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www.sinovision.net/?6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磨难生异彩(一)

已有 3980 次阅读2011-7-8 04:02 |个人分类:传记文学|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磨难生异彩(一)_图1-1
第二章
磨难生异彩()

   流光溢彩的新明珠展厅,宛如瓷砖艺术的殿堂,一片片瓷砖都在静静地诠释着生活的美学。

或极致的水润,温和如珍珠;或绝伦的璀璨,闪耀如钻石,你看得到的是它形形色色的光彩。

你看不到的是它层层叠叠的磨难。透过枯燥的生产工艺流程术语:选料配料球磨制浆

喷雾造粉压制成型干燥印花(渗花)→ 烧成抛光磨边分级打蜡包装入库。

大约十四道工序,一道道走下来,当我走出生产车间大门的时候,忽然间,一个企业家的成

长经历也清晰起来:选择、打击、压力、磨炼、升华,不正是他们的五项修炼吗?年过五十

而知天命的叶德林,就像他打造的冠珠瓷砖,已经到了熠熠生辉的阶段。

   叶德林从小就有无数的憧憬,但是最初的选择却是一片懵懂的印记。然而,在成长的每一个

时期,当他一旦认定了一个目标之后,他便专心专注、锲而不舍、决战决胜,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从而成功地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个 免费小木匠

     1956222日,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和鞭炮声,叶德林出生于南国陶都佛山的隔巷村。

     这是母亲陆彩盼望了19个年头,才姗姗来迟的儿子。陆彩是年45岁了,19年前生下的第一个女儿,去年已

出嫁。因家门不幸,陆彩第一次婚姻的丈夫,被拉壮丁离去后再无音讯,她一直独守家门,直到去年才和叶融

组成了这个新家。叶融父母早逝,留下他们兄弟姐妹四个,弟弟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妹妹在日寇的飞机滥

炸中丧生,最后一个小妹妹患上那个年代的恶疾,也没有活下来。成了孤儿的叶融,很小就替人家打短工度日,

日寇占领广州后,被征召到广州为日本人修机场,后来在一家鞋厂当工人,一直到家乡解放,因而迟迟没能成家。

      叶融46岁得子,在传统国人的观念里,算是“晚年”了。而对于这对患难中结合的夫妻,更是如获至宝,把

儿子的到来看作是上天对自己“好人有好报”的馈赠。读过两年私塾的叶融,首先想到要为儿子起一个好的名字,

他感念自己半生处世以德为本,勤谨做人,才有所得,正如东汉刘熙所言:“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希望儿

子日后同样应该以德做人,以有所得,便取个乳名叫“德仔”,大名叫“德林”——德行之林,还寄望儿子日后

做个品行端正,修身有德,对社会有用之人。

      隔巷村紧倚紫洞墟市,东面相隔一巷,故名。全村只有60多户人家,平日众人所称都是“家住紫洞”。紫洞墟在

佛山享负盛名,其已有800多年历史。 

     据《南海县志》载:在明朝万历之前,紫洞墟市已形成,辉煌时期号称“四门八景”,拥有十三街市、三十六行

当,店铺、酒肆林立。紫洞码头每日停泊数百艘客轮货船,是连接肇庆、佛山、广州一线最重要航线和商品集散地

之一。自明清以来,这儿的农民利用珠江三角洲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开发获利较多的经济作物,桑基鱼塘、蔗基

鱼塘等农业商品化形式,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冶铁业等尤其兴旺。1872年,侨商陈启源

,这更是佛山人130多年来引以为荣的。历史上佛山曾出现很多的小工业生产专业镇,改革开放后,佛山的“集群

经济”更成为一大特色,形成“一镇一品”或“一镇几品”的产业群,如南庄镇的陶瓷,大沥的铝型材,盐步的内

衣等都成为领衔国内行业的产业,为地方专业生产一绝。

磨难生异彩(一)_图1-2


                                                           隔巷村委大楼

磨难生异彩(一)_图1-3


                                                            叶氏故居门牌13号

磨难生异彩(一)_图1-4


                                   紫洞墟一景

磨难生异彩(一)_图1-5

       生于斯,长于斯的叶德林,得以传承珠三角人特有的重商善业之良好风气,成为今日佛山人的杰出代表。

     叶德林自小天资聪慧,做什么活或学什么技术,总比别人快一步。12岁时,村里有人结婚,请来个木匠做家具,

正在紫洞小学读书的叶德林每天放学经过,总爱停下来观看一会儿,没曾想,年底,家里的椅呀、桌呀,他就能自

己做了。直让母亲惊讶得不行,母亲也鼓励说:“德仔啊,你眼力这么好,日后学好一两门手艺傍身,就不忧饿肚了。

村人“剥夺”了。每当这时,邻居们都把那些凳子、椅子等破旧家具,摆在家门要他帮忙修理,他成了全村有名的

“免费小木匠。”

