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www.sinovision.net/?6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康俊 著《中国刀王——阳江十八子品牌攻略》(三)

已有 2432 次阅读2009-4-16 08:08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上接第二章)

 

 

     

      品牌创建专家—— 李回

 

 李回:原名李积回,为李辉的次子,1967年出生,现任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负责集团全面经营管理工作,兼顾十八子饭店、十八子百货公司、十八子厨业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这是十八子举足轻重的一个关键人物。假若要探讨研究十八子发展模式,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和研究这个人物。

    完全可以这样说:李辉和十八子的造刀事业,是因为拥有一个李回,才能做到今天这个龙头地位;如果说,十八子刀具成为中国业界技术和品质的扛鼎之作,有赖于老刀匠李辉的多年精心培育的话,那么,在将十八子集团生产和管理推向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在较短时间内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刀具小企业,培育成为中国刀具产业第一品牌,李回则是一位无人替代的功臣。在十八子的发展史上,其作用和地位不容低估。

   在李回的身上,有两种突出的“天赋”——商人与手艺人的天赋。其商人的天赋,沿承于母亲卢荣娟。母亲有着同代人不可企及的经商本领。母亲和李回兄妹5人,在80年代之前,都是入不了城镇户口的“黑人”,母亲是农村户口,嫁进城里时,入不了户,没有单位,孩子们也跟着吃黑市粮。在那个根本不能从事买卖,把买卖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批斗的年代,一家人的生计就全靠母亲从事“地下买卖”维持。及至改革开放之初,母亲开成衣店、开饼厂,全是赚钱的,从没亏过。说句公道话,父亲的经商能力,远远不及母亲。父亲开刀厂的资金,就是来自母亲开成衣店赚来的第一笔钱。母亲是大家公认的李氏家庭中最有生意头脑,最会赚钱的,有赖于一种精明的经营和管理天赋。而谈到李回具有手艺人的天赋,则是秉承了父亲李辉能工巧匠的良好素质,父亲真的是带“铁”的命,不管什么时候,他总在刀具业的技术和工艺上独出心裁,独树一帜,也就是天生一个出色的手艺人。父母这两种过人禀赋,正好在儿子李回的身上得以因袭传承,而集中了父母双方优秀天分的李回,注定日后在中国企业界不是等闲之辈,也注定他将在自己的事业中大放异彩。所以说,天赋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事业上的成败。

    因着爹妈带给的良好天赋,再加上自己后天的努力奋斗,李回成功地塑造了今日的十八子,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人生。我们透过十八子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李辉与李回父子,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离不开谁。光有李辉,可能会成就一个出色刀匠,做出一把品质上佳的“好刀”,但这把“好刀”说不定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十八子也不一定能形成一个著名品牌,十八子企业形象可能也出不来。也就是说,十八子成不了今日中国业界的“月亮”,或者充其量只成为一颗“星星”,至多也只是一颗微亮的“星星”,而星星终究不是月亮。就是因为李辉身边有了儿子李回,李回把李辉的思想和艺术“光辉”,放大到极致,他一开始就得以站在李辉这位刀剪巨人的肩膀之上,展开善于飞翔的翅膀,同时承载起自己创业的现代思维和理想,高瞻远瞩,将十八子带向一个更高、更远、更广的天地,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目标迈进,从而在茫茫的“星”海中横空出世,成就为一轮熠熠生辉的“明月”,让众星捧着,围绕着……

   可以说,李回和李辉这对父了的携手,实在是珠联璧合,天人之作。

 

   1986年7月,李回高中毕业。从小耳濡目染父母辛勤创业和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为这位年轻人日后走进社会,展开创造人生铺下了基石。

   这是一位颇有见地和执着追求的青年。开始,他尝试练就一下自己的羽翼,乐意向“社会大学”学点本领,于是,他没有直接进入父亲的刀厂,而是听从父亲的嘱咐,到阳江某小刀厂跟一位很有名气的模具师傅学艺。

