合在一起,难以分离。

跑在运动场上,透过众多羡慕或赞赏的目光,沈青更坚定了对自己的信心。晨风吹散了乌黑的长发,在东方红日的映衬下显得英姿飒爽。直到发现一位同样跑步的四十多岁的女老师,成熟而优雅,她才猛然意识到少女的先天不足,犹如母亲身上的许多特质,使她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莫非建筑课上老师说的隐喻和象征只有成熟的女人才能拥有?老北京故宫隐喻了华贵雍容,中世纪教堂象征着古典深邃,这一切都是日积月累的磨炼和锻造才具备的神奇魅力。不过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女孩,她也不会就此甘拜下风。昨天她大胆地向系主任李文涛提出,建筑学专业应该增设《建筑美学》课程。李文涛知道她出生于建筑世家,父亲沈云海是建筑美学领域里的翘楚,就饶有兴致地问为什么要增加这门课程。沈青认为,《建筑美学》融建筑学和美学为一体,经过对中外各种建筑物的综合鉴赏,不仅可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还能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造型和色彩的驾驭能力。李文涛点头称是。目前建筑系共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面向全国各地广泛招收生源。建筑学专业融合了艺科、工科、文科三个门类,探索分析居住诗意空间的普遍法则,美其名曰:工科中的艺术家。城市规划专业为将来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培养设计或管理人才,还能加入到公路交通和市政工程等领域中去。风景园林专业经过植物学与园林设计等课程传授,培育景观规划、园林建筑和植物种植方面的综合型人才。

 

跑完步回到宿舍,那雯、肖蓉、胡卫红、郑晓兰都已经起床,大家一边叽叽喳喳说笑着,一边收拾整齐各自的床铺。沈青换好衣服,在室友们去盥洗室的间隙,从抽屉里取出英语书津津有味读了起来。口语流利是她最引以为自豪的,应该归功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的堂姐,用强化情景教育把她的听说读写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做到像美国人说英语那样轻松自如。沈云海乘女儿学外语兴趣正浓的契机,不遗余力地推荐青少年时代学过的俄语。沈青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语言?沈云海援引革命导师列宁的话说,俄语兼有法语般柔和与德语般刚强。还和妻子一起演唱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灯光》。沈青听了感兴趣的倒不是难啃的斯拉夫语言,而是歌曲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本来是一首刊发在苏联《真理报》上的小诗,被不少音乐家争先恐后写成了曲。灯光的意象勾勒出一位沉醉在爱河里的姑娘,与即将赶赴前线的心上人告别的动人场景。闪亮的灯光永远陪伴着爱人去勇敢地战斗,祖国和平、生活安宁和爱情美满会在金黄色的灯光下芬芳吐艳。相比伊萨科夫斯基另一首作品《喀秋莎》,沈青觉得《灯光》更能体现少女的浪漫情怀,不过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子,她对这首歌的人物设定有些异议,为什么总是女人送男人去打仗呢?自己偏爱像《桃花扇》里侯公子那样的文弱书生,歌曲里的场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反而有可能是小伙子送姑娘上前线。那有什么奇怪呢?小学时看的《杨家将》里,穆桂英不是把杨宗保活捉上山,然后软硬兼施逼迫其就范吗?如果现实生活里真的发生这种事,《灯光》的歌词肯定要全部修改。

耳边传来翻书页的声音,沈青回头一看,原来是肖蓉不知什么时候回到宿舍,悄无声息地和自己一样默读英语。这个不爱说话,年龄最小,才十七岁的女孩很容易让人产生爱怜之情。表面看肖蓉好像一点都不合群,可细细一琢磨,发现她很爱这个集体,明明是本地人,家离学校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却偏偏住在宿舍里。也许平静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火热的心。

那雯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嘴里念叨着外国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字正腔圆,几乎以假乱真。沈青打心眼里羡慕这位北京姑娘的得天独厚,不像自己花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把前鼻音和后鼻音区分开来,特别是艰难的儿化音,在那雯嘴里信口拈来。记得刚到宿舍时问那雯姓什么,回答是,姓那,叶赫那拉的那。何等的自豪啊!

紧接着,胡卫红和郑晓兰也回来了,气氛顿时热闹非凡。沈青暗自把中学时的小伙伴和眼前的室友做了详细比较,发觉最大不同是各自的来源地,就像毛主席语录里说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八点是大家进早餐的时候,每人拿着饭盒、菜盒再加一根勺子,兴高采烈地出门迈向学生食堂。如果站在最高楼层俯瞰下面,可以看到各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三五成群地分别朝散布在生活区的大小食堂走去,形成了人铁饭钢与热火朝天的滚滚洪流。校广播站正播出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年轻人的心声》,其中有一句歌词说,校园像一座象牙塔,引起了那雯的兴趣,一旁的郑晓兰以行家口吻告诉她,这首歌的原唱是台湾民歌手潘安邦,由叶佳修作词作曲,自己抽屉里有盒带,大家想听可以在晚上偷偷地听,毕竟潘安邦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让指导员知道了不太好。胡卫红亮出鲜明的观点,没有叶佳修就没有潘安邦。郑晓兰立刻反击,没有潘安邦,叶佳修也写不出《外婆的澎湖湾》,因为歌里的外婆是潘安邦的外婆。进了食堂后,扑面而来的各种美食飘逸出诱人香味。利用排长队的机会,郑晓兰滔滔不绝给大家讲起了台湾民歌运动。九年前的台北中山堂隆重上演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晚会,接着第一张《中国现代民歌集》发行,被音乐评论家称之为台湾歌坛的辛亥革命,由此涌现出李泰祥、叶佳修、侯德健等杰出音乐人。沈青听到这里,不禁想起高中时每天放学回家,嘴里都哼着叶佳修的《踏着夕阳归去》,那份悠闲洒脱和纯真质朴让她回味无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十分崇拜叶佳修,不管他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甚至有点土气,这和大多数女孩的审美观大相径庭,不是依赖视觉而是听觉。

