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靖说古代日本通过中日间的交往,日本“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不久即进入了文明阶段。”但《隋书.倭国传》记载:“开皇二十年(600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上令所司访其风俗。使者言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务,云委我弟。高祖曰:‘此太无义理。’于是训令改之。”但这种“无义理”却是故意的。
日本与中国最早的官方交往可追溯到公元57年。《汉书》说“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倭奴国派遣使节带着供品到洛阳朝贺,献生口百六十人,光武布赐以“汉委奴国王”印绶。一直到三国,到六朝,日本对中国和汉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和研究,刘宋永初二年(421年)“世修贡职”的日本遣司马曹达来奉表献方物,升明二年(478年)倭王兴死,其弟倭王武继位后又遣来使节,不仅已经称臣请封号,而其表章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四六时文了。目的是为了得到中国朝廷给他一个“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名号的背书。又过了一百多年后的倭王不可能不知道中国皇帝自称“天子”,而太阳又被称为是代表日本天皇始祖的天照大神,他们之所以连亵渎祖先也不顾地称日为弟,以天为兄,倭王岂不成了隋文帝的叔字辈!
倭王想借大国的力量威慑周围小国,而隋文帝又要借外国的来朝,装点自己的门面。隋文帝以为“训令改之”就行了,殊不知过了几年,到隋大业三年(607年),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时,又变了个说法,《隋书》则记载隋炀帝对倭国国王的朝贡非常高兴,但看到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词,仍然不持臣礼而持以同等国君之礼是很不快的。于是,隋炀帝对鸿胪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他采取了眼不见为净的办法。而小野妹子的做法则更绝,回国后竟然声称将隋炀帝带给倭王的国书不慎丢失了!到了唐贞观五年,唐太宗“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这回高表仁到了别人家的朝堂上,他在国体之争面前没有找到可以装聋作哑各自表述的余地,倭王子也不愿在自己家里丢面子,于是一场正面冲突就难免了。但事后,唐朝政府并没有作出正面表态,只是把责任推给了高表仁,说他没有外交才能就作罢了。但这并不表示释然,遣唐使以及他们在唐的后人的姓朝,如朝衡、朝庆、朝元,恐怕不是随便给个姓而已,它在日本可以是朝廷之臣的意思,在中国则可以是朝贡之臣的意思。
《旧唐书》载:“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为了让唐人接受这个国名,他们编造了各种理由,但是,唐人没当回事,因为“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终于,公元六六三年,在唐征百济的战场上,唐将刘仁轨等在白江口之战中,与倭军打了一战。结果唐军“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倭军大败。接着唐军驻百济的统帅刘仁愿,命朝散大夫郭务棕赴倭访问,而且来了一住就是七个月。正在修建防御工程的倭王政府突然得知郭务棕来访,惊疑不止。麟德二年(665年),唐政府遗朝散大夫沂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驻百济将军郭务棕以下二百五十四人,又来到筑紫,这期间又恰逢天智天皇逝世,着实让给内忧外患的日本上下带来了不小的恐慌。所以可以想象接下来他们派出遣唐使时的心情。
按照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说法:“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是武则天在白江口之战后,最终满足了承认他们国号“日本”的愿望,日本对武则天大为好感,以至于武则天所造的“圀”等字,一直被他们采用。但把日本视作属国的意识没变,鉴真和尚在日本建了唐招提寺,不仅要冠之以“唐”,还只是招提寺,清人宋应麟的《杂识》说:“私造者为招提、若兰,杜枚所谓善台野邑是也”......
经过了中宗、睿宗之后,唐玄宗开元廿二年的《井真成墓志铭》中出现了日本国名,这也是目前最早的文字记录。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