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中国第一刀》(连载十六)
第十六章
求生存,借名经营
这件事,先前已让李良辉夫妇伤透了脑筋。
那是关于领取工商执照的事。
还在一旦定下开办两个厂之后,第二天,李良辉便开始跑工商局办营业执照。
他将两份申请书送上。那位女办证人员粗略浏览了一下,冷冷地说:“回家等通知,待研究批复。”
李良辉怯怯地问道:
“大概要等多久?”
“快则一个半月,慢就说不定了,”办证人员将申请书往桌上一扔,没好气地说,“象你们这样同时办两个厂又是不同经营范围的,还没有过,那就更难说了。”
“照你说,我们这样成不成?”
“问局长去,我只是个工作人员,回答不了你的问题,不过,我想告诉你,你的申请最特别!”
李良辉还想问点什么,那个女办证人员已不耐烦地转过身,执起茶杯喝茶去了。
李良辉感到很纳闷,现在上级不是大力支持个体户办公司办企业么?为何同时办两个厂,就不支持呢?
这样过了十多天,李良辉按捺不住了,又赶去工商局询问。这次却是一个男办事员接待了他,却说这事不是他经手的,但查了一遍后说:“领导还没时间研究。”
他和妻子相信,既然上级政策允许,这办厂的事早晚都会批下来的。那就边做准备工作,边等待批复吧。
这样又过去十多天,仍然没有结果。
足足等到一个半月了,他又找上门来。这一次,却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答复:不能一个户主办两个厂,要他们另写一份申请书报来!
原来的满腔热情,被突然泼了一头冷水,一时确实让李良辉夫妇很难受。
卢荣娟冷静了下来,很快就想通了,开导丈夫说:“既然上级有政策,就不怕,我们还是坚持同时办两个厂,只是想法子变通变通,争取手续合法就行,反正我们又不是开黑店,坑害人。”
李良辉认为妻子说得有道理,迟疑了一下便同意按原计划进行——办起厂来再说。
现在,两个厂即将开业了,但营业执照不仅没有,甚至连厂名也不敢起。为此,李良辉感到十分不安。
时到如今,再不能等下去了。
卢荣娟不愧是经商老手,她经过两天来的奔走,竟然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她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
“我和四弟说好了,刀厂,就挂他们那个厂的名;饼厂呢,名义上说是二妹的,就用她家的牌子先开,到时再申请正规执照。你说呢?”
四弟李炳新,原是上山下乡知青,前年回城。1979年3月,国家劳动部《关于安排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的报告》,推广北京市广开就业门路,大力组织集体所有制和各种生产服务事业,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经验。阳江县有关部门也发下文件,《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主张解决城镇劳动就业,要打破劳动力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老框框,实行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就业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阳江城随之办起不少以知青为主的集体所有制厂(场)和农工商联合企业,安置了大批知青就业。李炳新被安排进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朝阳五金刀具厂”。该厂经营的范围是五金生产,这样,正好和李良辉刀厂的经营范围吻合。卢荣娟与有关领导商定后,他们同意接纳该厂作为朝阳五金刀具厂的分部。而饼厂的归属,则比较简单,有关部门也没法干涉。
李良辉听了妻子的“说法”,认为眼下这种安排,确实也是没办法的最好办法。他欣然同意。
李良辉后来谈及其两个厂的“出世”一事,感慨良多,他说:有人说我命不好,做什么都比别人多几层“手续”,比如娶老婆,我是城镇户口娶了个农村妹,经过17年黑人黑户,5个户口才落实;又如办刀厂和饼厂,竟然拿不到“出世纸”(工商执照),费尽周折挂靠别人的单位……好在我始终没有瞧着脚指头走路,我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俗话,好汉不能被尿憋死,只要你不犯法,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就敢大胆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有好的回报……
凭着这次“擦边球”,李良辉打响了个人创业的第一枪——
天刚放亮,晨曦如画。新搭建的厂房,沐浴在一片霞光中。
四弟李炳新早早赶了来。他得知大哥家的两个厂今天要开业,昨晚特地买好一大捆鞭炮,前来庆贺。
老远,便见两个厂的大门洞开着,却不见一点什么动静。待来到厂房前,只见上班的工人,一个个按部就班,在一边忙碌着。李良辉正在一名工人旁边嘱咐着什么,他是利用到县小刀厂上班前的时间,在指挥第一天上班工人的工作。卢荣娟则和几个姑娘在埋头做酥饼,直到李炳新走近跟前了,仍没发觉。李炳新觉得奇怪,这样静悄悄的开业,是不是太寒酸了?既没有挂牌,也没有张贴对联,更没有鲜花鞭炮……于是,他上前轻轻扯了嫂子一下,不解地问:“大嫂,今天还没正式开业吧?”
