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第九章
做自己熟悉的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张居正
显然,李冠玉已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孩童时只为吃饱肚子就行,但今日,他是胸怀大志,要做大事,要挣大钱,要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所以,他敢于一举砸烂自己追求多年的“铁饭碗”,敢于冒险出来闯世界。这是个有胆识的汉子,小时独自外出讨饭的经历,让他锻炼出“除死没大病”的无所畏惧的勇气。他连丢饭碗都不怕了,还害怕生意场上一些起起落落吗?
李冠玉回了一趟家。
这位35岁的中年人,已打定主意,要把家搬到淡水去,夫妻俩一道开餐馆,争取三五年内把摊子做大。陈月云也在一直等待与丈夫联手创业的时机,她一向通情达理,当明白丈夫的决心后,也没有犹豫,欣然接受了丈夫的安排。
翌日,一家人便把那些简单的家什,装到一辆“小四轮”车上,高高兴兴地开进淡水镇来了。
这是1984年8月。
李冠玉以背水一战的气概,带着全家人,彻底告别上角西村,要在城里开始自己新的拼搏人生。
还是猪行街那15平方米的铺头,只是一年多来,已换了三种经营方式,而这次变更,则是第四次了。
店里只摆得下3张饭桌,还得腾出地方烧饭切菜。阁楼上矮矮的半层,便是一家人睡觉的地方了。
李冠玉让人用红漆油在一块三合板上写了个店名,叫“迎利饭店”,取迎接大吉大利的意思。
这纯粹是一家夫妻店,由丈夫炒菜,妻子做服务员,员工加师傅加老板,就只有李冠玉夫妇二人。其实,这也和街上那些小食店、糖水铺差不多,铺位都很小很窄,经营人手也就两三个,大多是兄弟姐妹或夫妻搭配。但这条猪行街,小食店除了一家云吞面店和一家白粥档外,卖饭的,就唯有李冠玉这家了。所以,午市和晚市,吃饭的客人就比较多,门面比起旁边那两间小食店,明显旺了许多。
当然,这里除了饭食拥有优势外,更主要的是夫妻俩的“服务”。
对比国营饭店按部就班的做法, 迎利的经营令人耳目一新——
从午饭起一直到晚上十点,客人随时进门,随时炒菜,随时有饭吃。因为午饭用餐人多,夫妻二人每天上午八点钟就提前切好各种菜、备足配料,尤其是先把要老火候的菜煮成半成品,装在几个大盘里备着。为方便那些没空上门吃饭忙着做生意的顾客用餐,李冠玉推出了送餐服务——若是有人需要把饭送去,就由陈月云包送上门。虽然每当这时,店里只剩下李冠玉一个光棍司令,里里外外都得由他包揽,但他总会满面春风地跟客人先斟上一杯茶,让客人边喝茶边等候,而且喝茶是不收费的,这在当时的淡水镇还是第一家。让进入店里的客人都感受到,在这儿吃饭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很温馨,很随意,很有家庭气氛。而最吸引顾客的,便是这家店的饭菜份量特别足,每碟菜都比国营饭店的要多出一倍,让人觉得很“抵食”。还有,这家小餐厅竟然做到让客人先吃饭,后结帐。这么多优惠条件,难怪大家都喜欢光顾它。
李冠玉对昔日这个夫妻店的做法十分欣赏,每谈及创业初期的艰辛时,他总爱用一种欢快的口吻很得意地述说。他甚至记得住过中的许多事情细节。他说:
“那时我们的店很小,也买不起冰箱,但我们认准一点,就做现买现炒的新鲜菜,中午买回肉中午做,晚上买的晚上做,从不用隔餐的料,所以做出来的菜色香味全,鲜美可口,味道一流。比如,为了肉的新鲜,我把买回的肉一条条切开,用菜叶遮着,挂在档口晾起来,以避免放进冰箱会变味。而客人进店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点鱼呀、肉呀、菜呀,都看得见,摸得着,真材实料,任君选择。我这种做法,后来淡水镇的许多小饭店,都跟着学,对当地的饮食时尚,有很大的促进和推动,同时,对我们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也带来了改造和革新。我想,我在早期的做法,起码为当地饮食服务业做了点贡献。”
请记住,在当时,迎利饭店,至少有7大方面的创新和贡献——
饭前免费送茶水;
饭菜份量足;
午餐直落晚餐,随到随吃不关门;
接受订餐;
送饭上门;
饭菜可打包带走;
先吃饭,后结帐等。
这就有足够的理由,让这家夫妻店在周边几条街中一时名声大震,日日食客挤得水泄不通,等候排队更是家常便饭。
人手明显不足,光靠夫妻俩,实在有点忙不过来。其实,这时上级政策已允许个体办小吃店,但私人开饭店的还不多。李冠玉想请一两个帮工,但陈月云却反对:“我们本钱还不多,就这点铺面,还是辛苦点将就吧,人家来店里吃饭,都愿等,我们也就等等再说吧!”