   李回处处留心,事事主动,虚心向学。师傅做的小刀非常精致,品质在当地属于一流。除了学艺,李回还留意师傅的经营管理。然而,一段日子后,李回却发觉师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却与他高明的造小刀技能大相径庭,他根本不是管理企业的料。比如:他过于注重节约生产成本,从做刀到销售,只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女,由家人包起一个工厂的产销。由于都是“自己人”,没任何激励机制,孩子们觉得是为父母做事,没钱,快慢没问题,所以积极性不高。小刀做出后,批量少,投放市场也慢了半拍,人家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已卖很久了,延误了时机,生产上不去,徒有好的产品质量,也枉然,致使师傅的工厂连生存都成问题。

   李回在忆及自己跟师傅学艺却获得更多的启示时,这样对笔者说:“我从师傅对工厂的管理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也悟出一个道理:企业经营,不要什么都由自己来做,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利用别人的智慧,各个层面都要用上合适的人才。现在社会分工已经越来越精细了,比如营销,就得找营销的专才;技术,就用技术人才,因为你会做刀,并不等于你会卖刀,量才为用,借人为我,这才是高明的经营管理者。”

   李回的善于思考,让他在拜师学艺的日子里,学到的不仅是优秀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师傅在经营管理上的“软肋”,获得了学艺之外的启迪。李回也承认跟师傅学艺最大的收获,并在于“手艺”本身,而是在于管理上,这对自己日后进入十八子公司参与经营管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0多年后,也就是1999年,由于李回在十八子经营管理方面成绩出色,被评为广东省乡镇先进企业家;2003年又荣获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李回向笔者谈及此事时说:我在中山大学读EMBA班,有次教授在授课后问我对那节管理课有什么感想,我回答说:老师几乎像是把我实践过的东西总结了一遍似的,形成了这么精辟的理论,对比之下,我感到自己做对了,这让我受益匪浅。

   跟师傅学艺,前后长达一年时间,李回一直没有领取报酬,这样,他可以比较自由地掌握时间,同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假若自家刀厂有需要,他便过来帮忙。比如在1986年底,跟随三叔李宗伟及四叔李宗均到福建福州参加全国五金产品订货会,第一次走出阳江,接触社会,参与接洽客商业务;不久后便斗胆向营销市场一试身手。他从父亲那儿要了300元钱,背上一大袋刀具样本,孤身一人,闯向粤东的揭阳、潮阳、峡山、潮州、汕头、饶平等县市,随后还进入福建的樟州、福州等市,锻炼自己“卖刀”的能力,也为后来加入父亲的制刀事业做好准备。

 

 

 

   1987年,阳江城服装布料市场一时见好,而与李回在谈恋爱的女朋友,却苦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为照顾女朋友,李回试着开了间服装店,与女朋友一起经营。李回初涉商海,就显出了“经商”的天分,业绩不俗。然而,女朋友似乎对自己和李回所从事的事业期望过高,她是琼瑶小说迷,幻想现实中的男友也该像书中的白马王子那样,追求那种浪漫写意、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生活。由于彼此的性格差异,导致时常闹小矛盾。终于,李回不堪忍受,离家出走了。

   李回这一走,就是10多天。他一是为了散散心,二是在留心寻找更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场所。他当时有点赌气,也想给女朋友一个警醒教训,出走前没向任何人透露。他游览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多个地方。由于是独自行动,无拘无束,让他得以反思生活,扩大视野,增长不少知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没想返家之后,女朋友还是没理解,也不自我反省,仍然一如既往闹别扭。在十分失望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麻烦,李回再次离开了。

   这一次,李回是有准备的,他备上路费,从广西开始,游历了云南、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市。时间比上次还长,也不给家人音讯,按他的想法是:若家人知道自己的行踪,女朋友也会知道,担怕增加麻烦。他想试试自己的适应能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之所。他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做了了解,大大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慢慢地,思想和性情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而认识到,擅自出走,以图逃避社会,逃避矛盾,是不现实的,是无能的表现。于是,他醒悟了。他拂掉了旅途的风尘,毅然归家。

