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第十一章
十八子与王麻子苦恋之痛
——合作篇
●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交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恋
●王麻子“猝死”与十八子的惋惜
●企业遗训:王麻子的两条遗言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交
中国刀剪行业,在世界制造领域曾有着历史悠久的风光。提起这个行业的百年老字号,有两个名字国让国人如雷贯耳,那便是“王麻子”与“张小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王南张”。二者都是300多个春秋前赴后继的“老店”,曾为华厦刀剪扬名于世立下汗马功劳。为此,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谆谆叮嘱:“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恢复得好一些”。
“王麻子”与“张小泉”背负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背负着行业的重托,寄寓着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殷切期望,艰难前行。然而,在祖国改革开放春风一夜吹来,百花争奇斗妍之中,人们很快就留意到一朵原来并不起眼,数年间却光彩夺目、咄咄逼人的“奇花”——阳江十八子。还在众人惊叹这后起之秀有什么神秘力量或有什么十八般武艺之时,作为以菜刀生产为主的“王麻子”,不得不打醒精神甚至放下架子,走近十八子,以寻求二者的互动、合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
两个实际是行业巨头的竞争对手,为振兴中国刀具事业,为双方的共同利益,两手相牵,开始进行一次“忘年之交”——只有10多岁的十八子,以自己的技术工艺,生产出精良的产品,供应给300多岁“王麻子”,由“王麻子”打上自己的宝号钢印,作为自己的产品对外销售。十八子每年给王麻子“供货”(刀坯)10多万把,最高时达到30多万把。这实质是“十八子”为“王麻子”早期的 OEM (Orin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缩写,意为原厂装配品,原厂委制品,也叫贴牌生产)生产形式。其时,已经崛起为中国刀剪业新霸主的十八子,在重视推广自己产品品牌的同时,并不羞于为“王麻子”加工“刀坯”,为别人做品牌。十八子深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生产底气,认为自己的产品已被“前辈”认可,已知道自己的位置站在哪里,眼下是卧薪尝胆,虽则为他人作嫁衣,但却找到实力和信心,更重要的还为产品市场开辟另一条路子,从经济效益上来说也非常乐观,不妨“多一条腿走路”,何乐而不为呢?
我把十八子与王麻子从1997年起的合作,称作是“忘年之交”。须知,这“二子”之间,年龄相差300多岁,“王麻子”诞生于1651年(清朝顺治八年),到1997年时已346载,是行业中白发苍苍的老寿星;而“十八子”问世于1983年,这时才刚刚14岁,比起前辈的年龄连半个“零头”也不到。然而,二者竟能“坐”到一条船上,惺惺相惜,同舟共济,这种忘年之交实在值得赞许。我们在肯定十八子乐意替王麻子“作嫁衣”的良好心态并为其叫好的同时,也对王麻子这一老品牌没有倚老欺小的做法感到宽慰。
让我们先对“王麻子”作一些了解 ——
先前,王麻子自始创品牌效应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300年间,自身并不生产刀剪,而是采取一种类似于现代“贴牌”的经营方式,只是从大量供货的普通刀匠铺中精选出质量上好的刀剪,然后打上“王麻子”的钢印兜售,淘汰的次品则全数退回。由于讲究品牌口碑,岁月见证,“王麻子刀剪”逐渐成了名扬四海的国货名品,赢得了美誉。1956年公私合营,王麻子刀剪实质也是没有“王麻子”的“王麻子刀剪”厂。1959年,国营王麻子剪刀厂正式成立。之后,“王麻子剪刀厂”几经易名,至1980年,在北京市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推动下,王麻子剪刀厂生产经营活动趋向稳定运行,“王麻子刀剪”在北京市场上呼风唤雨,如日中天,先后获奖无数,1985年被国内贸易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1990年获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据统计,在生产最红火时,“王麻子刀剪”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5万把剪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产品产量、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上交利润近200万元,企业累计创利税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的4倍以上。然而,自1994年起,王麻子剪刀厂连年亏损,走下坡路。据总经理白锡乾介绍,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由当时主管单位北京市二轻局摄合,与北京文教器材厂等互不相干的4个企业组成了北京市王麻子工贸集团。主管单位原意是想利用文教厂的资金重振王麻子品牌,但这种“拉郎配”并没有抓住企业受困的症结。随后,工贸集团用行政手段拿走了“王麻子”商标,同时拉走了剪刀厂仅有的14名销售人员。剪刀厂由此失去了商标权和销售权,工贸集团随后重新注册了商标。1999年,在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王麻子工贸集团属下的王麻子剪刀厂划为北京昌平区区属单位,并取名为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公司。
