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刘晓林 //www.sinovision.net/?59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lzzs@126.com自署玉龙阁主、九天居士。友人友情之赠思想、哲学、艺术、评论诸家,家之大,吾未敢受其一。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却无术的中国评论界

已有 1895 次阅读2012-3-11 04:15 |个人分类:九天散论|系统分类:杂谈| 刘晓林, 评论, 中国, 西方, 传统 分享到微信

  • 标签刘晓林  评论  中国  西方  传统  2010-05-28 18:59

    学却无术的中国评论界
    刘晓林

    整体而言,我认为中国评论界处于一种学却无术的状态。不学无术好理解,学却无术则令人不免有些迷惑。为什么这样讲,主要原因如下:

    1、对“二手西方理论”的极度膜拜
    我们翻阅评论文章时常会发现大量的“二手西方理论”充盈其内。我们的所谓评论家们多会把西方ABCD在EFGH中的文字挪移过来,一方面作为自己的论证依据,一方面似乎显示自己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殊不知,这样的依据与“国际”都有问题。毫不夸张讲,中国所谓的评论家们、尤其是喜欢并以套用“西方理论”为能事的所谓评论家们懂外语的少之又少,于是我们将经过另外的“我们”翻译解释的“二手西方理论”作为原汁原味的西方理论来看待;进而在中国所谓评论家的笔下出现了系列不伦不类、貌合神离、或残疾或畸形的“真谛”。可以说,绝大多数评论者在外语欠缺下对“二手西方理论”的极度膜拜使得写出来的文字语言更加生涩、偏颇、甚至不知所云。(在某些理论研讨会上的中国话,大众能够理解的真的不是太多——好象故意不让人懂!?)

    2、对“一手古代传统”的死死抱守
  •  
  • 平心而论,时下的大多数中国评论者对“二手西方理论”知晓已远远超出了对“一手古代传统”的知晓。此处的“一手东方传统”侧重指我国古代的文论精华。就这一点来看,显得人们对古代圣贤文辞的谙通弥足珍贵,但一味的抱守也不行。在某些所谓评论家的文章中之乎者也不少,给人的感觉仿佛通篇是在讲述明清以前的事情(将前人的“文言文”串联起来)。可悲的是:古人们纷纷在说,自己几乎不说。最后文章的作者却冠冕堂皇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我的意思:除了特定文体外、特殊要求外,大多数的文章当以当代人的语言为主。
  •  
    我并不排斥、否定中国评论界对西方理论与古代传统的学习、吸收、利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来做?任何评论当以能把问题阐述清楚、自圆其说、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根本。若学习、吸收、利用后的结果是自己迷糊,他人更迷惑,这样的评论是一个人的窃窃私语还是貌似深奥?

    中国评论界为什么学却无术?所学不能深入、不会化解、作不到触类旁通、几乎没有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嘴、手、大脑长在自己身上,说、写、想的却不知是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读书与思想
    下一篇: 风雅岂能去见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