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www.sinovision.net/?6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康俊: 长江逆行 (九)组图

已有 2646 次阅读2009-8-28 09:46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峨嵋号靠泊巫山码头。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胡乱地趴在港区上,零落无序的大小船只,像淘气的孩子没顾规矩,旁边众多的煤炭船污七糟八,是内河常见的杂货港。

游客按导游指点,一律的穿上救生衣,列队上岸。这时,岸上由巫县国旅组织的客车已在等候。然后起程前往大宁河,今天旅程是游览大三峡的两个弟弟——小三峡和小小三峡。

巫山县城建在长江北岸的巫山半腰上,属典型的山城,旅游大巴迟钝地穿行在唯一的窄窄主车道中,不时有斜插横行的手扶拖拉机,或其他农用车之类,就驶驶停停,沿途不见任何红绿灯,交通规则是靠人的耐性和谦让达成的。

大宁河是长江的支流,入江口在巫山城之东。大宁河两岸,几乎都是峭壁悬崖,没立锥之地,更无路可走。沿河无处不峡,无处不奇,无处不美,不是三峡胜似三峡,成了长江支流奇特惊人的一篇杰作。人们把它开发旅游,也只是近十年的事。于是这儿便成了与大三峡游套装的观赏项目——小三峡和小小三峡游,且不论它是否巧合。

又是逆流而行。

从大宁河下游的龙门峡起程,乘坐这儿特有的那种柳叶形小舟,宽不过五六尺,长却有好几丈,配有引擎。只是船的首尾还有相应两丈的舵和桡,舵不像惯常的那种宽扁,更像一般的橹叶;桡为前方后圆,由船头处探出操作,用作排险开路;前头掌桡者称“桡夫子”,舞动起桡来称“关公耍大刀”。为专门对付这险恶的小三峡,这儿的人一直沿用这种古老的航行方式。

才开航,举头望去,见峡谷上空,约100多米高处,悬挂着一条弧形两车道公路桥,足足有200多米长,天知道是怎么架起来的。由于峡谷幽深险峻,看上去似乎有随时倾覆下来般吓人。得知叫龙门大桥,是这儿唯一沟通川鄂两省的通道,为中国公路史上的一大奇迹,已服务社会经年。所以担心是多余的。

    

                          龙门大 桥  

  

                     小三峡栈道

忽闻一阵“嘿哟”声,是人们惊讶于西岸上一行连绵不断的石孔——古栈道遗址。陡峭的西岸壁上,凿着一排同规则、等矩离的石孔,它起于滴翠峡,止于龙门峡,全度120公里,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栈道遗址。让人不解的是,这壁崖石孔只是平行一列,光靠一端楔桩怎能撑得起桥来?于是有“立柱水中”之说,可是于激流之中,这柱如何之立?便怀疑是引水用的竹笕。为此中央电视台《大三峡》摄制组曾借旧石孔楔梁架笕验证,结果水是通了,可这百里竹笕,如何保住中途不滴不漏?终于还是回到原来的考证,确信是一古栈道无疑。君不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巴山蜀水,无路可择,唯有凿壁修栈了。想想看,这该是古代一项何等伟大的工程!沿途所见,绵绵不绝,只有让一团不解的疑问夹集着对先人生存意志的欣佩,逆舟而行,始终还是不得要领。

都说是一道无法开解的历史难题了。

那么,干脆就让心情轻松自由些吧,随便望去,目光所至,都是一幅幅瑰丽的山水画……

忽然,有人指着一个高高壁洞直呼:“啊,熊猫洞!”导游随之答道:“对,是熊猫洞,这洞离水面170米,到时三峡水库建成后,大水将把其淹没的。”经这么一说,人们就有些扫兴了,有人似乎不愿接受将来的事实,嘀咕道:不可能吧,水位会那么高么?导游却言之凿凿,一副先知先觉的样子:何止这些熊猫洞呀,无数的景点将要被永远埋没了,要看,你们尽可能多看一眼。也不知他居心如何,怎么要作这一番鼓动。

