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2010年8月《重庆晚报》有文章说“叶公好龙”的故事,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儒刘向出于尊孔贬叶目的,在《新序》中的杜撰。此说新颖,赶紧拿来一看究竟,结果令人哭笑不得。《新序》是“采集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的汇编而已,所以高似孙《子略》就说,“先秦古书,甫脱烬劫,一入(刘)向笔,采撷不遗。至其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汉规监者,尽在此书。”
《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都说,“叶公好龙”的故事出自《庄子》。原文是:”子张见鲁哀公,哀公不礼。曰:‘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以见公。今见公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画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也。”清人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引宋人薛据《孔子集语》说,这个故事还见于《申子》。申不害大致生活在公元前385至337年,庄子则在公元前369年至286年,都晚于鲁哀公百年以上,但从一贯的文风来看,出自《庄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艺文类聚》是唐武德年间欧阳询编撰的,《太平御览》则是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撰的,后世的《庄子》不见了这则故事,但一直到唐宋时的《庄子》,显然是有这则故事的。
虽然有人猜测是楚人叶公羡慕吴国有艨艟大船,所以是“叶公好艨”的讹传;也有人认为,叶公在率民众在叶地修筑的东、西二陂水利工程时,自然会想到对司水之龙的崇拜。但无论是《庄子》还是《申子》中的这则故事,其内容与叶公本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班固在把古今名人列为上中下三等的《汉书.古今人表》中,就把叶公列在了第一等。《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知道叶公向子路打听了自己为人,子路没能回答后,就埋怨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呢?可见,连孔子也是很在意叶公对自己的印象。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叶地,叶公曾向他问政,孔子的回答是:“近者悦,远者来。”他们之间还进行过一场著名的争论。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对于父亲的顺手牵羊,儿子怎样做才对的问题,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因为他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为尊者服务的,由此也不难推出,如果君王以国家的名义做坏事,臣子还是必须为尊者讳的,而正义就在其次了。对此,叶公就大有理由怀疑孔子“近者悦,远者来”的正义性了,这就导致了两人政治理念的不合。
刘向在《新序》收入了这则故事,他还收入了其它记载,比如秦国欲攻打楚国,派了使者去观楚国的宝器,昭奚恤告诉他,“理百姓,实仓廪,子西在此;奉珪璋,使诸侯,子方在此;守疆土,谨境界,叶公子高在此。这就是楚国的宝器。秦国使者回去‘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叶大庆的《考古质疑》指出:“叶公子高、令尹子西在奚恤前一百三十年,均非同时之人。”但从中可以看出,刘向并没有为了尊孔贬叶而为儒生们出一口恶气的意思。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遇谗的楚太子建带了儿子王孙胜,和伍子胥一起出亡到了吴国,吴王夫差时,楚惠王想让这个王孙回国。叶公劝谏说:此人“好勇而阴求死士,殆有私乎!”楚惠王和大臣子西等坚持己见,召回了王子胜,并让他居住在边邑,称之为“白公”。结果这个白公果真作乱,杀了大臣子西等人,并劫持了楚惠王。楚人见到叶公率领军队来平乱时,对他说:“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于是他戴上了兜鍪,可是又有人对他说:“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于是他又把兜鍪脱下了。这一戴一脱都表现了国人对他的期望和爱戴。
《左传》说他:“国宁,乃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而老于叶。”在整肃朝政,平定边夷后,他主动让贤回叶地去养老了。《礼记.缁衣》记载,叶公临终时留下了顾命遗言是:“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可见叶公不仅很有作为,而且是个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长者。所以和“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一样,真实的叶公会如此“好龙”也是不可能的。而“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在《新序》中,正是孔子的门生子张,见鲁哀公时编出来的。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