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标签: 刘晓林 道德经 老子 2009-11-06 15:20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刘晓林
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字意双解:
“道”,万物的荫庇之所。善人与不善的人都要珍重它。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更好与他人相融洽。人不好的地方怎能才能舍弃呢?所以说,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时,虽然有拱壁、驷马等不同礼物敬献,哪里比得上把这个“道”进献给(天子)呢?自古以来人们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原因在哪里?不同的人都可以得到益处。因此天下人都对“道”珍重。
旁注:
在老子的心目中“道”无所不在,它隐于万物之中。一个人得道胜于得万物,因为万物若失道则万物不存。得了道的人,他的“不善”自然消失。对于下属来说,给管理者敬献礼物哪里比得上把“道”呈献上呢?这是一种事实的理想化。道究竟是什么?我在解老子《道德经》第四篇就提出,全面的道包括客观、主观及主客的最大限度的“渗透”。如果给管理者呈献了“道”,而管理者不理睬会怎么样呢?退一不讲,一个人自己要遵循“道”。同时,把“道”传递给别人时也要遵循“道”,否则便道不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