围在一起吃早饭,沈青如数家珍地列举上海人民热衷的美味早点,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小笼生煎、春卷锅贴、麻球糖糕、葱油饼及小馄饨。那雯和胡卫红不理解,南方人为什么把吃看得如此郑重?不就是填饱肚子吗!沈青和郑晓兰却振振有词地解释,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的南方人就是把吃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趁着刚才宣讲台湾民歌运动的成就感,郑晓兰又介绍起福建功夫茶的冲泡技巧,并现身说法,绘声绘色。她把泡茶过程形象地分成三步曲。第一步,为了更好地清洁茶具,先要煮熟冷水,将烧开的沸水倒入紫砂小壶,同时冲湿小壶表面,拎起摆动几下,再将沸水分别倒进各饮用的小杯。她边说边做起了示范动作,强调这样就可以起到热杯和祛毒的双重作用。第二步,放茶叶讲究先后,一放碎末,二放叶子,最终把布局均匀的叶片铺在表层。洗茶的时候,必须采取高冲的手法将沸水冲进紫砂小壶,拿起小壶盖子抹去水面上浮起的茶沫,而后把茶水彻底倒出。第三步就可以美美地享受了,用凤凰三点头的姿势,说到这里,她作了波浪式的形象比喻,第二次采用高冲模式把沸水倒满紫砂小壶。为保证味道均衡鲜美,先将茶水倒进福建人喜欢的公道杯,后经该杯依次倒入各小杯。讲解完毕,大家不约而同地面面相觑,生平第一次听说有这样喝茶的,简直就像舞台上的形体表演。那雯服服帖帖啊呀了一阵后,为了平衡北方人要强的心理,就夸张渲染了一番北京大碗茶,恰如样板戏《红灯记》里的铁路工人李玉和,谢谢妈之后就一饮而尽,简单明了。

 

正说笑间,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生不知从什么地方溜了过来,问胡卫红借了五毛菜票后又跑开了。大家用奇怪的眼神观察胡卫红,好像心照不宣似的。借菜票的叫程伟强,是建筑系八四级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那雯开玩笑说程伟强对胡卫红很有意思,郑晓兰马上起哄,谁知胡卫红面不改色心不跳,我自岿然不动。沈青立即断定这是冤假错案,公开替胡卫红辩护。正方和反方兴致勃勃争论一番后,来自辽宁抚顺的胡卫红开始做总结性发言,向大家解释湖北籍同学程伟强,尽管父亲是武汉人,可母亲却是抚顺人,小的时候还在抚顺外公外婆家生活过很长时间,彼此属于半个同乡关系。郑晓兰曾听城市规划专业的一位女生说,程伟强的父亲是武汉市政府的一位副局长。那雯嘴一撇,斜着眼睛调侃道,纯属小芝麻官,七品以下,在北京从窗户扔出一块西瓜,说不定就能砸到哪位部长的脑袋。室友们个个都张大了嘴,惊讶不已。不过相比他人羡慕天子脚下的生活环境,沈青更喜欢听那雯讲她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初恋男友高宇翔,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一路走来,验证了人间爱情的客观存在。前两天还听那雯讲她刻骨铭心的少年往事,哥哥那军和高宇翔在放学途中,遇见一个号称黑旋风的小痞子,人高马大,两人加起来也打不过他。就在这小子取得完胜之时,及时赶来的那雯披挂上阵了,她双手抓起小痞子手臂,用尽吃奶力气狠狠咬着。小痞子痛得嗷嗷直叫,那军和高宇翔也虎口脱险。从此小痞子见到那雯就赶快躲开。沈青在祝福那雯的同时,仔细回顾了一遍自己的情感历程,好像没有具体的爱慕对象,只是从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里零碎地找到一点特殊感觉。小说《青春之歌》里的卢嘉川吸引了她两年,日本电影《砂器》里的钢琴家让她胡思乱想了半年,接下来就没有什么可以整夜思念的人。是不是要求太高了?显然不,可能爱情的奥秘恰恰在于其偶然性和突发性,有的人过早,有的人正好,有的人过晚。她在高二时听过台湾版的校园歌曲《童年》,第二段歌词竟然唱初恋的童年,胆子也真够大的。但现在耳闻目睹了那雯的初恋,沈青很快相信了《童年》的真实性。然而常年困扰她最艰难的问题是,男女之间爱情和友谊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知根知底的异性朋友绝不能做恋人?她看过好几遍的日本电影《生死恋》探讨过这个问题,女主人公夏子和风度翩翩的野岛在外人看来似乎是天仙配,可憨厚木讷的大宫出现后,一切都变得匪夷所思。至于大宫靠什么后来居上,连夏子也说不清楚。沈青为这个超级难题问过母亲,没曾想到母亲严厉批评夏子朝三暮四,记得去年一家人观看外国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母亲也同样抨击安娜不应该抛弃家庭,丈夫卡列宁属于那种典型的好男人,值得妻子信赖和托付。沈青不敢和母亲再讨论话剧《雷雨》,生怕母亲又要谴责繁漪,维护周朴园了。

 

室友们的闲聊并没有引起她的兴趣,嘴里慢慢嚼着菜包,思绪又回到临近高考时所发生的一切。父母要求一定要考进以建筑闻名的同济大学,而她擅自做主填写了这所建筑并不很强的学校,父亲失望,母亲落泪,亲戚责怪,要好的中学同学也不理解。的确在这件事上,她第一次变得不像沈青,似乎受了巴金《家》《春》《秋》的诱惑,逃离束缚,去一个家人鞭长莫及的地方,想我所想,爱我所爱。虽然离开上海的时候如释重负,但到了学校没两天又开始思念故乡,回味单纯快乐的高中生活,还有她每天经过的鲁迅故居,从小到大一直住在虹口山阴路,那里的一草一木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洗完餐具,大家回到宿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时间为九点,早餐过后的同学们特别精神饱满,绝大多数已不再像中学时代挎上沉重的书包,而是简单地拿着教科书和笔记本朝各自的教学楼快步走去。对于来自北方和四季分明的南方同学来说,这里没有家乡的暑往寒来,没有树叶凋零和寒风凛冽,这里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冬季,温暖如初的十二月,徐徐展开阳光灿烂的巨型翅膀,把洋溢在人们心头那渴望冬去春来的美好憧憬紧紧拥抱;结实挺拔的棕榈树散布在小路两旁,诉说着变幻沧桑的历史年轮;娇艳欲滴的凤凰花开放在绿莹莹的草丛,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迷人芳香。

