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天山哲客 //www.sinovision.net/?614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我们打起手鼓,唱起歌,骑着马儿,翻山坡…… 美丽的天山,豪迈的儿子娃娃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万物遵循的启世之中国的钥匙,世界的锁(十二)

热度 1已有 808 次阅读2017-9-20 09:41 |个人分类:哲学|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接上)任何一个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共同性,也有他的唯一性,只有近似没有重合,谁也替代不了谁,不要去猜疑,不要试图去替代,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泛义对立统一运动中,我们也一样,没有人能够改变泛义对立统一的决定。不要有任何试图改变的想法,所有“试图”的努力,最终都会水落石出的。

一个哲学授予的概念产生,它会拓宽一个思维空间,沿着这个空间方向去思考,就发现,我们所有思维的方向都是由哲学授予来指引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哲学思维空间,就有什么样的表现。 这个概念是哲学人的精神支撑,对于主观概念顽固而不接受或阻碍甚至是中伤,作为表达者来说,他没有愤怒,没有仇恨,他会一如既往、不厌其烦地继续他的表达,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是使命,而不是可以自信的资本,他本身就属于所有人!

写到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耶稣。顽固的主观概念,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依然没有仇恨,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他的信仰是让他修行至与人为善的结果。这不是他个人的反映,耶稣之所以不恨,因为他尊崇上帝,他有使命,他坚信,如果钉死他的人相信了上帝,他就绝对不会钉死他!他也相信,上帝同样创造了钉死他的人,只是因为他背离了上帝的意志,即使死,他都相信钉死他的人最终会回归上帝,他甚至认为,如果他的死能够唤醒更多的人回归,他愿意去这样做,所以他不恨他。事实也证明了耶稣是对的,现在整个欧洲都回归了上帝!耶稣正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他得到了永生!这不是一个人类美好愿望的文学修辞。他的肉体虽然早已离去,(人是由肉体和灵魂在对立统一中共同构成的,虽然人们对灵魂的存在不是很清晰,我坚信人们有一天会像认识自己的身体一样认识自己的灵魂。)但是他的灵魂永存。其实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印证,现在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耶稣的。他的灵魂,从来没有消失过,一直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中,这世上没有我们主观概念认为的消失,它是在无限的对立统一运动中存在,这个“消失”是因为你没有认知。

耶稣肩负着使命,表达着哲学授予,他的表达并没有因为他的肉体消失而消失,他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但他的表达却从来没停止过脚步。人们所说的“耶稣复活”,不仅仅是一个人类美好的愿望,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确实存在。这样说会引来人们对迷信的疑惑,“迷信”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主观概念中存在的,由我们思维组合出现的一个已知的“未知”事物;另一方面是我们还没有认知的真实的未知事物。那么就形成了两种“事物”,一种是存在的被我们主观概念臆想而变得不存在;一种是存在的,而我们主观概念没有认知而变得不存在。我们将不存在的未知和真实存在的未知,不存在的事物和真实存在的事物,发生了混淆。这样,我们就把真实存在的、我们还没有认知的纳入到我们对“迷信”的疑惑中,这个“迷信”的疑惑,它源自于我们主观概念组合的那个“未知事物”。我们对真实的未知事物不断地认知,就证实了我们主观臆想是错误的,就是这个错误的臆想,造成我们这种迷信的疑惑,这种疑惑的混淆,就拖累了我们对真实未知事物的认知,所以说,“耶稣复活”从另一角度来认识,是存在的。当然,他不会像我们主观概念所描绘的那样,因为他的灵魂是存在的,肉身只是一个载体,灵魂不会随着肉身的消失而消失,他会由更多新的载体来承载。

轮回的概念是人主观概念的延伸,但它并不是捕风捉影,如果剔除主观臆想的部分,它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类似轮回。

 

我接触了某大学相关专业的老师,想进行探讨,同时,在网络上也试着发布,所反馈的超乎我的想像。大学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大家议论的学术腐败,我认为它最可怕的地方,是学术壁垒。由于我们现在的各个学科,就全世界来说,科技没有太大的突破,所以没有可以添加的新的知识内容。在我们这个高考制的作用下,基础知识基本上在中学就已普及,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目,在大学还有一个接受过程,剩下的一些专业,没有多少课程需要完成。所以,大学的教学压力不大,当然,作为大学,它更多的应该是启发性教育,按理说是教学压力最大的地方,但是,这些学校的老师们,并没有承担起这个责任,把精力用在学术钻研上,反而形成了一个广泛联盟。把学术界变成了一个他们自娱自乐,享受生活的地方,所有的经费,教学条件,都服务于他们的这种联盟,所以,他们不思进取,只图享受,他们无心去讨论学术,他们更在意的是固守他们的这个联盟,这就形成了一个学术壁垒。

