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龚敏迪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64122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引人入胜的龙场驿

热度 1已有 893 次阅读2022-10-21 00:04 |系统分类:杂谈| 香港文汇报 分享到微信


    秋后去了一次马嵬驿故地的兴平县,看了那里民间热闹的过会时,突然想起那里正是明朝那位大太监刘瑾的老家,进而联想到了被刘瑾打过四十大板的王阳明。心学宗师王阳明是讲究心外无物的,对一个事物你不去感知它,则物我两寂,正如人家没有看到你的存在,你在人家心目中是不存在的。于是心里想到了就赶快行动,立即去了贵州修文县的龙场驿,我想,也算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实践吧。

   即便是今天,修文县人口也不多,当年王阳明来到此处时,更是除了语言不通的苗人外,偶而有几个说汉话的人经过,也不外是经过了长途跋涉而奄奄一息的被贬之人。然而,就是这样曾经的蛮荒之地,却成为了今天不少中国读书人心中的一个圣地。

阳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如在日本那样成为显学,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王学有自我醒悟和实用的特点。而明清时代主流思想并不喜欢他那种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倾向和挑战权威。现在纪念馆里看到由日本人塑的阳明像,也不似中国画像中的王阳明,倒有几分日本人的特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对王阳明心学的重新认识。

王阳明在这里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格物要实事求是,朱熹说格物是为了“穷理”,程颢所谓:“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然而物理是能穷的吗?“实事”是具体的个别之事,在不同历史阶段,也具有不同的意义。程朱理学的“是”就是已经预设的“天理”,那是不用人求的。“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修学好古”。河间献王追求的,仍然是神话历史化了的远古圣王之道,程朱理学的格物也一样,要的事把所有“实事”都归到所谓“天理”的霸道上去,所以王阳明格竹子格了七天,非病倒不可。

王阳明“龙场悟道”否定了程朱理学,主张在实践的行动中去真知即是行事上磨练的求是。所以他作为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员,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对权奸,为自己认为正义的一方打抱不平,结果被打了四十大板,流放到了龙场驿,这与他日后提倡的行动依于良知的学说也是一致的。以致良知为起点,达到心体光明,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统一构筑于人心,肯定了人都有自我完善和超越的可能。尤其是它的“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平等观,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界限。问题是每个人的良知光明都是有差别的,心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颜元在《习斋记余》中说:果息王学而朱学独行,不杀人耶?果息朱学而王学独行,不杀人耶?

    刚到龙场驿时因为没有地方住,他就在附近的天然洞穴玩易窝中安身,但他把玩《易经》的时间并不长,不知道是不是像他一一勘破佛道和朱熹理学一样,也勘破了《易经》?不久他搬到龙岗山山腰的阳明小洞天,在这里他悟到了心即理,心之所向就是理,理之所规就是人在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的向善的本心,这样就奠定了心学的基础。不久,当地苗人为他建了一座简陋的房屋,王阳明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将这座房屋取名为何陋轩,表现了自己作为君子当仁不让的自信。果然,他的学说很快不胫而走,不久,任贵州提学副史的席书与按察副史毛科一起修葺了贵阳文明书院,邀请王阳明来主讲,三十八岁的王阳明在这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为心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内容。但他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知是行的过程,行是知的表现的讲法,容易被割裂而误认为知就是行,以致他的后学王龙溪提出良知本顺,致之则逆,甚至只在方寸上下功夫,最后只会拱手谈性命,临危一死报君恩。所以,王夫之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行先知后的理论。

    《明史》说是三年后刘瑾倒台,王阳明被调到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当知县。但其实他到庐陵是三月,刘瑾八月才倒台。当他离开龙场驿的时候,贵州宣慰使安国亨亲笔书写阳明先生遗爱处,刻于洞口崖壁上,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龙岗山上的王文成公祠就是王阳明最早创立的龙岗书院旧址,在这里他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学习方法。一九三八年十一月阳明洞王文成公祠右配殿,迎来了被转移来软禁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一直到一九四年五月,在此他也认真地研究了阳明学。

    王阳明离开龙场驿后,也一直用他的行动诠释着他的心学,他在卢陵知县任上的短短七个月间,也用他的致良知,不仅做到了息讼,还赢得了民众的尊崇。原因其实很简单,什么地方都有文人贤士固多,强宗豪右亦不少的情况,扶持并依靠贤士,坚决打击不法的强宗豪右,抵制不合理的额外摊派,自然就赢得了民心。但作为一个官员,能够真正做到“问道德者不计功名,问功名者不计利禄”的人并不多。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以一介书生,率领一万临时凑起的乌合之众,平定了十万之众的朱宸濠叛乱的传奇,也都是出自他依照良知理念的行动。可以说:王阳明是以他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学说,这种学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提倡积极求是的实践,而不是什么事都一定要先知而后行,所谓学而时习之,很多事情都是在习中真正学到的。而龙场驿的最引人之处,就是阳明学富有积极行动意义的知识性和耐人寻味的思辨性。

   王阳明强调了亲民而不是朱熹新民的理念,对于皇权统治时不利的,致良知也容易导致思想自由,讲学的宣传、组织功能更让人不放心,所以桂萼等人说他: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阳明学也很难得行其道。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01229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