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字意双解:
”道“常常是仿佛无所作为的,却事实上是遵循着内在的“天性”在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循“道”来做事,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且得以充分发展。自我化育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贪欲,我就要用自然淳朴来遏制住它。这样就不会有贪欲了,没有了贪欲天下便安定了。
旁注:
“道”无时不在,对于没有得道的人却不这样看。“世事洞察即学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推而广之,世事洞察即大道。“道”包罗万象,宇宙有“道”,你我有“道”,具体的事情也有“道”……“道”既是集合体,也是个体;它既抽象又具体,既宏观又微观。“无名之朴”也是“道”的一种,这种“无名之朴”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在特定的阶段是不是可以呈现出来呢?不一定。如果“无名之朴”存在却失去了作用,它还有价值吗?在理论上讲“道”会供所有人使用,实际中只能服务于一部分人。“不欲”的根本是平衡,只有各种因素的平衡才会产生真正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