从女生宿舍到建筑系教学楼,等于从学校的最南端到最北端,走路期间可以饱览校园的规划布局。沈青不止一次以半个建筑师的身份,把各功能区严格认真做了专业评判,从老师那里得知,建筑和规划是不可分割的综合体。这所临海的大学面积虽大,但一半属于山地,所以不可能像其它高校通常以大门为中轴线。尽管如此,学校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后勤保障区、体育运动区、文艺娱乐区、休闲生活区等分布却能达到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水平。建筑系教学楼最大的亮点是门前布置了绿化带的小操场,形成学习、交流、休憩三者为一体的舒适空间。接待大厅的结构由三根圆形立柱支持,明亮通透,宽敞大气。为保证阳光充足,过道一侧安装有大型玻璃窗,与外界紧密融合。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中外优秀城市和建筑图片。沈青记得刚进校时,建筑系每位新生手上都有一本系办公室发放的小手册,是对本系教学楼建筑风格的详细介绍。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她差不多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印象最深的要数对造型的描述,平屋面的内敛实用,书卷风格的空间布局,前后比照的艺术手法,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外墙以深色为主,凸显雅致深邃的学院风格,内墙米黄与浅褐相互糅合,勾画出建筑教学的文化色彩。

 

到了教室,与那雯喜欢坐最前排不同,沈青习惯性地坐在中排靠窗的位子。从小学开始就偏爱窗边座位,偶尔可以思想开小差,乘老师不注意时偷看外面的风景。郑晓兰亲昵地坐在旁边,上课前两人还能窃窃私语。今天前两节讲《建筑概论》,授课老师是名校毕业的年轻女助教,二十八九岁,观念前卫,言辞犀利,刚给新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告诫大家建筑首先不是艺术。这无疑给很多人泼了一瓢冷水,尤其那些兴趣从美术转移到建筑方面的同学,被老师的宣言震得目瞪口呆。《建筑概论》共分建筑含义、建筑科学性、建筑文化性、中外建筑等四部分。女助教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今后要了解枯燥的四大力学,还有结构材料、给水排水、暖气通风、电气照明、施工与监理等一系列工程学科。如今一幢建筑物背后所涵盖的,犹如著名的交响乐团,钢琴、提琴、竖琴、小号、圆号、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各种不同的乐器竞相争艳。建筑设计总体思想要能控制和引导整个管弦团队的表演进程,赋予乐手丰富多样和高低起伏的情感色彩。由于分工很细,各工种之间的互相配合至关重要,建筑师已不再单打独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谓集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和艺术家为一体的巨匠达·芬奇,换在今天肯定会活活饿死,因为什么都懂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懂。

老师的话并不危言耸听,随着课程内容逐步地展开,同学们渐渐清楚,十八世纪以前的建筑无异于一尊可居住的雕塑,到了十九世纪情况就不同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符合工业革命后的居住要求,由此催生出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把建筑功能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形式上大力主张建造高层。当沈青看到一九零四年落成的芝加哥卡宋百货大楼时,很自然地联想起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当初华人建筑师关颁声设计它的时候,一定参考了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卡宋百货大楼,原来民国时期的海派商业楼宇基本上都受了美国人的影响,那个叫路易斯·沙利文的建筑大师,出生于波士顿,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

好在建筑科学性这一章节已经讲完,今天轮到渴望已久的建筑文化性,沈青的心绪豁然开朗,身板也不由自主挺直了。窗外树梢上成群的小鸟,不知疲倦地啾啾尖叫着,仿佛预示有好兆头即将来临。女助教走进教室,满面春风,一开课就矫正前些日子过多强调建筑功能性的偏颇观点,开门见山地警告大家,艺术性是建筑学专业的灵魂所在,工程技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逐步掌握,而造型的美观与否,往往无法传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最好从中国的诗歌与书法,西方的绘画与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

 

沈青和郑晓兰相视而笑,到现在她们总算明白,老师先抑后扬起到了非凡的效果,其良苦用心昭昭在目,这些刚入校的新生,对什么是建筑由此产生了十分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同学如释重负,因为今天起艺术又重新回到课堂,单调乏味的科学技术暂时告一段落。滔滔不绝的女助教特意看了沈青一眼,让这位上海姑娘立刻预感到,独具一格的海派建筑风情将要从老师的口中喷薄欲出,她兴奋地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女助教问有多少人去过上海,举手的将近占一半;又问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去过的异口同声:石库门!郑晓兰怅然若失地望着沈青,噘嘴说长这么大,同上海的缘分只有大白兔奶糖,等明年暑假一定要来沈青家。

今天讲建筑的地域特性,女助教一反每逢海派住宅必谈石库门的常规,她另辟蹊径,问大家知不知道新式里弄?除了沈青露出会心的微笑外,其他人丈二摸不着头脑。事实上,上海的新式里弄纯粹属于石库门的衍生物,二十年代后,除了居住石库门的中产阶级外,介于上层和中层之间的精英阶级脱颖而出。为满足他们的爱好和品位,一种与石库门风格截然不同的新式里弄拔地而起,造型更加别致新颖,密闭保守的空间完全转变成开放包容,绝大多数的楼层为三层,用做工考究的铜制栅门取代沉重森严的石库大门,室内装潢也紧紧跟随当时的国际潮流,同时还配备清洁干净的卫生设施。与石库门最大的区别是,新式里弄强调内部庭园的绿化种植,为保障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的顺利,矮小栅栏彻底替换了高大围墙,原先石库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被改造成清新宽敞的小花园。讲到这里,女助教意犹未尽,还把当年居住在新式里弄的文人墨客都挖掘出来,代表左翼文学的鲁迅、蒋光慈、郁达夫、柔石等一一被详细述说,似乎有点跑题。

在沈青从小记忆里,新式里弄是伴随她健康成长的摇篮。除了三楼另一户人家,底层和二楼都属于她家,最让她舒适惬意的是矮墙围起来的小面积花园,夏天的时候,一家人乘凉聊天,不亦乐乎。相对石库门,沈青觉得新式里弄用石刻装修的门楣非常精巧美观,落落大方,她家后门的门廊顶盖不仅遮风挡雨,而且呈圆形曲线状,玲珑剔透,富有别样的风采。

第一节课结束后,同学们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笑逗乐,那雯告诉大家,女助教翻备课材料时,里边有一张四合院的图片,由此推测,下节课肯定要讲北京的四合院。胡卫红宣布一个秘密,女助教是山西大同人,下节课十有八九要介绍名闻天下的山西民居。沈青也有同感,听女助教说过,中国目前留存的南宋以前古建筑大约百分之七十都在山西,而且风格多样,数不胜数,从远古时代的穴居到幽深古朴的村落,再到富丽堂皇的城镇规划布局,都凝聚了黄河流域古老文化的诸多精髓。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节课女助教一厢情愿地问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山西,除了一位山西考来的同学举手外,没有人反应。老师有点尴尬,调侃说要给主管山西的领导同志写信,强烈要求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省外游客来饱览三晋大地。她慢悠悠地从山西历史讲起,悉数各朝代赫赫有名的仁人志士,当说到明清时期的晋商时,顿时眉飞色舞。

