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儒家经典《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历来对于“明明德”有不同的解释,往往让人不得要领。朱熹等人都把“明德”理解为“虚灵不昧”的心体,认为“明明德”即是发明此本有的心性,因此有人说:通过修行,使“明德”显明于心,并同时使这种本有的性得以呈现于心。不过《大学》中的顺序却正好与此相反,它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儒家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最终达到天下“明明德”的理想境界。绕了一大圈,反而令人糊涂,不如说明德,就是应该明白“道”,明明德,就是要明白坚持按照应该怎么做的去做,而不是总想着要自欺欺人,明明知道不该做的偏要去做。程颐把“亲民”改成“新民”,朱熹继之,就让王阳明大为不满,他在《书赵孟立卷》中说:“郡县之职以亲民也,亲民之学不明,而天下无善治矣......明其明德以亲民也......亲民以明其明德也。”未亲民却要新民,哪里还有明明德?一定段时段的至善,也可能是个谬误,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至善才渐近于真理。真理只是个假说,弗雷泽说:“只有不断地检验假说,剔除错误,真理才最后明白了。归根结蒂,我们叫做真理的也不过是最有成效的假说而已。”假说只能在特定时段内蒙骗了无知者。所以需要不断追寻的至善,这同时也在不断明明德,这是中国古代哲人的大智慧。
《蒿庵随笔》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池州士人杨长年为了进谒两江总督曾国藩,写了一篇《不动心说》呈上,说:“今置我于粉白绿黛之侧,问:‘动心乎?’曰:‘不动!’今置我于红蓝顶戴之傍,问:‘动心乎?’曰:‘不动!’”曾的幕僚李鸿裔见了,在文后批道:“白粉绿黛侧,红蓝顶戴傍,万般都不动,只要见中堂。”来讽刺他的虚伪。结果,李鸿裔反而被国藩怒斥为“狂悖!”李鸿裔不服,与他争起了名与实的问题。有些人就是这样:明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却偏要去做,甚至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而他人对这种事,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陆贽的《翰苑集》说:“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杨长年只要见中堂的逐利目的不言而喻,却偏要用假道德来忽悠人,不过,忽悠住了很多人的事,也是时有发生的,只不过这种骗人的“名不正”一旦被点破,就很恶心了。正如《大智度论》所说:一个婆罗门到了不净国,以为只吃白面饼可以无虑,吃了几天后发现饼变味了。于是送饼老母解释说:“我大家夫人隐处生痈,以面酥甘草拊之。痈熟脓出。和合苏饼。日日如是。以此作饼与汝是以饼好。今夫人痈差。我当何处更得?”原来他一直在吃这么恶心的东西!这样怎能不让这位明白了真相的婆罗门呕吐不止?但不净国人的“本我之心”就是不净,他们并没有忽悠人的意思,而是那个婆罗门自己并没有“虑而后能得”,才产生了如此恶心的结果。而《淮南子》说:“楚人有烹猴而招其邻人,以为狗羹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的故事,则完全是事后明白了被忽悠之后的恶心。
小学和大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概念。读书必先识字,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说:“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就是指文字章句之学。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以后,隋唐时期开始将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汉书.礼乐志》说:“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与小学相对的大学之道,就是读书目的:“物格而后知至”,明白事物的真相。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最广大人群利益为基础的普世价值观,而不是部分类似于不净国中人的价值观,就是“明德”,也就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它不是明明知道要为政清廉,真正做的时候,就将它置之脑后了;明明知道撞伤了人首先需要救治,而自己撞了人就逃逸。所以顾炎武说:“凡人之动心,固在其加卿相行道之时也,枉道事人,曲学阿世,皆从此而始矣。‘我四十不动心’者,不动‘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有不为也’之心。”这种“明德”是需要不断发扬光大的,所以叫做“明明德”。正确的普世价值观的褒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当它被社会最广泛地接受并贯彻到了大家的行动中,也就到达了“明明德”的理想社会,儒家用以达到的途径,就是修、齐、治、平。问题是:不是为了掩盖自己获取利益的忽悠,“明明德”不仅是目的,也是出发点。关键就看能不能、肯不肯真正做到亲民,而不是用自己也还没有想明白的,或者要掩盖私心的东西去忽悠他们。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以后,具体的实践,就在于不断积极地寻求最合理的“止于至善”了,其目的和手段,都在于真心为了发挥最广大人群的积极性,从而使社会健康地持续发展。
原载香港《文汇报》 2011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