   家人久久没其音讯,都急坏了,尤其是母亲,一见到归来的又黑又瘦的儿子,便扑上去紧紧抱住放声痛哭。

   “这两次出走,足以影响我整个人生!”李回在忆及当年此一举动时,至今仍颇有感触。

   经过这两次出走,李回仿佛一夜间成熟了许多。

   他重新审视了父母的制刀事业,从父亲半生苦苦追求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做人要有目标,要有一技之长,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他终于做出决定:立足家乡,辅佐父母,壮大李家做刀事业,让阳江刀在自己这代人中做得更好,更出色,日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986年,李回只是间中在自家的刀厂帮帮忙,从1987年开始,李回才正式加盟父母的制刀厂。作为李辉的儿子,李回是继其兄李维之后,第二个进入父亲的刀厂的。

   说起来,此时,李回进入自家刀厂参与经营管理,也达到了一定的“火候”,他已经有了在外跟刀具师傅学艺,不定期推销自家刀厂产品,期间还自立门户经营服装,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现在,又得以借助家庭事业发展的基石,一开始就站在父亲这位刀具巨匠的肩膀上,这一切,为他很快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展翅高飞,装上了有力的助推器。

   父亲李辉在接受广东电视台记者的一次采访时,这样评价李回和自己:“他是个年轻人,他有他的追求,敢闯敢干;我老了,人会保守一点,得慢慢来。”李回天资聪慧,精明过人,脑瓜子特别灵活,做事很有自己的看法和套路,虽然与父亲沉实稳重的性格有较大差别,但因着父子的血缘关系,父亲李辉一般在与儿子因经营上产生执拗,或一时还想不通的情况下,尚能比较宽宏大度地“迁就”,这使儿子李回在早期的施展身手中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也让李回的经营本事能发挥到了极致,在九十年代,这一直是让李回怀念的一段日子。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初始入行的李回,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敢作敢为,勇于改革创新,很快就获得了父亲的赏识。同时,也促使这位老刀匠,大胆摒弃了传统生产刀具的落后意识,用现代科技武装头脑,开创出一条以“科技兴厂”的新路。使阳江刀在十八子这代人手中获得新生,跃上新台阶,做成“中国第一刀”的品牌,获得了“中国公认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在这点上,李回是促进和激活父亲创业思路,开拓十八子经营新理念,把十八子从开始做产品引向后来创品牌之路的功臣人物。

   李回从企业底层做起,先是背着一袋刀具样本跑经销,足迹遍及广东省内外,体会和摸索营销方法,为日后从事公司管理积累经验。随后,又协同父亲及技术人员,进入技术和工艺攻关工作,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从第一道选材开料工序到往后的开牙包装等20多个工艺流程,无一不跟班学习、实践。

李回志存高远,热衷于技术钻研,他认为,现代企业,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比别人高出一筹,才能在市场上独占鳌头。尤其是深入了解阳江刀具的盛衰历史,亲眼目睹父亲借助技术改良、创新,为铸刀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动了阳江刀具新一轮发展的事实,李回认定:我们必须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兴厂发家”的杀手锏,铸造“李家刀”品牌,争取早日创同行业第一的牌子。于是,他首先建议父亲,在公司内部成立“新产品、新材料研究开发中心”,还请缨由自己担任中心主任。一个民营刀剪企业自己组建新产品、新材料研究开发中心,这在阳江刀剪行业中还是第一家。或者正是因为这一招,让十八子很快在阳江群星璀灿的星空中呼啸而出,上升为一轮明月,这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对李回进入十八子参与经营管理后的作用,不能低估。