笔者在2000年岁末,认识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公司总经理白锡乾,那是在阳江召开的中国刀剪行业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期间,我对白总作了一次专访。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想听听这位“王麻子”的“掌门人”谈谈对十八子的认识与评价。白锡乾一副北方汉子的豪爽性格,心直口快,掏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想,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王麻子与十八子这忘年之交带出多一点的认识——
我来阳江三四次了,去年全国刀剪行业年会就在这儿开。十八子的发展变化相当快,其业绩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用质量第一、品牌第一的意识来经营企业,远远走在我们前头。
我们是做刀的老厂,现在有400多人,下属有4个企业,都是国有性质,后顾之忧多,与十八子相比,我们大大落伍了。
应该承认,在全国刀剪行业,十八子是领先的,他们的管理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产开发、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有业务上的合作关系。双方一直合作得很愉快。
王麻子作为老企业,眼下有点鞭长莫及。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转变机制,争取资产重组,恢复王麻子自己的东西,要不,我们就对不起王麻子这个老字号。相比之下,人家十八子在市场上越做越大,这让我感到惭愧。
…………
谈话中,白锡乾一直用一副欣赏的口气评说十八子,同时也不乏抖出二者合作的“商业秘密”,不避讳王麻子企业内部的积弊积弱,所以,这也为其接下来拟与十八子计划开展一次更大的合作,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当时想,“王麻子”和“十八子”一团和气地坐在一条利益同享的船上,共存共荣,两个行业巨擘有这么好的合作心态,这实质也是时代和人类的一个进步。没想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后面的日子里,“十八子”与“王麻子”的忘年之交愈发走向成熟热烈,且以另一种忘年之“恋”的形式,向“谈婚论嫁”演绎。
其时,举国震撼!
十八子与王麻子忘年之恋
进入21世纪之春,十八子刀剪品牌大放异彩,产生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十八子在行业内独占鳌头,引领为“中国菜刀中心”,“十八子作”成为广东著名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拥有60多项技术专利,填补了国内行业10多个空白,成了全国刀剪产销量最大企业,令人瞩目。
王麻子掌门人白锡乾眼睁睁看着十八子风生水起,气势如虹,在感到自愧弗如的同时,勇于直面困境,忽然产生了要加大和十八子“结交”的念头。终于,在2001年的夏天,白锡乾把王麻子“暗恋”十八子多时的念头透露了出来——
将“王麻子”与“十八子”分册出一部分,共同组建一个“新家庭”——或叫王麻子制刀股份有限公司,王麻子出商标,出厂房,出少量资金;十八子出工艺,出管理,双方优势互补,“二子”携手闯天下。王麻子用文化提升十八子,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共同打造“中国制造”的刀剪民族品牌。
这边厢,十八子公司年轻骁将李回,此时正踌躇满志,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一“乐事”,也就是说,还在白锡乾尚未射来代表王麻子的“丘比特”之箭前,李回和十八子董事会的成员们,早已春心躁动,同样念想着是否有朝一日能与之珠联璧合。这架势,正所谓:你有情,我有意。
再加上已通过好些年的真诚合作,双方已建立很好的了解和互信基础,所以当彼此一旦心照已宣,“王麻子”与“十八子”便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这场“忘年之恋”。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场“相恋”前后维持了两年多,虽说不是旷日持久,却最终还是难成“眷属”,这是后话。
李回在和我谈及十八子与王麻子拟共同设立股份制公司合作一事,这样对我说:
“当初,我们这一方的考虑是:现在全国刀剪企业,叫得响的就王麻子和十八子几个。北京王麻子历史悠久,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遗产,也是名噪四方的名牌产品。作为刀剪行业,既要竞争,也离不开合作,王麻子刀剪在长江以北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阳江十八子的生产基地具有体制、技术、人才优势,传统刀剪产业在加入世贸后,合则双赢。初时,十八子为王麻子每年生产刀坯,也就是OEM,王麻子同时来阳江别的刀剪厂进货,质量参差不一,他们当然知道我们的产品最硬,所以也想拉上我们一齐,达到强强联合”。