这时,李冠玉夫妇已养育了三个孩子,大女儿李伟容已是14岁的初中生了,两个儿子也都在读小学。孩子们也像父亲小时一样,很早就懂事了。尤其是女儿李伟容,每天放学回来,一放下书包,就赶紧帮着浇碗洗碟,端盘子,抹台抹凳,给客人倒水斟茶,甚至收钱结帐等等,里里外外都晃动着她的身影,成为餐厅里的一个好帮手,深得父母疼爱和赞赏。大儿子李伟浩已学会骑自行车,凡餐厅里临时需要什么配料、菜式或物品,他一接到父母吩咐,就立即起程,很快就帮助购买回来,就连八九岁的小弟弟李伟军,也向兄姐学习看齐,自觉加入迎利饭店“编外”服务员的行列,还经常邀来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帮忙摘菜呀,剥花生米呀,剥蒜头呀,三个孩子都自觉地参与自家饭店的服务工作,各尽所能,同心协力。所以,说迎利饭店是李冠玉的“夫妻档”,还不确切,还不如说是“家庭饭店”,是一家人共同的心血,是这个家庭全体成员倾力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李冠玉十分注重吸取在公社酒厂经营的经验,很是看重“和气生财”、“客户是衣食父亲”的理念,在每天迎来送往招待十六方时,从没和食客发生过一次争吵事端,就连那些倚着街坊势力,强食硬占、赊帐赖皮的小混混,也在他不失理节、热情大方的关心和感化下,后来反而成了帮把迎利饭店的“好伙伴”——
白云路有个人见人怕,好吃好懒做的曾姓后生,人长得牛高马大,一副凶相。他每天睡到中午11时起床,一起来就到迎利饭店霸上一个位子喝茶,因为这儿是镇上饭店唯一喝茶不收费的。他总是从午餐点菜吃到晚餐收市,仍赖着不走,因为这家店不像国营饭店午饭后关门休息。而且吃了半个多月,天天是“赊帐”,其实摆明是吃“霸王餐”,不想给钱。那家伙尤其喜欢吃店里的“盐焗鸡”,每餐都要吃半只,更有甚者,还爱呼朋唤党,一起在此饮酒猜拳行令,搞得小店乌烟瘴气。
一个只有3张桌子的小饭馆,遇上这么一个搅局者,客人被吓走不算,就是夫妻俩每天忙活的那点蝇头小利,也得泡汤了。李冠玉一向为人和善,开始还不计较,但看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一天,忙完晚餐,李冠玉便来到那个曾姓后生桌边,与他一起喝茶,聊家常。开始,那家伙态度横蛮,不爱搭理,但李冠玉仍然笑着脸耐心陪着。其实,李冠玉早已从街坊口中得知,曾姓后生自小失去父母,跟随爷爷长大,没上过学,曾被社会上那些行为不良的人利用,干过坏事,被两次劳动教养,出来后还是无所事事,破罐子破摔。这时,曾姓后生已酒足饭饱,也不想听李冠玉罗嗦了,便起身要走,李冠玉也不阻拦,只是叫陈月云把预先包好的半只盐焗鸡送过来,说是让他带回去给爷爷。曾姓后生先是一楞,便听到李冠玉关心地说:“知道你和爷爷都爱吃盐焗鸡,带点给老人家尝尝吧。”曾姓后生突然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一把抓过纸包就跑出去了。
就这样,几天过去,曾姓后生竟然不再出现,陈月云也松了口气,正要佩服丈夫的高明,李冠玉却说:“我答应那后生了,教他做盐焗鸡,今天就来。”原来,那后生已被李冠玉夫妇的宽容和关心感动了,在爷爷的一番劝导下,他让人带话给李冠玉,他不敢再来白吃了,前段欠下的饭钱,日后一定还清。李冠玉觉得这后生是可造之材,便上门找到他,知道他爱吃盐焗鸡,就建议他跟自己学好这道技术,日后摆一个小摊档,定能解决生活出路。那后生十分感动,第二天,果然乖乖上门学艺来了。
半个月后,曾姓后生学会了做盐焗鸡的技术,李冠玉从袋里摸出二百元送给他,说是不用还的,让他在东门菜市场摆个盐焗鸡档,和爷爷一起好好过日子。
那后生接过钱,突然“咚”的一声双膝跪地,连连叩头:“李老板,你是我的再生父母,是我大恩人,我一定好好干,日后报答你!”
果然,曾姓后生一改恶习,勤恳做事,最初从菜市场摆盐焗鸡档做起,很快成为镇里的“盐焗鸡王”,还开了三家连锁熟食店。后来,李冠玉的酒店用鸡,就全部由他供应。
李冠玉总是这样,做人与人为善,做事与理人服人。他说: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不能斤斤计较。其实,很多时候,退一步,便海阔天空,表面上你失去的,实际上你得到了。也就是说,吃亏并不全是傻事,吃亏也是福,正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
这就取决于你怎么看。李冠玉要求自己,对待世间事物眼光一定要独到,要专注,更要善意与积极。
在李冠玉夫妇悉心操持下,小小的迎利饭店,却做得顺风顺水。做足了一年后,竟然攒积起8000多元钱,这在80年代初期,可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