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丐帮”印象
小时候乞丐特别多,吃上一顿饭,总要来三五个。他们都穿得破破烂烂,不是挎着长竹篮就是挂着个大布兜子,手里捧着碗,站在门口,常说的一句话是:“打发打发吧!”那声音不大,带着乞求。那年代日子紧,自己尚且吃不饱,打发乞丐,大多只盛上半碗稀粥。乞丐也比较灵活,连红薯、玉米穗儿都要。
时间长了,有人趁吃饭跟那些人交谈,问出的答案大同小异:上头的,涨大水了,家里遭了灾。倒是小学生们好奇,动了坏心思,编了首歌谣:
“要饭吃,不打发,给他个驴毬吹喇叭。”
那些乞丐,上蔡、鄢陵、扶沟过来的都有,淮河两岸的老乡也不少。那些地方灾害频繁,粮食收成很少。每年收完秋,种上麦,人们四散逃荒,到第二年麦收前回家。外出讨饭,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吃饭纯粹靠施舍,饥的多,饱的少。如果幸运,一家人能住上生产队的牛棚草屋,或者是土地庙。如果没有住处,就用玉米高粱秸杆搭个窝棚。如果白天讨不来馍馍、生红薯之类,晚上肯定要饿肚子。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蒸馍过油,这时候乞丐就挨家挨户收馍馍。半天下来,差不多收上一筐子馍馍。他们就靠这些馍馍过年。春节,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七,农村人是不打发乞丐的。
在乞丐里面,能拉会唱,有点艺术手段,就算是佼佼者了。这些人或者拉胡琴,或者打快板,讨饭比他们的同行要容易得多。
在乞丐里,也有过奇迹。那年村里来了一家乞丐,住在一个小小的土庵里。吃饭时候他们一样乞讨,晌里那汉子扛上扒子下地遛红薯(从收获过的红薯地里扒剩下的红薯)。那人遛红薯很是得法,半天,总要背上一大箩筐红薯回来。那家的女人,把遛回来的红薯切成干晾晒。和别的乞丐不同,这家人晚上总要生火,煮些红薯。他们在村里呆了一冬一春,第二年快麦稍黄时,那汉子卖了红薯干,进城买来一架拉车下盘,又找木匠打好车厢,拉上老婆娃子和行李回老家去了。
乞丐讨饭,也有落地生根不回家的。有个年过四十光棍汉,有两间土坯房子,为人也良善。有一天来个乞丐女人,吃了饭竟然不走了,要留下来和他一起过日子。后来,这夫妻俩又收留了一个乞丐儿子,抱养一个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不用说,那女人和儿子,都有自己心酸的过去。
这些年,乡下的乞丐没有了,倒是城里乞丐多了起来。天桥上,街道边,乞丐们或是展示着自己残缺的肢体,或是面前放个钵啊盆啊,看见行人过来就一个劲儿地磕头,更有放个残疾儿童,身边摆个小铁桶。这些乞丐,真真假假,叫人捉摸不透。有一次,我递过去一包快食面,遭到了一个乞丐老头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