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追根溯源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842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二战时美苏亲如“兄弟”,却为何在二战后,立马就敌对

已有 926 次阅读2020-3-25 01:53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二战时美苏亲如“兄弟”,却为何在二战后,立马就敌对
我们常说在核心利益面前,人性是脆弱的,因为利益撕破脸皮的事比比皆是,让人感叹人情冷淡。而将人的社会关系,类比到比人这个个体,还复杂100倍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这一点是真的尤为显著。
二战时,美苏亲如“兄弟”,却为何在二战后,立马就敌对?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快速对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至于美苏这对在二战中的“兄弟国家”,具体是因为什么,而对立起来了,小袁从冷战的起因说起走,好让大家知其所以然。

冷战的号角

说起来很讽刺,吹响美苏对立冷战的号角,不是美国吹的,也不是苏联,而是一个曾经称霸全球的国家英国。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这个演讲虽然名字是“和平”二字,却在内容上充满了攻击和挑衅的意味,他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主观的把曾经的盟友苏联,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强调苏联在欧洲扩张势力,是对非苏联方式社会制度国家的一种威胁,暗示了苏联是继纳粹之后,又一让欧洲陷入动荡的核心源。

高调地向非苏联式社会方式国家呼吁,要抱团跟苏联对抗到底。而面对丘吉尔的指控,斯大林在回应中,指责丘吉尔是挑拨离间,行为如同当年纳粹那般的恶劣。

二战时,美苏亲如“兄弟”,却为何在二战后,立马就敌对?

不过斯大林的声音,没有被当时的资本主义头号大国美国相信。

冷战开始了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发出著名的“八千字电报”,他用“切身体会”向美国国内传达出了强烈的“苏联威胁论”,让美国早日做好跟苏联决裂、对立的准备。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咨文采纳了“苏联威胁论”,强调美国是“自由”,而苏联是“非自由”,而美国愿意为全世界任何一个“非自由”地区的“自由”追求者撑腰。史称杜鲁门主义,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可以说,从这个过程中来看,主动要跟苏联撕破脸皮的,从始至终都是美国。当然责任不完全是美国为首的势力,苏联这边也有咄咄逼人的不对。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领袖一直奉行着“大国姿态”,不停地向外影响它国,采用自己的社会制度。所以东欧地区,在战争结束后,出现了诸多类似苏联社会制度的国家。

虽然苏联一直强调是对方自愿,但不可否认,苏联确实用实际行动,让自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而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不允许的。二战结束后,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衰落,美国一直试图以接班人的身份,荣登世界霸主的地位。

二战时,美苏亲如“兄弟”,却为何在二战后,立马就敌对?

苏联的崛起,以及有意识地扩张自己的影响力,无疑是在挑战美国的“称霸梦”,因而苏联怎么可能讨美国的喜欢。基于以上的原因,冷战也被我们成为美苏争霸。

为什么打冷战

为什么打冷战,因为美苏都有称霸的核心利益。打纳粹之时,美苏建立的是“一定打赢战争”利益关系,而这随着战争的结束烟消云散,所谓的“兄弟情”不复存在。

一切都围绕能不能接替英国称霸世界这个利益点而决策。

战略失误,比实力不足更致命,纳粹这次判断,直接葬送自己

很多人都说国与国之间打仗,就是在拼后勤、打国力,但是事实并不是完全如此,就作战人数这个点来说,仅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就比比皆是。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公元208年,曹操拥兵约80万,南下一统天下,结果遭刘备、孙权,约5万人组成的联军打了片甲不留。

战略失误,比实力不足更致命,纳粹这次判断,直接葬送自己

由此可见“实力不足”,不是成为战争失败者的决定因素。至于什么才是?目前没有公论,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失败,可以清晰的看到战略失误,比实力不足更致命。

纳粹德国仅仅因为这1次对战略决策的判断失败,让其丧失了一统西欧大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并流传至今的机会。

