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www.sinovision.net/?6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郎咸平演讲两小时挣18万元,高还是低?

热度 1已有 3057 次阅读2011-12-7 11:04 |个人分类:随笔友|系统分类:财经分享到微信

  

   1126日,郎咸平在成都被邀演讲。主办方称,郎咸平近2小时的演讲,收入高达18万元,并要求

订酒店总统套房,举办该场演讲共花费30余万元。

   郎咸平是学界之中“走穴”走得最成功的,因此,他的出场费问题经常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其实知识分子在中国,无论是稿费,还是演讲出场费,都是很低的。歌星王菲出场费被曝为650万,

同样是两小时,相比之下,郎咸平这18万就什么也不是了。但即管如此,假如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更多

的郎咸平,有重视明星出场那样重视知识分子的出场,重视“知识的价值”,我想,这个社会其实是

在慢慢进步了…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1126日,郎咸平在成都某酒店举行演讲。主办方称郎咸平近两小时的演讲收入18万元,加上要求订酒店总统套房,举办该场演讲共花费30余万元。

   此消息立即引起了网友的争论,有人认为拿得合理,这是知识的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郎咸平是著名经济学家,靠的是真功夫。有的网友却说拿得可怕,有辱斯文,不讲道德。原因是郎的演讲没有新意,是重复以前的演讲稿,且网上早有电子版。

   其实对于郎咸平的出场费不必眼红,只要这个出场费不是纳税人的钱,人家拿得再多,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因为郎咸平拿18万,就是拿100万,那也是市场价,是他的本领值那个价钱。再说郎咸平面对的是众多的企业家、成功人士,进场票价都非常昂贵,郎咸平拿得多一点,主办方显然就少赚一点,郎咸平的出场费高,也说明知识的价值高了。经济学家出场是一种能力,世界上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也同样会频繁出场,在媒体面前曝光,同样是走市场路线,同样要体现自己的价值。

   说郎咸平重复以前的讲稿是没有道理的,看电子版和看郎咸平现场演讲效果不同,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听王菲的歌不要钱,你听王菲的现场演唱就需要买票一样。这些明星只要现场唱两首歌,就可以拿到18万元,两首歌的时间只需10分钟。可见,郎咸平演讲与明星演唱的价格还是差距很大。再说明星拿的出场费大多是纳税人的钱,因为主办方往往是政府。

   在我国,知识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比如稿费,我们的作家写一篇千字文差不多要两个小时,稿费100元左右,有的报刊至今还是每千字30元,还是80年代的稿费标准。像《纽约时报》这样级别的报纸,一篇千字文章的稿费是2000多美元;欧洲的报刊,每千字稿酬大多为四五百欧元,折算成人民币为四五千元。到2011年,据行业内的统计,中国靠稿酬生存的自由撰稿人,已濒临灭绝,不足千人。

   知识分子在中国,无论是稿费,还是演讲出场费,都是极低的。而像郎咸平这样的出场费只是个别现象,假如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更多的郎咸平,大家都像重视明星那样重视知识分子,大师就会涌现,到那时,诺贝尔奖也许就真的离我们不远了,也就说明,这个时代是昌明了!

我们该反思什么——

18万高不高暂且不论,知识不值钱却是真的

在我国,知识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如果知识值钱,每年也就没有那么多博士生、研究生考公务员了,甚至一些在科研单位几十年了的教授、研究员最后也走进仕途,当官去了。试想,假如知识值钱,福利待遇比当官好,还有人去当官吗?看那些被查出来的贪官就知道,贪污受贿的钱不是百万元,就是千万元,甚至过亿元。

不要用道德绑架郎咸平

   学术和清贫不是一对孪生兄弟,学者为什么不能走穴?学者为什么不能像明星一样商演?学者也是人,既然没有哪部法律规定学者不能走穴,法不禁止即为自由,我们也不应该对之进行道德绑架。学者可以出书,学者可以上电视做讲坛,学者可以自己开公司,学者可以题字卖画,那么,学者为什么不能走穴?难道仅仅是因为走穴的赚钱效率最高、最容易拉大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吗?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深圳演讲30分钟赚25万美金

   2002年,受深圳京基房地产公司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深圳发表名为《WTO与中国经济》的主题演讲,当时是克林顿卸任总统职务后的第一次中国内地之行。据知情人士昨天透露,克林顿来深圳发表主题演讲的出场费达到了创纪录的25万美元,而真正的演讲时长仅为25分钟。

   无独有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2007年在东莞的演讲,主办单位花费总共超过1000多万元。而人家当时早已卸任,名气与时下炙手可热的郎咸平,也不过彼此彼此。

