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伯嚭是吴国的太宰,《史记》等书都说越国灭了吴国,就把伯嚭杀了。可是,《礼记•檀弓》说:陈国也有个太宰嚭。《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又说:吴国灭亡二年后,又出现了太宰嚭的名字!这样,有人就发现在历史同一时期,出现了三个太宰嚭。于是明人笔记《识小录》认为“越王入吴而诛宰嚭俱非实录。”勾践和吴王夫差一样,继续在宠任这个谗佞之臣,甚至怀疑文种被杀,也与他有关。
孔颖达说:陈国的太宰嚭“与吴太宰嚭名号同。而陈太宰博闻强识。多有所言。两大宰嚭何忠侒星渊哉。”但三个太宰嚭其实是同一人。《礼记•檀弓》具体记载吴侵陈事:“陈太宰嚭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太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曰:‘反尔地,归尔子,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陈依附于楚,伯嚭和伍子胥都是在楚国受迫害而逃到吴国一心想报仇的人,夫差出兵,伯嚭也可能随军,他自然不会为陈国讨一个吴国出师的正当名义。如果是陈国有太宰嚭来出使军前,则两个太宰嚭碰到了一起,而当时使者又称“行人”,这里既有“行人仪”,又有陈太宰嚭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容斋随笔》说:“按嚭乃吴夫差之宰,陈遣使者正用行人,则仪乃陈臣也。”之所以出现陈太宰嚭应是错简之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陈行人仪使于师,夫差使太宰嚭问之”。同书还说:“忠宣公作《春秋诗》引斯事,亦尝辩正云。”看来陈国的太宰嚭是不存在的。
伯嚭的父亲郤宛,是楚王左尹,他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被贪得无餍的楚令尹(国相)子常所杀,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也因为费无忌的诬陷而被杀,他们都来到了吴国,并报了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谋说,吴王敬畏子胥而亲信伯嚭,打通伯嚭的关节,则和议事成。此时的伯嚭俨然已是吴王的大管家,文种点明议和后对伯嚭的好处,若和议事成,越王并非委身于吴王,而是委身于太宰。那么越国所有贡献,都先经过太宰,再进入王宫,那太宰就可独揽越国的财富了。这是何等的诱人!但出卖国家利益的卑鄙行当也是很危险的,一旦对方和盘托出,是要冒杀头风险的,唯一的方法是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于是,越王“率众以朝于吴,而以重宝厚献太宰嚭,嚭喜,受越之赂,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伍胥大惧。”最后,他不仅害死了伍子胥,并一直到把吴国弄到亡国才罢,这是明眼人都早已看出来的。孔子弟子子贡说:“太宰伯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吕氏春秋》也说:“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这样的一个伯嚭,按理说,就“重宝厚献”的屈辱这一条,勾践也不会放过他,然而事情未必都会按常理而行。越灭吴的成功,让勾践难逃傲慢与恐惧的荒诞,于是范蠡悄然离开了,文种被自杀了。子贡曾说:“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但恶人需要和恶人结伙,此时在勾践眼里,伯嚭无疑是合他心意的人。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是这么说的:“公如越,得太子适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季孙惧,使因太宰嚭而纳赂焉,乃止。”二十四年前越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是文种具体实施的。吴国亡于鲁哀公二十二年,两年后鲁哀公来到越国,受到越太子适郢的拉拢,一方面要嫁越女给鲁哀公,一方面要“多与之地”。越国要向北扩张,鲁哀公要借助越国的力量,去对付鲁国国内日益强大的季孙氏势力。季孙氏得到消息后,阻止了他们的结盟,所以,所谓“使因太宰嚭而纳赂”,是使用了向太宰嚭行贿的方法。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