德军放虎归山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以136个师的兵力,配上3000多辆坦克的突击能力,向西欧大陆上的英法联军发起了猛攻。

德国人的进攻非常顺利,他们主力走的路叫阿登山区,在德国人走之前,这里因为森林茂密且道路崎岖,理论上很难让大量军队快速穿越,所以英法联军几乎没有派遣重兵去把守,使那里成为了英法锁住德国的防线中,大大的“窟窿”。

战略失误,比实力不足更致命,纳粹这次判断,直接葬送自己

进而造成了,当德国人穿越这块道路后,几乎在法军不设防的状态下,长驱直入了法国腹地。而法军主力严防死守的马奇诺防线,成为了摆设,以及关住法军自己牢笼。

面对法国的颓势,英国人见状,为了防止自己的士兵被包了饺子,5月27日,40万编制较为完备的英法联军,集中在敦刻尔克,计划在那里登船返回英国。

战略失误,比实力不足更致命,纳粹这次判断,直接葬送自己

对于英国的撤退行为,德国这边几乎是完全可以抓到的,但是德国的高层却在5月24日,下达停止追击的指令,而此时德军最近的坦克离敦刻尔克仅10英里。

德军几乎是以目送的姿态,送走了数十万完整编制的英法比联军,而这些士兵,成为了日后盟军反攻德国的主力,从结果来看,德军在此刻的行为是放虎归山。

德国的判断是错了

德军放走联军的这个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德军试图拉拢英国加入自己的战略判断,从历史结果来说是真的错了,错到了极点。

当时的德国高层,“天真”的认为,自己一统大陆和英国统治海洋,可以相辅相成。那问题来了,国与国之间,谁会愿意,自己身边有个强大的邻居。在中国所在东亚,因为有中国的农耕和北方草原的游牧,2个大的帝国级政权,所以中国和草原打了数千年。

战略失误,比实力不足更致命,纳粹这次判断,直接葬送自己

而英国这边,其实在德国拉拢之前,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海洋霸主,世界霸主,最核心的一个政策,就是“大陆均衡”,不愿意西欧大陆出现一个统一帝国,若有出现,必须立马扼杀,拿破仑时代,英国主导、参与多次反法联盟,就是出于上述“均衡”原理。

综上可知,按照传统,英国是把压住德国,不让其统一西欧,变成了关乎国运的战争。他们相信一旦让德国统一,英国不是被歼灭,也会“世代为奴”,而英国愿“英国永不为奴”,所以整个二战,不管德国“威逼利诱”,英国人就是不投降、不合作。

因为德国相信英国会投降、会合作的战略判断是失败的,德国在进攻苏联之时,英国不是它想着那样“消停”了,反而是抗争越来越强烈,最终当德国深陷苏联之时,德国还要饱受东西遭夹击的无奈。

苏德本来缔结了和平条约,为何德国突然进攻,它的理由很有趣

1939年8月,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后,两国按照条约,德国闪电入侵波兰,苏联也从东边响应,两国迅速将波兰瓜分。此后两国基本上相安无事。然而在1941年6月,德国突然集结数百万大军,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苏德本来缔结了和平条约,为何德国突然进攻,它的理由很有趣

(苏德战争)

那么,明明签订了友好条约,德国却进攻苏联。他进攻苏联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从入侵的原因和宣战理由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德国为什么一定要进攻苏联?

在一战当中,德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两线作战。而两线作战的问题,同样是二战中希特勒所担心的。

早在1940年5月,德国军队就已经完成了对法国的占领,英法联军更是被迫在敦刻尔克进行了一次大撤退。然而在之后的一年中,英国凭借皇家海军和空军的强大,硬生生将德国人阻挡在了英吉利海峡的另一头。德国想要占领英国,还会花上很长的时间。

但是对于德国来说,最紧缺的资源就是时间。因为德国已经看出来,苏联其实一直都有入侵德国的计划,他必须抢在苏联之前。

苏德本来缔结了和平条约,为何德国突然进攻,它的理由很有趣

(苏芬战争)

为什么说苏联一直都有入侵德国的计划呢?