为什么没有人感觉歌星的出场费高

   王菲去年在北京、上海两地开演唱会,从79日开始售票,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最高2500元和最低300元的门票就相继售罄。而有记者发现,只有2500元档次的票属于内场票,剩下的全部都是看台票,甚至购买2000元门票的歌迷也只能坐在看台上远远地观望偶像。

   而当时一条《王菲出场费被曝为650万网友称造假仅300万而已》也成为热闻,但是不管怎么说,歌星的出场费很高倒是真的。

只要听众(客户)满意就行

   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值不值得花这个价钱,不便评价,“要看客户觉得效果如何了。” 如果学者讲的东西,对于听讲者来说物超所值,那么,这样的赚钱方式就是合理的。而主办方如果是以赢利为目的,郎咸平演讲拿18万元,也是市场价。再说郎咸平面对的是众多的企业家、成功人士,一般来讲,进场票价都非常昂贵,郎咸平拿得多一点,主办方显然就少赚一点。 

社会以货币的形式兑现对经济学的尊重与敬仰也是大势所趋

   抽象地看18万这个数字,确实不算便宜,但如果对应一辆豪车、甚至一栋住宅,估计就算不得“不菲”。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地八卦郎咸平先生18万元的演讲收入,既不道德,也无意义。需求与价值决定价格——郎先生的价码,应该由买方与演讲内容共同决定,旁人置喙多多,无外乎“羡慕嫉妒恨”。

   回头看看这些年,尤其是经历2006年、2007年股市大牛之后,全球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于是,经济的波诡云谲令经济学家身价倍增。2009年,一份《部分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在网上流传,彼时就有不少人感叹“专家的钱来得太快”!当时,根据这份表格显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名列“三甲”——其中,郎咸平以12万元居首。算上CPI的速度、经济学家大浪淘沙的不易、高曝光度后的附加值……郎先生今日的价码似乎也算不上多么意外。

   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已经转身过去,比之二流明星的出场费,这些价码实在还算“偏低”。一个社会对经济学家的姿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经济学家是人,不是神,哪怕是出来有偿科普,总比疏离于民众十万八千里来得强。再说,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这些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人家也并不排斥频繁在媒体面前曝光。经济学家出来曝光是一种能力,而民众消费经济学的虔诚,无论真假,都透露着那么一丝积极的信号。

   要说反思,该反思的不是18万的价码,而是公众对经济学家的这种“热望”。近些年,随着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财经政策在抵达社会公平与正义层面发挥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力,遗憾的是,公共财经政策的阐释与导向工作却疏有人为,公众的无助感只能通过货币化的经济学讲座来抚慰。此外,国内独立经济学家的缺失,也为不少扮演着政府政策顾问和高校教授等公共角色的经济学者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当一个身兼“公共属性”的经济学家一年要四处连讲100多场的时候,“档期”也就成了时间的代名词——其立场与观点的严谨、理性,难免也会招致公众的质疑。

   经济学家合法获利无可厚非,社会以货币的形式兑现对经济学的尊重与敬仰也是大势所趋。但在一场场高贵的经济学讲座中,公权者当反审职能责任,学术也当秉持纯洁的底线。

谁给经济学者披上预言家的神袍

   “如今投资市场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股市‘跌跌不休’,另一方面楼市、古董、艺术品市场又在发烧,企业最好准备粮草过冬了。”26日下午,经济学家郎咸平现身成都一酒店,分析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走势和企业对策。主办方透露,郎咸平的出场费是18万。除此之外,会议主办方还应他要求,订了总统套房。(1127日《华西都市报》)

   对于经济学者出场费的迅速上涨,我不知道公众会以怎样的五味杂陈来看待它。不过显然它是经济学者越来越被视为预言家的结果。“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翻开经典性著作《经济学》,可以读到这样的预测。反观现实,近年来我国经济学家正在不断介入公共经济事务,他们披上预言者和指点者的神袍,或活跃在大众的公共视野里,或争议于公众的唾沫与溢美中。从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其实不值得褒贬与苛责。然而一旦被外力加上助涨的属性,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实际上已隐喻了社会断裂的忧患。恰如学者孙立平所说,它实际上已折射出“社会不同层面和机制间有机联系的深度鸿沟形成,以及精英群体较之职业操守的渐行渐远”。

