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hong_1949 //www.sinovision.net/?604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hong_1949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老成都春节花样多 好吃好玩让人简直hold不住

热度 1已有 1771 次阅读2012-1-20 23:46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时尚天地| 春节, , hold不住, 成都 分享到微信

老成都过年那些事…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农历新年从来就是民间最长、最盛大的节日,而老成都们关于春节的快乐回忆,还留存在那些期盼过年的童谣当中。

从买年货、做香肠、腌腊肉开始筹备,到祭灶、扫尘、贴春联,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大年十五的新年撞钟、烧子时香、放鞭炮、逛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的“过厚脸皮年”,正月十六还要“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买年货

赶东大街夜市淘相因

清末民初时期,成都人从冬至开始就祭祖,然后杀猪,几乎家家屋檐下、厨房的梁上都挂满了腊肉香肠,渲染着新年的喜悦。接着祭灶、办年货、打扫扬尘、贴春联对子。商家店铺四处收账,十二月中旬末,大小官署同时封印,过年的长假就开始了。

新年自然少不了大采购,东大街的铺面贴上了朱红京笺的宽大对联,大多请名家撰写,夜市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那时老成都的夜生活之一便是逛夜市,特别热爱去东大街“淘相因”。东大街夜市历史悠久,华灯初上便为赶集时节,街中游人如织,称为“赶东大街”,直至二更(晚上9点至11点)才散。沿街摆摊、逛街买货的都是平民,货品丰盛、价格低廉、美食诱人。

与东大街夜市相呼应的,是纯阳观至永兴巷口的年终夜市。吃了腊八饭后,傍晚街边就陆续摆起了年货摊子,以穿戴品居多。纯阳观街的鞋子,棉鞋、朝元鞋、草鞋,规格齐全。至于帽子,以复兴街的瓜皮帽为例,有苏缎、青绒、青布的,还有外地来的京毡窝、宽边呢帽;小孩的猪儿帽、金瓜帽等。年终夜市以廉价著称,添置穿戴虽十分不易,但年关在即,买一两件价廉物美的衣帽已成习俗,所以窄小的街道常常挤得水泄不通。

备年饭

盐市口抢购猪脑壳

而在那个物质匮乏、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年代,位于盐市口的中心菜市场曾经是每个家庭主妇的圣殿,因为中心菜市场供应的副食品种类不仅比别的地方丰盛,而且还经常卖不要票证的活鸭子、猪头猪肺。每逢此时,中心菜市场门口便早早地排起了长队。这些肉食品中,尤以腊月间的猪脑壳最为紧俏。

整个春节餐桌的丰富与否,就取决于那个笑眯眯的猪脑壳了。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的娃娃儿,都是家里的“采购专员”,排班站队的主力军。回到家后,家庭主妇们还要忙着做米花糖、苕丝糖,蒸年糕、磨汤圆粉,赶制一家老少的新衣……

拜年咯

“飞名片”仆人满城跑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家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直到清末民初还有“飞名片”的习俗,注意,这跟我们现在的发名片,可完全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因为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上写着“恭喜发财”之类祝福语言的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名片”,类似于后来的寄贺年卡。

拜年时,孩子们还有件最盼望的事就是拿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然后列队跪拜,家长就把钱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将压岁钱放在他们的枕头底下。

旧时,成都府的正月十六,成都人会“游百病”,就是围到城墙散步,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满城墙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潮。小商小贩也蜂拥而至,卖些地道成都味。

临回家前,还要折一小段柏树枝桠插在头上,谓之“百病不生,富贵白头”。

当然,童年也曾“游百病”的老成都感慨,以前是新年难得打牙祭,现在吃得太油腻了,十六这天纷纷出门走一走。到现在,大家天天都吃得像过年,要想“百病不生”,怕是要天天饭后百步走哦!

