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刘晓林 //www.sinovision.net/?59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lzzs@126.com自署玉龙阁主、九天居士。友人友情之赠思想、哲学、艺术、评论诸家,家之大,吾未敢受其一。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刘国松艺术研讨会而写(稿)

已有 1471 次阅读2011-3-30 02:32 |个人分类:流光岁月|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标签刘晓林  刘国松  时代  艺术  思想  14小时前

为刘国松艺术研讨会而写(稿)刘晓林
 
在这个平庸的时代里,在当前这个争名夺利、“经营”艺术、时刻上演“繁荣的虚假、虚假的真实、真实的无奈、无奈的可悲、可悲的繁荣”的书画界里有刘国松先生这样的大艺术家实在是个奇迹;能够欣赏到刘国松先生的作品实在是你我莫大的幸运。
 
人们评论书家之作,多评其笔法如何之方圆并用,锋出八面;墨法如何之变幻多彩,浓淡相宜;章法如何之欹正相倚,违而不犯。人们评论画家之作又多拘于通幅一如神龙、罕窥起始之迹;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之自如;蓊蓊郁郁、薄如蝉翼之风采……对刘国松先生这等的艺术家而言,浮于表象的“皮相泛述”实属多余之举;如若而是,犹对太白、子瞻、谢公、陶令之俦以平仄韵脚是否合规而作考。基于此,我想谈点绘画艺术以外的却密切相关的事情。
 
我认为刘国松先生的艺术在下面几点上为中国当代的美术工作者们做出了极好的表率。
 
1、思想与情感
从事艺术是需要思想的,整日画画写字、写字画画这怎么行?画画仅仅是画画吗?写字仅仅是写字吗?世界上万物的属性应是综合因素来制约的结果。综合因素中的思想与学养极其重要!照猫画虎、应物摹形,这只是从事艺术基本的基本。为什么要画?画什么?怎么画?书法绘画为什么要讲韵律、神采、气息……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家本身失去了思想,艺术还谈何内蕴!空壳般艺术能囊括什么打动我们心灵、激发我们想像空间的不可言之美呢?(顺便提一下中国艺术界“学说匮乏”。搜尽奇峰打草稿”、“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笔墨等于零与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中国画穷途末路”……在我看来以上可归入“说”的范畴而与学说无关。为什么?它们是人们对艺术或艺术局部的感悟精华,因吉光片羽而缺乏系统性;它们体现了艺术创作主体和从业者对艺术世界提炼过滤后的主观感受,很对!但具有很大的难以确定性与不易操作性。(综合来看,这已经不错。绝大多数的艺术家连自己的“说”都没有,终生在贯彻着前人留下的既定的“术”。)当然,中国艺术界也曾经有过学说的存在。谢赫的《古画品录》、孙过庭的《书谱》、刘勰的《文心雕龙》(已不仅是艺术学说),整体上中国艺术界的学说远远少于“说”。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多缺乏“宏大的宇宙性”而多反映“自身的内心性”。中国艺术家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他们在思想上、情感上、审美取向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瞬间性)与极大的稳定性,要么想着速成创新,要么则终生不变。在我看来,艺术家对瞬间性与高度稳定性的融合所产生的相对稳定性才是艺术创作上的理想状态。也许正是由于中国艺术家在诸多问题上极大的不稳定性(瞬间性)与极大的稳定性的“艺术状态”导致了中国艺术界的“说”难以系统化、学说自然匮乏。)

情感依附于人类,艺术系牵于情感。没有情感,谈何艺术?艺术由情感产生而存,艺术因情感消亡而灭。NO emotion ,NO art。优秀的艺术需要情感的注入,但这远远不够!它更重要的是情感能传递出来,让赏者或思索或震动或缠绵或嚣张或低沉……艺术中情感处于“循环状态”方能使得艺术“生命不息”。
 