白锡乾对笔者一直没有讳言王麻子当时处境的艰难: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王麻子品牌在继承老字号深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机制包袱,到1997年时,该厂在岗职工697人,退休职工却已达500多人。2001年,王麻子经历了停产、改制等过程,但销售情况依然非常不景气,甚至降到建国后的最低点,平均每月仅销售1万把菜刀,10几万把剪刀,总销售额仅仅1500万元,亏损达200多万元。如此惨谈经营,守着一块数百年的“金字招牌”度日如年,倒不如寻找一条新路,使之不愧对“列祖列宗”,保住这一著名品牌,同时也保住自己这代人的饭碗。于是,王麻子放下“自尊”,决定与十八子谋求更深入、更贴切的合作,以解救企业于水火。白锡乾坦承:“老字号也要补充新东西,合作对新老品牌重塑、行业技术更新、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至关重要,老企业在机制转变和产权置换方面要实事求是”。
对于双方合作一事,十八子是很有诚意的,虽然,在决定与王麻子联手一事之前,十八子高层中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大家还是很快就统一了思想和认识。
2003年1月,董事长李辉还专门为此事飞往北京一趟,与白锡乾就生产基地、品牌使用、销售网络、技术标准、组织架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磋商。但就在生产基地以及工作方式这一问题上,李辉便与白锡乾有了较大的意见分歧。因为王麻子所在地处于北京郊区昌平,这里是上午10时上班,下午4时下班,这样的工作时间与十八子的要求不相符,白锡乾表示,合作后工作时间可以作出新的调整,但李辉认为,这折射出来的是观念问题,而观念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于是提出把生产基地放在阳江的要求。而白锡乾则坚持以北京作为生产基地更有利于合作发展。双方意见一时难以达成一致。
《人民日报》2002年4月23日,以题为《“王麻子”“十八子”携手 刀剪 “航母”呼之欲出》一文,第一次正式向国人公开报道:“300多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和广东阳江‘十八子’正在商谈,准备合作组建股份公司”,宣称这是个“在中国刀剪行业绝对具有震撼力的消息”。
这事一时引起国内行业的诸多期待,还有话题,我在此姑且不谈。
其实,作为我国刀剪行业南北新老两大巨头的携手,牵扯的问题还有太多太多,真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的事。同年两个月后,也就是2002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期间,阳江十八子和北京王麻子,还有杭州张小泉这行业三大巨头,就如何迎对新形势问题,展开了有关的讨论,《人民日报》记者吴齐强为此在6月7日发表专题文章,对此作了记述。谨录于下,以作链接——
老字号聚阳江评刀论剪
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阳江十八子如何迎对新形势
近日举行的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盛况非凡。本地的阳江十八子尽显“地利”,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也不相让,南下加盟不失良机。博览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北京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锡乾、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群英、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探询这“三巨头”面对新形势的思考和对策。
假货太猖獗——新老字号共同的遭遇
白锡乾:“王麻子”字号始创于1651年,300多年来假冒一直不断。目前在北京周边地区,有上百家店铺,上当受骗大有人在。我们在北京闹区开设了5家连销店,远不能满足顾客和商家的需求,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研发能力不足,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国外企业大举入境后,护牌更是任重道远。这次南下与“十八子”洽谈合作,就是寻求品牌经营的突破。历史文化积淀是老字号的优势,但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要让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化为经济效益。
孙群英:杭州有张小泉博物馆,我们对张小泉339年的品牌十分看重。和白总一样,对造假售假,我们既深痛恶绝又无可奈何,当然,企业责无旁贷要打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力度。中华老字号是国宝啊!我们的产品已进入沃尔玛、麦德隆的超市。目前我们还没多元化发展打算。
李积回:作为规模生产不到20年的新企业,我们没法和深入人心的百年老字号比文化底蕴。以机制引人才,以科技求质量,以管理出效益,以声誉求品牌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据统计,市面上每天有3000把假冒“十八子”刀具交易,防不胜防。我们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还计划到国外设销售网点。现在,十八子以餐饮、旅游购物方式拓展经营领域,效益不错。最近,我们也和沃尔玛签了进超市的协议。
核心竞争力——你擦招牌我找空白
孙群英:“张小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积淀深厚的老字号品牌——“张小泉”。
白锡乾:王麻子举着一块“金字招牌”,但由于经营不善,现在是危机四伏啊!
