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吃豆腐对有些似乎有特殊意义,瞿秋白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最后一句还念念不忘地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吃豆腐”这句话也很有意思。拥挤的车上,免不得人碰人。有女子被一男子挤了一下,就大怒道:“你想吃我豆腐啊!”男人也怒道:“谁要吃你的豆腐!你以为我是吃素的吗!”“不是吃素的”由《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而来。还有山西《虞乡县志》载:“冬至即冬节,……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现实。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那就不知道吃谁的豆腐了。
清人郝懿行《证俗文》说:“淮南王弄术成豆腐,豆腐一名黎祁。”陆游《剑南诗稿•山庖》:“新舂䆉稏滑如珠,旋压犁祁软胜酥。” 《邻曲》又说:“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自注:“ 蜀 人以名豆腐。元代虞集《豆腐三德赞》:“乡语谓豆腐为来其。”朱起凤《辞通》注“祁黎”和“时来”:“来、黎,古读同音。”古地名“州黎丘”的“州黎”即“州来”。 “黎祁”与“离奇”同音。《清稗类钞》有毛俟园诗:“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调,谁知解组陶元亮,为此曾经一折腰。”
"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说豆腐:永州成为“灰毛”彭山、南溪、泸州、高县、云阳、大足、巴中称“灰毛(儿)”,邛崃称“灰蘑”,隆昌称“灰妹儿”,遂宁称灰馍,合江称“灰门”。清人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呼物混名》也说:“灰妹,豆腐也。”明末清初的张献忠之战后,四川人迹罕存,沈荀蔚《蜀难叙略》说:“川南虎豹大为民害,殆无虚日。乃闻川东下南犹甚。”蜀地虎患的记载还有很多,人们谈虎色变,于是讳虎为猫,但凡与虎同音的府(猫正街)、腐(沤烂)、斧(开山)都避讳,虎变成了“大猫猫儿”,《洪门兄弟》:“我怕路上的大猫猫儿把你吃掉了。”《成都民间文学集成》:“你是山神土地,这花猫猫儿就该你管。”“灰妹”等都是来自“灰猫儿”,灰是其颜色,豆腐发酵长毛成灰色,所以也用来指称豆腐乳。
朱熹咏《豆腐》:“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于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就被联想进去了,清人毛俟园说:“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调。谁知解组陶元亮,为此曾经一折腰。” 陶渊明岂会在意“安坐获泉布”!
五代文人陶谷在《清异录》称:“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品字笺》:“俗麻豆之经磨者名腐,亦取烂之义。”豆腐嫩的意思又被扩展了,它的出处有不同说法,见有人还把它与清人小说《云影花阴》中豆腐店的女人相联系,不免牵强附会。实际上吃豆腐原本与女人完全无关,而是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据伍稼青所著的《武进食单》记载:“是日家中即不再举火。丧家自须置备菜饭款待,率以豆腐、百页、豆腐干等作主菜,故举行一次丧事,有须自磨大豆至半石、一石者。乡下人赴丧家吃饭,谓之‘吃豆腐’,此俗普遍流行于四乡,抗战时期亦然。”
江浙沪民间的丧葬习俗,丧家要备“豆腐羹饭”酬谢前来参加葬礼者,简称“吃羹饭”,一般为素席并以豆制品为主,其后逐渐变异。丧家要在门前树起顶端扎了稻草的招魂幡杆木,派报丧人去知会亲友。这种风俗起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存在。此时蹭饭者也堂而皇之地入席了,丧家也不宜阻挡他们。遇到荒年,一拨一拨来“吃死人豆腐”的穷人酪绎不绝。曾听说,乡间有人将点灯的火油倒入豆腐,让人不能入口才完事。
原载《人间福报》2014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