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www.sinovision.net/?6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第一刀 (四)

已有 4335 次阅读2010-3-5 06:22 |个人分类:传奇人物|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中国第一刀 (四)_图1-1 

第四章

红花绿叶迟依依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李良辉一家的日子,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1953年起,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春风吹拂下,我国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得轰轰烈烈。进入第三年秋天,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企业应运而生;继而走向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合作者们,第一次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阳江的“打铁铺”为小手工业,在当地占私人企业的主要成份。光是小刀生产者,就达400多人,年产小刀60多万把。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阳江小刀的改革和建设,1955年,把分散的个体小刀生产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四个生产合作社。分别称为阳江第一、二、三、四小刀生产合作社。

这时,20出头的李良辉,被安排进其中的第一小刀生产合作社。

“做一个刀匠,做有利百姓的事”的愿望,终于可以在今天实现了。

这都是翻身解放才可能做到的啊!

李良辉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

由于他已有七八年的打铁经验,加上平日勤学苦练,从师傅那儿继承了诸多独到的技艺,他刚一进厂,就引起厂长和其他领导的重视。

他被任命为技术员,负责车间的生产技术。

这个平日沉默寡言的小伙子,干起活儿来,却风风火火,有声有色,令人刮目相看。是的,解放前学到的那些知识,今日终于可以为新中国大显身手了,这是憋了多少年的劲啊!一下子爆发出来,就更加如鱼得水,因为,这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合作社”,是大伙儿一起奔社会主义道路,这生产积极性,这工作热情,让这位年轻人更加敢想敢干,把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20多年一直还没走出过阳江的李良辉,按理,其生产技术只是局限于当地的水平,见识是有限的。然而,由于他平日爱琢磨爱钻研,尤其是他一向喜爱自己这份“手艺”,所以,在改造前辈做刀工艺和设备方面,他总比别人多了一份心思。

有个傍晚,下班后,他到郊外的小河捞虾。此时,农人正在秋收,晒场上有人在扬场,他正好经过,农人使用的那架“扬谷机”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于是停下脚步。只见农人从机顶上倒下带有谷衣杂叶的稻谷,那谷衣杂叶经过扇叶一转,就随风吹走了,只剩下黄澄澄的稻谷。他对这架木制的手摇式的“机器”发生了兴趣。蓦地,一个念头同时滑过脑际:这东西,不是和我们打铁用的风箱很相似吗?如果用来吹火炉,是不是比手拉风箱省力?……

他围着那架扬谷机,转了一圈又一圈,细心地观察、捉摸。

待到离开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这趟下河捞虾的活儿,就泡汤了。

回到家,他扔下鱼网虾笼,就躲到一边“寻思”他的风机去了。妹妹和弟弟们还以为哥哥捞了河鲜回来,蜂拥着过来看虾笼,没想虾笼里空空如也,那鱼网还没湿水哪!

李良辉使出他在学堂里最拿手的绘画技巧,开始在纸上构思一台代替风箱的“风机”,他不知道那玩意儿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在脑海里似乎朦朦胧胧有一个模样——它比扬谷机更小更省力。

直到深宵,李良辉仍然泡在自己“虚构”的风机里,然而,苦苦熬了一夜,涂涂抹抹了一地的“图纸”,还是没法找到一点要领。

这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是空想和浪漫主义发挥到极致的年代。人们在放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狂热形式的鼓动下,制造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泡沫幻彩。不过,人们曾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神话式”的生活其实并不十分遥远。岁月的列车,滑进了60年代的轨道。人们一夜间吃惊地发现,原来那个做梦也没法见到的电灯电话,竟然活生生的就在眼前了!

第一小刀生产合作社里有了一台机器,这台机器可以让挂起来的“猪胆”(电灯)“着火”(发亮),嘿,这就是“电灯”哪!

就是这个“电”的到来,让李良辉苦苦绞尽几年脑汁的“风机”构想,一下子有了突破性的飞跃——用电动代替人手拉或摇,让风轮通过马达转动,自动鼓风!

他凭着自己的小聪明,自己设计了一个铁扇叶,再购来一个小马达,把它们装进一个铁筒里,然后接上发电机上的电,嘿!那玩意儿竟然转动起来,风也就吹开来了!

第一小刀生产合作社的工人们,望着李良辉捣鼓出来的新鲜玩儿,这个代替千百年来手拉风箱的神奇的机器,一时欢呼雀跃。

成功了!

得来全不费功夫!

