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世界需要新思维
青冬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的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出来,霸权主义日暮途穷,资本主义在走下坡路,世界在动荡,在分化,在重新组合,世界正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人们在思考,世界未来出路何在?希望在何方?
思想先于行动,思维决定思想。决定世界未来走向的,归根结底取决于正确思维。
思维有三种路线:一是凭主观臆想便做出结论,谓之主观唯心主义。二是信奉上帝和鬼神,一切听命于上帝和鬼神的安排,谓之客观唯心主义。三是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谓之唯物辩证法。
思维方式只有两种:由于世界观方法论是一致的,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在思维方式上是一致的,即非此即彼。二是唯物辩证。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向是非此即彼。用于政治上,就是森林法则,弱肉强食。用到商业上就是竞争,我赚你亏,我赢你输,根本不承认双赢。用于爱情,遇到情敌不惜生命进行决斗。就连总统特朗普对贸界双赢都不可思议,说明他根本不懂唯物辩证法。总统尚且如此,一般民众就更不用说了。
即使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马克思,对辩证法的认识亦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偏重分析忽视综合,在辩证法上的局限性表现在强调对立斗争,而忽视统一性。马克思的社会观、政治观是与哲学观相一致的,在思维方式上偏重分析,在运用辩证法分析社会政治问题时,强调矛盾斗争的一面。尤其在进行阶级分析时,一味强调斗争性的一面,而忽视了阶级妥协阶级合作的一面,这就势必导致片面性与绝对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学说,颠倒了矛盾的主次关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阶级斗争与阶级合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导方面是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阶级斗争达到阶级合作,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并最终达到阶级消亡。
准确把握辩证法实质和精髓的当数孔子和孟子。
孔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在哲学方面,即“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
所谓“中庸之道”,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作为思维方式方法,不偏不倚谓之“中”,无过无不及叫作“庸”,孔子把不偏不倚、介于“过”与“不及”之间称为“中庸”,又称“中时”、“中行”、“中道”,则属于方法论范畴。
孔子的中庸之道,主张凡事都要不偏不倚,要适中,要防止走极端,要兼顾两方面,这就准确地把握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即对立统一规律。孔子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地单纯地强调统一,而是要求做到完美和谐的统一。用烹调解释“中庸之道”,说明“过犹不及”,似乎是最形象最恰当不过了。烹调若火大或火小,即过火和欠火都不行,唯有火候适中才相宜,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佳肴。饮食如此,推而广之,世界上万事万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从人的思维方式到实践,道理都是相通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它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的思维之中。将中庸之道用于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就可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所谓“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过或达不到质对数量的要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从事物的量上确定其质。中庸之道是科学的哲学范畴,是十分科学的思想方法。
与中庸之道相关联的是孔子的“和”的思想。“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的同一,即对立面的统一,融合,从而产生新质,或曰新的范畴。“同”是指相同事物或要素的简单相加。“和”具有深刻的辩证思想。
处理社会矛盾,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抗、斗争、武力解决;二是缓和、化解矛盾、和平解决。在中国,历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在“和为贵”思想指导下的和解,求同存异。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不无关系
孔子中庸之道的局限性在于孤立的静止的。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说:“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执中就接近正道了。但执中而不懂得权衡变通,也还是执著一点。之所以厌恶执著一点,是因为它损害了道,只是抓住了一点而废弃了其他一切。由此可见,孟子不仅主张中庸之道,还强调变通。用现代语言讲,道即客观规律,或曰客观辩证法。变通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变通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活的灵魂。
中国两千年历史及世界现代和当代历史,从正反两方面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是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万全之策,是推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若用于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就可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可惜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未能走向世界。
近代以来,西方科技和文化在世界居主导地位,在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对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但在哲学和文化上却将世界引入歧途。
世界需要新思维,世界人民需要重新启蒙。
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将引领世界。
进入21世纪,欲征服人心,唯有思想,欲引领世界,唯有文化。思想文化恒久,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统帅,是灵魂,是时代的符号。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用“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重新诠释对立统一规律,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强调统一,而是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完美和谐的统一,使之更加符合客观辩证法,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这就牢牢地把握住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更接近于客观真理。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典哲学以新的生机,提升其科学性,再造中国新文化,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的生命力。一旦这一哲学思想为世人普遍接受,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的世界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