沈青听到老师提及商人,不禁皱起眉头,轻轻告诉身边的郑晓兰,远在上海的家人都很反感投机倒把。郑晓兰惊讶万分,摸了摸沈青额头,说不敢相信,四人帮粉碎八年了,怎么上海的叔叔阿姨们还会有这样想法?自己家里的哥哥姐姐无一例外都下海经商,哥哥上个月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应该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女助教无比自豪地赞美晋商,没有这些披星戴月、忍辱负重的山西商人,就没有明清古建筑的灿烂辉煌。在外辛辛苦苦挣钱,荣归故里后自然而然就想构筑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从此,一幢接一幢的古朴民居在山西境内鳞次栉比地展开。和中国其它地方古建筑一样,山西民居也采用传统的木梁来承受房屋的重力,坚硬的石头和砖块被工匠用来砌筑护墙,而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完整的城镇规划基本运用类似围棋棋盘的方正布局,规整严密,平面中轴保持高度对称,穿插其间的院落式民居呈现密闭式排列组合,内外迥异,主次有序。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屋顶装潢精美雅致,檐口制作构思巧妙,栋梁上的雕饰和彩绘也别具一格。

女助教的老家大同处于晋北地区,紧邻内蒙古,气候十分干燥,旱情也很严重,早晚的温度差异非常明显,在山西地区算得上是寒冷区域。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使晋北地区的民居在排列上显得简单划一和有条不紊。平顶屋面及木桩样式的迎面开窗,给住户带来通畅的阳光照射和自由呼吸。同时为保暖起见,砖木和厚土坯撑起了房屋结构的半壁江山。

介绍完自己的家乡,女助教口干舌燥,连忙抓起保温杯,一股脑儿喝光杯里的茶水。那雯朝沈青这边瞄了一眼,意思是什么时候讲北京四合院啊?沈青不置可否,只是含笑摇头。

饮水后的女助教精神百倍,开始讲解晋中地区的四合院。那雯绝望地向沈青哭丧脸。

对于四合院,女助教娓娓道来,晋中四合院有一个院子的,也有两个和三个的。大院通常由几个小院平行组合而成。每个院子有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房、厢房。由于固守封闭严谨的营造模式,山西境内的四合院从根本上凸显了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

那雯的担心是多余的,北京四合院自然不会被老师错过。女助教打破常规,神秘地笑着说,从来没去过北京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人人都爱北京天安门。那雯兴奋地差点尖叫。女助教问那雯,北京四合院最早从哪个朝代开始?那雯大声回答:元代!好样的,不愧是老北京。

 

众所周知,四合院是伟大首都的象征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心驰神往的地方。元朝开国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推广在国都范围内建造房屋,果断颁布皇帝诏书,动员旧都的王公贵族和富豪名流来京城构筑宅邸,从而带动旧都的黎民百姓也迁移到京城居住。北京胡同的东西走向格局就是这个时候初步规划而成的。于是,大范围的建房运动热火朝天地展开,一种精致的院落式住宅渐渐流行起来,直到明朝和清朝,在无数能工巧匠的努力营造下,最终诞生出了有口皆碑的北京四合院。

游客们一旦推开两扇院门,踏进这所神秘院子,外院的情景就一览无遗,第一眼会观察到精雕细琢的影壁。女助教生动地引用一句成语:祸起萧墙,其中萧墙在古代就是影壁的意思,上面的每块砖都经过了专人特殊研磨。接着看到的是给客人居住的南屋,还有竖立在外院北侧墙壁正中的垂花门。

为了解释清楚,女助教特意在黑板上详细画了垂花门实样,告诉大家通过垂花门,游客们才能清晰地看见内部院子的一草一木,那是由北屋、东屋、西屋围起来的天圆地方。北屋是正房,伟岸而庄重,左中右一共有三室,左室和右室外侧都加盖了矮小房屋,各自的进深大概有一到两间屋子的距离,犹如悬挂于正房两边的小耳朵,所以不少人叫它耳房。

女助教又故意请教那雯,各个不同朝向的房子究竟给谁住?那雯介绍说,她舅舅是一家一户的独立四合院,北屋由他和舅妈住,西屋有表哥表嫂,东屋有表侄和保姆。同学们听了立刻明白,原来朝南、朝东、朝西的先后规矩亘古不变,分明象征儒家长幼有序的思维习惯。

女助教还列举了自己一位高干亲戚居住的四合院,里面最惹人注目的是连接东西两端的特殊通道,行家叫它游廊。说到这儿,她顺便在黑板上先后画了游廊立面和平面图,还罗列了四种不同风格的游廊。告诉同学们,连接贯穿东端和西端的游廊,将东屋、垂花门、西屋、北屋一气呵成,让身处其间的游人可以避开外面的大风大雨,可以舒舒服服地躲在里面观景纳凉。那雯听到此处,回头朝沈青和郑晓兰做了一个洋洋得意的鬼脸。沈青竖起了大拇指。

女助教连声夸赞在四合院里的田园生活,羡慕主人能够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植各式各样的树种与花草。女助教的高干亲戚家门前的院子里种满了海棠和丁香。

提到清新雅致的海棠花,女助教突然哽咽,同学们也跟着凝重起来,教室里一股凄凉感伤的气氛缓缓萦绕心头。沈青知道,父亲也受这位人人爱戴的政治家的影响,才亲手在小院里种了海棠花的,每当春天来临,树丛里绽放红白相间的艳丽花朵,芬芳满园的醉人气息弥散在夜空中,吐露出姹紫嫣红的缕缕暗香。

下课铃响了,把女助教从无限的悲伤中拽了出来,她擦了擦眼角的泪,然后吩咐大家,下星期有一节课专门做小测验,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搞懂《建筑概论》第二章中的科学性,希望认真复习以备下节课的考试。

 

下两节课要上建筑素描,大家进了练习教室,不少像胡卫红和郑晓兰这样素描基础很差的连连叫苦。胡卫红发牢骚说,干脆素描课取消,直接上水彩得了。那雯讥讽说,直接上色可以,不过那不叫建筑,叫涂鸦。郑晓兰干脆抛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建筑效果图是彩色的,素描是黑白的,就跟电影一样,现在谁还看黑白电影啊?话刚说完,素描老师走了进来,上课铃响了。