这个壁垒已经非常可怕,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他们又不想让其他人来打破他们这种安宁的生活,所以他们的这个壁垒,潜移默化的在消灭智慧,也就是说,打压任何可能超过他们的学术突破的苗头,然而他们却在壁垒中无任何创新,安逸地利用国家的科技经费,抄袭成风,写书立传。对待学生,说直白点,几乎是连蒙带骗,利用自己优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随心所欲,戏说科学。看看这些老师,现在共同钻研的一个问题——旅游,由这个问题引发的就是一个吃喝玩乐。这就是他们形成学术壁垒的动力,他们以联盟的形式来化解本应该是竞争激烈的学术界的压力,通俗地说,就是,你也不钻研学术,我也不钻研学术,我们联合起来也不让别人钻研学术,我们就可以在这个豪无压力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科研的投入。他们把持的这块学术阵地,不但不会促进学术的突破,反而成了消灭学术的阵地。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环境,你想依靠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已经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了。当然,不能说,所有的教师都是这样,但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

大学机构,这是社会对于促进科技发展,最成熟最佳的渠道,然而这个渠道,看得很清楚,对外的大门是紧闭的,一个学术的出现,不论是在大门内还是在大门外(大门内没有,大门外不通),通过这个渠道是不可能。

通过网络,应该是更自由更广阔,但依然存在着学术壁垒。科学网,两次封了我的IP地址,也许有人会说,“存在问题,肯定被封。”那么请去看一看我所发表的内容,是不是存在问题。如果直观上不存在,可能还有人会说:“不符合科学的要求”。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引领,这是人类达成共识的,如果说哲学不符合科学的要求,那么只能说你是无知的。然而就是这种无知形成了壁垒,他却以他的无知作为标准,去断定科学不科学。如果,一个学术,超出了他知识所涵盖的范围,那么他就可以断定你不科学,这是哪家的科学理论?如果人类都是这样,我们现在依然是原始社会,我们之所以发展,就是突破了你那无知的表现。科学网,至少应该是一个自由探讨的地方,而不应形成一种壁垒,产生一个标准,说穿了,科学网就是学术壁垒的一个延伸,是学术壁垒的一个精神乐园,大门之内,自娱自乐。

我在其他网站,也有发表,人民网也存在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理由,不能继续登录。你哪怕说出来,违规,违规在哪,毫无答案,就是无法登录,也没有封IP地址的提示。其他的一些网站倒是能够正常发表,点击率并不低,通过反馈,结合前面的表现,让我发现一个根源的问题,这是我们一个整体的表现,而不是哪个局部的,这就是我要为之努力的地方。前面我已经说了,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强大的主观概念顽固,我们极端地妒忌、极端的仇视智慧,使我们的科学乃至哲学,这样一些需要美好想像力支撑的领域,也形成了一个中庸之道,这就是我们一直要创新,而却一直没有结果的根源。

对于我,没有沮丧,没有所谓的愤怒,我深知,我所反映的是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我的是使命,我也深知,人们的表现是没有接受(哲学授予),有什么的哲学支配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有西方哲学的支配,它就有了工业文明的表现。而我们的表现,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哲学支配是什么?日本人吃他们的喝他们的,他们(欧洲人)把他当人看,在这个问题上,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万事看本质,日本工业文明所必要的资源极其贫乏,他是从西方工业文明中分得了一杯羹,这就会有人说,日本确实制造技术独树一帜,那么工业文明出于他吗?他参与了吗?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又回到他的本质,他没有主观概念的顽固,所以他迅速可以复制西方哲学的支配,也就是说他具有和西方同样的思维方向,使他完全融合到工业文明中,这就重合到那一点,有什么样的哲学支配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反观我们,这么多年了,他们(欧洲)一直在吃我们的,喝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工业文明所必要的资源)他们却至今看不起我们,这个我想不需要争论,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可能会有人提出,把我们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和日本联系到一起看。这种看法,忘性太大,八国联军打我们的时候就有日本,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所谓现代的“主义”呢,“华人和狗不得入内”恰恰是我们有资本主义的时候,何况,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和他们有什么区别?说这些,就是要说明,有什么样的哲学支配,就有什么样的表现。人类的发展 ,就是有什么样的哲学引领,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