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hong_1949 //www.sinovision.net/?604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hong_1949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端午节“变形记”

热度 1已有 696 次阅读2014-5-31 00:26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家庭生活| 变形记 分享到微信


端午节“变形记”_图1-1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国家确定端午节为法定假日的第七年。

申遗成功了,我们的端午节就真正有文化了吗?

除了看到商家促销粽子、粽子种类翻新,大家似乎会纳闷,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意味着什么?

粽子的“环球之旅”

   “三角四棱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这则谜语的谜底就是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太平御览》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屈原眼见国家危亡而无力挽救,悲愤自沉汨罗江, 楚国人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五月端午制作筒粽以示纪念。但也有传说云:“糉,屈原姊始作”(据《异苑》),此说认为创制粽子的是屈原的姐姐。食文化研究学者李春光又说:“事实上这个美丽的传说只是后人们的附会解说,在屈原自沉汨罗江之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形成……”。

  上述虽非正史,但“绵绵粽子缘,溢满人间情。”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吃粽子为悼念屈原,已相沿至今,成为传统民俗,粽子甚至在其他国家地区广泛可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美食。

东南亚各国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取天圆地方之意,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粽子包有糯米、绿豆、猪肉和胡椒粉,味道十分独特;粽子的外形呈四方,另外使用横竖两根竹篾扎起来,外形像田地,代表新年五谷丰登的意思,而猪肉则表示出入兴旺。 泰国人则在每年4月泼水节或7-9月雨季时吃粽子。泰国粽子以甜味为主,包粽子前,先将糯米泡在椰汁里,使之具有椰味清香。粽子馅用椰子、黑豆、芋头、地瓜等做成,外形小巧精致,一般有蒸、烤两种吃法。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要求特别讲究:有猪肉馅、牛肉馅、鸡肉馅,有腊肉馅、火腿馅,还有广味香肠馅、虾肉馅、鱼肉馅。粽米则用粳米做的,较之糯米容易消化,加上竹叶诱人的香气,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菲律宾的粽子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相同,它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缅甸人的粽子和菲律宾的一样,与端午节无关,他们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

拉丁美洲的粽子

  拉美粽子有其特别来历。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统治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被迫远离家乡去服苦役。妇女们为了让丈夫和儿子能够在路上吃到可口的饭菜,就把蒸熟的玉米粉和土豆、胡萝卜一起用香蕉叶包裹起来,作为路上的干粮…… 比如如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而墨西哥人粽子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

端午节“变形记”_图1-2

拉丁美洲的粽子

文人的“端午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充满“江苏味”的端午

  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这篇《端午的鸭蛋》则充满了“江苏味儿”。“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除了怀念著名的“高邮咸鸭蛋”,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其中“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抹王字”、“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送符送扇”、“端午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所提及: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沈从文《边城》在世外桃源赛龙舟捉鸭子

  从一开始,沈从文就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民独特的端午风俗了;所有的戍军长官也一起与民同乐,早早地围在税关前看热闹,并派遣士兵将大鸭子缚上红条放入水中,一起嬉戏。边城在沈从文的笔下,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去看端午赛龙舟,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

林海音:最富童趣的“缠粽子”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时由各种玩意儿带来的快乐,其中包括端午节前的“缠粽子”,“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端午节“变形记”_图1-3

端午的咸鸭蛋

被“端”走的端午节

“暧昧”的传统节日保护

  传统节日保护蜕化成怀旧的冲动;传统节日中的身体性被遮蔽,以致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走向暧昧的境界。中国目前的传统节日保护,其暧昧之处就在于:我们虽呼吁保护的重要性,并从历史文献中找证据,但从来不敢光明正大地讨论民间信仰保护,最多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跟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信仰和主流意识形态打情骂俏,同时撩拨民众的怀旧情感。

  中国的非制度化宗教是非常发达的,它们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在当代情境下更是如此。民间信仰不能说是一种宗教,而是把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因素融合在一起,指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迎面而来的是贴在门上的彩印;手绘的门神,;挨着门的地方摆放着供奉土地爷的供桌等等。在那些对宗教信仰非常虔诚的家庭里,还供奉观音菩萨或其他神像,以保佑家庭幸福。 每当此时,神圣、崇敬的氛围就会弥漫在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于是家庭就成了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实,民间信仰就是民众超越苦难的一种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节日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即使社会发生过很大的动乱,只要民间信仰所营造的神圣空间没有被破坏殆尽,传统节日的味道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激烈社会转型时期的传统节日文化

