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政治博物馆 //www.sinovision.net/?58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本博被盗注册邮箱号,恐有不测,主博已转向新网址:https://www.sinovision.net/blog/idyy001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埔军校史:

已有 2773 次阅读2010-3-13 09:53 |个人分类:军事档案|系统分类:军事分享到微信

黄埔军校史:
【黄埔军校】总共有23期学生,(1924.5-1950.3),第一期645人,第二期450人,分为步兵.工兵.炮兵.宪兵.辎重5科,第一阶段为国民革命军培养输送了近三千名毕业生。(1924-1926.1)
第二阶段(1926.2-1927.4):
增设南宁.长沙.武汉.分校,增加政治.交通.航空.无线电.骑兵5科,吸引了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青年加入学习。
第三阶段:
迁到南京,招生自第7期至12期,增设高等教育班.军官补习班.军官训练班。
同时代训空军.海军.军需.军医.工兵.测绘等学生。
第4阶段:
迁往成都,增设军官教育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
校长:蒋介石
主任:周恩来
国民党教官:
李济深.戴季陶.邵元冲.何应钦.胡谦
共产党教官:
叶剑英.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恢代英.夏曦
国民党学生代表:
杜聿明.孙元良.康泽.戴笠.胡宗南.李仙洲.郝柏村.关麟征.毛人凤.李延年.蒋仲苓.张灵埔.李弥.黄维.陈明仁.唐生明.郑洞国.胡琏.俞济时.高奎元
共产党学生代表:
左权.陈赓.刘志丹.郭天民.徐向前.罗瑞卿.宋世伦.陈伯钧.林彪.周士第.杨志成.陶铸
黄埔军校到台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现任校长:陈良沛
黄埔系硕果仅存者:
郝伯村.黄幸强.汤曜明
黄埔军校右派代表:
蒋介石 戴季陶 邵元冲 吴稚晖
黄埔军校左派代表:
恢代英  邓演达   高泽华  张治中  廖仲恺严复
国民党左派以李济深.张治中.张学良为代表。
共产党左派以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为代表。
国民党右派以蒋公总统为代表,
共产党右派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
黄埔军校培养了中国军队中的一个系统,即黄埔系,黄埔系将星如云:
一级上将:何应钦 陈诚
二级上将:刘峙   顾祝同  蒋鼎文
中将加陆军上将:
张治中  钱大均  汤恩伯胡宗南  
黄埔系学生中,担任兵团司令以上将领的有百余人。
黄埔系前6期在中共建国后,担任共军总参谋长者有3人,担任国防部长者有3人,
被授予共军元帅有5人,被授予共军大将有3人。
百年历史教训:
初生牛犊不怕虎,打仗一定要乘年轻时。
年长后不光是体力下降等生理问题,思想成熟后,或老谋深算.或贪生怕死,有头脑者-皆为自身利益考虑,很难有统一的政治观作动力。