卢荣娟擦了一把汗,微笑地对着一脸惊诧的小叔子,搓了搓手上的面粉,小声回答:“这就算是了,还有什么正式不正式。”
李炳新扬了扬手上的那捆鞭炮,生气地说:“咳!我找大哥去!”
说完,一溜烟儿,闯进了刀厂,对着李良辉扯起嗓门喊:“哥,今天这么个大日子,怎么屁也不放一个!”接着,也不看大哥的反应,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哗啦一下解散那捆鞭炮,就要点着了,才听到那边传来大哥的吆喝:“阿新,别烧!”
李良辉一脸喜悦地走过来,他晓得弟弟是来向他庆贺的,他感激地拍了拍弟弟的肩膀,然后把那串长长的鞭炮夺了过来,有点神秘却不大高兴地说:“我们心领了,今天这开业,我们就不声张啦,待日后赚了钱,我们才好好喝一杯,庆祝庆祝!”
“又不是做贼做寇,怕什么!”
“不是怕,是没必要,也用不着搞这些花花哨哨的名堂,你知道哥一向做人的准则。”
李炳新还是有点赌气:“小弟就这么点心意,我是替哥你高兴,可你不领情。”
“我心领了。这样吧,到年底,发了财,你再给哥烧炮仗庆贺,怎么样?”
弟弟见大哥确实不喜欢这套,只好无奈地收起那捆鞭炮,搁到一边。看看时间不早了,自己也该上班去了,便说:“那就听你的吧,日后,可别说我小气呵!”
李良辉会意地点了点头,见弟弟准备上班了,连忙说:“等一下,我也该上班了,我搭你一程吧!”
兄弟俩走出刀厂大门,李良辉推起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弟弟,匆匆赶去上班了。
李良辉的两个厂,一如他本人,悄然地、默不作声地加入了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不事声张,不搞什么花架子,却是实实在在地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
事至今日,李炳新忆及大哥当年两个厂的开业一事,还记忆犹新,他除了赞同哥哥不搞形式,不主张铺张浪费,做事一向踏实、低调之外,还谈及了与此有关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大哥那时的两个厂,都还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他是“借名经营”。作为当时,这样戴着“危险”帽子运作的,并不多见,我是很佩服他的胆识和毅力的。要不是他和我大嫂坚持下来,十八子就没今天了。当时,他每天都得在国营小刀厂上班,但又得顾及自家的两个厂,压力是相当大的。好在他有能力,有魄力,从一开始,就不怕“无名分”,不怕没人手,不怕缺技术,从而站稳了脚跟,拼出了自己的天地……
我们知道,我国当代私营经济是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很长时期以来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的影响,社会经济一直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甚至限制打击,所以,许多个体私营企业被迫搞“假集体”、“假国有”、“假合资”等,但李良辉选择了一条不妨碍国家和他人,而自己又可以正常发展的“借名经营”方式,从一个家庭小厂,发展到今日全国行业之最,这无疑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毅力的。李良辉和他所从事的企业,在中国社会经济曾发生姓“资”如姓“社”的争论中,实际上已提供了一种模本和研究的经验,我们应举起双手,欢迎多一些像李良辉这样有闯劲、有思想的现代私营企业家,在中国大地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