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抱朴子》说曹操“严刑峻法果于杀戮,乃心欲用乎诸葛孔明,孔明自陈不乐出身,武帝谢遣之曰,义不使髙世之士辱于汚君之朝也。”“不乐出身”当然是说假话,东吴重臣张昭曾向孙权推荐诸葛亮,但诸葛亮不愿意留在吴国,于是说了真话:“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但要“尽亮”,就不能“尽”他人,乃至人主本人。要有这个“度”,当然是不容易的,《太平御览》载诸葛孔明语云:“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低昻。”
《水经注》等书说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禪不同意在成都为他立祠,现在刘备墓反而藏在了武侯祠的深处,不能不说刘禪还是有远见的。当时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也觉得诸葛亮作为臣子,配饗于刘备才合乎礼仪,要建武侯祠的话,也只应该建在他的墓地沔阳。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前出师表》中的名言,但谁都知道他一向自比管仲、乐毅,而且一心寻求“尽亮”的机会,现在说这种言不由衷,看似谦虚的话,本意却是要强调不是我要来,是你们“三顾茅庐”要我来的。目的还是为了“尽亮”。而专权者都需要在理论上设法佔领一个似是而非的制高点,以便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地压制不同观点,裹挟大多数无知者。诸葛亮打出的旗帜就是“兴復汉室,攘除奸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正如《后出师表》所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所以他的北伐,每一次都只能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说“淡泊宁静以志远”,却又事必亲躬,能够偏安蜀地历来都是因为中原多故,一旦中原安定,也就无法偏安了。而他根本没有刘邦那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到中原一绝雌雄的决心,也没有与荆州的关羽相互配合,即便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来响应汉军,他也不敢离开祁山,去扩大战果。他的目的只是在拖延亡国的时日,不要亡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好。那么魏延出奇兵的主张当然就理所当然地不能被採纳了。
《管子》说齐僖公让管仲、召忽辅佐二儿子公子纠,鲍叔牙不愿意辅佐不太有希望的三儿子公子小白。管仲却说:“天下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还是小白“惕而有大虑”,而且非自己“莫容小白”。所以不让鲍叔牙离开小白,于是他和铁桿保公子纠的召忽在一起,就很难说不是卧底了,最后他射了小白那一箭,也就变得很可疑了。管仲相齐桓公小白是充满希望的,诸葛亮却是裹挟著整个蜀国在无望中挣扎。刘备临终,託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二人,委任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但军权是“尽亮”的根本,于是诸葛亮马上把军权夺了过来。李严也不笨,每次诸葛亮要他做些什么,他都会提出个人的要求。
东吴杀了关羽三年后,赵云与众大臣都劝刘备不要去打东吴,诸葛亮却并没有竭力劝阻,结果夷陵之战使刘备好容易积攒起来的一点军事实力损失殆尽,联吴抗魏是早在“隆中对”中就确定的基本国策,但是不让刘备吃点苦头,他能甘心情愿地“尽亮”吗?在任用关系亲密的马謖一事上,他也是有私心的,而有能力的人,或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都有追求完成挑战性任务的成就动机,什么都按照别人的指示干当然是乏味的,所以马謖不按指示办多半是故意的,恐怕多少还是出于他由此而产生的强烈逆反心理。
专权者往往要搞个人崇拜,不少人都看中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有些人则被他表面的公平所迷惑,但其根本出发点,包括他的事必亲躬,却是出于“尽亮”的自私。至于八阵图之类,则是故弄玄虚,木牛、流马充其量不过是固有工具的稍作改良,不然实用工具不会这么容易消失,出自误解的木牛流马则近乎永动机。
《三国志·彭羕传》说刘备提拔彭羕为治中从事,之后又调任他为江阳太守。于是马超问他:“外授小郡”,难道不感到失望吗?彭羕显然很气愤,骂道:'老革荒悖,可复道邪!”裴松之的注是:“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彭)羕骂(刘)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裴松之的说法是不对的,《隋书·裴蕴传》中隋炀帝骂苏威:“老革多奸,将贼胁我。”苏威是文官,与兵革扯不上关系。很清楚和彭羕所骂也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彭羕是庞统、法正推荐给刘备的,刘备也认为他非同常人,做事也合刘备心意,对他的赏识和待遇日益加厚。但诸葛亮多次暗地里向刘备进言,说彭羕这人心大志高,难保他以后会作出什么来。这才使刘备对彭羕稍加疏远了。马超归顺蜀国后常心怀危惧之感,所以告发了彭羕的话,于是彭羕下狱被处死了。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2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