李积回:十八子要走向世界,必须冲破家族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迈进。我们没有老本可吃,没有历史可靠,只能凭“打造中国最好的刀”的精神结合技艺创新,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十几年填补国内制刀史上10多个空白,累计获得60多项专利,充分体现了“十八子”的核心竞争力。不过我还是羡慕“王麻子”、“张小泉”品牌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
合作创双赢——老字号借新字号引机制
李积回:我们的目标是有华人就有“十八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尤其是北方市场和部分海外华人,就认“王麻子”,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现在“十八子”和“王麻子”合作,“二子”携手闯天下,用文化提升“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可在国际上打“中国制造”牌!
白锡乾:“二子”合作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我们想借助“十机制优势,解决“王麻子”积存多年的历史问题,重振“王麻子”雄风!
孙群英:我们不排除合作,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对象。十八子与王麻子的“二子”携手不错,互利互赢,祝你成功!
十八子与王麻子就携手成立股份制公司一事,有过多次商讨,中间打打停停,在2002年6月这届“刀博会”之后,双方再次协商,由十八子提出了另一种思路,但也只是达到“备忘录”式结果,一直未形成文字协议,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双方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后,享有专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的权利,不能同时让别的企业使用;
二、在南方(阳江)设立刀厂作为生产基地,待公司初具规模再转上北方,销售以北京为基地。
三、先组建联合销售公司,由十八子按照自己的工艺标准生产,产品打王麻子的牌子。
王麻子方面开头还表示同意。但白锡乾心里明白,若由新的股份制公司专门享用“王麻子”商标,事实上已经差强人意,难以办到。因为,从1995年起,王麻子刀剪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几个毫不相干的厂子合并,成立了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重新注册过商标;1999年王麻子剪刀厂归北京昌平区管辖,王麻子剪刀厂被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公司代替,栎昌公司随后又重新注册了“栎昌王麻子”商标。这些年的分分合合,王麻子品牌资产支离破碎,在产品的商标使用上,新、老商标紊乱,市场上“王麻子”产品鱼龙混杂,再加上造假者诸如“老王麻子”、“真正麻子”等分羹“王麻子”的品牌资产,要保证“王麻子”商标由新股份公司独享,也只有名义上的可能了。加上这个时候,王麻子剪刀厂的经营已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他们一直在负债经营。就在白锡乾来阳江参加国际刀剪博览会之前几日,也就是2002年5月31日,据统计,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689.71元,所有者权益为负14963156.19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工人工资已经长期发不出,王麻子实际上已经内外交困。笔者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王麻子还有心情与十八子“谈婚论嫁”,是否在为自己寻找一根救命稻草,或是想以“回光返照”博取国人的关注?
果然,王麻子这位耄耄之年的长者,或者真的对改变自己的命运实在有心无力,他们迟迟拿不出什么行动,一拖再拖;而十八子此时正是行业的“天之骄子”,十八子的品牌已成为业内的新锐,有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他们对“相恋”持一种平静的心态,默然期待对方拿出“真情”……如此这般,这本来被业内人士纷纷看好的“忘年之恋”,就这样在磕磕碰碰中搁浅了。
王麻子“猝死”与十八子的惋惜
其实在这之前,十八子似乎也有预感:与王麻子“联姻”一事,彼此久拖不决,看来有点“悬”。
记得2002年底,笔者在十八子公司采访时,曾向李回总经理问及与王麻子合作一事进行如何,李回对此并没作过多的解释,他认为能合作得来对双方都有利,但由于王麻子现在企业本身问题,加上其他因素,此事仍没有什么新的进展。李回是一个十分注重“品牌经营”的年轻企业家,说实话,尽管他一手将十八子的品牌打造出来,在全国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他仍然打心眼里“看重”王麻子品牌的历史影响和价值。他表白自己的心迹,像十八子这样一张白纸式起家的刀剪小字辈,凭着自己的努力,都可以从很短时间内培植出自己独有的品牌,相信依托几百年老字号根深蒂固的历史品牌影响力,通过融进十八子新的经营理念,更新和提升王麻子老字号的生命力,还是非常有前途的。他说若能成事,会有信心经营好。
我知道李回有这方面的本事,他除了经营阳江十八子刀剪获得巨大成功外,他为十八子刀剪主业配套的饭店、专卖店等更是产生了多种意义上的“效益”,让人口服心服。还有就是他个人“业余操纵”的属于他“私己”的歌舞厅、音像店等,一直都在赚钱,几乎是他做的事或出的“点子”,都是赢者之道。我是这么认为。
所谓世事难料。很快,李回的“预感”还是成了事实:
王麻子自己把自己打垮了!
