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从庐山一路东张西望,无意间又到了南阳桃花源故地重游。陶渊明桃花源与老子的小国寡民不同之处,是与世隔绝和虽鸡犬之声相闻,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两者的共同之处却都在于人类返璞归真的追求,权力的不至于过于集中。陶渊明作为这一理想的身体力行者,给后人留下了经久不息的魅力。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到万物生成,就像纯淨的源头涓滴之水变成了大江大河,其藏污纳垢泥沙俱下,在很多方面与道之始生时本源的“一”已经相去甚远,甚至走到了反面。于是杜绝污水排放和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就彰显出来了。小国寡民思想和桃花源之伟大,正在于批判现实,乐于从事回归本源的矫枉性质。五柳先生也明白,他憧憬的无怀氏、葛天氏时代已经无法回归,但正如钱理群评论鲁迅的“不接受收编,也不收编我们”一样,保持一份赤子之心的诚心独立本真,仍然是人存在的价值所在。
经济史学家胡寄窗认为老子“忘记了在‘有什佰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并没有甘食美服,也没有代他们生产甘食美服的被剥削的人。”可是并非剥削者享受的才算甘食美服,穷乡僻壤的普通人家吃个鸡蛋也稀松平常,道光皇帝却因吃一个鸡蛋,要花费三十両银子而觉得奢侈。也并非“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们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老子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总体的“一”分配到万事万物,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他并没有反对广土众民下的侯王统治,侯王治理其封国之民,而给大多数人带来巨大祸患的根源,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私利争夺的不正。所以“邻邦相望”的封国不宜太大,封国与封国之间,仍然是广土众民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具体单位之间的关系。因此小国寡民可以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便于“以其言下之”,“以百姓心为心”,使之安居乐业地个性化的发展。
在比较简单知足的心灵状态下,“圣人执一为天下式”,时刻关注的是落实到个体身上的那一份来自生命源头的纯淨本质,也就是道与德的力量。老子反对的只是不可能“为天下正”的过度集权扼制了道所生的“一”,也就是扼制了本源上被赋予个体的完整生命力,和他们本性中具备多维发展的可能性。这也是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闻之以为恶语而要去洗耳的原因。巢父看出了他在享受功成弗居的内心快乐,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林语堂说:“我们越是信仰我们是合理的,便越发变得偏狭。”发自内心的自然自觉行为,已经在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没有必要再当一回事了。正如清嘉庆时的才女舒白香所说:“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因此“时间之所以宝贵,乃在时间不被利用。”也正如此回无目的的游走,因为有足够空间而意外收获了如许思绪,与道融合的巅峰“得一”体验,需要出入往返于天地之间“坐忘”的天淡云清之情怀。
一路游走,一路读舒白香的《游山日记》。与其说这本书写的是游山,不如说是写了在庐山避暑的清苦山居生活。但茹苦如甘,受窘反乐,处处透露一种坦然的亲切,令淡泊名利者神往心驰。钱理群对她的评价是,“随心所欲地读,随心所欲地写,流于所想流,止于所想止。”云雾中可以云醉,菜竭时,荞麦叶、南瓜叶都可以品出至味,而且“颂不容口,谓‘苟非入山既深,又断蔬经旬,岂能识此种风味。’”我想,这就是外出游走的“得一”吧,也是与那些塞满了周密计划,目的明确的旅游相比较,更显得隽永有滋味的原因所在。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7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