再向前,便是一抹山舒水缓的宽谷地带。这就是著名的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溪文化”遗址了。三峡地区的“长阳人”早在10多万年前,就生活在这里,而“大溪文化”也有5000多年。据载,巴人发轫于古夷水——清江流域;楚人“辟在荆山”——鄂西南漳县境内,都紧靠三峡。史家常将巴、楚并称,巴人和楚人各自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又彼此影响和融洽于三峡之中。屈原和他代表的楚辞,还有“巴女骑牛唱竹枝”,都是富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圈。至今流传不衰的“哭嫁”、“跳丧”等富有特色的民间文艺,足见其流韵余风。这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域啊!只是我们走马观花,轻舟侧畔,无法充分领略其蕴含之精华,仅仅徒见其表而已。

热情的导游,始终以其职业的操守,硬是一次次扰乱你的心境和视线,可不,带着几分巴人的口音又在响起:“请注意,现在,我们进入巴雾峡了!”便拖曳你的目光,与他一起看那山似不似猴子捞月,那滩像不像乌龟爬行;远是虎出,近是马归;左有观音坐莲台,右有乌龟下蛋……诸如此类,一副练就得巧如鹦鹉般的职业嘴巴。便想,其实,游山玩水,导游都是最扼杀别人想像力的,他们一早背熟了台词,按图索骥,然后就一成不变、不厌其烦地把那套复印给你,以此代替或毁灭你特有的视觉感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的你我却对这样的“导游”百般依赖,这不正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悲哀么?

说起来,小三峡比之大三峡,更有变化,更有看头,沿岸绝壁悬崖的造型和外观更有人情味,而自然景色更是色彩斑斓、千变万化。溪流的湍急,滩头的险恶,水之清冽,天之蓝净,堪称一首巴人吟唱的诗。你只有静静地赏着,什么也别想,什么也别说,个中的诗句字眼,你不一定能辨得清,你光让感觉去细细舔那韵味,就够了,就醉了。

寂静中,前头的导游陡然站了起来,指着右岸峭壁,大声告知:那是悬棺!众游客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遁着指示方向眺望,见迷蒙的百多米刀削般的悬崖上,半腰处一小台坎里,果然摆着一些黑乎乎的物件,由于太高,又远,棺木的形状看上去模糊不清,人们便吱吱喳喳一派议论。好奇是难免的。问题是,别说这么远看不出名堂,就是上得去,打得开那悬棺,恐怕你仍难对其说出个所以然。这悬棺,除却三峡的川鄂两省,闽、云等10来个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发现,所以都说那是上古时期的丧葬习俗。

小三峡悬棺

 

为何要把死人的棺材停放在高高的悬崖裂缝上?是想不通。旁边的友人在嘀咕。我却想:这对于上古的人来说,肯定是一件家喻户晓的平常事,只是岁月把我们拉得太开,而延续者由于缺少文明和固有的惰性,于是这习俗便扮演了今日之迷,还来捉弄我们。

这曾经激起四川珙县一班侍弄文物者的兴致,他们冒死爬上悬崖,清理了10多具悬棺,自然有所发现:死者衣物多为麻织品,陪葬物有铁刀、青花瓷、刻花竹筒之类;而存放悬棺的岩壁,多画有渔猎舞蹈的半红色岩画。考证为当地少数民族僰人的一种风俗。自然,这风俗也因各地民族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问题是,这么沉重的棺材,如何抬上悬崖,又如何移入防风档雨的崖隙中,落后的古代人是怎样完成这些仪式的?

历史太久,华夏太老。其实这类事,在今日山西五台山中,人们仍在乐此不疲呢——村人死了,棺材仍存放在山崖中,办法简单得很:用绳子把棺木沿崖顶悬放到洞口,由人把棺木拉入洞中。最后,再把洞中的人吊上崖顶。这是1993525日的《新民晚报》,很轻松似的便把这千古之谜解了。据说这是让祖先安息于吉地乐土,以庇荫后辈升官(棺)发财。于是,升(悬)官(棺)的习俗便盛行开来。

当然,这也是一种“研究”出来的结果而已,实际做法和目的,只有天知道。不过就此说来,这是死者生前强加给生者的一种意愿呢,或是生者乐意以此折磨自己来补偿死者的一种行为?同样不得而知。

只是,人类历史翻阅到今天,仍沿习着如此古风,你于是感慨信仰和崇拜的魔力,坚韧而且不拔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