在苏德两国瓜分波兰之后,德国忙着对西欧进行征服,而苏联人也没有闲下来。斯大林先是挑起了苏芬战争,之后又入侵了波罗的海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这一系列的活动,让苏联的“东方防线”体系得以完善,同时也展现出了苏联对德国的警惕。因此,苏联同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实完全是双方一次各怀鬼胎的战略选择。一旦时机成熟,苏德两方谁都有可能派兵入侵。

德国渴望苏联的土地已经很久了。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占领苏联的想法。德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资源和土地相当有限。因此如果德国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土地和原料。在整个欧洲,拥有庞大土地,以及由“下等斯拉夫人”组成的苏联,无疑就是最好的目标。

苏德本来缔结了和平条约,为何德国突然进攻,它的理由很有趣

(斯大林画像)

对于苏联来说,德国一直是西欧最凶恶的敌人。苏联从建国以来就奉行共产主义,而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却是反共的极右组织。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互对立,苏联同德国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哪怕希特勒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厉兵秣马向德国发起进攻,这一战将是无可避免的。

对这场战争,斯大林从二战开始后就一直在做准备。1939年,苏联军队人数只有近百万人,而到了1941年,苏联军队达到了恐怖的400万。不过,由于斯大林30年代进行了大清洗运动,苏联无数高级军官或被清洗,或被流放。这也导致了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相当吃力。

苏联的种种行动和变化,其实都被希特勒看在眼里。随着西方的战事推进不力,希特勒越发担心苏联的问题。在他看来,苏联正处在一个军事变革期。如果放任苏联发展,那么不仅苏联军队人数会进一步膨胀,苏联的指挥系统也不不断强大。一旦苏联成长起来,主动发起了进攻,那么德国将会陷入极度被动的局面中。

因此,希特勒不顾一切地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苏德本来缔结了和平条约,为何德国突然进攻,它的理由很有趣

(布尔什维克军团)

二、德国到底以什么理由向苏联宣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了数百万大军向苏联发起了进攻。但比较搞笑的是,就在德国军队摧枯拉朽推行的时候,希特勒才不紧不慢地发表了一次全国讲话。这份讲话内容是说,自从苏芬战争结束后,苏联这一年多以来,都在其西部的边境地区进行扩张。在苏德两国的边境上,苏联已经囤积了百万军队。

并且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军团气势汹汹,时常在苏德两国边境上耀武扬威,挑起争端。这严重危害了德意志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尤其是6月17-18日,苏军已经作出了几次越界行为。为了捍卫德意志人民主权不受侵犯,德国陆军将会对苏联发起“自卫反击”。

希特勒的这一套说辞,也算是让苏联找不到话说。因为斯大林在苏德边境屯兵这一点,确实是事实。当然了,就算希特勒不说理由,他要打,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大家也不会觉得奇怪。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二战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80多年了,人们在回顾这场战争时,往往把德意日三国首脑作为发起二战的元凶,而把朱可夫曼施坦因等二战名将进行成败比较,却将战争的最终决策者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置于在了幕后。

事实上,从一定程度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既是三巨头与三元凶斗智斗勇的大决战,也是正义与非正义两条阵线在战场上的正面交锋,是二战将美英与苏联抛弃意识形态分歧走到一起,也是二战将三个大国首脑齐聚在雅尔塔。正因为三人的重要性,1945年3月18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电报中指出,二战是美英苏三国首脑的“巨人之战”。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罗斯福,二战成就他连任美国历史上四任总统,也是他让美军走向世界称霸全球

在历史上,罗斯福是唯一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1933年,当第三帝国刚刚起步之时,罗斯福首获总统宝座,此时的美国正是千疮百孔经济萧条,经济大衰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美国上空,人们渴望经济复苏和迅速崛起。而此时的罗斯福却敏锐地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通过与日本西欧等发展军火贸易,在世界各地战火弥漫的战场不断捞起第一桶金。

