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接上篇)一个主观概念的建立,它是意志意识对立的结果,这个结果我们把它确定为智慧方向,也可以形象地把它认为是讯号。这个讯号存在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当讯号发出的时候,这个智慧方向已经存在了,他在每一个人中,但它是一个潜意识,人们并不清晰,随着泛义对立统一运动,它会通过某个点,反映并表达。以这个点为类似的核心,在这个区域形成集中反映点,最终沿着这个方向建立新的主观概念。当然这个过程只是按照人的直线逻辑习惯来说的,如果形象地来理解,它就像电波一样,所有的人都要经过一个类似圆的电波,最终在对立统一中形成一个集中点为突破。这个认识在具体中可以看到,当一个新的主观概念出现之前,集中反映的表达者,有明确的表达。整个人类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同时都有一个波动,只是主观概念的基础不同,这个反映大多都因主观概念的顽固而又回到了主观概念中,只有这个表达点的主观概念相对薄弱,他能产生一种对立的平衡,迅速从对立中走向统一,产生一个新的事物。
一切都是在相对中存在的,不是说主观概念越薄弱的,他越可能反映智慧方向,它是相对的,既要有主观概念的基础,又不能顽固,这个平衡点就是那个表达点,他是在对立统一中完成的。
人类的迁徙,是在驱动下进行的,起源地原始主观概念的建立,就开始了驱动下的人类的迁徙。这个驱动结果可以得知,主观概念顽固的将薄弱的驱动迁徙,也就是说迁移出去的是主观概念相对薄弱的。他们走出起源地,走向新的大陆,这种运动和环境的改变,又影响了他们本已薄弱的主观概念,这个环境的影响,只从一个角度看,它是符合进化论的,那么这种迁徙继续,就加快了主观概念的脱离。物质存在的运动从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无限万物的共同运动,并且不相交不重合,没有所谓的绝对空间,它是怎样完成这个运动的?以主观概念直线逻辑习惯可以形象的理解,它退你进,你进它退,所以当主观概念薄弱到一定程度,就有一个对立平衡出现,这样新的智慧方向就产生了。当然一个新的概念方向的建立,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或是一群人,也不是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它是整个人类共同意识的最后集中和漫长的时间沉淀出来的。
人类的迁徙,从起源地开始一路向西,他也是稳定下来后在驱动下再迁徙,最终走到欧亚大陆的最西面,又向南北扩散,这个是无法以所谓依据能够证实的,距今已经太久远了,只能靠逻辑。沿这个路线,你也可以看到明显的遗迹,从起源地的拜物教开始,历经佛教,再到圣经的出现,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伊斯兰教的存在。(伊斯兰教,他是主观概念的回归,他是由拜物教开始走向圣经相对至高点,一个小的类似回归,继续向最高点走。)
这样确定一个人类迁徙的路线以及伴随的宗教表现,对于一些史学家来说,他们手里有一大把依据,会提出疑问,首先他会认为,佛教和圣经,几乎没有时代的差距。看问题不能只看表现,要看本质,这种无差异的表现,是人类文字的出现限定了它,宗教表现尤其是佛教,这种概念,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存在了,我们看到的宗教只是主观概念完善的确定,所以我们要看根源而不能看表现,它的根源是久远的。
这一系列宗教反映,它的意义何在?不要说“宗教是什么心灵慰藉,是人自己想出来的”,那是主观概念顽固的表现,只看表现不看本质的无知。宗教是神的追寻概念主观概念化表现的结果,也可以认为,它是智慧方向所建立的最初主观概念化的表现,从一个铁定的定律也可以看到,宗教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事物,它之所以能够根深蒂固,自有它的道理,也就是说有它的因果。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的,那么宗教这一事物,它的因果应该更深刻,如果它是一种心灵慰藉,仅仅是人们闲暇中想出来的,那它不可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从拜物教开始,标志人类相对最初的原始主观概念的完整,继续走就是一个顽固,佛教的出现就是修复和相对脱离原始主观概念。在现实中,要建立一个新的主观概念来修复以拜物教为表现的原始主观概念顽固所表现的人兽状态。从表象来看,是这个最初的原始主观概念的建立让人类走入了一种文明,文明大大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人口的增加在自我强大的追求中驱动迁徙。然而原始主观概念所带来的生存能力的提高,它是有范围的,到一定程度,生存的需求和满足会有一个饱和,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直接的反映,就是自我强大更激烈地竞争,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一个文明的进步,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新的主观概念建立,其实就是要出现新的智慧方向所指引建立一个新的主观概念。
理解这个问题,要以贴近本质的立体逻辑去认识。人的主观概念始终贯穿着原始的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认识,即便是理解了万物的创造,但依然不能够以万物存在的立体结构逻辑去认识,它会以主观概念直线逻辑的点线面去理解。人会认为,一定时期的文明,有一个饱和点,维持文明进程的继续,就需要建立新的文明,万物的创造就会因人的需要而给予,好像万物的存在是以人为中心、为主体的,神的创造是围绕着这个结构来创造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创造”不只是人的创造,它是万物的创造。物也不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存在的,它是相互关联的。人是泛义对立统一运动无限可能的运动轨迹的表现,不是万物的创造去针对新的创造,而是在泛义对立统一中无限可能的表现。
万物的创造不是人所刻画的那样独立于万物之外的一种存在。很多无知的人会很自信的提出:“那万物的创造又是谁创造的?”这说明人对创造的理解,认为是独立于万物之外的存在。它的出处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主观概念,他是以“我”为中心作用于物来理解万物的创造的,而本质是,万物的创造就在万物之中,它是类似圆的运动轨迹,没有绝对的开始和绝对的结束,所以你不要追究,他是在万物之外的一个你想要知道的形来创造的,你也不要追究谁又创造了“创造”,那是你直线逻辑的结果,因为本质中,没有绝对的开始和结束,它就是类似圆无限循环永恒的运动,创造既运动,运动既创造,它在无限循环永恒的运动中存在。
当人走到了一个文明饱和的临界点,在类似性运动中,人所对应的物,也同样走到了一个临界点,它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关联影响中,万物总的支配会在对立统一中,对物做一个调整,也就是支配,这对于人来说,就是一个智慧方向。
原始主观概念,它的最初表现形式是拜物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概念。他的饱和临界点,在于他对事物的认识只能以绝对的自我为中心去认识,在这个范围内,当这个主观概念所延伸的所有理解和认识,填满了这个主观概念的范围时,它就到了一个饱和临界点,再不可能有任何突破,也就是说,建立主观概念,主要靠得是运动惯性,这个惯性会停下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就是这个范围的饱和临界点,但运动却要继续,就需要新的方向。这个方向从哪来?从意志意识对立的智慧方向中来,这个智慧方向存在于所有人的共同意识中。人对于智慧方向的反映,截止目前,它是以宗教形式为反映的,拜物教所表现的人的人兽状态走到了临界点,这时就要修复这个状态,需要脱离自我为中心主观概念的顽固,进入新的智慧方向。
人类建立的第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概念,让人进入了初始文明,他的生存能力有所提高,在驱使中开始迁徙,走出这个原始主观概念区域,结合新的生存环境,这个人兽状态的人在新的智慧方向中,开始脱离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概念顽固,建立一个新的主观概念,这个主观概念最终表现形式是以佛教为形式的。对于佛教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有争议,出现佛教的文字记录形式,是它的后期,在它的早期,还没有出现文字,甚至丰富的语言,我们只能以最终保留下来的佛教为代表。它的早期,你称为它是什么都可以,它只是人类使用过的一个名词而已,但你必须要认识到早期和后期是关联的,过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毫无意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