除夕

大慈寺上子时香

初一

不动扫帚不动刀

初二

穿新衣“走人户”

初五

财神圣日方开市

初七

“人日”游草堂

人日这天,讲究的人家要在床帐上贴人的剪影祈福避灾。成都又有其它城市没有的风俗———游工部草堂。草堂文人雅集,赏梅吟诗,成都人的新年更多了一丝风雅。

十五

元宵杂耍遍蓉城

过大年,闹元宵,曲艺唱大头。在老成都的茶馆、书场随处都可欣赏到曲艺表演。嘉庆年间的《锦城竹枝词》就描写这一盛况:“清唱扬琴赛出名,元宵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

十六

围到城墙游百病

老成都历史悠久,文化醇厚,特别对于“过大年”这一喜庆事也独有自己的民俗特色。

生长在这片乐土上的人们都知道,一过年,“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扎堆而来,简直hold不住啊……

成都素有举办灯会的传统,“萌芽于西汉,成形于东汉,炽盛于唐代”。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成都的清明有荷花灯会,九月有菊花灯会,正月有元宵灯会。每年元宵节,成都各官府、大户人家、大小商铺都是自己制作鳌灯,沿街挂三天。

说到年的味道,成都可离不开“转糖饼、吃汤圆、糖油果子、三大炮。”过年的意义,就是大家共聚一堂,借美食抚慰过去一年的辛劳疲惫。

当然,过年怎么玩成都人更在行。除了大人们时不时结伴切磋牌技,走亲访友之外,最令人怀念向往的就是小时候,那些扮姑姑宴、躲猫猫、采果果、放风筝、滚铁环、折纸飞机、泥巴手枪的游戏了……“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喝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倌儿说闲话。”

滚铁环加拍洋画

扮姑姑宴、躲猫猫、采果果、放风筝、滚铁环、折纸飞机、泥巴手枪……这些童年时光的欢乐画面深刻在许多老成都人的记忆里。两个人面对面相坐,手指搭在一起做的“十指游戏”,也一定让很多老成都备感亲切。

滚铁环

滚铁环是老成都男孩个个都会的一种游戏。手握一个铁钩钩住铁环,就可以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技艺高超的男孩可以让这个“风火轮”一直不倒,其间要经过无数凸凹的路面和水坑,类似于一种初级的杂技了。

类似的带土味的运动还有很多,有一种滑车如同今天时髦的滑板,木板下安装四个小轮子,考究些的前面有个把握方向的舵,简单的一根绳子就可拉起来飞跑。

打弹弓

弹弓几乎是所有小男孩都百玩不厌的游戏。弹弓的工艺并不复杂,主要有三大部件:木杈、弹筋、裹片。弹筋可以是橡皮筋,也可以是自行车内胎,但橡皮筋韧性较差,自行车内胎弹性不足,最好的自然是医用橡皮管,

如听诊器上的橡胶管子。用的裹片有两种,车胎、凉鞋的塑料皮。有些小男孩开始只是发射纸子弹、红薯藤,后来就开始发射厉害的石子了。

跳房子

女孩子的游戏和男孩不同,总要文雅一些。比如跳房,用红砖块或粉笔在一块平坦的地上画上方格,单脚跳跃,踢动瓦块一格一格往前挪动。运动量虽不算大,却锻炼平衡技巧。

跳橡皮筋也是女孩们喜欢的玩法。两人做桩牵着橡皮筋,先从脚踝位置跳起,再升至膝盖处,腰部,胸部,脖子,最后两手高高举起,跳的难度越来越大。

拍洋画

伴随西方卷烟大举进入民间生活,一些卷烟里就专门赠送有与火柴盒大小近似的“洋画”。随即,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模仿洋画的五彩缤纷的小画片。

小朋友去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种小人的洋画,再将人物一小张一小张剪下来,邀约小朋友一起来拍洋画。对方用手掌拍下来形成的风,比试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使画翻过来便赢了,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画片。不过,这时孩子们的小手已是又红又脏,一不注意往脸上一抹,就是花脸蛋。

红红火火元宵灯

成都人历来就有举办灯会的传统,这一习俗,从西汉一直沿袭到五代十国后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从1962年开始恢复灯会,每年一届,到今年已经是第44届了。

清代灯会鼎盛属东大街灯笼最精致

在清代,元宵灯会改为从正月初九开始,在街上扎牌坊,挂鳌灯。当时成都的灯会,主要集中在大慈寺、昭觉寺以及东、南、西、北四个城楼上。全城有三处专门制作灯笼的地方,一是科甲巷,二是灯笼街(现八宝街之分支),另外就是太平街(现太升路南段)。

