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hong_1949 //www.sinovision.net/?604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hong_1949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都城市起源天府之谜? 三国唐宋最繁盛

已有 1131 次阅读2012-1-8 21:16 |个人分类:四川|系统分类:杂谈| 三国, 天府, 成都 分享到微信

你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城址从未迁徙的城市仅有成都和苏州,而建城以来至今城名从未改变的,更是只有成都一座城市。

“我们关注历史上活的人、活的事、活的精神流贯的过程。你能够在这本书里看见古代的成都人是怎样一代代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我们的街道和习俗又是如何经过岁月的淘洗传承下来的。”

———《成都通史》编辑部主任、原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成西  

昨日,成都建城以来首部通史《成都通史》正式发布,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300多年以来第一部系统记述全域成都文明演进的通史,被定性为成都文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全书按古蜀时期、秦汉三国(蜀汉)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前后蜀)两宋时期、元明时期、清时期、民国时期分为七卷,共计335.7万字。

在中国历史上,城址从未迁徙的城市仅有成都和苏州,而建城以来至今城名从未改变的,更是只有成都一座城市。《成都通史》的编纂委员会认为,在全面系统地展示成都历史发展进程,追寻贯穿始终的成都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特征方面,是断代研究或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难以胜任的,这样的任务只有《成都通史》才能承担。从20世纪90年代起,相关学者就开始酝酿编写《成都通史》,2007年3月8日,编写工作全面启动。

作为记录从古至今成都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社会变迁的大型历史文献,《成都通史》的内容涵盖成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演变、发展的历史进程,着重勾画以城市文明为核心的基本发展轨迹。据介绍,《成都通史》改变了过去历史研究和历史编纂中侧重政治斗争史和社会革命史的倾向,加强对城市社会生活史、文化生活史的研究和记述,关注不同时期普通成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态,避免了城市通史只见城市不见人的误区。

“我们关注历史上活的人、活的事、活的精神流贯的过程。”《成都通史》编辑部主任、原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成西说,“你能够在这本书里看见古代的成都人是怎样一代代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我们的街道和习俗又是如何经过岁月的淘洗传承下来的。”

 当年的崇州

筑城之始

公元前311年

成都筑城有确切纪年之始

成都城市起源于何时?据《成都通史》记载,大约在距今4500~3700年前,成都平原已经出现了一支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考古学上命名为“宝墩文化”。在郫县古城遗址中心发现的约550平方米大型房址,内有平行五个卵石垒成的祭台遗迹,应当是当时人祭祀和集会的场所。因此这个时期可以看做是成都城市最早的起源。

大约距今3700年时,三星堆文化兴起,特别是三星堆文化第三期发达的青铜冶铸业与玉器加工业的出现,表明成都平原已进入早期城市文明社会,昭示着距今3000年前成都都邑文化已经达到古蜀文化早期发展历程的鼎盛阶段,形成古蜀王都。

广汉三星堆文化衰落以后,继之而起的是已经发展到成都市区建制区范围内的十二桥文化,其代表性遗存是十二桥遗址的殷末周初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和金沙大型聚落遗址。据《成都通史》介绍,二者在文化内涵上有一致和相续的关系,很可能是三星堆都城废弃以后,即迁来金沙,以此作为都城。

战国晚期张仪灭蜀,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兴筑成都、郫城、临邛三城。按《华阳国志》的记载,当时成都城市是完全仿照当时秦都咸阳城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城市管理制度来操作的,这是成都最早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故公元前311年兴筑成都是成都筑城有确切纪年之始,是成都早期城市规划和建设史的标志。

天府之始

秦汉三国(蜀汉)时期

“天府”之称从关中转到成都

据《成都通史》记载,成都在秦汉三国(蜀汉)时期迎来城市发展的第一次繁荣。秦庄襄王时期,蜀守李冰兴筑都江堰,开凿郫、流二江于成都,并行流经城南,给成都地区带来灌溉、行舟等多重经济效益。成都地区很快发展为全蜀农业经济中心,其繁荣程度超过了素号“天府”的关中,从而使得“天府”的专称从关中转移到成都头上。

