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沪语中人小冒充人大,勿懂装作全懂,以弱示强,以强逞强,都可谓老茄。茄子又称落苏,这与《世说新语》中王济与上海人陆机有关,王济指羊酪问陆机:“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机回答:“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羊酪即酪酥,移用到茄子上就成了落苏,同音而示有别。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先公自燕归,得龙阁书一策曰《贻子录》......其《林园》一章谓茄为酪酥,亦甚新。”说明“落苏”一词至宋朝尚未普及。
说落苏与瘸子有关,则早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提出了疑问:“《酉阳杂俎》云:‘茄子一名落苏。’今吴人正谓之落苏。或云钱王有子跛足,以声相近,故恶人言茄子,亦未必然。”
茄子是西来之物,西汉末四川资阳人王褒曾在成都投宿亡友之妻杨惠家中,他使唤杨家一个叫“便了”的家僮去街头店铺给自己买酒,却遭到拒绝。家僮说杨氏买他时约定只看家而没有沽酒的任务,王褒一怒之下从杨惠手里买下这个家僮,并重新订立《僮约》,约定家僮要负责采购酒菜,“种瓜作瓠,别茄披葱”。这是目前所见最早提到“茄”的, 估计它当时已经是四川比较常见的菜蔬之一。西汉末成都文人扬雄在夸赞家乡的《蜀都赋》中说“盛冬育笋,旧菜增伽”,把“伽”变成茄,很符合中国的造字规则。晋嵇含撰写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14年)提到“茄树。交、广草木,经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种茄”,此后渐渐传入北方,东晋的京口所种茄子已经远近闻名。隋炀帝就对茄子特别偏爱,钦命为“昆仑紫瓜”。
茄子品种多,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公元803 - 863年)说从新罗传入一种颜色稍白、形如鸡卵的茄子,“只有西明寺僧造玄院中有其种”,这是圆茄子。嫩茄子酥软,是家常美味,《红楼梦》中的“茄鲞”反复用到鸡脯,则失去了茄子的真味。松江的兰花茄子形细长,只有二三寸,皮薄、肉松、籽少,用他制成的酱茄子紫而亮,软而脆,口味鲜美,据说慈禧太后爱吃而曾为贡品。老茄子籽多皮厚就不好吃,所以“老茄三千”“老茄茄地乱说话”就令人生厌了。
《清稗类钞》:“迦门系日耳曼之省音。”鲁迅的《二心集·风马牛》篇中有“茄门话”,注释是:“茄门话即德语。茄门,German的音译,通译日耳曼。”茄门以外还有罗宋、吕宋、黑炭(印度)等。徐志摩有《真正老牌“迦门”》一文,1917年出版姚公鹤《上海闲话》说,茄门是英文German(德国人)的音读。吴语“茄”与表示稀薄的“澥”同音,“迦门相”即少有兴趣的“澥亹相”。进入上海的德国人大多性格高傲、孤僻、冷漠、对事过于认真,使上海人望而生畏,并产生一种看见德国人就故意回避和反感的心理。于是“茄门”在俗语中有此义,表示冷淡,对某种事不感兴趣的意思。
原载《新民晚报》2019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