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鲁迅与当下中国
刘晓林
1.61米的鲁迅先生,顶天立地;1936年,56岁的鲁迅先生到天堂度假去了。先生的一生是读书人的表率:文章好,骨头硬;换言,既能用自己的学问来养家糊口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由的灵魂。如此这般,实在是令所谓的文化人的艳羡!如此这般的人生实在是惬意无比。
他很“狡猾”,为了活命或者延长自己的生命,他曾经用过179个笔名。他能屈能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他懂得宽容,“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他很通达,“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 ;他倔强出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他细察万物,“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毫不例外,鲁迅先生也是矛盾的人――但矛盾中满是和谐与自然。回望天堂中的鲁迅先生,你我会首先想到什么?九天居士的答案:匪夷所思、超乎常人的深度任。正因为如此,他被许多人所不理解。他的文字如同迷幻困扰了无数的人。古代老子的《道德经》艰涩但有味道,20世纪鲁迅的诸多篇章亦如是。我们不懂它们,我们却时刻在演绎、印证、使用着它们,而我们却不以为是它们的功劳! 道深而知者少,常有之事。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出类拔萃者、引领潮流者凤毛麟角实在是貌似偶然的必然。进而言之,“虚物”如思想者少却弥漫宇宙――纭纭的肉身在思想的“指挥下”来完成肉身的生老病死。我想:诸如天堂的鲁迅先生在其短暂而永恒的生命中承担了“虚物”如思想者的重担。在他的如椽大笔下揭示了他人与自我的“小”,也窥探到了人性的伟大光辉。
据说,当下的中国要删除鲁迅了!(某些中学教材中要删除先生的文章,我没有验证其真假。如果真的这样,我们中国人可能想把自己迅速恢复到史前动物的行列中。)他的文字不合适宜,之如他的人。真得如此吗?某些所谓的精英人士在不曾读过先生文字或者读之甚少的情况下这样讲――鲁迅的文章我不喜欢,我才不管鲁迅是不是大师。我在行使我的独立的权利,我也是有自己观点的人!滑稽!!十足的滑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先生的话是说给谁听的!?若干的听众与看客在跟随着、附和着――再伟大的事物,如果我们用不上,不会用还不如将其“封锁”。恕我直言: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浅薄、浮躁、娱乐、势力、极度缺乏信仰的时代!?无数的“流星”充斥了中国的上空,无数的“流星”享有了本该是“恒星”的荣耀!?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得死掉了。”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今天的我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的抑扬顿挫的警语。当下的中国还会珍惜、怀念那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吗?当下的中国还会珍惜、怀念先生大脑中装着的玄妙而实用、讽刺而晦涩的“周氏语言”吗?
寒山高僧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九天居士挪借过来赠送给伟大的鲁迅先生,更赠送给伟大的中国。
附:
中国是古老的国度,它有着古老且优秀的文化。对于古老多侧重时间而言,对于优秀实在是与时间的关系不大。优秀包括的因素很多,我想离不开其内蕴。而内蕴则离不了其深度,唯有具备了足够深度的事物(人、国家、社会等)才可以屹立人类的历史长河并真正的推动一己之外的前进。事物没有了足够深度,可能其会缤纷五彩、眩目华耀,但它会迅速地失去。这之与流行与经典,其价值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时下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浮躁浅薄、更加势利眼的时代,深度到哪里去找?人们会被貌似真理的高论而惊呼,比如为什么某某购买了豪宅?答曰:某某有钱。为什么有钱?管他呢?那厮就是有钱。人们会被因所谓“眼球经济”的吸引而不计其他,比如某某娱乐节目只要有更多人看就一切OK,管他是否设局“欺骗大众”!因为浮躁浅薄自然使得势利眼变的越来越多,你想势利眼的主要特征就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有着自以为是的判断,如此以来社会上的势利眼岂能不多!随之对于长了聪明少了智慧的人来说,上当受骗的只增不减、越来越多!
