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第六章
“多面手”能人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
义疚,进退周旋,为道是务。故曰:不在逆顺,
以又为新,不在憎爱,以道为贵。
——刘 梁
在澳头建筑队里,李冠玉凭着自己过硬的本领,一年后就被领导任命为基建队队长。两年后,李冠玉就从泥水小工转为正式大工,这在建筑队还没有先例。尤其是李冠玉的快速砌砖技术,更是当时每个建筑工地上,被当作别人参观欣赏的一道亮丽“风景”。
李冠玉却从不以此炫耀自己,他仍然坚持虚心好学,不断探讨和掌握好看图纸、施工等高一级的技术要领,不断挑战自己,向更高深的建筑技术进军。
建筑队领导还发现,李冠玉除了在工地上有精到的泥水工技术之外,其对工地管理、经营,也很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想法。譬如盖某小学校舍时,需要的一批水泥,由他出面和厂方协商,他竟然利用季节性差价,使水泥厂方让利,这样便省了三分之一的材料费,这个做法深得建筑队长的赞赏。为此,澳头公社革委会当年还把他评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
1976年,澳头公社要经常接待各级党政领导前来参观考察,宴客用餐成为一大任务,但饭堂的厨师换了几个,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于是,有人推荐建筑队里的“多面手”李冠玉。
那是因为早在鱿鱼湾水库专业队时,李冠玉就在帮厨房老师傅烧火时,偷师学来了这一手技术。他脑瓜活,用心记,学什么都比别人快,很快就成了厨房的好帮手。以至后来在建筑队,凡是加餐加菜、过节什么的宴会,他都会不请自来地露上一手。镇政府领导们早前也品尝过他做的菜肴,知道他有“专业厨师”的水平,便决定由他来担任这份工作。
这样,李冠玉便放下砌砖刀,到公社机关食堂,抓起菜刀和锅铲,当起食堂里的“第一把手”了。有人觉得可惜,让一个建筑师傅去炒菜煮饭,是浪费人才。但李冠玉却没有计较,笑笑说:“哪儿都是干活,没什么贵贱,只要有事做就行了。”
从建筑师傅到厨艺师傅,这也印证了李冠玉“人要有手艺傍身,便不会饿肚”的定论。他知道自己能被这两个行当选中,皆因之前已学到了有关技能,关键还是自己帮了自己。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冠玉一举成为惠阳第二位从事房地产的开发商和第一个兴办综合型酒店业的企业家,也取决于他这两次的经历与实践。尤其是在饮食服务行业,直至今日,他与之结下半生不解之缘。想想看,有时候一门技能,一次选择,反而成就了一个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你道是巧合焉,必然焉?
李冠玉在澳头公社食堂掌厨,一干就是三年。这期间,尤其是每年三级干部会议时,他都要跟随后勤部带着食堂的伙伴到县城去负责伙食,每次都利用空余时间,到惠州市国营饭店的师傅那儿请教学艺。这样,李冠玉的厨艺大大提高,他制作的客家酿豆腐和东江盐焗鸡,在大亚湾一带很有名,以至惠州市政府领导下乡,都爱绕道来澳头镇用餐。李冠玉说:“其实这不需很多本事,凡事只要肯用心,就一定会做好的。
1979年,澳头公社兴起社办企业热潮,领导们决定利用当地资源,办一家米酒厂。在物色厂长人选时,考虑要找一个有经济头脑的能人,几经研究斟酌,领导们竟然一致想到李冠玉。
那还是李冠玉在建筑队时,就给领导们留下的印象,他能利用一些关系,批发到很多平价水泥;在工程建设上懂得开源节流,降低生产成本……有一套本事,算个能人。所以,领导们认为这是个合适的人选。
李冠玉向来听话,没一句讨价还价,就服从了上级的安排。
1979年夏天,李冠玉走马上任澳头公社霞涌酒厂厂长。
那时,公社只是定了一个项目,给出一份政策,安排了七八个家属工,就放手交给李冠玉“打江山”了。拿当时澳头公社书记的话说:“就靠阿玉你白手兴家了!”
真正的白手兴家。上级没给一分钱,李冠玉凭着自己的胆识,向信用社借了2000元,讲好保证年底还三分之一。信用社方面也认识李冠玉,知道他人诚实、讲信用,就帮了他一把。
霞涌酒厂选址在鱿鱼湾水库堤坝旁边,利用库区弃置的一排旧房子,砌起了一个大蒸炉,摆下几口大瓦缸,生起炉火,就宣布开张了!
