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名:8军, 编制:3个整旅(师) ,4万余人(成立兵团后2万余人).全美械.
代表人物:李弥
抗战中表现优秀的部队,远征军的主力,荣誉一师更是老兵不死。
松山血战五十七日,将日军五十六师团所属一个联队五千多人消灭,完全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解放战争中,第八军因是半美式装备,军部有榴炮营,师部有山炮营,团部有战防炮连,及迫击炮排,每战斗单位都配备火焰放射器,装备火力,远比其它部队为佳。李弥善于养兵练兵,第八军后来发展到一个兵团,战斗力强大。 莱芜战役后,第八军也东征西援,马不停蹄,成了机动的生力军。于是共军便有「打垮七十三,拖死第八军」之口号。但不久,有名的临朐战役,使第八军打出威风。在后面的内战中,第八军在山东和河北基本上是赶着共军跑,直到淮海战役才被打垮。
1949年后逃出国境的少许残部仍能打的缅甸国找不着北,在西南边境多年。
李弥,又名炳仁、文卿,陆军中将。1902年生于云南省盈江县(祖籍腾冲县)。排行弟兄八人中第六。 1924年,在云南驻粤滇军第7师师部当差,任勤务兵,好学上进,勤奋肯干,甚为喜爱,不久提拨为副官。后被保送上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卫生队。
1940年,李弥调任第8军荣誉第1师师长。次年4月率部增援宜昌。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并以山炮直接瞄准,击中日军宜昌机场的油库,烧毁敌机21架。
1942年初,升为第8军副军长兼湖南芷(江)绥(宁)师管区司令。1943年底,他返归第8军,主持该军的干部训练班,李弥在石壁上刻下“还我河山”四字,激励官兵。
1944年5月,第8军奉命从保山开赴龙陵,增援滇西远征军左翼军,担负攻打日均多次加固工事易守难攻的松山高地。第8军军长何绍周指挥部队与日军反复争夺,两月余未能攻下。李弥接替指挥,他把指挥所搬上了前沿阵地,集中火炮,近距离直接瞄准日军坚固工事。最后李弥扣上钢盔,亲自带领特务营冲上松山主峰阵地,血战拿下松山。为此,惠通桥边和昆明的圆通山曾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松山胜后陈诚与美国顾问组组长力荐李弥任军长,率部云南整补训练。
1945年8月调第8军入两广。李弥派人与美军联系,美军也出于拉拢李弥的需要,曾给第8军很多汽油、被服、汽车和通讯器材。李弥到山东后,利用军车等手段走私,赚钱养军,实力不断强大。
1948年李弥所部改编为第13兵团,李弥任13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 13兵团失败,李弥化装潜逃,后任第13编练司令部司令兼重编第8军军长,往闽西、云南征兵。1950年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
1954年,李弥残部多数被迫陆续撤往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