   自此,十八子公司构建成科研——试制——生产——推广一条龙体系,公司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每年开发新产品(新品种)20多个,技术开发成功率达100%。李回十分注重信息,瞄准国际刀具生产发展新潮流,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引领时尚。由他主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水磨,单、双面迫口、立磨、自动抛光、五彩橡胶砂磨等大批技术和设备,还建起了检验室,购进了先进的金相分析仪,把实验和生产引入科学化、数字化。在技术中心总顾问、中国五金刀剪协会刀剪专家李辉的关心参与下,李回不负众望,积极统领十八子系209位各类技术人才,为争取公司在未来成为世界制刀综合技术力量最雄厚,制刀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企业,同时实现所有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李回从刀剪企业的高标准出发,带领公司技术骨干不断改革创新,编制了公司的企业标准,后由阳江市技术监督局批准,制定出本公司的(Q/YSBZ01-2002)企业标准,据称这也是全国刀剪行业标准度最高的一家企业。在十八子公司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把不锈复合特殊钢菜刀后,李回及时把其技术和生产工艺过程披露出来,撰写了《多层不锈复合钢材料在厨业刀具上的开发与应用》一文,发表在全国五金信息中心的刊物上,详细介绍了我国刀具行业的用材及复合材料在厨用刀具行业的开发应用,对推动我国复合不锈钢产品的研究,开发刀剪新材料领域,用高新技术改造好刀剪传统产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其组织研发的7Gr17MO“十八子作”系列刀具,荣获“98年度阳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98年广东省优秀产品三等奖”、“99年度广东省重点新产品奖”。复合不锈钢“十八子作”菜刀,通过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鉴定为新产品,获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荣获“广东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获阳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回以及科技人员梁平强、李发均被评为阳江市科技先进工作者。李回还获得广东省专利先进个人、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广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等殊荣。

 

    在十八子公司,流传着很多有关李回围绕做刀创新工艺或技术的故事,足见其对十八子品牌创建的痴迷和热爱。

   有一天,车间请来一位木工师傅,在修理用具。李回正好经过,不小心把搁在凳上的一把凿子碰到地上了。李回便弯下腰捡了起来。他把凿子放到眼底下,看看是否缺了口,没想这么一瞧,一个意念却像闪电般划过脑际:凿子的刃口只开一面,菜刀的刃口可不可也开一面?……

  李回秉承了父亲做事十分执着的禀性,一旦认准了一件事,权衡了可行性后,就会排除万难,一干到底,且不干则已,干则最好。获得了这个创造意念之后,他立即找上父亲及几位技术人员,交换了想法,他惊喜地告诉大家,其实菜刀也可以只开一面刃口,而对于左撇子来说,只开一面刃口的菜刀,也是度身而造,使用起来应该会比两面刃口的要好用得多。

   李辉和大家听了,都觉得新鲜,也颇有道理。于是,立即按照李回的“意念”投入了试验。

   试验结果,果然如李回原先分析的一样:若是在刀的左面开刃,则更适宜左撇子使用,若是在刀的右面开刃,则更利于平常人使用。

   之后,通过全国刀具目录检索,这种菜刀尚没先例,当属首创。

  大家都为李回想出的这个点子高兴,也觉得这种菜刀很特别,很怪。于是,李回便给这种菜刀取了个名字:

   “怪用厨刀R103”

    且看看他们对这把“怪刀”的文字描述:

   ——该类左开刃口菜刀,是为左撇子特殊制作的,刃口采用不粘肉设计,独创特殊刃,精工处理,层次分明,流线孤形,刃锋特殊加大,切肉快捷;刀身硬度设计50-52℃,宜拍打,不易变形;刀柄采用防滑设计,三套不锈钢铆钉加强牢固,刀把整体冲切,经特殊处理永无弯曲、断折,制作独特精良。

   这便是李回首创的“怪用厨刀”的故事。

 

  1996年4月,广州,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李回随父亲一起,在交易会各个展厅中参观、浏览。

  在一个小五金档位前,李回的目光突然被什么牵扯住了。他停下了脚步,看见那儿摆放着几款小巧的餐刀套装,他连忙走了过去,细心观摩起来——这是由4把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功能的小餐刀组合而成的套式餐刀,设计者将它们组合插放在一个木制的刀座上。木制刀座式样别致,既能把不同功能的小餐刀收摆在一起,让需要者使用时取拿方便,又有保护餐刀的作用,同时还给人一种观赏性,融安全摆放、使用方便、保护刀具和观赏效果于一炉!