1927年,国民党内部分裂,著名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发起组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民革前身,后由谭平山代理。
1929年上海“左联”被取缔。
备注:中共元帅家底
叶剑英:国民党粤军第二师参谋长
聂荣臻:苏联背景,黄埔教官出身
徐向前:黄埔一期生
黄埔军校史: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人也参与其中。会议决定成立黄埔军校,由蒋公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仑为军事顾问。
苏俄政府资助200万元现款作为开办经费,派了一批军事干部担任军事教官,并运送8000支步枪和500万发子弹,学生则是国民党各地代表选送的。
1924年6月16日开学,校址广州黄埔长洲岛。
第一期学生645名,共产党人占十分之一----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周士第.宣侠父等都是黄埔一期生。
1924年10月,蒋公率黄埔师生组成的党军平定广东商团叛乱。
1925年2月,蒋公率黄埔师生3000人组成党军,担任讨伐陈炯明的右路军,连战连胜。
1925年3月12日总理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缜.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占领广州,党军和其他革命军回师广州,仅用一星期收复广州。
1925年10月,国民党政府第二次东征,蒋公任东征军总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党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共产党人分别为2.3.4.5.7.8.9团党代表,共产党人还担任了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党代表(那时候还没有政委)。
最后将陈炯明部歼灭。
黄埔军校从成立到1927年4月,共办了6期,招收学员1.2万人,学员来自20省,其中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浙江.江西最多,另外也有朝鲜.越南.新加坡青年。
3年内毕业了5期共7300人,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由于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军校,各级党部均有共产党人的参加,而且起着主导作用,1924年7月成立的第一届黄埔军校国民党党部5名执行委员中,严凤仪.金佛庄.李之龙是中共党员。
军校各部.处党部,基本上是共产党人主持。
在黄埔军校内部,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逐步激烈,它集中在《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上。
前者以蒋先云.王一飞.周逸群为主要负责人,后者以王柏龄.何衷寒.潘佑强.杨引之为主要负责人。
前者的后台为:周恩来 恢代英 萧楚女
后者的后台为--蒋校长
人物家世考: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898年生,191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1917年10月东渡日本,1920年11月7日赴法,创建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年6月12日,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委任周恩来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后升任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总务科主任及代理执行部部长。
1923年中共广东负责人谭平山兼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
周恩来崛起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指导建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会员一度发展到2000多人,并出版【中国军人】刊物。
此时中共两广区委及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均由周恩来控制。
(注:特别支部下属党员43人,均为日后将领。)
蒋介石,字中正,原名蒋国泰,纯浙人,浙江奉化溪口人,1887年生,奉化龙沣中学学生,1906年4月东渡日本,后因无清政府推荐,改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7年由保定军校选送日本振武军校学习,1910年分配到高田野炮第十三联队实习。
在日本经同乡陈其美的推荐加入同盟会,同时又是陈其美弟子,师徒始终追随孙中山,深得孙中山信任。
党军成立后,蒋系正式崛起。
国民党党军第一军军长蒋公,第一师师长何应钦,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左派),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右派),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36年出版的《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史稿》中指出:
国民革命军之政治训练,是由黄埔军校发源,而后普及于各军,普及全国。
在1924年的国民党有名的左派:
朱培德  谭延贻
在1924年的国民党有名的右派:
孙科(孙文之子) 戴季陶  胡汉民
在1924年的国民党的右派首领是:张静江.陈立夫
在1924年的中山舰事件后,蒋公正式成为右派首领,并且成功将共产党人赶出黄埔军校及第一军。
在国民党内,陈立夫接替了谭平山的组织部长,顾孟馀接替了毛泽东的宣传部长。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军总司令蒋公,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总参谋长李济深(左派)坐镇广州。
总司令秘书蒋先云,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金佛庄,北伐军先锋团团长叶挺。
蒋派中央军的形成主要就是依靠了北伐成功,蒋派是所有浙江人.浙江籍人的靠山,蒋派大山一倒,几乎近数十年,浙江人没有领袖.领军人物的出现。
蒋派定都南京,实际上从大局上看是中国南方派胜出,毛泽东是南方人,却定都北京,使中国北方派胜出,两者一比,各自从利益观点出发,就会算接下来的帐了。
蒋派包括:
何应钦.罗卓英.顾祝同.蒋鼎文.汤恩伯.胡宗南.戴笠.俞济时.蒋伏生.将方震.蒋作宾.钱大均.邵元冲......
蒋派嫡系大多是江东子弟,东吴后人,也有黄埔师生-共同组成了蒋派核心。
蒋公主要助手是在日本军校时的同学何应钦,何公是极少数没有背叛蒋公的外地人之一,乃贵州兴义县泥荡村人,1910年清政府选送留日生,东京振武军校11期,加入同盟会。
1912年在日本宇都宫第59联队实习。
1913年进日本士官学校22期步兵科,
1924年6月任黄埔学校少将总教官,
何公是蒋公在日军校同学,又是同为沪军的同事,关系密切。
主要功绩.战绩:
1926年7月奇袭永定成功,打败孙传芳5省联军系的福建督办周荫人9个师,守卫了空虚的广东。
1927年打到南京,南京保卫战歼灭孙传芳5万余人。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何公任北伐军参谋长,制定作战计划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反蒋联军,助蒋公统一了中国。第一集团军正式成为中央军,蒋系成为正统!

世界四大名校:
美国西点军校
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
中国黄埔军校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