由于德国发起二战前,罗斯福将目光放在控制拉美等国家的矿产资源上,在国内又制定了中立法,客观上制约了罗斯福向外派兵的可能性。但当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不断获得新的领地并对传统西方列强霸权提出挑战时,罗斯福骨子里却不甘于受制于中立法案的制约,在行动上已经开始向外展现强硬姿态。一方面,美国通过对日本进行贸易来往,以控制日本对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利益的侵犯,另一方面,罗斯福又与英法保持着持续的若即若离关系,并时刻关注着欧洲战局的发展。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因此,当德国闪击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更是加大了对轴心国的制裁力度,在国内不断发展的工业水平促使军工产品质量迅速提升,海陆空三军武器装备一跃成为世界领先。在世界,由于日本发起珍珠港偷袭促使罗斯福迅速解除中立国的束缚,1941年12月,美国名正言顺地通过了出兵法案,正式加入同盟国行列,美国在出兵出枪的同时,还通过租借法案从同盟国手中获得高额利益。

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的入列加速了二战的进度,也使美国从此称霸全球,是罗斯福奠定了美军充当世界警察的基础,也是罗斯福将美军名正言顺的派到了世界各地,一直到今。也正如此,他才连续四届获得美国总统,他是第一,没有第二。

斯大林,二战使他饱受争议也使他荣获最高统帅荣誉,将一个农业大国带向冷战强国

作为苏联十月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列宁的接班人斯大林,他在二战中的表现一直广为争议。首先是斯大林在德国闪击苏联前的消极防御思想广受诟病。由于斯大林对苏德友好条约抱有幻想,致使德军入侵前,苏军从上到下并没做好战斗准备,苏军西部边境军区以及基辅战役损伤巨大,可以说,这一系列战役的失利与他的指挥和布阵存在着非常大的关系。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在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双方统帅部直接指挥部队,造成前线将领不能根据战场实际指挥战斗,这是战争初期造成战场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德军来说,由于元首的过分干涉,使进攻莫斯科战役时间延后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对苏军来说,过分强调进攻忽视防御的后果给苏军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其次,没有二战,斯大林的最高统帅地位就不会这么稳固。他在战前进行的一系列针对红军将领的运动整顿,不仅造成二战时苏军缺兵少将,还客观上使苏军将领人人自危,在战场上因步自封。由于他实行了双重领导制度,致使德国入侵后,苏军边境军需仓库打不开,前线士兵赤手空拳打击德军。又由于他执行战时绝不后退政策,使无数士兵死于自己人的枪下。

但是,没有斯大林的坚持和沉着冷静,也就没有苏联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当德军进攻莫斯科时,斯大林特别渴望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虽然德军的炮火已经够得上克里姆林宫的楼顶,但斯大林面不改色继续阅兵并发表演讲,是他的领帅作用和坚强意志鼓舞了苏军士气,从这点看,斯大林作为苏军统帅当之无愧。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另一方面,苏德战争中,苏联军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没有苏军在东线的殊死抵抗和牵制70%以上的德军主力,就没有盟军成功登陆欧洲的可能,这也是苏军一直认为盟军登陆对二战作用不大的原因。

因此,虽然二战造成了苏联的巨大损失,却也凝聚了民心军心,把一个农业大国锻造成了一个工业强国,最后还成为战后的两大军事强国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二战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苏联,也将斯大林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丘吉尔.二战最大受益者也是三人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二战使他成也吉尔败也吉尔

如果把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三人放在一块比较,二战对于他们仨来说,受益最大的当数丘吉尔了,原因是其它二人在二战爆发时已经在位,只有他是在战火爆发时临危受命,也是没有参加选举就直接当上首相的唯一人选。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有人说,没有二战就没有丘吉尔战时领袖的荣耀,更不可能让他的才能得到施展的空间。纵观整个二战,英国扮演着一个英雄的失败者角色,每场战斗都有参与却都打得灰头垢面,每次行动都有英军的身影,却在最终落得个让人笑话的后果。