笔者是在2003年1月23日那个晚上,从当天的《羊城晚报》上,不经意间被一则豆腐块般小小的消息突然“刺”伤了眼睛——《王麻子刀剪申请破产》,文章不足100字,称:“在中国的刀剪市场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于近日向昌平区法院申请破产”。“根据相关审计资料,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负债率为216.6%。其破产申请已得到昌平区经济委员会、区政府同意。区法院也已立案受理”。说实话,我当时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数百年品牌的企业,说败就败了,怎么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呢,至少不该破产吧?但是白纸黑字,让人感到真实得心痛。
我按捺不住这份沉重,立即拨通了李回的电话,将王麻子的“噩耗”告知,电话那头传来李总有点沙哑却分明带着惊诧的一串反问:“是么?真的么?你在哪看到的?怎么落到申请破产的地步?……”
其实李回一直知道王麻子已经难以为继的现状,但要让他猜到这个结局,说实话,他说还是不至于,“应该还有别的出路可选择,这样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李回似乎好久才接受王麻子的这个事实。还在半年前的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上,李回曾和白锡乾兴致勃勃地展望即将合作的美好未来,不曾想,没到半年,就传来了“老前辈”这不幸的消息。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人民日报》等全国数百家媒体同时发表了此一消息,《“王麻子”申请破产——300多年老字号商标何去何从引人注目》、《“王麻子”寿终正寝》等一时震痛了国人的视、听觉神经。在熙来攘往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年逾七旬的陈红瑛老人话语间充满了惋惜:“厂子怎么说倒就倒了呢?这可是咱北京的一个老品牌啊!几十年了,我们街坊四邻用的可都是这剪刀……”这是其中一篇通讯中写的一个“场景”,已经整整经历了352载风雨冲刷的一个“金字招牌”,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坠落了。惋惜也罢,唏嘘也罢。
2003年2月24日,一直跟进“王麻子”与“十八子”谋求合作一事的《人民日报》记者吴齐强,在该报上对这一“胎死腹中”的事件作了“终结性”的报道,文中充满一种深深“致哀”的味儿,为“王麻子”的猝然死去致哀,同时也透出十八子对王麻子的遗憾和惋惜:《“王麻子”“十八子”携手难——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申请破产,原设想用文化提升“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遇阻》——
本报讯 近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王麻子剪刀厂向北京昌平区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有着300余年品牌历史的“王麻子”要破产了,商标归属引发争议。消息一出,各界关注。
本报曾在去年4月率先以《“王麻子”“十八子”携手 刀剪“航母”呼之欲出》报道过“二子”欲合作组建股份制公司的消息,在中国刀剪行业引起震动。继而于6月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期间以《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阳江十八子如何迎对新形势——新老字号聚阳江评刀论剪》表达了“三巨头”迅速做大做强中国刀剪业的共识。不曾想,没到一年,传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申请破产的消息。
“现在法院已经立案了,破产消息和商标归属引发争议的报道,对我们的销售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是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公司下属的一家独立法人企业,但并不拥有‘王麻子’的注册商标,该商标早在10年前就已经归集团公司所有,商标归属明确,王麻子剪刀厂破产,是多方商议后,慎重作出的决策,并不意味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品牌的消失,根本就不存在拍卖商标的事。”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白锡乾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作为一家老字号的国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陷入经营困境。1994年、1999年的两次改革,王麻子商标权转让给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这些都有正式书面协议,我们已递交法院。虽然商标权转让有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的成分,但商标的法律归属是明确的。我们准备召开债权人会议,在此之前,还想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澄清一些事实。”