老师一开课就戏谑道,郑晓兰同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学们哄堂大笑。郑晓兰吓得赶忙趴在桌上埋下头去。老师风趣地说,你们中的不少人自以为很懂绘画,那我问你,哪个绘画大师的素描只局限于中流水平?毕加索?林风眠?还是徐悲鸿?毕加索的画作天马行空,可你们要是有机会看看他的素描作品,就一定发现,你们所讨厌的素描,对所有的艺术家来说是不可缺少,不可藐视的。我说得对吗?直到现在,有些同学连画水平线和垂直线都无法做到笔直平稳,更不用说像书法那样挥笔酣畅了。

老师的话正中要害,再也没人敢动摇军心了。每节课肖蓉的作品都被作为同学们观摩的对象,尤其肖蓉在画斜线和曲线时的恰当把握,连老师也自愧不如。沈青趁此机会叮嘱郑晓兰,在素描中,斜线决定了透视效果的千变万化,一定要准确把握各种角度的斜线。郑晓兰诉苦,问题不是斜线而是曲线。老师正好站在背后,为了减轻郑晓兰受到批评后的心理负担,他立马传授她运用曲线的诀窍。胡卫红也凑了过来。老师发现她俩共同的毛病是:人为地描而不是果断有力地画。他拿自己做示范,说,我很胖,浑身上下都是曲线,你们俩现在就拿我做模特儿,一定要画得自然流畅。在动手画素描之前,首先必须观察,不仅要弄清画纸和光照方向的远近距离。还要理顺平面和立面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

胡卫红和郑晓兰画完以后,老师先是用善意的谎言表扬了一番,接着语重心长地提醒她俩,在素描中,建筑物的体积表现至关重要,因为体积表现决定了作品的新鲜活力。千万要摸准摸透比例与透视,课余时间磨炼技巧时,尽量学会从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这两个维度去观察思考。

上午课程全部结束了,同学们紧绷的神经也终于松弛下来,情绪高涨地走出教室。中午太阳格外火热,驱散空气里仅存的一些凉气,把无尽的暖流,传递给行走在校园大道上的莘莘学子。从不同方向下课回宿舍或去食堂的人群,熙熙攘攘,喧闹非凡,有的甚至骂骂咧咧,推推搡搡,显露出亲密无间的年少天真。校广播站喇叭里传来轻松愉快的舞曲,伴随着人们矫健的步伐,响彻在湛蓝色浩瀚天空中,留下一阵阵青春洋溢的炫丽音符。

 

在食堂胡乱吃了一点东西,沈青就迅速赶回宿舍,从旅行箱里拿出珠江S-201型相机,这是国内最时髦的35MM单镜反光设备,离开上海时,伯父作为礼物送给她的。大概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她迷恋上了摄影,在伯父指导下,一切技术性的操作都了如指掌。读高二时又慢慢掌握了视觉艺术所需要的联想能力。可到了高三,深谙摄影的伯父看了她拍的照片以后,毫不留情地指出,几乎所有作品都美感有余,意境不足。沈青第一次听到拍照片需要深远的意境,和艺术电影一样追求那些高深莫测的感觉,要不,伯父怎么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呢?

今天阳光明媚很幸运,她准备拍摄学校图书馆,由于建筑无法挪动,只有凭借自然光照,所以光线对外形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午是太阳最旺盛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利用自然界赐予的大好时机,拍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影像。关于如何让作品充满艺术气息,她曾去校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总算搞懂一张价值非凡的照片,必须具备场景过目不忘,氛围火热浓厚,构图千变万化。她记住了这些固定法则,快步小跑来到图书馆门前,先开始观赏这座散发着脉脉书香的长方体大楼。她努力摆脱常人难以克服的习惯思维,忘掉老生常谈的构造和材料,静静地让突如其来的浪漫情怀充满内心。她仰拍了几张,重点表现雄伟壮观的主题。不过,女孩的天性强烈驱使她必须远距离拍摄,包含图书馆门前草地上的男女同学,如此转换,雄浑一眨眼就变成秀美,是她最需要的。她把镜头缓缓扫向绿油油的青草地,那里坐满了晒太阳的学生,尤其引人瞩目的要数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花蝴蝶,还有黄色的小野花散落其中,带来持久温馨的徐徐惬意。无意间发现了一张亲切而熟悉的面孔,留着短发,身穿褐红色滑雪服。她惊叫了起来:顾菲!

那个独自坐在草地上看杂志的女孩,发现有人叫她名字,抬头一看,欣喜万分地喊道:沈青过来!

这位叫顾菲的八四级女生算是沈青在学校里新交的密友,来自上海杨浦,读风景园林专业,刚进校不到一个礼拜,两人就在高年级同学举办的上海同乡联谊会上认识了。顾菲大沈青一岁,八三年参加过高考,不幸落第,这对心高气盛的她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由此变得更加成熟老练。本来想进上海本地重点高校,可分数线不够,但又不甘心去很一般的学校,于是将就一下,索性进这所海滨大学,不管怎样,好坏也算全国重点。如今成为女大学生的她,无论如何也忘不了,整整一年,和父母挤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寒窗苦读,挑灯夜战,总算涉险过关,对父母和对自己都有了一个满意的交待。

 

沈青跳跳蹦蹦跑到顾菲跟前,坐下后就兴致勃勃地畅所欲言,由于两人第一次离家,每次会面都情不自禁聊起中学时代的趣事。在和沈青交往的这些日子,顾菲发现她很少提及杨浦,于是得出她几乎没去过那地方的结论。而事实上,沈青除了去过杨浦的几所高校外,的确没有踏足过那里。在一次聊天中,出于有意识的心理,顾菲大胆预测,如果哪天上海能像深圳特区一样,可以搞市场经济,她估计杨浦的城市建设肯定要超过虹口,因为它没有历史包袱。沈青听了使劲地频频点头,好安抚内心深处的一点愧疚。

看到顾菲放在草地上的杂志《读者文摘》,沈青喜形于色,拿起这本从高二开始就形影不离的心爱读物,走马观花翻阅了一通,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让她困惑了很长时间的问题,为什么编辑这本杂志的竟然是兰州这座偏远城市?她问顾菲。

英雄所见略同,顾菲显然遇到知己,捋着头发说,我最小的叔叔六十年代去了兰州工作,我每年七月份放假都去那里避暑,也同叔叔交流过这个问题。叔叔无不自豪地解释说,一条黄河直接穿过兰州市区,让这里的人们可以徜徉在母亲河畔,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一些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沈青恍然大悟,平时看到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可到头来终究还是碌碌无为,欲速则不达也。