三国(蜀汉)时期,成都蜀锦驰名中外,不仅城市内家家有人织锦织布,而且蜀汉政府还专门在城西修筑锦官城,作为官府作坊,聚集工匠,进行官营织锦业的生产。成都因此得名“锦城”,织锦作坊所在地则被称为“锦里”,锦工濯锦之江则被称为“锦江”。

成都城市发展的第二次繁盛发生在唐宋时期。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入成都,唐僖宗也为黄巢义军所逼入蜀避难。唐朝皇帝的两度入蜀,刺激了成都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成都为首府的剑南西川道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号称“扬一益二”,成都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成都古典城市文化出现了文化艺术与游赏习俗相结合的新趋向。每年春时有“浣花大游江”、“小游江”之习,太守带头与民同乐,称为“遨头”。

茶馆之盛

清嘉庆时期

有30多个商业街 茶馆散布全城

明末清初,成都毁于战乱,人口锐减,百业凋敝。但凭借着优越的农业经济条件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城乡经济得到较快恢复。至乾隆中期,成都的市场已经呈现繁华气象。据嘉庆时期的地方志记载,当时成都市区有东大街、东御街、盐市口、科甲巷、骡马市、羊市街、浆洗街等30多个主要商业街区,不同街区有自身经营的特色品种,往往可以从街名表现出来。

成都具有“川味”特征的下层群众文化也是在明清时期达到兴盛的,其最高成就是川剧艺术。据《成都通史》记载,川剧源于元北曲和明南曲,形成于清代中期。乾隆年间,金堂艺人魏长生在四川、北京和扬州演唱秦腔,所饰花旦,创甩水袖、踩高跷等表演技艺,名倾全国,被誉为“一世之雌”。他所创的“四川秦腔”直接演变为今日川剧的弹腔。此外,著名文人纷纷参与到剧本的文学创作和改造中,把川剧唱腔加以诗性化的改造,使川剧由原来的市民粗糙艺术变为声腔宏富、文辞典雅、俚俗并兼、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精致艺术,成为近代地方戏曲中的特色瑰宝。

清朝时期,成都的茶馆、茶舍、茶厅就已经散布全城,数量之多为外地所罕见,形成特有的“盖碗茶与茶馆”文化景观。许多茶馆往往兼有书场的功能,是成都城市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书场表演评书、扬琴、清音、竹琴、金钱板等各种曲艺,其中评书尤为群众喜爱。

成都因水而生

城市因水而生

先有西边少城

再有东边大城

成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繁华的城市。《成都通史》记载,岷江自古即是滋润成都平原文化的生命之源和沿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母亲河”。岷江从万山丛中奔腾而出,冲积形成成都平原。自鳖灵凿金堂峡,特别是李冰开都江堰以后,成都平原由“江水初涤荡,蜀人几为鱼”的水患泽地,逐步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陆海之乡”。

西汉后期

郫江流江二江通称为锦江

成都平原的河道大多经过人工整理,很多都是在自然河流基础上穿凿出来的人工河流。李冰开凿二江流经成都城市,用于行船和灌溉。战国秦汉时代二江称为“郫江”(内江)和“流江”(外江,又称“检江”)。自西汉后期以来,二江开始有了一个诗意化的通称———“锦江”。

成都市区格局形成、演变与二江水道的变化密切相关。从秦汉到隋唐,由于二江并行流经成都城南,因而形成“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的城市格局。古代成都的市场就是分布于二江的两岸,像珥环贯穿一样,沿着江边发展起来的。最先发展起来的市场是城市西边的少城,有西市,有南市,后来才发展到东边的大城。

成都大慈寺

唐代

大慈寺外凿溪流,府河改道

到唐代,节度使韦皋在大慈寺之南凿解玉溪,从西北向东南贯通二江,才使得成都城区东边的经济发展起来,出现了繁荣的东市。晚唐时期,解玉溪已不能适应成都东边繁荣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更多的河流来推进经济的发展。故唐僖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下决心筑罗城,并使府河改道,城市格局也因之而形成“二江抱城”的特色,并一直持续至今。今日成都城区扩大后,二江已包在成都市区内,形成“江环城中”的格局。成都商报记者 郭锐川

图据《成都通史》

http://sc.city.ifeng.com/focus/detail_2011_12/28/134577_0.s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