    这时,有人给叶德林一个主意:不能白做,要收工钱。叶德林把这事和母亲说了,母亲却当即反对,还苦口婆心地

告诫儿子:“你这是帮村里叔伯婶嫂做零碎活,大家看得起你,才肯把这功夫交给你,就当是练习好了,不能收一分

钱,就是日后你当成大木匠了,也要有分寸,能帮人家一点是一点,做人不能贪,挣钱要挣正当钱;手艺好,还要人

品好,这样人家才看重你。”

   母亲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影响着叶德林,也陪伴了叶德林一生。于是乎,每晚放学回来,邻居们都

把那些凳子、椅子等破旧家具,摆在家门要他帮忙修理,他成了全村有名的“免费小木匠”。

   1970年,叶德林在紫洞小学附设的初中毕业,进入南庄中学就读。这个时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

校,主张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校办农场、工厂。这样,叶德林的木匠手艺,便成了校办工

厂最派得上用场的“绝活”,两年高中的课余时间,他都“贡献”给了学校。小小的年纪,叶德林就

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木匠。

 

    一个“子承父业”的好工人

    1972年,那是一个混乱与荒唐的年代。

    就在那一年,叶德林高中毕业了。可是,跟许多的同代人一样,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他们不

能继续高考,只能回乡务农。按照当时政策规定,回乡高中生必须在基层实践两年,才有条件报读

大学,之所以说是“报读”,是因为够条件后才能报名,而报名不是取决于个人考试成绩,而是

“政治表现”,由组织上推荐上大学。

    当时,全国各地农村都在学大寨,战天斗地。佛山南庄公社也成立了一支农建兵团,以“兵团”

作战的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积极的叶德林、上进的叶德林,怎么会错过这样

的锻炼机会呢,他自然踊跃报名参加农建兵团。一方面,他可以过上青年人的集体生活,新鲜热闹;

另一方面,他决定在兵团里做出成绩,争取获得上级的推荐,以圆自己一个大学梦。所以,作为

“兵团战士”的叶德林,事事处处积极肯干,任劳任怨。期间,他还学会了建筑工、电焊工、

机修工等多项技能。

    在这个时候,“幸运女神”降临了,他的人生初衷也改变了。

    197551日,国际劳动节,一个让叶德林兴奋的日子。这一天没有放假,但是,就在这一天,

叶德林成为一名正式工人——领国家工资的劳动者。他享受“顶班”的待遇,接替父亲在南庄水利

所的工作。当时上级政策规定,父母退休,其子女可以“顶班”。“子承父业”,无需附加任何额

外条件就可以拥有一份正式职业,自然是幸运的。叶德林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份令同代人羡慕的职业。

    那一年,叶德林19岁,正值风华正茂,他翻开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页。

    从1975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实行十年农田

基建规划,掀起声势浩大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在南庄,人民则大搞桑基鱼塘建设,推广“六水四

基”、“五水五基”或“七水三基”,筑桑基,挖鱼塘,而这正是水利所的主要业务。

    作为水利所的新人,叶德林第一天上班,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单位领导来不及给他“岗前培训”,

就让他跟一位师傅到工地跟班,以干代学,负责指挥工地的施工、测量、验收土方等工作。

    “初出茅庐”的叶德林,好学的劲头让师傅大吃一惊。第一天上工地,他带着本子,跟着师傅

转,不懂的就问,很快就记满了大半本子。收工后师傅走了,他仍留下来观察工地,对照记录,直

到天完全黑了才一个人迟迟返回。晚上接着挑灯夜读,学习有关水利资料和书籍,很快就掌握了业

务要领。就这样,叶德林平日处处留心观察,事事虚心追问;敢于动手尝试,勤于思考总结,从

而练就了水利施工员的基本功夫。一个月后,他就离开师傅“单飞”了。

    叶德林回忆起自己的那段经历,这样说到——

    当时南庄水利所的人手不多,但任务又重,我刚进去就感到有压力。没有人手把手教你,关

键在于个人勤学苦练。在几十个员工中,只有我们三个是高中生,比我大10多岁的,也只是农中毕

业的,我在其中算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了,加上我勤奋好学,很敬业,因而业务上手比较快,单位领