   上涨的经济学家出场费的本质,事实上就是公众上涨的经济波动焦虑。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调整,各种公共经济政策层出不穷。而因此引发的个体利益关联,往往不能在制度制定者与经济形势监管者那里适时获得诠释,这不可避免地带来公众的茫然失措感。此时,经济学家凭借专业知识的预测与解释,无疑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制度与形势变化同普通民众之间的断裂。譬如此次郎咸平演讲的背景,正是当下暂时还未清晰呈现出其走向的股市、楼市。面对这一投资困境,公众的投资焦虑需要经济学家的解读来消弭。而隐藏在上涨出场费背后的,更是经济学家自身的“去学术化”。

   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遭受到质疑,部分经济学家更是热衷于与利益集团“联姻”,用自己的观点影响政府决策,为代言者牟取制度性不当收入,借此进行利益分成。在职业操守的扭曲下,利益的驱使,兼之商业性公关公司的大力运作,从而催生与学术纯粹性断裂开来的高额经济学家出场费。那么,谁给经济学者披上了预言家的神袍?所谓高涨的经济学家出场费,其实不过是两重社会断裂的产物。其虽然证明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显赫”与“不可或缺”,却并不是“正义的所得”。正因为如此,郎咸平的18万元高额出场费,看似风光无限,但隐喻的那些鸿沟让我们心情沉重。

 

且看郎咸平吧的反应——

http://tieba.baidu.com/f?kz=1300597092

  • 共有16篇贴子

1楼

这个价格是否符合郎教授的收入水平

35

2楼

2小时演讲才18万?那**一场夜总会就得108万!18万太低,18万美元还行

3楼

我说话可能不好听。
但我只能分析出来这两点。
1 郎准备跑路。跑路的原因现在是他说的都是对的,忠言逆耳不利于郎行。良禽择木而栖,广开财路赚一笔,拜拜了您。
2 郎选择留下。留下当然与某些利益集团达成了以下小小的协议。最近的几场演讲口锋甚利,没人点头怕是不好交代。至于说不让拍,不让记,不让什么什么的。。。这是资讯社会,流不出去那才叫假,大家都心知肚明。留下更要赚钱,大规模通胀呀。
至于说郎的演讲报酬,这个价格对于一个在几年前就预测了中国经济走势的专家来说不算高。

4楼

太少了吧一些唱歌的明星娱乐大众都比这多很多倍 郎教授算是真心不黑

5楼

郎教授经常说定价权。郎教授的出场费应该是双方一拍即合或者协商的结果,具体定价权在那里也没必要问吧。应该是郎教授的知识物有所值吧!那些宠物经济学家敢出来跑场子吗?估计出场费拿不多以外,听他们的人也很少吧,因为老百姓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啊

6楼

勿与伦比

7楼

关键看讲什么
事实上2个小时解说收费两万块的人多了去了
对象十来个吧
值是肯定值的 成本差不多也得万把块钱
台上两小时 台下一个月 不奇怪

郎某收了18万 自己能拿两万块就不错了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 如果不考虑他在试图增加人气
几乎可以视为义演
如果净收入18万 那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

8楼

引用 _scc_ran (7楼)

关键看讲什么 事实上2个小时解说收费两万块的人多了去了 对象十来个吧 值是肯定值的成本差不多也得万把块钱 台上两小时台下一个月不奇怪 郎某收了18万 自己能拿两万块就不错了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如果不考虑他在试图增加人气 几乎可以视为义演如果净收入18万那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

他还有一个团队要养活啊兄弟们。就算只招简直的在校生研究生,人数达到二三十的时候也不轻松呢

9楼

说实话,真不多,香港的教授和大陆民国时的教授一样,赚得好多的,
这点儿钱人家真不放在眼里。

10楼

我感觉18万不多,郎咸平从成都到香港或者上海的机票多少钱啊2000,上海到香港2000?住宿多少钱啊400?
还有吃饭500?会场费1000,工作人员工资5000,还有其他费用吗?

11楼

从90年开始,说中国崩溃的不下百人,全都是西方的著名宏观经济学家!!

郎指出问题可能是真的,但是崩溃不崩溃,还真不好说!!

别全信!

12楼

引用 取个好名真难… (10楼)

我感觉18万不多,郎咸平从成都到香港或者上海的机票多少钱啊2000,上海到香港2000?住宿多少钱啊400?还有吃饭500?会场费1000,工作人员工资5000,还有其他费用吗?

按照主办方的介绍,郎教授成都演讲会除掉开资以后收入在10万元左右

13楼

郎教授一直反对暴利,坚持为低税、平价而呼吁,门票卖高了就不符合他所倡导的惠民思想了。
赞一下。

14楼

给太少了吧,郎教授可以定高点嘛,你收的不高,那些人请你都不好意思去说对吧,郎教授就是奢侈品,独一份,越贵越有人买


15楼

低了,学者命苦!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