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中国香格里拉这块人间乐土,是西方人心里的地上天堂。从上个世纪初开始,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 “乌托邦”的代名词。其影响近百年来长盛不衰,人们不禁要问,香格里拉你在哪儿?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地,一直是世界的一个谜。詹姆斯·希尔顿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人类理想的天地,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寻觅深解的谜。谁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只知道这个地方藏民叫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呢?
香格里拉一词,意为心中的日月,英语发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语群体中甸的藏语方言。“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香格里拉一词的含义与中甸县古城藏语地名“尼旺宗”相一致。后来,“香格里拉”这一词汇被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介绍引用后成为一个特有地名。
小说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70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显然这里是藏区,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的谷底有金矿,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受到了极好的接待,在这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知道在这里时间确实失去了意义,这里的人们惊人的长寿,在这里多种宗教并存,在一个喇嘛寺院中,他们见到了当地的精神领袖——一个活佛,在活佛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被东方文化所折服,他们觉得世界已向他们展开了令人惊奇和敬畏的一面,在峡谷中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 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气候、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
从此,这一名词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当时,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特别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失去的地平线》搬上银幕,立刻风靡全球,“香格里拉”一词更广为人知。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很快唱遍了全球。香格里拉这一“世外桃源”的象征成了人们追求寻觅的理想境地。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消失的地平线》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
近几年,云南、四川先后都说找到了香格里拉,改地名、改乡名等等,纷纷打出了香格里拉牌子,我认为椐不可证。有利用香格里拉这无形资产做旅游生意是真之嫌。
我认为,对詹姆斯·希尔顿以及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形成的过程,尤其是素材的来源,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尽早地找到香格里拉这片乐土。一是,詹姆斯·希尔顿不是府官,不是历史学家,也非旅游家,更不是宗教方面的权威,他只是个作家。在小说的形成前期,他的丰富想象力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他抽象出来“香格里拉”这块人间乐土,不可能同实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詹姆斯·希尔顿本人记载没到过这地方,他的小说素材来自美国人奥地利血统的洛克的探险照片、日记、记录。洛克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应《国家地理》杂志的稿约而来到中国的西南边陲地方进行植物学的研究,二十年代进入中国的丽江古城。他不仅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植物进行了考察,同时还被当地的淳朴人文、厚重历史、多样民俗所深深吸引,一呆呆了近三十年,直到解放前才恋恋不舍的离开。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于1934年4月由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说明,詹姆斯·希尔顿所用的素材,也就是洛克进入中国头十年考察的资料和成果。由此入手,不难回归洛克的足迹。“香格里拉”神话总共也就七、八十年,我们对近百年历史应该给后人一个真实的交待。否则,以现在的开发速度,再过一、二十年,香格里拉可能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谜。岂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说起香格里拉还有一种感受,希尔顿一个外国人,用中国的一片土地,覆盖上中国的宗教文化色彩,贯串着中国儒家中庸的思想,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香格里拉”,用类似“桃花源记”的手法,写了一部轰动东、西方的小说,使“香格里拉”这个中国名字成了说不清值多少钱的无形资产。我不得不承认,这外来和尚的确有会念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