虽然二战爆发时,英国人并不想打仗,这也怪不得丘吉尔,他是个主战派也是强硬派,主要是前任张伯伦打下的绥靖政策底子,但丘吉尔却用个人的不屈不挠填补了这个不足。应该说,美英苏三国首脑中,唯有丘吉尔的印象给人们最深,原因就是他喜欢被人发现。

首先,丘吉尔旗帜鲜明与轴心国作战。还在没当首相之前,丘吉尔就因为反对张伯伦的消极妥协政策而闻名内外,当上首相后也是迅速发出抗战到底的决心,尤其是他擅长演讲的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他创造的V字手势也是盟军胜利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

其次,丘吉尔甘愿当绿叶不争高低。凭心而论,丘吉尔也有他自己的苦衷,英军在战场上打得稀里糊涂,后院里妥协派时有发难,但他却能四处逢源左右协调。在国内,他将一切为了战争放在首位,直到战后结束了,别人抢了他的首相位置,他还在为如何收拾战后乱摊子忙乎。在国际上,他几次亲自充当说客到莫斯科见斯大林,到美国见罗斯福,一面耐心解释盟军为什么不能开辟第二战场的事,一方面又通过租借法案为英国讨来军火装备。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再次,丘吉尔聪明反被聪明误,想投机取巧却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虽然名义上支持苏联,实际上,从张伯伦开始,英国就想苏德打起来,好让德国祸水东移,包括德国与英国本土打得不可开交时,英国仍然在为非洲殖民地的事操心。但从整个战事开始,英军都在扮演着一个配角,除了蒙哥马利在北非打赢隆美尔可圈可点外,英军基本都在围绕着英伦三岛防空的问题上打得不可开交。

虽然丘吉尔左冲右突名利双收,但他在英国民众面前却没留下本钱,以至最终英国在战后收获胜利果实时,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还欠下美国一屁股债,他个人也落得让人抢走了首相之位。

从上面三点分析看出,是二战将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召集到一起,也是二战使他们成为历史名人。而丘吉尔之所以说他们仨是二战巨人,就是间接地告诉人们,战争不仅需要无数将士冲锋陷阵,还需要象他们那样能谋善断的统帅。因此,当我们在想起那些战场上立下战功的将帅时,也不能忘了那些在幕后布局下棋的人。

二战时期日本有多疯狂,不仅发动了侵华战争,还单挑东南亚各国

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岛国, 它西靠东海,黄海,又与中国,朝鲜,韩国等相望。别看它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但在,1868年,日本出现一位雄才大略的明治天皇,他是日本第122代天皇,正是在他执政时期,让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比之前突飞猛进。同时也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也是在他手上慢慢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道路。

直到1926年日本开始慢慢施舍霸世界道路。这一年太正天皇驾崩,他的儿子裕仁继位,也就是后来臭名远昭的昭和天皇。也正是这位天皇执政时期发动了侵华战争。不仅如此,它的目标是整个的亚洲,同时还单挑东南亚各国,简直是疯狂的不行了。

二战时期日本有多疯狂,不仅发动了侵华战争,还单挑东南亚各国

其实日本与中国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互相发生了摩擦。如果那个时代肯定不是唐朝的对手,包括后来的宋,元,明,都有交战,尤其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三次攻打日本,但是都是由于天气,海啸,台风等问题,最后以失败告终。等到了清朝后期,国家软弱,这时日本有经历明治维新改革。让他们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清朝,就像是一位老人眼睛瞎了,耳朵聋了,根本不知道世界在变。所以日本的经济实力超过了清王朝。

在甲午战争后,清朝一直处于挨打赔偿的时期。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日辽南条约》赔钱割土地。最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为了求和,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从这以后,日本已经开始慢慢的,有规划的开始为侵华做准备。最终在1931年制造了918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建立了满洲国,但日本的野心不仅如此。