导也看到我有能力,从第二年起,就让我担任施工组组长。

    建桑基鱼塘,全靠人工掘挖担挑,开挖鱼塘,修筑桑基,鱼塘养鱼,桑基种桑。一般建一个

60m×90m12坡度的鱼塘,要搬掉土方14000多立方,从平地挖下去,用人工挑土要一个多月才

建成。有“六水四基”,有“五水五基”等一个个方格塘规格,根据不同的地方,测量出来,组织

施工、监督、检查,完工后验收。我那时才是一个20岁的施工员呀,要下到各个大队去指挥施工,

有些人甚至连那些大队干部也不把你这么个“后生仔”的“指挥”放在眼里,有人还故意刁难或捉

弄你。但我一概不去理会,我坚持耐心说服,同时还动手做。有一次,在场一名退伍军人可能看不

惯我“指挥施工”,便指着斜披说:你有本事做个示范来看看。我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我不计较,

我抓起锄头就修整起来,很快就做出一个“样板”来,直让对方尴尬地呆在一边,旁边的社员都

齐声叫好。

    这就是青年叶德林,那个年代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学习、体

验,就能掌握到要领,再加上一个责任心,要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就能做好”。

 

磨难生异彩(一)_图1-6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授予叶德林""广东省优秀企业家"奖后与叶德林亲切握手   

一个发明创造的技术能手

    叶德林的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很快就为自己争得了提高的机会。

    1977年春,南庄水利所把仅有的一个脱产进修学习的名额给了他,让他到佛山地区水利学校学

习半年,领导们指望这位年轻人日后学有所成,能充实提高本所的技术和管理力量。叶德林深知这

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十分珍惜。他如饥似渴,系统地学习了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课程,诸

如:堤围、道路、桥梁、涵闸等建设与维修工程知识。半年时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星期六、日,

也留在宿舍学习;别人结伴去看电影了,他却拿着设计出来的图纸找老师指点,利用所有的时间来

读书。在别人看来,他只是个书虫,没别的情趣。叶德林却从中获得到了学习的乐趣,能学到知识,

这比得到什么都宝贵。

    学习回来后,这个在水乡长大的小伙子,更加热爱水利事业,决心要在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

来。他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几年前掌握的土木建筑技术,利用工余时间,展开了

一系列技术革新的尝试——

    千百年来,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堤围涵闸,采用的都是直板式“一”字形闸门,后来改用了“人”

字形的,但在水位落差巨大时,这两种闸门常常难以开启,还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成了水利

建设部门多年来难以攻下的一个难题。叶德林偏要踩这个“雷”。他会木工,他找来材料,根据力

学原理,从中创出一种“弧形闸门”。经过试验使用,效果很好,既方便,又安全。在获得上级水

利专家的重视和肯定后,南海市水利部门立即召开现场会议,在全县进行推广,“弧形闸门”很快

风靡开来,成了珠江三角洲闸门的新宠。叶德林大胆革新,改写了传统闸门技术的历史。

    南庄公社的广播、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水利所有个21岁的技术标兵,名字叫做叶德林”。

 

一个带头致富的“周身刀”

    年轻的叶德林没有满足眼下的成绩,他又盯上了下一个目标——报考技术员。他得知南海电视大

学有水电技术培训课程,便要求领导让他参加。领导认为他去年已脱产学习过了,要他把进修时间延

后,但他恳求领导,说早点学习早点出成绩,他愿意晚上为所里的工作加班。领导看在他之前独创

“弧形闸门”有功,又见他追求上进心切,便“网开一面”。

    “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争来的。”叶德林很为自己争来的这次学习机会庆幸。在学习的过程

中,他争分夺秒,用半年时间,学完两年的课程。期间,他还利用晚上回所里加班加点搞工程预算、

设计等,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让水利所领导心服口服。电大结业后,叶德林满有信心地参加水

电技术员资格考试,并以全县最高分的成绩,第一批获得通过,成了南庄水利所经过正规考试获取

证书的第一个技术员。要知道,水利所当时的40多人中,有职称的技术员才三人。叶德林则是唯一

一个非正式学院毕业生考取技术证书的。入职三年就当上了技术员,这是所里那些老员工连想都不

敢想的。那一年,叶德林22岁。

      叶德林自我完善,快速成长的事实,成了南庄水利所领导用来教育、引导全所干部职工的范

例。原南庄水利所同事、现在新明珠集团任职的冼志刚评价说:“他若认准的事,总有办法做成,

他是用脑子做事的,专心专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获得技术员证书的同时,水利所领导便任命叶德林担任工程组组长,说是要有一个“内行”

