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回复评论《这个世界是真的吗?》(一)
网友评论:
有很多词汇是我第一次见到或者第一次在这样的语境中见到,作者毫不加解释的拿起来就用,鬼知道你在说什么。
天山哲客: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成了路。当然这里面有第一个走的,这所有的词也是一样,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将来还有更多的词。
哲学授予的表达,不能等同于文学创作。哲学表达,是人们常说的美好想像力的反映,它不可能出现在经验知识完整框架中,这可以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解释,美好想像力是经验知识之外的东西。所以,就会出现大量的新的表达,也就是说和以往的叙述大不一样。
哲学的表达中,运用的词汇非常多,有些人对这种形式认为是以词汇堆积而故做抽象,甚至以此自以为是,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是无知。你试图用一些词汇堆积出来一个抽象看看?累死你。你得把所有的词全部理解,还要把它们关联到一起,然后还要有一个形式的表达,容易吗?这些人认为,它就是词汇堆积那么简单,你说的那个是新华词典。
哲学的表达,广泛的词汇运用,在于他所表达的是经验知识之外的,也就是新的事物,他要贴近要表达的事物,来形象说明,这个在旧的主观概念中,很难找到一个形象的对应,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事物。人们还没有普遍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哲学表达,他虽然表达的是一个新的事物,但他还必须依靠老的经验知识做为表达的基础,否则,他像天书一样告诉你,你更听不懂。并且,表达者自己也是人,不是神,他只是在表达对立统一的一个结果,通俗的说,人和神之间的一种感悟。这样,就需要老的经验知识作为基础,加上新的形象认识,新的词汇就出来了。美好想像力,它不象经验知识那样的主观具体,所以它需要激发理解者的美好想像力,只有这样,你才能跟着这个美好想像力走,你才能理解。否则就出现,理解者以经验知识去理解美好想像力,这样,用于理解新的事物,结果肯定是抽象的,所以理解者就会认为过于抽象,无法理解,或是自以为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理解,就断章取义为不知所云。
词汇的出现,就是对新的事物认识的概括,经过普遍理解而形成的经验知识的一部分。词汇依然能够表现出,起初美好想像力的概括,否则人们创造词汇干嘛,直接全部用解释后的话说就行了。这里面需要你的思考,哲学表达更是这样,你去思考,他也去思考,这样,就汇成一个共同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才能形成一个普遍认识。所以对于哲学表达,需要的是思考,不是咬文嚼字,它不是文学创作。如果,对一个哲学表达,你以旧的主观概念,像对待文学创作那样,看他是否合理,看能否咬文嚼字,找出毛病,以示自己更高一筹,那你也别费那个劲了,你不如找篇作文去研究。这样对于你毫无意义,你违背了哲学表达的根本原则——思考,那你看它干什么?
哲学表达,是一个美好想像力的形象,表达者自己,一样要依赖经验知识的基础,所以对于一个新的词汇运用,不事先做过多的解释,因为表达和理解都是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者所理解的和表达者所表达的,肯定有出入,是理解者提出来的疑问,表达者沿着这个疑问,才能认识到你所思考的方向在什么地方,这样进一步的表达,才能够贴近于理解。因为,这不是一篇文学创作,这也不是一篇经验知识的认识具体,他有一个前提,你必须要思考,你没有思考,你在经验知识中,去理解,毫无意义。如果你是来咬文嚼字的,它更没有意义。
词汇的解释,如果全部都需要解释一遍的话,那就不需要思考了。词汇,可以这样对你说,它不是露一手的东西,不是一种点缀,它的意义在于激发思考。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理解,这个词汇就是用来显示自己博大精深的,它没有什么更大的意义。这种传统习惯,对我们很不利。
你的不理解,我可以理解,但是,你不理解,你就闹鬼,我就不理解了。在这,我还是劝告你,思考对你要比闹鬼有意义得多。
201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