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注:本文为《天地一人齐白石》的组成部分。
标签:刘晓林 齐白石 篆刻 艺术 启功
色飞魂绝缘刀下(稿)
――齐白石先生的篆刻
刘晓林
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寿石工,中国20世纪的“篆刻四家”。他们精研“六书”而巧布篆文,鬼斧神工而执刀铭石,他们在素纸以外又开辟了精彩纷呈的“点划世界”。其中,齐白石先生的“石上天地”最为广阔、最为神奇、最为有着不合乎道理的玄机。
白石老曾言:“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胡洁青在《齐白石遗作展》座谈会上的发言)宾虹翁认为:“齐白石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见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两者孰是孰非?不好置巛(chuan)。但我要说:对于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我的确有着与他本人近似的看法:诗第一,印第二,画第三,字第四。(这只是我对老人艺术相互间的比较而并非与他人艺术做比。)
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开始习练篆刻比习练书画要晚些。先生对于什么时候开始的篆刻也有些模糊:《白石印草》记始于二十岁以前,《白石老人自述》记始三十二岁;无论白石老人是在什么时间开始投身的篆刻艺术,可以肯定的是他最终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是非比寻常的。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艺术一定要讲究厚积薄发。怎样才能做到或达到呢?要假尽可能多的时日。以致于许许多多的论者发出了自相矛盾的惊呼:凡高是大师啊!徐悲鸿先生走得早啊!(我在《论东西方审美标准之异同》里有详细阐述)当然,对于活了近一个世纪的人来说,即使用了60多年的时间来不间断地从事某项事情也是不能称其短的。
各类艺术间在法理上是相通的,诗书画印更是如此。像白石老人这样有着极高天赋且极其勤勉的人而言,只要在思想认识上大化融通了,还有什么可以难倒吗?他曾这样说:“从前我同陈师曾论印,谈得最投机,我们两人的见解完全相同一句话概括,初学刻印,应该先讲篆法,次讲章法,再次讲刀法。篆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准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是算不得高的。”此外,在涉猎精研诸家之艺、继承吸收贤达之优上,他做的也实在是令人惊叹得到位。自三十二启蒙于黎松庵、仿摹浙派丁敬黄易开始,到钩摹赵之谦,最后纵横平直、一任自然而比肩秦汉。他对自己艺术的每一个阶段都把握的如此只好,甘为“印奴”是为了做“三百印主人”。有人认为赵之谦先生的单刀直切法对齐白石篆刻的刀法影响甚大,我想当不排除白石老人曾经木工、较少地受“成法”的限制的“心性”不无关系。
对篆刻艺术,我有一比:在硬物上展现纸张之上的韵律、排列诸般大美,在芥子上呈现须弥般的披纷、绚烂诸般生机。在一定意义上讲,篆刻成就自我比书画成就自我的难度要大得多!天纵之才的齐白石做到了!!篆刻的一大难点便是章法布局,于此先生独有心得:如同他的书画一样,最大限度保留了天真与自然。“笔意”遒烈、巧中见拙;字行疏密、因势变化;奇正相融,虚实一统;现几多方硬亦存些许温润。这一切都化为了石上席卷的风云,或静或动、或兼而有之的“活”了下来。
启功先生在其《启功口述历史》中对白石老人的单刀法治印有过一段精彩描述:“他是直接把反体的印文写在石料上,对着镜子稍微调整一下。在刻一竖时,他先用刀又对着竖、向我说:“别人都是这一边一刀、那边一刀,我不,我就这么一刀。这就是刀力,这就是功力”。晚年的白石老人对着自己满意的篆刻作品发出了应有的自我赞叹:“余刊此印亦甚应手,白石不枉乃老手也,宝之。”明代王世贞在品唐宋词中留下了“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功,令人色飞。”今日,我要说:齐璜一刀,色飞魂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