猛然发现顾菲捋头发的姿势富有强烈的美感,沈青抓住奇妙的一瞬间,按下相机快门。顾菲承受不起,自我解嘲说,别拍我,又不是美女,应该多拍拍你自己。沈青赞扬说,你很耐看。顾菲会意地甜甜笑了,倒也是,许多人都这么说。此时沈青的脑海里出现伯父说的意境两字,就问顾菲。

意境?我的天!那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顾菲为难地摇头说。可沈青不依不饶,坚持需要一个哪怕粗浅的答案。顾菲只好苦苦思索一阵。过了大概两分钟,好像找到了灵感,喜出望外地告诉沈青,昨天在图书馆晚自习时,偶尔翻阅藏书资料,看到一本介绍江南园林的书,里面有一个章节,专门把扬州和苏州的园林作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扬州园林就是大家闺秀。相对苏州,扬州的园林水面宽广,既有柔情又有豪迈,融入了浓厚的北方色彩。点缀在石头和假山中间的红花绿叶更加庄重典雅,显现出文人墨客般的写意和隽永。拿二分明月楼来说吧,既然明月自古以来就是扬州的象征,那么分散在园林里的小品如伴月廊和月亮桥之类的,都无一例外同悬挂在夜空中的月亮结下深厚友情。从此,风花雪月般的洒脱浪漫成了扬州园林的代名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恐怕这就是艺术家所需要的独特意境吧。

 

哈罗!背后传来清脆响亮的招呼声,两人回头一看,一位眉清目秀的小男生洋洋洒洒走了过来。沈青认出是同乡联谊会上见过的刘向东,管理系八四级,家住湖南路。顾菲似笑非笑,耸耸肩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刘向东学着山东口音说。话音未落,两位女生被逗得直乐,刹那之间,一股浓烈乡情所营造出来的欢快气氛洋溢在三人中间,也感染了周围的男女同学。会弹钢琴的刘向东,滔滔不绝地夸赞这所离大海最近的学校,虽然自己的弹奏技巧非常一般,但对付大学一年级的女生绰绰有余。最让他憧憬的事情,就是哪一天的夕阳时分,海浪滚滚的沙滩上放着一架黑色三角钢琴,他身穿黑色燕尾服,在富有节奏的涛声里缓缓撩动热烈舒展的琴键,让空灵清新的乐声回荡在遥远的天际,海鸥也随之翩翩起舞。

说到得意处,刘向东从胸口口袋里掏出一份名单,里面囊括了所有同乡的姓名,上海考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八十六名,本地和其它外省市考来的沪籍同学共二十七名,人数相当于一个加强连。幸运的是,刚进校不久的他已经混到副连长的位置。另外,他还观察到了学校今年招生格外有趣,十区十县各招一名,颇有计划经济按需分配的味道。他作为徐汇区的杰出代表被招生老师看中,专程到他家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而他却兴致盎然,一口答应,父母无奈,只好随他去。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又要上课了。刘向东先行一步,朝管理系方向小跑步离开。沈青和顾菲也向女生宿舍走去,路上沈青问顾菲是不是和刘向东很熟,顾菲诡秘地告诉她,在来学校的火车上两人就认识了,一路上这小毛孩口若悬河,什么勃拉姆斯并不是一流的音乐家,门德尔松才是,我的天,人家勃拉姆斯好歹也算浪漫主义大师,你乳臭未干还胡乱点评,不就天天住在交响乐团斜对门吗?沈青忍不住笑出声来,说,这叫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过,等大学毕业后就会懂得,其实自己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

下午上《大学语文》,授课的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讲师,白发苍苍但神清气爽。今天讲元曲,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虽然高中时期学过《窦娥冤》,可老师并没有把元曲的概念和内容讲解清楚,如今到了大学,是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与诗词完全不一样的文学形式。老讲师幽默地将唐诗比作绅士,宋词比作淑女,问大家元曲应该象征什么?沈青你是班长,先回答。

象征生活在水声火热中的古代劳动人民。沈青几乎没加思索,显然受了感天动地窦娥冤的灵感启发。

说得好!老讲师拍案叫绝,是这样的!一代伟人曾说,文艺始终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元曲也不例外。南宋灭亡后,广大知识分子苦闷失望之余,在流行已广的逗乐表演基础上,逐渐演练成了杂剧和散曲这两种形式。既然是老百姓的东西,元曲自然把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主题尖锐而深邃,内容广泛而奇特,语言辛辣而幽默,在漫长的文学历史上绽放奇异的花蕾。杂剧主要有四折戏,最著名的属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被后人美誉为元代杂剧四大家。散曲大多是没有说白的寄情小曲。从表面看,散曲和词非常相似,但词过于严谨晦涩,散曲却自由洒脱,更加类似流传的民间歌曲。

 

一口气讲完了杂剧和散曲,老讲师临近下课时向大家宣布,第二节课专门讲授人人皆知的《赵氏孤儿》。教室里一阵骚动,几乎都看过家乡的同名戏曲,沈青父母的祖籍浙江绍兴,一家人看过越剧《赵氏孤儿》大概无数遍。这是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左传》和《史记》等资料全新创作而成的。春秋时期的晋国忠臣赵盾,不幸遭到奸臣贼子屠岸贾的阴谋算计,一时间,全家上上下下三百多人被斩尽杀绝,唯有嗷嗷待哺的孙儿受到英勇壮士程婴的成功营救,幸免于难。屠岸贾得知消息后兽性大发,命令凶恶的爪牙们将晋国境内的婴儿统统处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奋不顾身的程婴,采取冒名顶替的方法,用自己儿子的牺牲来换取赵盾孙子的性命。然而百密一疏,屠岸贾知道了真相,气急败坏,准备拿程婴开刀问斩,谁知与程婴肝胆相照的好友公孙杵臼大义凛然,把事情全部揽在自个身上,以慷慨赴死解脱了程婴的罪责。后来,在程婴精心养育下长大成人的赵氏孤儿,得知全家血泪斑斑的事实真相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经过了无数次痛苦艰险的磨难后,终于亲手处决了杀害赵氏一门的刽子手屠岸贾,为家族报仇雪恨,为晋国铲除邪恶,为百姓伸张正义。

第二节课刚开始,老讲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清楚,《赵氏孤儿》有京剧、秦腔、豫剧、越剧等等,有谁知道话剧的创作者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老讲师问沈青,沈青不知所措地摇摇头。连班长也回答不上来,也许真的没有人知道了。