白锡乾表示,破产是企业选择,这里面涉及很多历史因素和企业间的债务问题,工贸公司一定会与时俱进,在坚持特色企业文化、技术、工艺同时,搞好品牌运作,向日本、阳江等先进企业学习。不搞固步自封,多一些走出去、引进来,从企业体制和运作机制上进行深层次改革,投资主体、合作形式可以多元化,力争在保护传统名牌同时,让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化为经济效益。谈到与“十八子”的合作,白锡乾说,由于双方关于合作模式有一定分歧,目前合作已搁浅,但可以继续探讨。
“可惜,真的很可惜!”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回一见记者面,就直呼“可惜”,“我一直羡慕‘王麻子’品牌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王麻子’合作,‘二子’携手闯天下,就是想用文化提升‘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在国际上只靠一个品牌去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走联合之路、打造一批真正的‘中国制造’名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本来是谈好今年有一个结果的,现在……”在记者追问下,他说:“作为一个从年产值只有几万元由七八人支撑的小作坊,到现在产值一个亿,创利税500多万元的民营企业,我们用了20年,这是党的政策好。特色企业文化的培育需要历史积淀、岁月熬炼,‘十八子’缺的就是历史文化的积淀,300年品牌历史的王麻子,要破产,真让人惋惜,不过没听说商标要拍卖。损失太大,全世界都知道破产消息,口碑没了,品牌含金量缩水了。”
当记者告诉他采访白锡乾的内容时,李回沉思良久,神情肃穆地说:“商标归属是另一回事,其实很多问题可以内部协调,但一旦百年老字号破产的消息流传开来,对企业对品牌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口碑和情感因素本身在企业文化、品牌美誉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天很多客户和专家打电话来,都表达了这种意思。从企业发展战略看,我觉得这种破产得不偿失,初衷可能是卸包袱,轻装上阵,但这么一来,历史文化延续、文化品位、企业品牌都受到损伤,刀剪业可以说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可以引进更新,但传统最难得,一旦损伤、断层,损失难以估量,如果是我,不会采取这种决策。”
一年前,谈起合作就眉飞色舞的李回,低调告诉记者:“目前不准备与‘王麻子’合作,在商言商,历史文化的原创性破坏了,我们看重的东西没有了……”但他也表示,供货给“王麻子”的传统合作还将继续。
同一件事,站位不同,角度不同,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北京的白锡乾强调的是破产后商标的归属,广东的李回看重是历史文化内涵的损伤,他们说的也都是理由充分,只是观点、看法各有侧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论高低、评对错。众多的被访者也意见不一,不过惋惜之情是共同的。记者把对两位老总的采访告诉一个被访者,回答让记者若有所思:一个是国企老总,一个是民企老总,又是一北一南,观点、看法各有侧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
在胡纲的一篇有关文章中,看到对“王麻子”、“张小泉”和“十八子”的对比评述,颇为中肯,其对“十八子”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对于老字号,“十八子”的品牌文化经营就显然“后者愈勤”:“十八子”没有老本可吃,没有历史可靠,所以品牌凭“打造中国最好的刀”的理念及现代文化,并结合技艺创新,“砍”出一条属于“十八子”自己的路。尽管“十八子”钦羡“王麻子”、“张小泉”等老字号品牌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但十几年来,“十八子”从求变角度出发,填补国内制刀史上10多个空白,累计获得60多项专利,丰富和充实了品牌发展的文化,更充分体现了“十八子”的核心竞争力。
“十八子”作为规模生产不到20年的新品牌,无法和深入人心的百年老字号比文化底蕴。但“十八子”强在“以机制引人才,以科技求质量,以管理出效益,以声誉求品牌”的企业体制上。
在营销渠道,“十八子”也是另辟蹊径,建立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的基础,以餐饮、旅游购物等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并和沃尔玛、麦德隆签定了超市售点的协议且效益不错;同时,到国外辟设销售网点的战略正逐步实施。
李回在与笔者谈及十八子与王麻子合作所引发的思考时,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正如白锡乾总经理所说的,技术创新不够,沉重的历史负荷是导致王麻子剪刀厂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一个几百年历史品牌的厂,靠几代人用心打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范,奠定其独到的价值和影响力。但历史文化也罢,传统风范也罢,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和一切生物一样都不可能长生不老。社会在日新月异,历史要延续,传统要沿承发展,没有创新,一味守着“老祖宗”过日子,就势必被淘汰。所以,我反而对王麻子剪刀厂的出局没感到太大意外,我倒是认为应该从王麻子出局的教训中,汲取更多的教益,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时刻警醒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永远把创新领先放在第一位,维护和保鲜十八子的品牌,持之以恒地提升和延伸自身的生命力,从而保证十八子基业长青。