换言:优秀的艺术中一定存在情感密码,连接着创作者与外界。即使光阴逝去,你我仍能感受到人之为人的“气息”与“味道”。艺术之神变幻莫测,而其始终摆脱不了情感的纠缠;这实在正常,“主客”交融者方有大美之谓。大美超越知理二性诉诸心灵体验与无限同行、与虚空结伴。“主”从何来?不是理性,惟有情感。“艺术原本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艺术是需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古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以为寄存思感之具,则人类的思维将不能借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说所谓造型艺术将不成为造型艺术!”(林风眠先生语)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当在于“艺”与“术”的和谐、完美结合的产物。任何被命名的艺术(当代、现代、油画、国画、水彩、抽象等等)中的杰出者,都要靠其内在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方能流传!!!脱离了基本技法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脱离了创作者深刻思想的艺术更不能称其为艺术!!!杰出的艺术永远是极少数的!!!大艺术家既要有思想、情感还要表达出来、传递出来,这样就牵扯到心手双应、心手双畅的问题。也就是大艺术家不仅要对客观物象表达、传递的愿望,更重要的要落在纸上。大科学家的成果多由基本的逻辑推理而得。也就是说,他们几乎不承担主观表达和传递的责任。由此看来,我觉得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比出现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的难度要大得多!

2、艺术轨迹:
我向来持这样的顽固观点:大艺术家的形成几乎没有偶然的可能,或曰是必然下的偶然;所谓名家的出现则多出自偶然的上帝玩笑,或曰是偶然下的必然。说白了:大艺术家可遇而不可求,鲫鱼过江般的名家只要有风波便会更加泛滥。
 
大艺术家不会突然“冒”出来,他们的成就可以用自己的“艺术轨迹”来诠释。至于他如何因深受“跑马灯”影响及美国阿波罗登月的促进而创作了大量的“太空画”,进一步从“太空画”而转向了其他创作,这系列的变化只要你我认真研究便可发现它的艺术轨迹所在――具象也好,抽象也罢,它们都是经过了长期感悟、探索的结果。哪里是一蹴而就?而当代中国无数热衷于“新奇特”的所谓艺术家们,喜欢“另立山头”的所谓艺术家们,你我能整理出他们的艺术轨迹吗?太难!当代太多的所谓艺术家喜欢以天才自居,他人凭什么认可你的天才呢?如果你的“艺术轨迹”越清晰、越具连贯性,那么你的艺术被“凡人”认可的可能性越大。刘国松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的“80回眸”大展已经拉开帷幕,它会给我们带来绝妙的享受自不待言。我想更为重要的是:赏者是否能从中思索先生的艺术轨迹――他的每一个艺术征程都隐藏着“前因后果”,创新定然有创新的基石,大艺术家定然有辉耀星空的道理!
 
你要把你的艺术轨迹呈现给世人才行,即使怪异的达利、毕加索等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行业的“符号式人物”无不是有一系列的具体作品(不同时期)积累升华而被社会接受的结果。

3、继承与创新:
人类发展至今已遗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产,比如艺术。在这一点上,中国尤具典型性:精神遗产太多。既然是遗产,必然会涉及继承。继承的不满足,促使人们开始了创新的思考和行为。有一点需要说明,(传统)遗产并非完全对与正确等价,与某些恒定的事物(点、线、面)的存在是不同的。但其本身具有的诸多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不存在诸多合理性,早就消失了。由此看来,对遗产继承的原因实在是客观多于主观:具备诸多合理性的事物非绕过去不学是没道理的。(当然全学也是不切实际的:怎么学得完。)
 
艺术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果真如此吗?果真如此。问题是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创新?具备了什么条件,我们才可以创新。若此,如果让艺术家来具体作答到子、丑、寅、卯的话,最终的结局是多作语塞、支支吾吾状:创新是一定的,如何创新、创新的内容等等我怎么能说清?于是中国艺术的现状呈现了一种纷纷要求创新而不知所言何物的乍看清醒状!
 
