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瘟疫这类词,最早出现在殷墟甲骨文上,当时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此外在《尚书》、《山海经》和《左传》中也有“疠”的出现。传统史籍中通常将瘟疫称为“疫”“痢”“瘴疫”或“瘴疠”。
现行对瘟疫的一般解释为“容易引起广泛流行的烈性传染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对瘟疫的权威解释是“具有温热病性质的急性传染病”“属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在《周礼》《礼记》也都有“以索室殴疫,大丧”“民必疾疫,又随以丧”等记载。 并且,先秦时期的古人对“疫病”的发病规律已经有了朴素的认识,《周礼·天官·疾医》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脔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漱上气疾。” 到了秦代,“疫病”更为可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而汉朝,在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后汉书·志第十七·五行》记载大瘟疫14次,其中记载发生确切时间的有9次:“光武建武十三年,扬徐部大疾疫”,又有“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又如“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等,基本都发生在冬季。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均死于传染病。唐代史料中有关瘟疫的记载始于贞观十年(636年),终于大顺二年(891年),255年中共爆发21次瘟疫。瘟疫时而与自然灾害并行,如《旧唐书37·五行志》记载了永淳元年六月的一场瘟疫:“关中初雨,麦田涝损,……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籍于路。” 两宋时期,瘟疫发生比较频繁,北宋的168年里,至少有59年发生过疫灾,南宋的152年里,仅都城临安一地就爆发了15次大瘟疫。《宋史62·五行志》有:“江南频年多疾疫。” 明朝从朱元璋称帝至崇祯殉难的277年里,共爆发大规模瘟疫75次,甚至还有一年爆发多次瘟疫的惨状。 清朝从入关至鸦片战争爆发的196年里,有78年爆发了大规模瘟疫。而光绪二十一年后,爆发了京师直隶大疫、1902年黑龙江瑷珲霍乱流行、1910年东北鼠疫三场大瘟疫。由此可见,瘟疫始终伴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其最大的影响就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剥夺,对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巨大削减,即死亡人数的集中爆发。而这,也是区分瘟情大小的最直接标志。 最早记载我国瘟疫最恐怖暴烈、死亡人数巨大的,可以追溯到公元468年。当时,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发生疫病,死亡人数达14至15万人。历史上,中国各地瘟疫不断,每次瘟疫都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任何时代,瘟疫的流行都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影响。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无论病魔是多么的险恶和猖獗,每次正邪之战的最后总是人类躲过毁灭性的灾难,那么,从古至今,中国是用哪些方法实现预防和治疗瘟疫的呢? 根据甲骨文和出土文物来看,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养成了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传播。中国古代的防疫思想是很丰富的,除了大搞卫生预防疫病以外,先秦的人们还在努力思考:疫病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传播的? 虽然当时没有细菌、病毒等生物学概念,但人们已经察觉到,疫病的发生与季节、环境有一定关系。疫情一般是在大旱灾、水灾、虫灾之后发生,或在季节失调时发生,或在战争之后发生。 《周礼·天官·疾医》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晋书·食货志》记载:至于永嘉……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白骨蔽野。 《宋史·五行志》记载:建炎元年,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已经出现了对麻风病隔离院的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意思是,甲正在接受城旦(筑城)的刑罚,服刑还没有结束,现在得了麻风病,该如何处置?应当把他转移到疠所再处理。这里的“疠所”就是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场所。 到了明代,防疫史上值得记述的一笔,就是人痘接种术的推广。人痘接种术预防的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根据相关典籍记载,中国医学家早在宋真宗(968年-1022年)时代就发明 了人痘接种术,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但是人痘接种法应用的初期,种痘术还不够成熟,医生对这种预防法的掌握也不够熟练,种痘失败率较高,甚至种痘不成,反而危及健康人的生命。明代郭钰辑《金陵琐事剩录》就有相关记录:陈评事生一子,颇钟爱……其受用过分,未几,种痘夭。 明末清初,人痘接种术已经有所改进,成功率提高,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推行。清代俞茂鲲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提到: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近来种花一道,无论乡村城市,多处盛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刻感悟到几千年来古人与瘟疫的抗争中,所展现出的方法和智慧,这也是炎黄子孙得以延续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时间来到了中国的近、现代,瘟疫一刻也没有远离我们……
依靠群众 发动群众也是我党抗疫的法宝
当然,新中国的抗疫成就远远不止这一件。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新中国成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布局,并把消灭传染病当成重大战役。党和政府放手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消灭传染病运动。
——先后消灭了天花、消除了致盲性沙眼、丝虫病和新生儿破伤风; ——曾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已极其少见; ——已经保持19年没有脊灰; ——提前实现了WHO提出的乙肝阶段性控制目标; ——大多数地区的血吸虫病被消除或者传播控制; ——疟疾实现了全国无本地感染病例; ——已13年没有了白喉;——麻疹、流脑、乙脑、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甲肝、痢疾、伤寒发病降到了70年来最低水平; ——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