为了中国再谈鲁迅先生,这并不是仅因为我们的国家领袖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过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可能有人会说鲁迅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平心而论,哪一个人不是呢?再伟大的人,谁没有自身的局限性呢?远的不说,仅就中国近代的文学史而言,有几位文学家是在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为百姓、国家、社会呐喊呢?的确有不少满腹经纶、博学多才之士”提升丰富“了自我而获得了不少学问,而这些学问对普遍意义上的大众具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呢?的确鲁迅先生也仅限于呐喊并没有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这哪是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呢?文以载道,到底载的什么道?载自己的“道”不难,载大多数人的“道”不易!至少鲁迅先生是在载民众“大道”的同时在载着自己的“小道”,能做到如此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难道要让他连“牛”都做不成?“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还没见过不用“吃饭”就可以“出奶”的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我要对莎翁的话做出补充:此人必须是有足够内蕴、足够深度的人才行。当再次读到先生的上述文字,我想了很多:他很通达,身后丧事不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可以收,先生知道人作为高级动物哪能少的了感情呢?人对于故友除了怀念、流泪还能做什么呢?尽些力所能及的力量为逝者及其亲人也是未尝不可的!消失的终将要消失,我走了你们的日子还要继续过。人首先要活命,不要做什么“纯粹”的这家那家!如果自己不能活命,先想办法添饱自己的肚子吧!他人答应了自己123,常常会因为456而“食言”了,这没什么!人家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想想自己还不是一样。假使略有不同会比别人好到哪去呢?如果一个人公开宣称着仁义礼智信,而他却时常与自己的公开宣称相悖,请务必远离此人。老百姓讲:来回不一理,这样的人还有交往的必要吗?“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先生所说震撼了我。
一个人、国家、社会如果没有了思想,其行动无论如何伟大终将停止甚至后退。对于生命短暂的鲁迅先生来说,他文学之所以出类拔萃绝不仅在于文字运用的变化莫测,而在于他的思想。我向来认为任何行业的大乘者除了必须的掌握(专业知识)外,是否具备解剖自我、洞察世界、感知未来的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先生讲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你能看出它出自文学家之口,更多的人会认为只有政治家才可以讲的出。其实只要是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的人至少会有这种“想法”,只不过有的表达不同罢了。比如张爱玲女士,她会说要活过当下。人只要活着就是活生生的人,没有谁可以独立于世!在上述关于先生的遗言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他“入世”的这一点。无论任何得道的高僧、旷逸的达士只要想活着谁也避免不了“入世”,“出世”是你我“入世”后的提升而并非升华!
当代中国的不少人认为读不懂鲁迅先生,无可厚非。灿烂的星斗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见到,即使见到了也不见得都能分辨出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先生在世时就不是被多数人能理解,离去多少年后的今天因时代大环境的变化能理解先生的已更加稀少。听说最近的语文教材中减少了先生的文字,有些人为此不平。这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刻薄点说,先生的文字对学生来讲感觉出好的不多,对于老师来讲感觉出好的同样不多。甚至有些当代所谓的“名人”也在叫嚣不好,认真读过了再谈感受可以。自己认为不好说出来,谁会奈你如何!人是有差异的,自然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也是有差异的。但没有读过就大胆、毫无依据的说不好实在是说不过去。宇宙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艺术上讲笔墨当随时代,有几人真正弄懂?笔墨当随时代的本质就是艺术当随时代,笔墨只不过在此借代艺术而已!文学要当随时代,任何事物都要当随时代。但你我一定要明确有些“事物”做为规律中的特例是可以跨越时空、凝固永恒的,比如鲁迅先生的人和他的某些文。
鲁迅先生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同社会斗、他人斗、更同自己斗。在很多时候他寻找揭露“人血馒头”、会压榨出自己隐藏在皮袍下的小来,这样的人难道不能被称做“民族魂”?难道不能被称作现代文学的旗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俯首甘为孺子之牛。试问当下的中国,试问当下的中国文人,拥有并敢迸发出自己骨气与担当的还有吗?“人情冷暖似苍狗,瞬息之间即万变。”宋朝的文豪苏东坡感受过,鲁迅先生也曾感受过。