  当代中国有识之士心怀忧虑,不仅在各种媒体上大声呼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而且欲借“申遗”的东风,使政府在切实保护的实践层面上有所作为。

  但是我们在加入这样忧心忡忡的大合唱并没有深思过,当下为什么对传统节日感觉到其味道愈来愈淡了,其原初的生鲜感在渐趋麻木的舌尖上消失殆尽。我们的传统节日保卫战到底要保卫什么?这些问题不想明白,问题就可能只是伪问题,我们的保护也是伪保护;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助推传统节日文化的衰落。因为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些东西无可避免地消逝了,即使你抢救式地加以保护也是枉然;有些东西只要人类在生活世界中还需要,即使没有主观上刻意的保护,任其发展,它们也不会真正离我们而去。

  面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信仰维度,学者们要么选择暧昧之模棱两可,要么选择集体沉默,而生活世界中的民众为了满足一己的信仰诉求却在明修栈道。 传统节日的身体维度暗昧不彰,也必然遮蔽传统节日保护的根本目的。

传统节日=无吸引力的美食+淡化的民间节日认同?

  历代学者们对传统节日的描述已经很详细很全面,对节日的构成中的最大部分无非是庄重的信仰和温馨愉悦仪式感。既然如此,我们在谈及传统节日保护问题时,就没有必要故意回避其认同维度,一味“犹抱琵琶半遮面”。

  传统节日之味愈来愈淡,不外乎两个层面的淡:一则我们的口腹之欲早就在日常生活的饮食中获得了满足,节日期间的饮食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和吸引力,按照物质匮乏年代的标准,民众现在每天都在过年;二则,民间节日中认同被淡化了,换句话说,民众的精神诉求得不到满足。

  如果说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过各种民间节日是为了改善伙食,是吃不饱时的理想和奢望,在守望和距离中期盼节日丰盛的饮食,那么当这些都已经不成为问题,民众就转向对精神层面的诉求。

  也就是说,传统节日的狂欢性被虚拟化,民众的身体被悬置,精神上狂欢已经很难通过节日来满足。剩下的就是节日中的民间认同了。然而这在中国历史情境下是不能光明正大地摆在台面上的问题,因为我们倡导的是无神论,民间信仰得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在此情境下谈论民间信仰是很尴尬的,除非这种民间信仰如祭祀祖先崇拜神灵能被披上合法性外衣。传统节日无奈告别民间信仰的神圣性内容,再加上传统节日活动中身体感的丧失,其日渐被边缘化几乎是一种历史宿命。一言以蔽之,我们若想真正保护传统节日,至少要保护节日的两个层面,即物质的层面和精神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保护相对较为容易,物质是精神的载体,民间节日饮食等物质层面同时承载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过端午节不吃粽子等节日性食品总让我们感到好像没有过节一样,这说明物质绝对不仅仅是物质,粽子不仅仅是粽子,它包含的文化内涵是靠吃来体验的,我们这方面的“身体记忆”不能省略。借助食物和饮料的选择以及提供和食用这些饮食的方式,民众通过共餐活动结合成了群体。每个人和自己正在食用的食物是同一的;通过象征性地咽下粽子这些引发共鸣的物质,庆祝活动的参加者们为自己赋予了特殊意义——节日饮食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第二个层面却很难保护,但这一层面又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节日如果只有物质上的满足,而没有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诉求,那这种节日肯定不会有生命力。要有生命力,传统节日所包蕴的民间信仰之意义就必须凸显。但在现代工业社会诸多因素的冲击下,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渐改变,民间信仰逐步瓦解。民众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要改变——如清明节为了防止火灾,禁止扫墓上坟时用火,最好改成以鲜花祭祀祖先。民众原本通过烧火纸产生的烟雾来与神灵沟通的,但现在已经慢慢被改变……

  我们无法想象,若一个传统节日的认同被完全格式化,这样节日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当我们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间节日中的信仰问题,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就是一个伪问题,我们的保护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暧昧的。这种暧昧的保护让我们徒然地看着传统节日衰落下去。有些东西无论怎么去保护都注定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最多作为一个标本被展示在橱窗里,成为我们文化记忆的符号。


http://cul.sohu.com/s2014/duanwujie/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