的领导。叶德林介绍说:“工程组亦是副业组,是单位通过对外承接工程任务,从而增加本单位活

动经费,提高职工收入,又直接为本地群众服务的一项好的举措。”因为叶德林有技术,有施工能

力,又有经济头脑,所以领导让他来负责,其实是专门对外经营。

    这是叶德林预想不到的。按他的设想,第一步实现了技术员的目标,下一步就该是考取工程师

了。但组织把他放到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的位置,让他为单位“创收”经济效益。这是对他组织上的

信任,叶德林欣然接受任务。

    于是,在1978年秋,这位22岁的小伙子就带领10多个比自己年龄大一倍的同事,走进一个让大

伙都觉得陌生的领地。名义上是搞副业,其实是办公司。其时,国家改革开放的口号还要晚三个月

后才正式提出,但珠三角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悄悄提早开始与中央政策“打擦边球”,私下里

“搞副业”、“创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南庄水利所此举,当属应运“抢闸”而生。

    叶德林明白,既然组织上把这担子交给自己,就一定要做好、做出色,绝不能辜负上级的期望。

    尽管所处的年代与商品社会格格不入,尽管叶德林也没来得及作出下一步如何“搞副业”的计

划,但他知道,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为单位“挣钱”。怎么样挣钱呢?

    没想到,以水电技术见长的叶德林,第一单“生意”竟然是为一间电风扇厂加工配件——绕电

动马达线圈,也就是采购回原材料,组织人员加工,然后供应给对方。由于数量大,人手少,叶德

林便发动全所人员,甚至动用各个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以家庭为加工场,使到家家户户有收入。几

个月下来,就获得一笔十分可观的收益,让全所的同事感激不已。

    但叶德林不满足于当前的利益,他有机电知识基础,他通过与生产电风扇厂家的接触,很快就

摸清对方的“生产门路”,于是,便决定另起炉灶,生产自家的风扇。他们把一台风扇拆开来,然

后按尺寸画出图纸,一部分让别人帮助加工,一部分自己完成,很快就生产出一款电风扇来了。虽

然是“杂牌”的,但刚生产出来,就被人包揽销售,好卖得很,总是做多少销多少,这也让他们狠

狠赚了一笔。

    叶德林回忆说,“当时政府对每个有副业的单位给予一定奖励,75%归政府,25%归单位作奖金,

我们副业组可以从中占百分之十几。记得第一年,我们副业组每人就分到三千多元,当时我月工资

50多元呢,相当于领到5年的工资了。随后逐年增多,80年代中期每年都可分到几万元,那时几

万元很厉害啦,所谓万元户在当时是不得了的。”

    叶德林的副业组创收做出了成绩,一时引起南海县各公社水电所副业组的关注,大家纷纷前来

参观学习,其实很多是来“偷师”,然后回去照葫芦画瓢,开办类似的电风扇厂,很快,当地生产

市场一下子蜂起,导致价格恶性竞争。叶德林见势不妙,毅然退出了电风扇生产,转上了利用水电

技术优势的水利、路桥建筑工程等项目经营。由于转身快,从而避开了众多同行亏本关闭的命运,

又为自己的经营提早打开了通道。

    当时,20出头的叶德林,在水电所里有个外号叫“周身刀”,说的是他浑身都是本领——水电

技术员、建筑师傅、木匠师傅、电焊工、吊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名堂集于一身。到了1987年,组织

提拔叶德林担任水利所副所长,管副业兼管水利工程。一年之后,再次提拔为所长。

    那一段经历让叶德林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同时,也为叶德林后来搞陶瓷积累了经验,锻炼

了经商头脑,更主要的是,让他学会如何经营管理,学会如何跟别人打交道,如何建立人脉关系等。

       叶德林认为,这些只说明自己具备某些工作能力或生活本领,关键还在于每个阶段要确立好

目标,同时要运用好本领,还得舍得用心专一,才能做出成绩,实现目标。他说,不想当将军的士

兵不是好士兵,做人就得不断有目标,实现前一个,还得争取下一个。

     做什么就做好什么。他走上了征程,但还没有打开眼界。

【延伸阅读】(央视网)“中国砖王”锁定佛山陶企老板

            (中国日报网)“中国砖王”锁定佛山陶企老板

            《南方日报》“中国砖王”锁定佛山陶企老板

            (中国陶瓷网)陶业近年来第一本个人专著《中国砖王:叶德林》签售

           (百度百科中国砖王叶德林

            《佛山日报》 陶企老板出书成“明星”

            (佛山市新华书店网)《中国砖王:叶德林》签售暨读者见面会

             《南方都市报》    东莞图书馆公布借阅榜《中国砖王叶德林》居第五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rubin 2011-7-8 11:17
图片请重新上传。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