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kx618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8193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诗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已有 2048 次阅读2020-3-4 23:34 分享到微信

诗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1  诗歌的概念

赵缺云: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合乐的称为,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2  诗歌的分类

诗歌有不同的分类法。按形象的特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的特点可以分为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和散文诗;按创作的时间可分为古诗和新诗;按题材可分为政治诗、讽刺诗和童话诗等。一般是按形象和语言的特点分类。

抒情诗。抒情诗主要不是描写生活事件的过程,没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摄取生活片断,构成画面,用以抒发感情。抒情诗有时也叙事、写景,但叙事、写景也是为了抒情。抒情诗包括颂诗、悲愤诗、爱情诗、田园诗、讽刺诗、挽歌和哀歌等。

叙事诗。叙事诗主要是叙事,而不是抒情。它将人物形象放在突出的地位上,有完整的情节。在细节描写上没有小说那样详细,只高度集中地描写事件的最富有特点的方面。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席勒的《手套》(Der Handschuh)。

 

3  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3.1 追求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相融会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可以使人们产生想象或联想,有亲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受到撼动。追求意境是诗歌的最基本的特征。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约作于他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但面对政治革新的失败,他绝不屈服。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的篇幅去描写其背景。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 “灭”字,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另外,“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虽然没写一个雪字,而雪之大,天之寒,可想而知。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居然有一披蓑戴笠的渔翁孤舟独钓。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鱼恐怕也不会上钩。这点渔翁是知道的。只是“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那位钓翁竟然不畏严寒,忘乎所以,专心垂钓。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作者的洁身自好的感情与江雪、孤舟、钓翁相交融,形成了渔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画面。

Wandrers Nachtlied2

Joh.W.Goethe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 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

歌德的《游子夜歌(之二)》与柳宗元的《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该诗作于1780年9月7日,歌德游伊尔梅瑙森林,登奇克尔汉山,宿山巅一所猎人住的小屋中。入夜,山色微茫,万籁俱寂,诗人有感而发,便题诗于板壁上。题诗于木屋时,歌德已在魏马公国当了四年的枢密顾问,整天忙于政务和应酬。可以想象,这耗费了他多少时间和精力。这和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是矛盾的。早在1776年第一首“游子夜歌”中,诗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Ach, ich bin des Treibens müde/Was soll all der Schmerz und Lust/Süßer Friede, /Komm, auch komm in meine Brust”这种对内心安宁的渴求,到了这时候就更加迫切了。这第二首“游子夜歌”是诗人暂时摆脱俗务,投身于大自然,得到了他日夜渴望的安宁的见证。

诗人在暮色降临的山上,沉醉于万籁俱静的大自然中,在自然界的安静里,寻得了自己内心的安宁。诗人以群峰之静,树梢之静以及飞鸟之静,来形容大自然之静。未曾使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没有任何奇思异想,状物写景完全白描,以极其简单的三句诗,将山峦、树梢、鸟都包含进去了。无生命的山峦的静,不算静;对动静比较敏感的植物 —— 树梢的静,也不算静;只有动物 —— 鸟的静,才算真正的静。被整个气氛所感染,诗人的内心也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而发出了表现在最后一句中的感叹: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在这里,由写景转为抒情,山峦、树梢、鸟、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散文、小说也讲意境,但没有诗歌那么突出。

 

3.2 讲求韵律

韵,是指押韵;律,是指格律。韵律是诗歌极为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讲求韵律是诗歌的第二大特征。没有韵律就不能称为诗。

诗最能发挥语言的音响效果,极富音乐性。诗歌,诗歌,诗与歌是不分家的。

3.2.1 汉语诗歌的韵律

    中国古典诗词对韵律有严格的要求。

3.2.1.1 汉语诗歌的押韵

汉语的押韵,是指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即一个字的收音相同或相近)相谐相押,分为脚韵,头韵和腹韵。一般押脚韵,头韵、腹韵少见。

押脚韵。汉魏六朝诗,四言和五言一般是偶句的最后一个字相押,即隔句押脚韵。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十五从军征