无意间,老讲师瞅到肖蓉把手举到一半,又胆怯地缩了回去,就大声鼓励说,来,这位小同学,回答一下。

话剧的作者是伏尔泰。肖蓉羞答答地说。

请问姑娘芳名?老讲师诙谐地问清名字后赞扬说,不简单啊!小小年纪就知道伏尔泰。可能你们还不知道,要是在十年前提及伏尔泰的名字,老师我肯定被拉到街上挨批斗。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大思想家,是封建王权和神权的掘墓人,也正因为他的启蒙主张,整个欧洲才出现自由与民主的大革命时代。那他和我们中国的《赵氏孤儿》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自郑和下西洋以来,西方的大门被一条从中国的泉州港和广州港出发,连贯欧亚大陆海岸线的丝绸通道彻底打开,除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以外,中国的瓷器、绸缎、典籍、茶叶纷至沓来,在英国王室的餐桌上,在法国贵族的客厅里,甚至在许多知识分子的书柜上,都司空见惯地放满了古老东方的各种稀世珍品。与之相伴,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艺术作品也分别传入欧洲,其中《赵氏孤儿》就是中国戏剧踏入西方剧院的开山鼻祖。十八世纪,在广州居住生活的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把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翻译成优美流畅的法文,引起了对孔子和老庄哲学顶礼膜拜的伏尔泰的浓厚兴趣,他把《赵氏孤儿》系统研究之后重新改编,按照法国人的欣赏习惯更名为《中国孤儿》,不久在欧洲各大剧场连续演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全被这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所感动,成为十八世纪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话。


白天的六节课如过往云烟,消失在同学们谈笑风生的花雨尘埃里,犹如一杯杯甘甜美酒,只有随着时光的流逝才潜移默化地产生无穷的储能和后劲。晚饭后,沈青和顾菲散步聊天了一个多小时,快到八点,两人分头去各自熟悉的教室做晚自习功课。阶梯教室是沈青最喜爱的常驻地,每天这个时候,她独自一人来到靠窗的位子,坐下后先胡思乱想一会儿,再静下来努力走进繁忙的作业复习中。偶尔看见窗外夜空里的繁星点点,流溢出光鲜亮丽的娇柔妩媚,伸展着宇宙浩渺无际的空灵深远。新美如画的月亮悬挂在星罗棋布的黑色夜幕中,笑容可掬地诉说那些绵长悠远的动人往事。仰望月光和星子,沈青禁不住心驰神迷,过于理性的建筑科学性被抛到九霄云外。透过明净的窗户,眼见灯火朦胧的黑夜中,晃动着高年级同学谈情说爱的影子,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也含笑为他们祈祷祝福。

该好好复习应付女助教那该死的测验了。建筑科学性对她来说如同人间地狱,没想到干这行还要像理工科学生一样,整天和数字、符号、原理、构造打交道,我的上帝,早知道学这些玩意还不如报考美术学院。她闭上眼睛做深呼吸,过了很长时间,转念一想,干脆给远在上海的堂姐写封信,淡化一下萌发于灵魂深处的青春悸动。

铺开雪白的信纸,她把一股脑儿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宣泄在黑色笔墨的字里行间,特别提到新认识的好友顾菲,使原本养尊处优的她突然窥视到自身的阅历尚浅。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样一件事,顾菲就能迅速做出反应。看来一个女人的成长不仅需要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还得历经现实生活的磨练考验,否则就如一只精巧脆弱的花瓶,不小心落在地上即刻粉身碎骨。写到此处,她顿感在人生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相信堂姐能和从前一样赞赏自己的观点,本来两人之间就不存在什么代沟,是家里唯一能互相理解,互相推心置腹的亲人了。沈青相信堂姐和她的男朋友肯定能白头偕老,打从初中开始,她时常放学回家路过甜爱路,总能尴尬地瞧见一对熟悉的男女身影。堂姐软硬兼施让她保密。沈青开出的条件是每月提供一本外国小说,当然是堂姐书架上现存的。记得读高中时有一次堂姐抽泣地告诉她,中学期间曾不分青红皂白,连夜揪斗被打成资产阶级的班主任。沈青不敢相信文弱的堂姐少年时也有残忍的一面,她很了解那一代人,文攻武卫,上山下乡,批林批孔,拨乱反正,直到参加高考才体会了一次范进中举的快乐。上小学放暑假的时候,她喜欢去堂姐插队的崇明农场玩个痛快。由长江和东海血脉相连,流通融合,常年不断沉淀而成的崇明岛,每天都有两回潮起潮落的特殊水文景观,六十年代末,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在岛上开展农田耕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甘蔗等自然产品。堂姐和男友随着庞大的知青队伍来到崇明农场后,建设单位马不停蹄地修筑码头,增加客轮,扩展公路,连贯交通。各个农场的科学种田激发了当地公社社员的极大热情和浓厚兴趣。沈青晚上特别爱听堂姐讲惊险恐怖的侦破故事,如《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之类的,如此一来,吓得深更半夜根本睡不着觉。尤其让她钦佩的是,堂姐那一代人失去了许多青春年华,但又获得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心灵解放。他们破除迷信,追求真理,把个人命运同国家的荣辱兴衰紧密地结合起来,唱响在一首首朦胧派诗人的朦胧作品中。

 

写完长信后,坎坷的心路变得一马平川。晚风从窗户的缝隙间轻轻流过,吹乱了沈青额头上飘逸靓丽的乌发,把疲惫劳累后的倦意送到九霄云外。她不知不觉走出教室,漫步在荷花莲叶相映成趣的水池边,隐隐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仿佛原始森林里奔腾跳跃的麋鹿,远处的万家灯火闪现出滚滚暖流,夹杂在黑夜笼罩下的冷风里,朝眼前这位徘徊于荷塘边的妙龄女孩悄悄袭来。后悔从来没有写过诗,否则今夜的醉人景象就会融化成缪斯杯中的玉液琼浆。简直太神奇了,才十九岁的何其芳,竟然给读者奉献了流芳百世的《预言》,流露出的唯美主义色彩极其浓厚,像青春无悔的号角,响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催人奋进,感人肺腑。但凡每个芸芸众生游走于纷乱的人世间,越是遇到现实的不公和他人的伤害,就愈加珍惜梦幻中仅存的自我,诗中那个来自温郁南方的神,赠送给少女无穷无尽恰似梦幻般的如歌行板,将烈火燃烧的澎湃汹涌倾盆而下,永不止息地激发她埋藏于心底的阳光热情。难道这就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吗?今夜你踏歌而来,明晨你又乘风远去,丢失了梦想,留下的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现实轮回。