   李回脑子里猛地闪出:我们的菜刀——厨用刀具,不也可以按此做法,组合而成套刀么?
    他一时狂喜,立即把走远了的父亲找了回来,并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辉细细瞅着那木座上的小套刀,小心把玩了一番,连连点头,当场就同意了儿子对于生产套刀的设想,他暗自欣喜:儿子对做刀越来越有心思了。

   从交易会回来,李回和父亲立即投入组织生产套式刀具的工作。

   他们首先对厨用刀具做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众多小康之家,早已不满足“一刀通杀”的万能用法,比如斩骨刀、切肉刀、水果刀、厨用剪刀等,都想一一具备。但是,这么多种功能的刀具,却不晓得用什么东西统一摆放才合适,因而,厨房里刀具摆放零乱、麻烦,人们正渴望有一个“什么东西”能解决如上的问题……而组织生产多种功能的套刀,同时生产插放各式刀具的刀座,便正好适合了消费者的迫切要求。

  精明的李回同时又算出了一笔经济帐:若以综合七件为一套刀具,顾客一次过就买了七件套,以平均一件一元钱计,买一千套就有七千元,若按散装计,买一千件才一千元,相差六倍呢!

   还有,生产配套的刀座,还可带动另一个生产行业,拓展了另一条收入门路,具备了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前景十分喜人,也十分激动人心。

   李辉父子决定马上投入开发生产。

   调查、论证的结果,他们对厨用套刀作了选择和定位,设计出多种不同功能、数量和规格的套刀,以接受不同家庭的选择,增强市场的适应能力,从而保证一旦亮相,就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步进行的,是设计出多种花色品种的刀座。

   他们用发泡胶设计出各种刀座模型。根据刀具材料三铬十三(420JZ)不锈钢比较容易生锈的特点,设计刀插孔必须通风透气,同时,还要避免底座易潮的不足,在下面设有一个平台,使之与一般的餐刀套座有所区别,比之外国的刀座来,也显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于是,日式厨房套刀——三铬十三(3Crl3)(420Jz)四件套装,连同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的木座,一并推向市场。

  四件套刀的成员是:菜刀、冻肉刀、果刀和厨房剪。它们各司其职,让人用起来得心应手。果然不出李辉父子所料,首先登场的日式厨用套刀(四件),以其新颖实用和较强的观赏性,一下子引起了消费者的青睐,首批生产的套刀,全被经销商包揽,批发价在90元以上,且投放多少,都在一两天内售罄。各地经销商纷纷打来电话争抢要货,不少外省的经销商还专程跑到厂里,住了下来,每天守着要货,热销的气氛令人激动不已。

 

   人们至今对当时的场面记忆犹新。厂长李发回忆说,这套刀的推出,大受欢迎的程度是我们也想象不到的。当时,街上卖断市,有些地摊老板竟然卖到200多元一套。每天经销商的车辆守在厂门口,排着长队,带一袋袋现钱来抢购。

   李回对这一“套刀”之仗的胜利,也作了十分肯定的评价:我到今天还是这个看法,我们的套刀设计和完成,不说远的,至少为阳江厨用刀具生产尤其是套刀的开发,开了一个新纪元,做出了一大贡献!