二战时期日本有多疯狂,不仅发动了侵华战争,还单挑东南亚各国

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此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斗打响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战役。虽然在这些战斗中,我方付出惨烈代价,但日寇同样付出了巨大牺牲。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日寇自从1937年发动全面战争以来,国军根本挡不住他们的炮火。但是在1939年9月的长沙会战中,成功抵挡了日寇的铁骑。此战也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但是,接下来日本更为疯狂。在1941年12月偷袭美国珍珠港,从此日美战争爆发。日本不仅惹怒了美国这个超级强国,同时还单挑东南亚各国。

二战时期日本有多疯狂,不仅发动了侵华战争,还单挑东南亚各国

12月7日,东条英机任命寺内寿一为入侵东南亚总指挥,同林40万日军,兵分数路进攻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缅甸,新加坡等国,野心够大,同时也很疯狂。要知道这些国家,各国都有自己的军队,同时,还是英美两国的殖民地,也有英美驻军。但是日军却把他们都给揍趴下了,美军名将麦克阿瑟在马来西亚被日军揍得够呛,连夜逃亡澳大利亚。英军同样被赶到印度去了,丢下大便的殖民地。看到没有,二战时期的日本是多么的疯狂。

说实话,日本也有疯狂的资本,在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可以说是亚洲最强的兵种,包括海军他们拥有航母。如果不是资源有限,战线拉的太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咱们的抗战,就不只打八年了。这并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不断在中国各地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争。而且抽走的都是精锐师团。

所以,中国抗战的胜利,除了自身奋勇杀敌外,还得感谢美国与苏联的援助。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都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日寇。

二战时有13万英军驻守的新加坡,是怎么被3万日军给俘虏的?

二战进行到1941年时,日本的自然资源已经供不起日军在战场上的消耗了,日本想要继续战争只能以战养战,并且尽快找到另一片自然资源。此时的东南亚进入了日军眼中,而当时的马来亚还是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狂妄的日军便开始了消灭英军,占领新加坡的行动。

日军司令官山下奉文率3万余士兵,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驱逐舰25艘,开始了对马来半岛的进攻。日军为了一举取得胜利,战前准备相当充分。而英军则是相反,由于英国在欧洲战场上还在艰苦对抗德军,而地球另一边的马来半岛自然顾及不到了,这些驻守的英军不仅缺少飞机坦克等重武器,还没什么实战经验。

二战时有13万英军驻守的新加坡,是怎么被3万日军给俘虏的?

12月8日,日军迅速展开对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航空基地的袭击,此战英国空军全军覆没,冒险出航的英国海军主力也全部折损,失去了海空军的驻守英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境地。

当时日军的兵力数量上还是远少于英军的,但日军一个个都是战场上嗜血怪兽。战争初期的英军还轻视日军,认为他们只能虐虐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殊不知他们自己也在日军的枪炮下一败涂地,士气降到了冰点。英军只能从马来半岛退守到新加坡,但新加坡的防守主要是面对海上,无法有效反击从后背进攻的日军,新加坡也陷入了困境之中。

1942年2月,日军开始对新加坡开始最后攻击,大炮和飞机队新加坡的英军阵地、机场等设施进行了轰炸,而英军未能打出有效反击,损失惨重。随后日军声东击西,进行突击登陆战,还击溃了疲惫不堪的英军澳大利亚军团(后被澳大利亚报复,日军死伤惨重),日军迅速占领新加坡的各个战略要地,将主城区围困了起来。

二战时有13万英军驻守的新加坡,是怎么被3万日军给俘虏的?

