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惊心动魄的泸定桥
标签:二郎山隧道 泸定桥 十七勇士
十三日早晨,我们便乘汽车,沿着川藏公路,向大渡河泸定桥进发。因为汶川地震,川藏公路遭到破坏,公路一侧,往往有山坡滑落的石头卧在路上。路上有藏族民工正在修路。
汽车行驶在高原上,真有“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感觉。山涧下,滚滚的大渡河流淌,“哗,哗,哗哗……”的响声伴随汽车前行。九曲盘山路,时而 “u”字型转弯,车好似被山拦住,疑心无路前行。时而眼前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年长的刘老师,欢快地数着1、2、3……计算着汽车转了多少道弯。年轻的老师风趣地打岔,弄得刘老头更专注,才计算出24道弯。
翻越一山又一山,一岭又一岭。汽车来到二郎山隧道。长长的穿山隧道里,灯火明亮,地面平坦。司机放心地加快速度行驶,那提心吊胆的状态,暂时平静下来。车内的老师也随之兴奋起来,不约而同地唱起“二郎山,高万丈……筑路英雄立功劳。”的歌来。
出了隧道,汽车依然小心翼翼前行,终于来到大渡河畔。泸定桥广场屹立着“铁索军魂”的丰碑。丰碑由赭红色大理石砌成的。宽大的丰碑上面,红军十七勇士的头像位于中央,旁边是红军队伍抢渡大渡河的场景。浮雕栩栩如生。瞻仰的游人如织,个个肃然起敬。我们在此伫立良久,内心荡起涟漪。
沿着广场的街道前行数十米,“哗哗”的涛声,响在耳畔,循着声响前行,大渡河便东西方向呈现在眼前。河畔游人如云,川流不息。
红砖灰瓦砌成的小牌坊,坐落在岸边。古香古色,醒目的“泸定桥”几个字的牌匾悬挂其上。穿过牌坊,便见无数人专注地看着一块木牌。一位老者,拉着一个孩童,手指点着木牌上的文字,说:“泸定桥建于康熙年间,1935年5月25日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取得飞渡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前行数步,泸定桥的铁索、木排横在大渡河的上面。桥面上的无数板条由四根铁索连接,桥面两侧分别由一条铁链拦着。桥下是滚滚流逝的河水,翻腾着,咆哮着;卷起雪浪花,一排排,呼啸着,又翻滚西去。
桥面上零星的几个行人,手紧紧扶着铁索,战战兢兢,拍照;前行的游人,张开双臂,,摆动不止,是在平衡身躯,艰难的挪动脚步;一块块连在铁索上的木板,腾在河上空,不时的颤动着,行人的惊叫声连绵迭起。
我情不自禁想起:当年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上空有国民党的飞机轰炸,后有敌军追击的情况下,抢渡泸定桥的情景。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
“大渡桥”啊,你叫人充满寒意,叫人胆战心寒啊!难怪毛主席用“寒”来概括你。
尽管如此,但是红军“十七勇士”却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死,勇敢地跨越了你。
这是何等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啊!
这是何等的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的精神!
为了留下难忘的记忆,在同志的搀扶下,我小心翼翼,两腿抖抖地走过这座桥。
下桥,只见几个身着红军装的年轻人。他们全副武装:身着灰色布衣,头戴五星帽,腰间扎着皮带,腿上捆着布带,脚穿布鞋,手中还持着枪。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常老师、李老师、王老师……他们租了军装,也“当了”一次红军。好神气啊。
晚霞已经在山顶留下一抹红。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昂扬的思绪,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