李冠玉做事向来负责、认真,亲历亲为。他特地从外地请来一位酿酒资深老师傅,结合本地民间传统酿造工艺,严格选用了当地低产优质的小糯米,采用传统的酒饼发酵,尤其是取用远近闻名的“清泉寺”泉水来酿制,更是独门“武器”。那是附近名寺的两股神奇清泉,千百年来长流不息,乡人传说盛放两年没异味,人发烧时喝下即有退烧等功效,用来酿酒,自成一绝。使之酿出来的米酒无比甘醇清香,口味十分独特。霞涌米酒甫一面市,就获得当地人的喜爱,尤其成为坐月子女人首选的用来煲鸡补身的好酒。没出半年,“霞涌米酒”便在惠州地区叫响了。
到年底,霞涌酒厂就提前把信用社的贷款还清了,时间才六个多月。“李冠玉经营酒厂有方”,“要喝酒,找冠玉”成为当地群众日常交流的口头禅。李冠玉却照常埋头苦干,照常是每天微笑着黝黑的脸膛,围着他的酒厂转。
李冠玉也坦承自己是个用心去做事的人,做什么都舍得花足心血,尽力做好。在办酒厂的同时,李冠玉善于多动脑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多种经营,已初露日后善于经商的锋芒。他首先利用那些蒸过酒后的酒糟,配套兴办起一个养猪场,做到综合利用;还利用“清泉寺”特有的水源品质,办起一间饮料厂,生产出一种汽水饮料;此外,还利用铁炉峰山及鱿鱼湾水库周边丰富的野生茶树,派员工上山采摘天然野生茶叶,用传统的手工炒制,生产加工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茶,投放市场,以多渠道扩大各种经济收入门路。这些颇具“经济头脑”的做法,在改革开放初年的澳头公社,李冠玉当属第一人。
在经营上,李冠玉坚持做到“薄利多销,有钱大家赚”。他的“霞涌来酒”品质在当地出了名,很多商店排队拿现金到厂里等货,但他还是坚持几年不提价,仍然保持开业初的偏低价位,让淡水镇供销社一直把这当作最有赢利的厂家对待,是白酒类最好销的一个牌子。多年后原供销社的陈副主任仍记忆犹新:“嘿,当时李厂那儿的霞涌米酒,好销着呢,也帮我们赚了一笔小钱。他和我们合作得很好,我记得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有钱大家赚。他是说到做到。”
从筹办酒厂那天起,李冠玉就把妻子陈月云拉来做搭档,要说“夫妻档”,也可以从那时算起,只不过那是集体的厂。李冠玉主要负责酒厂的经营,而酒厂日常管理以及打理猪场、饮料厂、茶厂的大小事务,以至酒厂工人后勤、伙食和日常应付上级机关领导的接待等,都由陈月云一手包揽。这个具有传统的勤劳、贤惠、内秀品质的客家女,以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担起丈夫事业上的重压,与丈夫一道携手创业,虽然这是公家的企业,但她却当作是自家的企业一样看待。在酒厂,大伙都把她当做副厂长的角色尊重。乃至1999年她定居美国后,每次回来,当年的工友都把她当成自己的大姐姐一般亲热,她也乐于把大家当成兄弟姐妹,众人都要高高兴兴欢聚一堂,叙叙旧,相互问候一番。而陈月云在酒厂协助丈夫参与管理的经历,也为随后自家创办“夫妻饭店”的经营管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霞涌酒厂所在的鱿鱼湾库区,风景优美,环境优雅,其经营的都与食品方面有关,加上李冠玉待人热情,人脉关系广,很快,这儿便成了澳头公社机关干部对外服务的一个接待站,很多大小会议用餐或聚餐,干部们都喜欢定在这儿。而李冠玉一向为人大方,也重友情,总是来者不拘,笑脸相迎,还总是使出自己原来当厨师的本领,亲自下厨操持。虽然经常这样觉得有点无奈,但李冠玉始终没有怨言。他还认为这是领导们对自己工作的关心,尽管有时超出制度开支,要他拿自己的工资补贴,他也不在乎。有时明知那些借口“参观指导”的领导,是来“蹭吃”的,他也不拒绝。他做人心胸宽广,乐善好施,从不斤斤计较,这在日后可以窥其全豹——他成为个体户后,自己还没有多少积蓄,就拿出第一笔10万元捐给当地兴建学校,以至今日,仍乐于常常做“善事”。这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李冠玉回忆说:“我办的酒厂,在当时公社厂场单位中是效益最好的,我当年年底还完信用社的贷款,第二年就买了一辆二手的蓝鲸货车,花了2万多元,用来购物,运送产品,而公社要用时都来我这儿借,这还是公社厂场第一部车呢。我每年上交给公社的款项从最初的6万,到后来的10多万,对比当时一般干部每月才40多元钱,这个数字,还是相当有成就感的。可以说,是酒厂这些年的经营,给我日后自己单飞打了个基础,也使我自信若有更好的机会,我还能做得更好。”
果然,在李冠玉一旦找到了自我发展的舞台和时机,便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空间,更能体现出其与生俱来的经商本领与价值,且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