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7|
韩寒无辜!方舟子哗众取宠!
——熊飞骏
方舟子PK韩寒是2012年春节最吸引公众的热点新闻。
一直认为这类争执在当今中国是“舍本逐末”、“抓小放大”和“转移视线”,就如当年全国人民对雨后春笋般升起的“和绅式巨贪”见怪不怪,却对女星刘晓庆逃税义愤填膺一样;所以一直不想在此类争执上折腾脑细胞。没想到方舟子PK韩寒的闹剧愈演愈烈,不断有读者要求飞骏表达自己的看法,出于对读者的尊敬飞骏只好说几句:
1、方舟子打假韩寒是一曲哗众取宠的闹剧!
2、那么多公众响应这一闹剧是“舍本逐末”和“因小失大”!
3、韩寒无辜!方舟子哗众取宠!
…………
首先声明熊飞骏不是韩寒的盟友!前不久还专门撰文抨击过韩寒。韩寒《冬至三部曲》出笼后,飞骏率先撰文回击,写下了《韩寒熊飞骏冬至圣诞夜的对话》和《韩寒远光灯与民主是啥关系?》两文,抨击韩寒“连自由民主的内涵都没弄懂还谈什么革命?”
但这次飞骏要高呼“韩寒无辜!”
一是韩寒的多数文章是无法由人代笔的!
除《冬至三部曲》外,韩文的品味情趣和价值取向前后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显然出自一人之手,不是众多“才俊杰作”的拼盘。韩父为其代笔少数文章也许能勉为其难;但代笔多数文章显然不合情理。
二是就算韩父为其子代笔少数文章,在“务实较真”的民主国家是“丑闻”,可在“假大空成性”和“论文抄袭成风”的特色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瘕疵”,不值得以“打假”出名的方舟子穷追猛打和众多网民大惊小怪。对那么多给国家民族造成深重危害的“造假抄袭大巫”视若无睹;却对证据不足且无任何危害的“涉嫌小巫”胡缠乱打?不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是什么?韩父就算真个为其子代笔了几篇文章,韩寒的人格难道就因此“一身黑”了吗?
三是平民与平民之间的争执向来是“谁举赃谁举证”,方舟子提供的韩文代笔证据只能说明韩文的某个片段或少数文章有“代笔嫌疑”,根本不能证明韩寒的多数文章由韩父代笔。对于一个撰写几百近千万言的中外知名作家来说,部分片断和少数文章就算有“代笔嫌疑”,也不能因此抹杀这个作家的出众价值!
四是在电脑打字没有手稿的时代,作家自证清白困难重重,只能根据网文首发时间来求证。但方舟子指责的主要代笔对象是韩寒的父亲,连首发时间都无法证明!如果韩父和韩友否认这类指控,或者承认却提不出确凿证据,此类指控就属“猜疑”。把“猜疑”拿到大众媒体去炒作就涉及“人身攻击”,如果对方起诉就得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所以韩寒起诉有理!法院也不能不受理!
五是作家就算有确凿证据回应这类指控也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更何况多数埋头创作的作家都不擅“争执”和“口水战”,所以韩寒对方舟子的指控回应乏力方寸大乱也在情理之中。
六是一个无辜者被以骂人起家的名人“泼脏水”若引起广泛的社会响应,那么韩寒只是第一个受害者,接下来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韩寒……那时作家就成了处处被动挨打的高危行业,谁还敢从事这一行业啊?尤其是得不到权力保护的“良心作家”随时都会深陷“没来由诬陷”而又疲于应付或无力自拔的困境。道理很简单:如果“权力”不喜欢某位有公众影响力的“良心作家”,只有指使某个有“网络效应”的名人出面指控他“抄袭”或“代笔”就可轻易将其打入困境。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网民对此类指控多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
方舟子其人近两年在网络声名鹊起,但飞骏对此人一直没兴趣关注,主要原因是方舟子的“打假对象”主要是“小巫”和“末流”;涉及“权力背景”和“黑社会”的造假“大巫”和“主流”方舟子好象从没认真打过一次?比如“文凭造假”的“主流”是“官僚集团”,中国官僚是最大的“博士群体”就能说明一切。方舟子打过不少“假文凭”,可极少在职官僚,权力大佬则一个也没有?
铺天盖地的假劣商品是中国民众挥之不去的痛,所以高举“打假旗帜”的方舟子很容易赢得公众的关注;但如果借“打假名号”来“转移视线”或“柿子拣软的捏”,“打假斗士”就很容易陷入“利小弊大”的泥淖,甚至不自觉充当“权力打手”?哗众取宠者多如此!
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明白:如果你认为韩寒是无辜的,那么就得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不能因为韩寒的《冬至三部曲》就因失望而隔岸观火,否则你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正如飞骏反对“乌有之乡”的极左言论,但不赞成封杀“乌有之乡”一样,否则下一个封杀对象就是良心网站。我们痛恨贪官,但不能赞成对贪官恐怖清算,甚至诛连贪官的无辜妻女;否则无辜平民就会成为接下来的恐怖对象。
二0一二年二月二日
相关文章:
1、《韩寒熊飞骏冬至圣诞夜的对话》
http://xiongfeijun.blogchina.com/1232505.html
2、《“韩寒远光灯”与民主是啥关系?》
http://xiongfeijun.blogchina.com/123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