其实,有谁知道,李良辉为了这个,耗费了多少精力,他只是在一朝找到“电”的关键所在,才获得了迅速的突破,也就是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罢了。

第一小刀生产合作社的领导,对李良辉的敢想敢闯精神和贡献,给予大力宣传和表扬,并支持立即着手改造生产这种土制的“鼓风机”。这样,阳江小刀生产的“设备”,在李良辉的带动下,有了历史性的首次刷新的纪录!

很快,为了鼓励李良辉的革新,同时也发挥其管理生产的能力,合作社领导向全体干部职工宣布:任命李良辉为车间主任!

李良辉是个工作狂,平日加班加点,也不计报酬。他人很厚道,少说多做,虽然当上车间主任,但也和一般工人一起整天泡在车间里干活。

老师傅们对这位车间主任赞誉有加。但大伙却发觉,他不象别的年轻人一样,喜欢男男女女结伴说话谈笑,他甚至一见到女工就发窘、脸红。大伙甚至有点担心了:这小伙子早到了成家的岁数啦!

这时已是1961年,这时的李良辉已过了27岁的生日。

这下子就连舅舅也坐不住了。

舅舅在公社当干部,每天在农村基层泡,接触人多,他想,得尽快给这个光棍外甥找个对象才好。

舅舅很快就物色了一个姑娘。

姑娘叫卢荣娟,时年19岁,家住两阳(阳春)县双捷公社麻汕大队邦吨村。在舅舅的眼里,这是个勤谨、能吃苦、品性好的姑娘。卢荣娟是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三岁丧父,28岁的母亲再也不改嫁,带着她和哥哥相依为命。母亲靠为财主家做长工,或早晚到地里拾禾草到集镇上卖,换点糊口的食物,来供养她和哥哥。她从小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看牛、种菜,直到15岁,才读一年级。上完三年级时,17岁了,是班里唯一的“大”学生,老师认为她超龄了,不给读四年级。卢荣娟知道了,她就跟着大伙儿一块上山砍树,炼铁。次年,成立大饭堂,大队干部说:“这姑娘能干能说,就让她做老师吧!”卢荣娟这个只读了三年书的姑娘,二话不说,竟然挑起了教书育人的担子。

正在麻汕大队蹲点的舅舅,自然认识卢姑娘,同时也对她的能干很赏识。遂试着将她介绍给外甥李良辉认识。

事情公开后,两家的大人也乐意。阳春三月,卢姑娘带着几分惊喜几分羞怯的心情,步行了30多里山路,前来阳江城,与她从没见过的对象——一个叫李良辉的大龄后生,正式相会了。

那时,虽然提倡自由恋爱,但李良辉却从没主动去讨好异性。镇上的姑娘其实不少,李良辉竟然没看得上一个。待到他与卢姑娘“相看”过后,也不见他说合适或不合适,更没有主动前去看望过人家。这其实是他的个性:随遇而安。

其实,未满19岁的卢荣娟,正处于英姿勃发、楚楚动人的季节,她清纯、漂亮、大方,且能说会道,性格外向,与李良辉的有点木讷、寡言、内向,正好相反。作为姑娘,她当然不会“主动上门”。这样,这对本来可以“自由恋爱”的青年,在舅舅作为“媒人”的牵线下,竟然到了年底才第二次走到一起。

也许是缘份,也许是水到渠到,这一次相约,两个年轻人开始相互倾慕,两颗其实一直渴望爱恋的心,迅即紧紧粘连在一起。

1962年春节刚过,他们欢欢喜喜到镇里领回了结婚证。

举行完婚的日子,选在农历四月。

之所以说是完婚,是因为没有能力摆酒办婚宴,女方只是由一名女伴送过门,男方在家里做了一顿家常便饭,就算是正式嫁娶了。

家里第一次腾出一间房子,让李良辉作新房。新房很窄,只能摆下那张多年的旧木床。家里没钱添置任何新物件,唯一新鲜的,是新娘的嫁妆——一只时价9元的小木箱。

一对同病相怜的新人,就这样相依相伴,携手踏上漫漫人生之旅。

可以说,如果你对李良辉成就“十八子”的创业史有个大致的了解,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得出个结论:李良辉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李良辉,卢荣娟作为他的同舟共济的“战友”,作为事业和生活的贤内助,作为早期最得力的“合作者”,其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没有卢荣娟,或者就没有今日的李良辉。这个中的无数故事,他们一同走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实在令人唏嘘不己,回味无穷。

且让我们继续追溯李良辉与“十八子”的逝水,继续翻阅那一页页发黄了的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