  其实,十八子套刀的诞生,已经震撼了全国刀具的生产和销售领域。它在产销以及包装方面,更加趋向人性化、艺术化和礼品化,让传统上“冷冰冰”、“寒森森”的铁器,第一次融入了情感和人性。很多人甚至更愿意把这套刀当作一种摆设或藏品,一种小康之家的象征。很多人首次大胆地把套刀作为一份厚礼送人,打破了送礼不送刀的传统规矩。

  因此,有人说:十八子套刀的推出,刷新了一个民族对刀具使用和认识的观念,其贡献和意义十分重大。

  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要知道,十八子套刀这一体现中国刀具行业“新纪元”的巨献,却是出自李回这位刀匠后人之手!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拿李回和李辉作为十八子集团两代创业者来比较,其实,若从经营“百年老店”的创业历程来看,其父子当属同代的创业者。父亲李辉创立十八子仅仅3年,李回便加盟其中了,而且其企业前后的运作,以至发展规模等,还处在同一阶段,尚没多大变化,只不过创始人为李辉。儿子李回及李维等则属十八子起步期的同一代的建设者或经营者。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血缘上的两代人,而把二者划分为两代创者业,“两代人”与“两代创业者”在目前的十八子发展阶段,应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说及“两代创业者”,便想起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话题。2004年夏,笔者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组在杭州西湖举办的两期“对话”节目,参与对话的民营企业“父子兵”有20多对,其中有方太厨具的茅理翔与茅忠群父子、广厦集团的楼忠福与楼明父子、侨兴集团的吴瑞林与吴志阳父子等。主题围绕“中国民营企业传承接班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交锋,为现代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揭开鲜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引出了目前国人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两场“对话”现场十分活跃、热烈,不时地“碰撞”出一个个“思想的火花”,让人颇受教益和启迪。但与会父子分明是处于家族企业交接班时期,反映“两代人”在如何对待“放权”和“接权”的看法与做法,也就是体现在经营管理上的决策、方针等关系到企业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两代经营者思想和认识的冲突或统一。在父与子的故事中,茅理翔与儿子茅忠群在企业产业转型问题上的思想交锋最为精彩,在理解和科学论证面前,父亲被儿子说服,并主动撤出权力和管理角色,交由儿子独立创业,以至成就了今日的方太厨具公司,同时也成就了业内的一个经典案例,被传为佳话。随后,笔者在十八子的一次采访中与李回讨论起此类话题。李回对此深有同感,其对茅理翔这个“开明”的父亲表示赞赏,但他却认为,其实董事长一职一日未辞,一日都不能说已经完全放权。同时,李回也结合自己在集团管理过程中与父亲发生的多次“思想碰撞”问题,作了讲述 ——

   那是1990年,李回还在负责工厂的营销业务,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平日有跳舞的兴趣,在某次跳舞后,他发现了一个商机,看中了阳江市工人文化宫闲置的几间房子,拟租下来改造成歌舞厅自己经营。李回的初衷,一是想利用歌舞厅和音像室,作为公关交友的场所,为公司建立起人脉关系;二是想通过独自经营管理,锻炼和丰富自己,以利于日后参与公司的上层管理。但父亲李辉却坚决反对,认为儿子这是不务正业,分散了精力,会造成两头管理不善。连母亲也说儿子是在挣“私己钱”,不予支持。然而,李回还是本着“利己利人利公司”的想法,聘请了合适的经理人,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跟着市场走”的路子,硬是把个地处偏僻的歌舞厅办得有声有色,十几年来效益一直很好。

  笔者前后八、九年来,每到阳江小歇,都喜欢到李总的这家“声霸歌舞厅”去唱唱歌,跳跳舞,总见场面很旺,常常订不到包厢。经理芳姐很是欣佩李回的经营眼光和能力,评价说:“李总真是一个会创造奇迹的人,他几乎每做一件事,都是在别人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办成的。比如我们这儿,条件这么差,地理环境恶劣,连小车都开不进来,又从来不设什么陪唱之类,干干净净经营,但已维持了10多年,效益也不错。别人都说,整个阳江市就他李回敢这样做,换谁都做不起来。还有人鼓动说,连这儿都做得这么火爆,倒不如叫李回包一个大的娱乐城做,那样一定更红火。我原来不认识李总,先是在舞厅下面的咖啡室服务,后被提为经理,已做10多年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李回说:办这个舞厅,我原来还是有很大压力的,先不说父母反对,就是当时起动资金二、三十万元,全是借高利贷,最多时借了4个人的钱,同时又不得因此影响在刀厂的工作,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说是遥控指挥的。况且,娱乐场所相对复杂,给管理也带来一定挑战,但我还是平稳成功地走过来了。我把办舞厅作为一个小试验园,我从中可以得出很多有关公司管理的理念。李回还为笔者举出一连串的有关与企业相通的经营事例。让你分明感受到,这是一位颇有见地、富有创意、敢于出击、敢于胜利的商战好手。

