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鹳雀楼》家喻户晓,沈德潜的《唐诗别裁》说此诗:“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就诗意而言,特别是最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一直被评价为积极向上的好句。可是纵观全诗,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却是设定了黑暗的到来,那么更上一层楼还能看到什么?“黄河入海流”岂不是暗流?
这首诗的作者有争议,一般都把它归在王之涣名下,可是与王之涣同时代的太学生芮挺章所编选的《国秀集》却说作者是朱斌的《登楼》诗,所以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也加註说其作者:“一作朱斌诗”。朱斌何许人也?范成大的《吴郡志》有段同样是王之涣同时代的人张著《翰林盛事》中的记载:“天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綵百疋,转侍御史。”李峤先是依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继而又追随韦氏一党,其人品多受诟病,可是他也是“文章宿老”,王之涣的名声在外,他也很难故意把王诗说成朱诗的,也没有那个必要。而吴郡人朱佐日,两登制科,三为御史,他有写此诗之才。但如果冒领诗名,又得赐綵又升官,难道不怕欺君之罪!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朱斌,字佐日,朱斌应该就是朱佐日。
沈括的《梦溪笔谈》说:“河中府鸛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文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再看《全唐文》李翰的《河中鸛鹊楼集序》:“后周大塚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槩,四方雋秀有登者,悠然远心,如思龙门,若望昆仑。河南尹赵公,受帝新命,宣风三晋,右贤好事,游人若归。小子承连帅之眷,列在下客。八月天高,获登兹楼,乃复俯视舜城,傍窥秦塞。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据虎视,下临八州。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於一言。上客有前美原尉宇文邈、前櫟阳郡郑鯤,文行光达。名重当时。吴兴姚係、长乐冯曾、清河崔邠,鸿笔佳什,声闻远方。将刷羽青天,追飞太清,相与言诗,以继畅生之作。命予纪事,书於前轩。”原来沈括不仅把王之涣变成了王文涣、还把畅诸错成了畅当。这次聚会后,崔邠在元和九年(814年)七月,再次登楼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同登者李益,也写了沈括说的《同崔邠登鹳雀楼》诗。
从宇文邈的传记中可以知道,李翰所记的那次登鹳雀楼在建中二年(781年),而王之涣死于741年。畅诸《登鹳鹊楼》中的“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之句固然盛传于时,可是数十年后,李翰怎会只提到了前辈畅诸的诗,而不提更有名的王之涣的诗?又为什么王之涣的这首那么著名的诗,不能在唐代和畅诸的诗一样“名播前后”?这些疑问都指向那是一首朱斌取媚武则天的政治诗,武则天读懂了,所以又给他赏赐,又升了他的官。“白日依山尽”之时,是李氏皇朝面对黑暗来临的不甘与无奈中的伤感,而黑暗中的黄河入海流,是她从天后变成女皇已成必然趋势。
可是705年唐中宗就已经复位,武氏势力也被清算了。即便这首诗曾经广为传播也不便提起了,所以七十余年后的李翰也只记了畅诸的《登鹳鹊楼》。然而这首诗的艺术水平确实非同一般,所以总还有人提起它,于是就只好在作者上做了手脚,沈括把它归在了王文涣名下,最后以讹传讹就成了王之涣的诗了。
原载《乌兰察布日报》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