我常与朋友谈一个极其朴素易懂的事情:“神六”上天了,我们可以研制“神无穷大”上天。一个关键时是无论我们再怎样变花样、换材质,到头来如果不能上天或到了半空却掉下来了――这是万万不能称其为创新的,失去功效的创新是荒唐的。艺术也是同理,你的基本功掌握、熟练运用了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先把自己的“技”、自己的“术”打牢固。只有这样,你才具备了谈创新、实施创新的可能。基于此,我建议大多数的艺术家先把基本的素描(摹形状物)、色彩运用(随类赋彩)、大致的美术史(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流派)等做到让同时代的优秀艺术家感觉还过的去了,再创新更妥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大谈“创新”是及其无益的――不是不能,而是在进行着不会走却想跑的人类奇迹:少之又少,一试无妨。

4、形式与风格:
形式是什么?因形而式至。它实在是应纳入事物的表象范畴,可以近似理解为作为艺术的载体艺术品乍一看的“样子”---或工或写等抑或进一步的“大略印象”,多因“术”而然。艺术风格则是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它是艺术形式的最终反映与内在呈现――此时若仅限于技法、形式的“术”已远远不够。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的修养、学识、技法的自然浸融甚至于艺术家的情感、创作时的瞬间状态等一系列非“术”所能达到的一切都在其中“表述”无疑――说玄点艺术风格中包含了“人性的气息”,它应是具备了DNA”的艺术品的再次转换的结果――具备相当艺术修养的人可以通过艺术风格来解读艺术品而不是艺术形式。(举例如下:徐悲鸿先生所绘钟馗却让人感到有文雅之感,齐白石先生的极其细致的“草虫”同样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在自如的“写”,凡高先生的作品无论采用什手法来绘就我们会仿佛看到他的呐喊、就要爆发的内心――八大山人、渐江、怀素、王羲之、郭熙、王蒙诸贤的作品亦复如是。为什么?再此,我再次提一个本不属玄妙却实在玄妙的观点:如果哪一天,当别人在欣赏你的作品时已经全然看不出你所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最基本要求)甚至已全然忘了考虑创作者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一事,而是因你作品要表述的一切而费解而思索而震撼而缠绵而嚣张而低沉而不能自己时----你已经接近或走到了艺术的巅峰:不求而求,不知术为何物却处处时时有术,你已将你的一切思想并着整个宇宙(所绘作品)在自己内心所留下的烙印一同进入作品中却浑然不知:中规与破矩自然而生。艺术的创新在于其内涵,内涵者如我上述无形却存在与“气场”有一比。)
 
艺术形式上变化并非不重要,但决不是艺术创新的根本所在。作为一时有别于他人、使自己在艺术界更快站出来是有好处的。没有内涵、不具“基本功力”的的艺术形式是不会转换为艺术风格的。

尽管刘国松先生的艺术影响、艺术成就很大,真正理解他的艺术的恐怕不是太多。(无数的人们纠缠于中国画与西画的区别。殊不知,东西方的哲人是可以对话的,东西方的杰出艺术家是可以握手的。之如禅宗的南北二宗,实在是为了“俗世”更易接受不得已做出的命名而已。)林风眠先生讲“绘画就是绘画”,仿佛没说其实说了!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事物没有精确的标准,但大致的标准是有的。像西湖的美,它究竟有多美?不好说。它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西子的美呢?你我仍不能明确,但如此的描述已然做到了在大多数人的心灵中产生了共鸣与默认。刘国松先生的作品悬挂着,只有你我沉下心来去进入画面;只有你我在(“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有了提高,可能对刘先生的艺术就会理解加深些!
 
最后说几句结束:在这个谈大师色变的年代里,我想仍然以大师来称刘国松先生。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大师是相对的产物(包括相对比较),以此衍生出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大师出现。大师是发展的产物(包括大师所研究的“学问”),以此衍生出并非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大师出现。平心而论,自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时光里称刘国松先生为大师是不为过的。至于在更长的历史长河(100年、200年、500年)中是否可以称刘国松先生为大师,这不是你我可以主观断言的!!

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功夫。大家在于求变。入座有情千古月,当窗无恙六朝山。大家在于有情。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大家在于不知足。脱身依旧归仙去,撒手还将月放回。大家在于放得下。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无意大家者,遂成大家。岂可强求?究竟怎样才称得上大家?大家是自身处处充满矛盾,而矛盾又处处得以协调解决;承认客观规律,合理运用客观规律,并能创造出规律中特例的人。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大家永远行走在路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刘翁,早生华发。虬松蟠昊穹,先生与天地相连,他属于中国,巍巍然屹立于世界艺坛。衷心祝愿刘国松先生能够创作出更多杰作!祝福先生及家人安康快乐!!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