是一个只有20年历程的企业,这是一位只有30来岁的年轻“掌门人”,能如此清醒,如此警觉,让人颇感几分宽慰和放心,也实在难得。我知道李回一直是很有忧患意识的,他几乎每次与我聊天,都会提到企业经营的危机感。
有关“反思”的话题,将是一个无以穷说的话题,我无意也不打算在此作过多的唠叨,其实这也不是本书想体现的内容。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法国著名学者古斯塔夫·勒庞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种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传统品牌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假若只是迷恋它“曾阔过”的风光,而忽略了它“老态龙钟”的衰相,不思进取,不求变创新,管你什么百年老字号,千年老字号,前后敲响的只是勾魂的丧钟,终究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
【企业遗训】
王麻子的两条遗言
■遗言一:品牌的生死与企业的
生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些媒体引用“王麻子”剪刀厂厂领导的话说:虽然王麻子剪刀厂倒闭了,但是“王麻子”品牌还将继续生存下去。我个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仔细观察一下,一些品牌兴衰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一些已经消失和日渐衰落的企业,其所经营的品牌也会受到伤害,而且会受到消费者无情的抛弃。这个品牌在市场上也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号召力,或者说根本不能够吸引消费者形成新的购买。因企业的衰败而使品牌衰败的例子在IT行业当中也比比皆是。已经倒闭的AST电脑,当年雄踞中国电脑前三甲;郁金香电脑为了在中国树立品牌也曾经创造过当年市场广告投入前五位的纪录。然而这两个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彻底消失了。由此“王麻子”的衰败给我们留下的第一条遗言就是:品牌的生死与企业的生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对于其产品、技术、服务、企业组织管理、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的承诺,品牌表达的是一个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有人说:“如果可口可乐公司倒闭了,可口可乐的品牌可以重新换到上千亿美元,一个可乐帝国可以马上重新建立”,我无法相信这样的神话。
|
没有办法维系品牌的生命
“王麻子”的倒闭似乎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品牌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她与品牌存在于市场时间的长短以及经营这个品牌的企业的规模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经营大宇汽车的大宇集团公司、曾经在全美500强中排名第7的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Enron)、以及全美零售业的巨头K-Mart(凯马特)都曾经拥有非常强势的品牌,但企业的规模并不能保证品牌一劳永逸的安全。品牌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品牌的生命力需要培养、浇灌和提升。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高层需求的变化保持品牌的活力,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已经是一个最重要的课题了。20世纪80年代,王安公司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电脑市场正在向着一个“更开放、更标准化、更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仍然死抱着文字处理机不放,王安公司和王安电脑品牌的衰败是必然的。刀剪业的后起之秀广东阳江的“十八子”刀具,自知文化底蕴不如“王麻子”、“张小泉”,凭着“打造中国最好的刀具”的理念,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自1983年成立至今的20年间,获得60项国家专利,在刀具市场上脱颖而出,不断蚕食“王麻子”和“张小泉”的市场份额。而“王麻子”从技术开发、生产、销售和营销推广等各方面完全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仅凭百年老店一成不变的面孔,受到市场的淘汰也在情理之中。因此,“王麻子”留给我们的第二条遗言就是:单靠口碑和品牌形成惯性没有办法维系品牌的生命。对于品牌的培养、浇灌和提升,实际上是对于市场需求方向性的一种认识、理解和把握。建立品牌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销售,品牌的最终表现是使销售更加容易。(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