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小品”这个概念,与鸠摩罗什译出的《小品般若经》有关,此经译出后传播极快,所以《世说新语》就提到:“殷中军 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与支道林辨之。”《佛学大辞典》根据刘孝标的解释说:“释氏辩空经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以后文人们把短小的随笔、杂文也称作小品。小品文盛行于明清, 其名始见于明万历年间王纳谏所编《苏长公小品》,糅合了文章与佛教的理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说:“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袁中道干脆在《答蔡观察之履》中说:“今东坡可爱者,多在小文小说,其高文大册,人固不爱也。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他们都从苏东坡的活泼短文中收到了启示。之后,如朱国桢的《涌幢小品》,陈继儒也有《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张岱的小品文为文简约,造句奇诡,识见卓越也是公认的......六朝虽无小品文之名,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等,无疑都是六朝非常出色的小品文。与“大品”相比,小品文的不拘形式,小中寓大,轻便灵活,更适宜于明快地表达思想。
唐末罗隐的《谗书》也无疑是小品文中的佼佼者。所以一面世,就受到了关注,齐己立即写了《寄钱塘罗给事》说是:“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元人黄贞甫说:《谗书》“气节凛然,烨烨方册间,每以未睹全书为恨。”“读者当知公之气节尽在书,而不可以徒以文辞视例之。”鲁迅也评价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激愤之谈。”每篇只有二三百字的《谗书》,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原载《人间福报》201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