据成都著名民俗研究者冯水木先生考证,清代成都最大的巨型灯笼要卖680个铜钱,最小的也要卖30文,30文在当时可以买15个锅盔。每年元宵灯会,成都各地方长官携带家眷,和百姓一起赏灯、宴饮,热闹非凡。

其中,以东大街各家商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每一家四只,玻璃彩画的也有,而很多顶好看的都是绢底彩画的。且各家灯笼绘制争奇斗胜,有画《三国》、《西厢》的,还有画《水浒》或《红楼梦》的,多数是出自名手。

1962年恢复灯会1977年200万人观灯

1962年,首届由政府举办的灯会在青羊宫亮相。那次灯会的规模并不大,主要是为了通过灯会体现民间扎制技艺,门票5分钱一张。到了1977年,成都市政府主抓灯会筹办事宜,灯会最为鼎盛。开门纳客当晚,原本只能容纳五六万人的文化公园竟然顿时涌入13万人。门票一毛钱一张,游人从青羊宫一直排到了人民公园。

此外,灯会上还有令人难忘的小吃,上百家摊位,两三分钱就可以买一节甘蔗,五分钱买一个卤肉锅盔,还有豌豆锅巴、糖油果子……

当时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青羊宫(现文化公园)就接待了170余万人,外加三四十万张的赠票,有超过200万人在观灯。1979年,成都灯会暂停举办。很多市民写信、打电话到成都市政府,认为不该取消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从1980年起,成都灯会继续在青羊宫举行。2004年,移址塔子山公园。

推汤圆熏腊肉等爆米花

“转糖饼、吃汤圆、糖油果子、三大炮。”这是成都人记忆中过年的味道。那时候,对于老成都平民百姓来说,一年之中也只有过年时能畅快地“打牙祭”了。

杀年猪

因为重亲情,重家庭,成都人置办年货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熏腊肉

年猪杀好后,家家户户烧柴灶的灶门上方,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而现在人们都习惯于到农贸市场、超市买肉,这种集体聚在一起分年猪的场景早已消失了。

推汤圆

对老成都人来说,还有一样重头戏就是做汤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都要凭票供应。包汤圆用的糯米要到年底才供应几斤。等排队买到糯米后,先要将糯米用水泡上一夜,然后用石磨碾成浆,滤干水分后才是糯米粉。

成都的冬天不常有太阳,要是哪天出个烘烘太阳,各家各户一定会把汤圆粉子端出来晒,以免受潮发霉变酸。站在院子里四下望去,白白的汤圆粉子就像一片片白雪。成都人最早包汤圆用的馅是红糖或自家用白糖和猪油混合成的馅,一般都比较甜。

爆米花

成都人喜欢在快过年的几天时间集中举行家宴,称之为团年。比如,腊月二十七去你家吃团年饭,腊月二十八去他家,腊月二十九就到我家来吃。除夕晚上,成都人肯定要鸡鸭鱼肉满满地摆一大桌子,再放一通鞭炮。

正月初一是成都人走出家门赶庙会的日子,本地的小孩子都知道,当街边架起一小堆玉米芯柴火,放上漆黑的锅,小小的手摇鼓风机开始旋转,直到“砰”的一声大响,白烟冒过……新年零食爆米花也就在这黑黢黢的爆锅中诞生了。

大白兔软糖泡开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糖果是凭票限量供应的。当时人们吃糖更多的是为了经饿,接下来才考虑味道好不好。很多人爱去盐市口的人民商场买糖,当时市场上叫得响的糖果有上海产的“大白兔软糖”,以及成都当时最大的食品厂——耀华食品厂产的“芙蓉奶糖”、“水果方糖”、“酥心糖”、“熊猫太妃”等等。

那时候,很多人常用四五颗“大白兔软糖”来泡开水,据说相当于一杯鲜牛奶的营养价值。享受完糖果的美味后,很多小孩还喜欢集糖纸,仿佛向世人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的一段往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国际盲流 2012-1-22 13:24
恭贺新禧!新年快乐!财源广进! 喜事连连! 步步高升!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