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官僚地主的家庭,他13岁那年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作为家庭的长子鲁迅先生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先生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深恶痛绝:《孔乙己》中丁举人、《阿Q正传》中赵太爷、《祝福》中鲁四老爷、《长明灯》中郭老娃、《离婚》中七大人……人,处在困境中的人对高高在上的“幸运儿”反感切齿是一种自然反映;对于处于同一“层面”的弱势群体还能抱之以理解、同情、同病相怜吗?能做到的不多!从困境中走出,回首曾经的“困友”还会热爱有加吗?能做到的更少。我钦佩先生也或多或少基于这层原因:他无论高下都基本保持了自己的本性――善良、淳朴……;他一生都基本贯彻了自己的“观点――伟大来自于平凡。少年闰土麻木了,先生要尽力换回他们之间的友情。他同日本的藤野严九郎先生成了莫逆的忘年之交,使得在他去世后多年的今天日本人民还在缅怀他!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尤其他的杂文更始辉耀世界文坛。有人说如果他再在长篇小说上有所建树就更加完美,给无愧于世界文豪。这是什么逻辑?之与如果齐白石、吴昌硕会画油画就更好了,我不用再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伟大的人身上多表现为悲喜交集,而绝不仅是其中之一。
为了中国再谈鲁迅先生,为什么?当今的中国需要深度、需要思想、需要通达、需要“大道”、需要骨气、需要人性……这一切,使我不得不谈伟大的鲁迅先生。
标签:刘晓林 鲁迅 中国 思想 文化
有知识没文化的时代刘晓林
对于世界的其他地方我不了解,不说也罢。对于中国,对于我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我想说说。我对中国怀有感恩、怀有私心、怀有苛刻、怀有理解,今日我要说:伟大的中国进入了有知识没文化的时代,轻言也已经具备了有知识没文化时代的特征。
中国,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向来不缺乏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知识人;在为数也不少的知识人中有多少属于文化人呢?少的可怜。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这至今还是没有定论。(事实上,宇宙间以人类主观思维为主要构成因素的定义不可能有定论,知识、文化即在此列。)但我要提出我自己的看法:知识与文化所包含内容有重合处,就所处层面而言,文化高于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至少再增加4种属性,此类知识方可称之为文化。4种属性如下:思想的独立、认知的深度、所学的化解、常识的坚守。如果此4种属性不具备,知识终究是知识,知识与文化永远不可同日而语。
思想的独立是衡量知识人能否为成文化人的首要因素。对于知识的掌握积累,因智商、环境诸多因素影响而人皆有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知识库”式的知识人,他们的知识多的令人惊叹!然而可悲的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换言,拥有自己的躯壳却过着别人的人生,没有自己的DNA。他们遵循默守着别人的“所思所言”,每当提及事物必引证东方世界的AB、西方世界CD来作为自己的护生符;仿佛ABCD一出,自己的所论所为就徒然正确无疑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思维,因此人对事物的认识岂能尽同?思想的独立关键在于生命个体能否把自己对事物的真切“感受”传达出来,而不在于这种“感受”的对与错。放眼时下的中国拥有独立思想的知识人已经成了濒临灭绝的珍稀“异类”了。思想独立的对面是思想的迷信,在思想上的“依附”导致了中国的知识人在各个领域鲜有创建性,更不要谈什么对某某事物拥有话语权的标准了。
认知的深度是制约知识人能否成为文化人的另一要素。缤纷世界,表象太多。在当代的中国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的知识人已经难能可贵。比如,自称“知道分子”的陈丹青先生讲“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徐悲鸿”。随之附和者云集:太对了!你我静下心来想:哪位“成功”的人不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就的结果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追问为什么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们惟独徐悲鸿先生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而他人没有?是因为徐悲鸿先生认识蔡元培、认识康有为吗?自然是,但绝不全是。为什么别人没认识“贵人”?为什么其他认识“贵人”的人却没有“成功”?类似的事情很多!因为鸡蛋比石头软,所以两者相撞鸡蛋破了。如果这都可以引起我们中国知识人的超常关注与热捧,你我掌握再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自娱自乐除外。
我们如果学习了很多知识可以化解吗?如果不能化解便极有可能陷入“天下书未曾读遍,不敢妄下断言。”的卑谦状态中。天下的书能读遍吗?就大的方面而言有人生、社会、宇宙三部“书”,就多数人而言必读的有人生、社会两部“书”。就人生之书而言,我们需要读什么?活命、活的有味道、尽可能活的明白。就社会之书而言,我们需要读什么?相处,相处下的独立,尽可能相处的无碍。你我需要面子,国家也需要面子。如此以来,你我所学的知识多为被动而学:为了自己的面子,迎合国家的面子。自己的兴趣在哪不管,自己学了什么知识不管,自己所学到底有什么用不管,自己学的知识能否化解就更不管。于是偌大的中国高文凭的人越来越多,知识人失业的越来越多!为什么?知识不能化解,学非以致用!我曾经因工作之故问一北京大学高才生(商务类):TCL的英文全称是什么?对方答:television compensive leader (电讯方面的综合领先者)我说:today china lion (今日中国雄师),表达TCL企业创建人的决心与希望。对方答:老师没教,我们没学。我无言!(此事不仅涉及到了知识的化解,还涉及到了知识人对相关事物的“博学”:学商务的尽可能多了解一下中国的知名企业没有什么坏处!)
