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喜歡的人,第一反應不是欣喜;
而是有點自卑,反而會悄悄遠離。
別人找她幫忙,再難也會答應;
她自己需要幫助,再難也不開口。
就這樣生生活成了一支隊伍,溫柔又懂事。
可據我觀察,她們往往沒有表面上快樂。
還記得我剛寫公眾號的時候,讀者@小姚天天來留言。
那時,她遇到了一個對她體貼入微的男孩;
會關註天氣,提醒她加衣;
會在特別的節日裏,給她一些小驚喜。
但是小姚在面對他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害怕:
害怕對方發現自己不夠好;
害怕對方會後悔現在對自己的付出;
害怕對方拋棄自己。
我意識到,小姚是典型“配得感”較低的女孩。
簡單的說,就是低自我認可,總覺得自己不好。
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別人的喜歡和示好;
在故事開始以前,就給它宣判了悲劇的結局。
就像《甄嬛傳》裏的安陵容:
皇上親近她,她嚇得瑟瑟發抖;
甄嬛幫助她,她卻不肯相信對方的真心;
甚至收到姐妹送給她的東西,也覺得是在諷刺她沒見過世面。
“
超級犀利士低配得感”最可怕的,不是拒人於千裏之外;
而是讓自己卑微到塵埃裏,無法被愛。
很多人會陷入一個誤區:我要足夠好,才能遇到對我好的人。
所以變著法地為自己開脫:
我身材不夠好,模樣不夠美,條件不夠好……
如果100分是滿分,連60分也不敢給自己打。
《夏洛特煩惱》中,馬冬梅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扮演者馬麗卻說:
自己“因為長得不好看”,差點被換掉。
哪怕演技再好,她也不自信。
因為臉上有斑,她不化妝就不敢出門;
因為想穿S碼的衣服,她一個月不吃肉不吃油。
可暴瘦的結果,是她的臉差點垮掉。
一個人強制改變自己的過程,猶如削骨;
越接近完美的形態時,就越是傷痕累累。
後來,她接納了自己的相貌,剪了自己心儀的短發,不再照搬大眾審美。
終於愛情事業雙豐收,成為了獨一無二的馬麗。
人們審視自己,常像是在照鏡子。
把鏡子上的汙損,都算成了自己的缺點。
怎麼看,怎麼覺得不完美。
但事實是,如果你去問問喜歡你的人,就會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好法。
後來,我給讀者小姚的建議是:
讓她和那個男生,每天在紙上寫下對方吸引自己的地方。
一周過去後,男生寫下了小姚的100多個優點:
說話很溫柔,會做飯,寫字好看,不熬夜,愛幹凈,非常有耐心……
全是誇贊。
而小姚寫下的,卻是男生對她的好:
會為她撐傘,在感冒時給她買藥,走路時在她左側,會接她下班……
全是感恩。
她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並非平白無故地被偏愛;
只是她蒙上了眼,而看不見自己身上開著的花。
差點就讓“我不配
必利吉藥局”,囚禁了一種幸福的可能。
我看過一檔“改造素人”的節目《粉雄救兵》。
參與者大多不修邊幅、沒有自信,需要被“改造”。
但其中最讓我感動的;
不是嘉賓給參與者們買了什麼樣的衣服;
也不是教他們如何收拾屋子、化妝、優雅。
而是嘉賓們發自內心地,對參與者的鼓勵和贊美。
當女獄警說,我沒有女人味,非常自卑時;
他們帶著她去參加女性座談,告訴她:你非常有魅力。
當參與者又開始自暴自棄,指責自己不夠好時;
他們會像真正的好朋友一樣,站出來說:
“你不能再說這句話了!”
“變好”這件事,人人想做。
但誰能定義“好”的概念呢?只有你自己。
當有人跟你說,你不夠漂亮、不夠迷人、不配被愛時;
你應該慶幸,你沒有活成取悅別人的樣子。
這世界上條條框框太多,就是為了告訴你不必格格都入。
你不完美嗎?好巧,我也是。
在我們一生中,最難的是不是說服別人,而是跟自己和解。
我媽當初跟我爸在一起,旁人都說她配不上他。
但是我媽從來沒有,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自卑過。
“吸引力法則,不是專為那些完美的人而生。
而是你必須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吸引來的。”
你想得到好的東西,就要堅信,你配得上你想要的。
持久藥推薦今天我希望你們能為自己的獨一無二;
未來當你又開始質疑自己不夠好的時候;
可以回過頭看看這句話,給自己力量:
“哪怕只作為別人生命中的一個過客;
你也不會遇見第二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