   至于父亲李辉,对李回办歌舞厅一事,似乎早已默认,因为李回从没因此而耽误公司的事情,而且舞厅10多年一直能办下来,照理是不会亏的,还有通过开办舞厅和音像室,带出了十八子公司良好的人脉关系,尤其是能照顾一批关系户,租碟甚至不用租金,因其拥有的音像制品规模大,连阳江市电视台、电台都来此租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是时至今日,父亲李辉对儿子的这一“坚持”,没再作过多的肯定或否定。听歌舞厅的有关人员说,可能在李辉的心中,还存在某些“怀疑”或担心,他每隔一季或半年,总会悄然出现在声霸歌舞厅一次,私下里询问了解一下歌舞厅的经营业绩,至于其他,李辉却从没干预。大家说:辉叔这样做,实质是认可了。他这个人很有胸怀,何况儿子真的没给他添麻烦,歌舞厅一直赚钱。李回也说:父亲后来对这一问题,应该是认同了。对于这一事件,笔者想起美国家族企业咨询专家埃德温·A·胡佛说过的一句话:“家族企业中的父与子,总是说不会和对方争输赢”。让人颇感几分玩味。

 

   李回和父亲李辉,由于性格和文化的差异,还有“两代人”以及父子角色的关系,因而二者在待人处事等诸多问题上都有较大的差别,可以想象,发生在经营管理上的做法、观点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这与国内很多家族企业遇到的问题几乎同出一撤。对于一般以父亲作为创始人的企业而言,父亲的家庭角色是家长,在公司的角色是董事长,而儿子自然是家庭成员,在公司里顶多是担任总经理,即第二把手,也就是说,不管是家庭或社会,父与子的角色注定有主次之分,这就不可避免形成一种“亲情笼罩下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一般是无法直接用法理原则作为评判对错标准的,更多时候只能用包容、妥协、沟通等“不外扬”的办法来解决。这也是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待人处事”的一种特色。

   在经营理念和做法上,李回与父亲发生“碰撞”的事,时有发生。比如在买下江城东风路销售大楼作为十八子专卖店时,李辉认为不宜把销售位置搞得太大,门面适度便可,担心浪费物力财力。但李回极力主张做大,并把此作为推广十八子企业品牌战略之一,决定花数十万元进行装修。二者意见分岐很大,但最终李回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后来证明,李回的决策是对的。现在,大楼的运作状况十分良好,专卖店成了十八子公司的“活广告”。

   李回做事很有年轻人的闯劲和冲劲,又比一般年轻人思想成熟,老成持重。说实话,作为父亲,李辉是很欣赏儿子的眼光和能力的,但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在有关公司的重大问题上,始终显得比较慎重。比如对公司基建用地一事,父子两次意见相左,争论了很长时间才统一。到头来,发觉李回的主张是对的,李辉也只是默认,他始终没当儿子的面肯定或赞许过。但李回说,其实父亲在心里已认可了,他对我要求比较严,自然不会做过多的表示。

   类似这样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意见分岐,甚至争执,在这对父子之间,近几年是经常出现的。是李回的思维做法太超前,或者李辉太保守、谨慎?可能一般人是用这套理论去评判思考这“两代人”的“磨擦”的,但事实肯定不会是这么简单的算术公式。不过有一点,父子俩总是十分尊重对方,在“家庭成员”的感情角色中,始终是非常亲情化的。

   李回认为:不管什么问题,我们父子总是坚持一条:对事不对人。一切只为把十八子的事业做得更好。

   看来,这也是家族企业的一种特色。

 