应该马上复习功课,不然的话又要像高考那样晚上熬夜了,沈青告诫自己,快步走回阶梯教室,看了一下手表,差不多还有一个小时。翻开课本,建筑科学性的概念和原理扑面而来,似乎催眠一样使她昏昏欲睡。尽管里面强调得很清楚,建筑的核心基础是物质构成,迫切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来支撑,可依赖情感色彩的偏好让她对此望而生畏。这一章节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部分,她索性挑了精神活动一节,至少没有了物质的具体繁琐。大体上说,一个普通人在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共有安全隐秘、社交沟通、展览宣传、瞻仰怀念,心怡顿悟等五项指标。人类居住告别简陋的原始洞穴,躲进依靠科技思想制造出来的构筑体内,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安全与否,这种对隐私空间的强烈渴望,成为住宅建设最基本的座右铭。然后,奔波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男男女女,迫切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客厅面积的逐渐扩大已经成了无数设计师的必选课题。一旦走出家门来到精彩的外面世界,商品和服务的展览展示便环绕在我们身边,令人目不暇接。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作为社会伦理催生出来的万物之灵,必定会缅怀过去,眺望未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威严挺立,与天安门和正阳门一起连接成脉络清晰,格局整齐的建筑景观,唤起了无数游人对民族解放来之不易的深刻共鸣。沈青随父亲不止一次徜徉于这座象征中华脊梁的纪念碑周围,其外观造型由碑身、须弥座、台座三部分组成。给父亲带来惊喜的是,台座吸收古希腊经典圆柱风格,与中轴线保持默契统一,表现出坚毅不拔,气吞山河的精神内涵。布置在台座四周的汉白玉栏杆和精致台阶,衬托出一股令人肃然起敬的凝重气氛。台座上方坐落着镶嵌有菊花和牡丹花的须弥座。再上面就是引人瞩目的主体部分碑身。站在纪念碑前,沈青浮想联翩,一九七六年的清明时分,也是在这里,堂姐和男友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散发传单,愤怒声讨王张江姚,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那是多么的豪迈悲壮啊!

 

最高境界莫过于对建筑的心领神会,用哲人的睿智眼光透视凝固音乐的优美从容,达到修身怡情的崇高境界,犹如神秘的禅师能指点迷津,感悟钢筋水泥背后的人生哲理。

有两只手捂住了自己的双眼,沈青猜到了是小灵通胡卫红。果然不假,松开双手的胡卫红欣喜若狂地告诉她,下午女助教向自己借了自行车,不料在马路上与摩托车相撞,人倒没受伤,自行车却被撞得掉了链条。女助教要赔钱,她坚决不要,同时灵机一动,用道德绑架一回这位负罪感极强的女人,就旁敲侧击打听测验考题。心软的女助教暗示了复习的方向。

听胡卫红讲了一通考题预测后,沈青吓得冒出了冷汗,精神活动这一节看来根本不会考,女助教把重心统统放在物质活动上,多亏胡卫红及时侦察报告,要不考试肯定过不了关。两人迫不及待在物质活动一节里划来划去:结构科学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多层和高层楼房成为铁的事实;材料的丰富多样,打磨出风格奇特的外表装饰;设备性能的日益提高,解决了通水通电与暖气空调;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节约费用,加快效率,还提升了房屋质量和工艺水准。

有了!胡卫红又想起什么,说,女助教重复房屋的牢固性达三遍,说明是必考题。沈青迅疾找到该段落,上面写着牢固的保障条件必须满足以下四点:考虑自然重力和人工作用力;注意气候变化产生的温度影响;防范地震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风险;摸清地下基础情况以加强承载受力水平。

另外,人和家具之间的尺寸关系,生来习惯的光线反应,各自喜好的色彩种类,以及不同声音传播所带来的特殊反应。胡卫红边想边说。

摸索出测验题目后,两人欢天喜地赶回了宿舍。那雯和郑晓兰扑在小桌上正苦苦背诵建筑科学性。胡卫红把喜讯一公布,那雯跳了起来,山呼万岁,可郑晓兰还是垂头丧气,说,知道考题也背不出来,怎么办?沈青宽慰说,别怕,有我呢,到时候你眼睛朝我这边瞅就是了,我把平常写的字放大一倍,让你一目了然,保证过关。

有沈班长护航保驾,郑晓兰吃了定心丸,把书本往床上一扔,兴奋地差点翻一个跟头,又抓过枕头边的吉他,胡乱拨弦了一阵。此时肖蓉也回来了,见室友玩吉他,就羡慕地坐在郑晓兰身边观赏。那雯计上心来,想为难一下吉他歌手,刻意模仿台湾女播音员的腔调说,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长官,各位同仁,在这个温馨的夜晚,我们有请来自福建泉州的郑晓兰同学为大家演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

宿舍里的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郑晓兰。

你以为这难得到我吗?郑晓兰像大歌星似的反问,接着从容不迫地边弹边唱道: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铿锵有力,好!唱的好!室友们鼓起了掌。那雯惊讶地说,奇怪,平时你说话软绵绵的,怎么会有如此强大的气势?

这你就不明白了,郑晓兰得意地解释,我们晋江地区有个惠安县,那里的不少女人专门在外打拼,家里的事由男人操劳。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懂了吗?这就是福建的女人。来,唱第二段。

那雯和胡卫红模仿男声,和郑晓兰一起高唱第二段:

            
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第三段怎么唱?三个人都想不起来,你看我,我看你。

第三段我会。沈青毛遂自荐。

沈青唱我倒要好好听听,那雯有点意外,说,恕我直言,我觉得上海人身上总缺少那么点悲剧色彩。

这你就错了,沈青说,八百壮士就发生在上海。听说过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吗?那里面有不少女童子军,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不会像你们去学男声,我用我自己的嗓音来演绎。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
            
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呦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柔中带刚,好听!那雯心服口服地点评道。

听到没有?那格格,郑晓兰为沈青加油说,人家上海女生有一天被逼急了,也会木兰从军的。

我来第四段,肖蓉信心十足地说。

那雯的嘴又闲不住了,说,我的肖蓉妹妹,这首歌太沉重了,会把你压垮的。

别小看我,肖蓉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们就把我当作一个不爱说话的丫鬟或女奴,我和沈青一样,也用自己的原始嗓音唱。

            
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
            
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英勇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