新加坡上最后的英军部队陷入了绝境,援军基本上可以放弃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早已丢失,此时的英军主帅白思华不敢再继续作战,便向日军无条件投降了,13万英军成了3万日军的俘虏。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悲痛的说道: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

日军在英军投降之后,还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受降仪式:

让数万名英军战俘站在道路的两边迎接高奏凯歌的日军进城。后来,除了3名印度籍战俘参加日本炮制的傀儡“印度国民军”外,其他英军战俘都受到惨无人道的虐待。

导语: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二战时期各国,军队战斗力最强的自然就是德国军队和日本军队了。其他欧美国家军队战斗力仅次于德国和日本。但日本在其中又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日军战斗力强大并不是因为他们武器装备好。而是因为日军的训练残酷和其变态的战斗意志。二战前中期的时候,当时日本兵员还没有匮乏,所以日军对于参战士兵的训练要求是很苛刻的。主要有两点:
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

1.平均每人至少要接受为期10个月的训练。前5个月为基础性训练科目,一般为队列、拼刺、打靶及拉练。2个月为常规兵种的密切配合训练,比如小队、中队、联队之间的协调作战。后3个月是强化训练,在野战环境下进行射击训练、游泳训练、刺杀训练等,还有高强度的急行军。可以说日军的训练那可真是风雨无阻。

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

2.除此之外日军除了在军事技能方面突出训练之外,日军还非常重视士兵的精神意志训练。二战时期整个军队中都被灌输着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讲的就是奉献和牺牲。这就导致士兵们非常狂热,且悍不畏死。除了精神意志之外,日本对于训练士兵的生理意志也非常的变态。基本上一年四季日本兵都必须洗冷水澡。经常让士兵在冰冷的水里冻着,待到士兵快不行了才准许上来。民国时期中国革命领袖蒋介石在日本军校学习的时候就经历过洗冷水澡的事情。

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早期的确痛打美军和英军,就在海军发动珍珠港事变的第二天,陆军便在东南亚突袭英军和美军,在中南半岛的战役中,日本集结了第25军的第5师团、近卫师团、第18师团以及支援部队共11万对驻守的英国守军发动进攻,指挥官就是山下奉文,也正是因为马来战役,山下奉文一战成名,被人们称为“马来之虎”,从1941年12月8日开始到1942年2月1日近3个月的时间里本用“闪电战”突击马来半我岛并且取地得小了压倒性的胜利。

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

而在同一时间里,日本也开始向菲律宾群岛的美军进攻,并且此次日本是陆海联合攻击,而驻守菲律宾群岛的是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菲联军,共计13万多人,其中美军约占3.1万,从1941年12月8号到1942年5月7号将近6个月的时间里,驻守在菲律宾群岛的美军。

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

对于日本的进攻美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不过最后麦克阿瑟还是被日本人赶下了海,而美菲联军约7.8万人投降,其中9700多人是美国人。而之后就是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这些被俘获的美菲联军被赶到120公里外的战俘营,由于是双脚走路,所以折腾很长时间,而就在这段时间里,美军不仅不能保障战俘的人身安全,还肆意的枪杀俘虏,其中有1.5万多人被干掉。

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

在1942年的作战行动中可谓是顺风顺水,日本在西太平洋方向痛打美菲联军,在印度洋方向更是击败了英国的远东舰队和前来支援的“Z舰队”,威尔士亲王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让英国痛心不已,要不是在欧战要和德国人干架,以英国人的脾气肯定会找日本复仇。而自从中途岛海战失败后,日军和美军争夺所罗门群岛,进行了陆海空各个方向的战斗,而日本的战斗力之强悍着实让美军感到震撼和愤怒,因为这帮日本鬼子根本不遵守国际公约,屠杀俘虏、宁愿自杀也不做俘虏、专打医务兵等等,哪怕到了后期也更加疯狂,在冲绳岛战役中尤为明显。

二战中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日本精锐为何打得美军怀疑人生?

总结:这样一群凶残、顽强的日军公狼,在战术、战略上,并不是很优秀,甚至是有些落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所形成的恐惧感:为了心中的武士道,他们义无反顾地集体自杀;为了取胜,他们也可以不顾长官生死,一直往前冲;面对地敌军的俘虏,他们可以毫无人性地玩弄;为了更好地作战,他们可以事无大小地做笔记,记录下一切.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