    李回是一个把十八子品牌创建作为自己一生事业来看待的人。他有理想,有抱负,富有创业激情和想象力,且具有现代企业经营意识,他十分重视企业宣传推广,善于树立企业形象,不遗余力培育十八子品牌。

    在全国刀剪行业中,李回是第一个把刀具产品推上中央电视台的人,也是第一个在广东省各大媒体做刀具广告的人。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现在名扬天下的“十八子”商标,就是他给起的名字。他在不同的销售期或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多次赢得“广告战”的胜利。他亲自出创意,拟制广告语,诸如“比一比,我选十八子”、“买刀首选十八子,敢与洋刀比一比”、“去闸坡旅游,到十八子购物”、“阳江之旅,收获尽在十八子”等等。这些广告语,早已深入人心,让广大消费者传诵至今。

 

   李回深知,作为民营企业,若果没有采用现代的管理手段,一味沉湎于陈旧传统的管理,将无法促进企业健康成长,无法与国际化管理接轨。他首先通过接受再教育,用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经营管理水平。1997年,他一边参与公司管理,一边参加广东省干部管理学院企业管理进修学习。苦读两年后获得了大专文凭,并通过了五金机械助理工程师考评职称。接着,又攻读广东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不断丰富知识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直接为企业服务。

   在他担任十八子公司总经理职务后,全面负责公司的决策、企业策划、销售、内部管理,他以年轻人超前的眼光和意识,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在把传统产业转向科技化产业的道路上,大胆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从而引起国内同行瞩目,也深得父亲李辉的赞赏。

   他坚持实行科学管理。针对私营企业的实际,李回在和父亲统一思想的前提下,制定了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的岗位责任制。笔者在公司的文件档案中,看到一叠厚厚的有关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个中细则制定得十分具体、科学、规范,体现了这个企业在坚持现代管理制度下的健全风貌。李回敢于挑战自己,在刀剪企业中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实施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使十八子公司成为全国刀剪行业第一家通过国际认证体系的单位。可以看出,其要将企业向高标准、国际化管理上看齐,足见这位年轻企业家目光高远。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上,李回大胆聘用了从书记、厂长、副厂长到部门经理等高级管理人才。现任刀剪厂正副厂长四人,全部是生产第一线上培养上来的,其中还有从建厂第一天坚持到今日的普通工人,他们与企业一起成长,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又对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十分了解、熟悉,因而最有发言权,也为十八子的发展壮大立下功劳。

  李回本身就是个优秀人才,他当然知道人才对企业的重要。他十分注重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还不惜重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以保持企业永远活跃着一支技术大军。他不恃才取人,悉心爱护人才,选送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轮训,在生活上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各种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主张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以人为本”的管理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这也是十八子优胜过人的因素之一。

   笔者与李回总经理多次交谈,感受到这位年轻企业家颇有抱负、胆识和魄力。他稳重谦逊,胸襟宽广,热情豁达,没有一般年轻人的狂妄与骄横。生活上,他没有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赌牌。他平时酷爱音乐,结交了阳江、广州和香港等地一批音响发烧友,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一起陶醉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世界中,以陶冶情操,健康身心,从而为做好工作积聚更多的热情和干劲。我想,这便是他享受人生的最大乐趣了。他一心扑在十八子的事业上,决意要把其做强做大。此外,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青联委员,每年他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为社会和人民积极履行义务,尽一份职责,作一份贡献,然而,他总是不辱使命,无怨无悔。

在谈及十八子今后的发展战略时,李回显得很自信:十八子品牌目前已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在民族刀剪业中担负着领头地位,被称为“中国刀王”,但我觉得还不够,我们会一步步实施国际品牌战略,争取把十八子培育成“世界刀王”……

  这是新一代“刀王”的梦想?不,这是理想,是追求,是用心灵去撞击现实的振聋发聩的“绝响”。我们有信心期待,李回和他的十八子,终有一天会实现这个理想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