现实中、理论上我们不需要多少知识,如果掌握坚守了常识便可以解决许多问题。许多的知识人在拥有大量知识的同时却把常识给忘了!“天上下雨地上湿”,“万物都有阶段性”,类似的应该归入常识之列。时下艺术学院没有生活来源的学生们为了活命,在特定的人生阶段“画”了迎合买家口味的、可能属于世俗的“作品”;在中国特定的时期大量的艺术家、文学家为了保命,“创作”了迎合时局的作品。对此吴冠中先生讲“真话”了:艺术是用来表达心灵的,徐悲鸿不懂得美。谁能脱离阶段性、社会环境的制约呢?自己不能,他人能吗?对于具体情况发生了变化的自己和他人(特定时期的艺术家们、没有影响的学子、现阶段在物质精神方面已基本属于“自由人”的吴冠中先生)怎么能在脱离常识的前提下“谈论”常识呢?余秋雨先生有没有道德豁免权?没有!任何人都没有!!只要是人就没有!!!常识如是,常识就是常识。如果知识人要转化为文化人,常识一定要坚守。
思想的独立、认知的深度、所学的化解、常识的坚守,对所有的知识人而言要全部做到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阐述如此的话题很是麻烦,我对所要表达只能论说大概,举一反三只能由赏者自己来完成。一句话作结:有知识没文化的时代很有意思,但的确在莫名的可怕下隐藏着莫大的可悲!
中国有没有企业家
刘晓林
中国有没有企业家?我思考的时间不短了。
关于企业家的定义很多,我今天谈一下自己对此的理解。谈到企业家,大众与专家的普遍观点是:企业家的第一要务是赚取利润。不错企业离不开利润,企业家挣不到钱时无论其如何标榜自己的企业家身份又有谁会信呢?企业家难道仅仅如此吗?他们难道真的是以拼命获取金钱为“首要生命”吗?绝非如此!
中国有没有企业家?我认为少的可怜。评判任何事物的属性、事件的最终结论当与其标准有关,我对是否属于企业家的标准如下:
1、所创立、领导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2、所创立、领导的企业在局部范围内(以国家为最小单位)是所从事行业的缔造者或者引领者。
3、所创立、领导的企业以凭借“个人内能”为主,依靠其他力量(社会权利与关系)为辅形成了本企业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
4、所创立、领导的企业虽然在所属行业内起步并不早,但因为“自己”的存在打破、颠覆了所属行业的原有标准,引起了业内或相关行业的改进、竞争等。
5、所创立、领导的企业利润所得并不是绝大多数因为“差价”的存在。
我的断言:现阶段的中国99%的企业家的赢利来自“权利与关系”、来自因地域、人为等因素导致的“差价”。如此的企业家叫做挣钱的人更为适合。挣钱的人与企业家能划等号吗?中国挣钱的人不少,企业家不多!也许我对中国企业家的要求有些苛刻,事实不是如此吗?试想:1万买地,10万卖地;10万建房,100万出售;自己投资10亿,银行放贷100亿;上述列举的就是某些中国企业家的经营谋略与经营方式,这样的事在中国有许多人可以做的很好!不需要自己是什么企业家!!
中国有没有企业家?3个还是5个?能达到最小的两位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