五言诗开头一句,不押韵的情况较为常见,但也可以入韵,如:

上山采蘼芜,

下山逢故夫。

……

          ——上山采蘼芜

七言诗句句押脚韵,如丕的《燕歌行》:

押头韵。

兄嫂当知之,

……

东方须臾高知之。

押腹韵。

用玉绍缭之,

……

拉杂摧烧之。

唐诗的律诗和绝句,开头一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一般的律诗五言七言,都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都是二四句押韵。

3.2.1.2 汉语诗歌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根据古汉语字的四声而言的,也就是指字音的高度,指字音的平衡与升降,舒徐与疾促的区别。所谓四声,即指古声调“平、上、去、入”。平声比较长,没有升降。仄声比较短,有升有降。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故简称为“平仄”。“颠倒相配,参差变动”,平仄组合形成变化多端的格律。

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各具特色,正如明代《玉钥匙歌诀》中所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又如清康熙时代音韵研究者江永在他的《音学辨微》中所说:“平声长,仄声短,平声空,仄声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汉语的四声极富音乐性,音乐的三要素,汉语四声全包括。诗人利用声调的平仄交替,变动相配,凸显音韵回环起伏的节奏美感。有的还能配合四声摹声状物,使诗的语言更能绘声绘影。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杂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有四个:

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五律的平起、仄起,是以句中第二个字为依据的,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第一个字一般是可平可仄的。但“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其第一字就必须是平声,否则第三字就该用个平声补救。

五律平仄格式也是七律平仄格式的基础。七律的平仄规则是从五律的平仄规则中导出来的,即由五律平仄句式略加变化形成。在五律前面增加两个字,把平起改为仄起,把仄起改为平起。因此,七律和五律一样,也是四个类型:

平平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平平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绝句每首四句,两句一联,分成两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尾联。律诗每首八句,分成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的首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

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要相黏”,即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句型要同属一大类,彼此黏合。也就是说,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定要同前联对句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前后两联黏起来。否则,就会“失黏”。

每联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对”,即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上句平起,下句就仄起;反之,上句仄起,下句就平起。否则,就会“失对”。

3.2.1.3 汉语诗歌的句式和节奏

诗歌的节奏和句式紧密相关四言诗的句式和节拍是二二,即每句二拍,每拍二字。意念词组和节奏词组基本上是统一的。如: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

五言诗的句式和节奏是二三,即二字一拍,三字一拍;或二一二,或二二一。如: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七言诗的句式和节奏是四三,或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3.2.2 德语诗歌的韵律

格律。一首诗可以由一个及以上诗节组成,一个诗节有若干个诗行,一个诗行通常有两个到五、六个音步。音步一般由两个或三个排列不同的轻、重音节组成。一首诗在每一诗行中反复运用若干同样的音步,这便是这首诗的格律。音步是一个诗行中最小的节奏单位。

音步中,重读的音节称为扬音节,标记为“—”,非重读的音节称为抑音节,标记为“∪”。德语诗歌中,最常用的音步是:

(1) 抑扬格       —       Vernunft

(2) 扬抑格             Lager

(3) 扬扬格      — —       Vollmond

(4) 扬抑抑格    —      Wiederkehr

(5) 抑抑扬格      —    Zauberei

一个诗行中,如有三个抑扬格音步(     ),就称为三音步抑扬格;有三个扬抑格音步(  ),就称为三音步扬抑格。诗行中,重要的是扬音节,对一个诗行常称它是几个扬音节的诗行,如三扬音节的,四扬音节的,五扬音节的,等等。一首诗或一行诗所使用的音步可以有变化,不限定一格到底。

押韵。在不同诗行的末尾用同样的音节,就称押韵。用一个音节押的韵(如Tagmag),声调比较硬,称为阳韵;用两个音节押的韵(如endenwenden),声调比较软,称为阴韵;还有用三个音节押韵的(如erreichenerbleichen),但不常用。

从押韵诗行的距离来分,有四种基本韵式:

1)每两行押一韵(aabb,称为邻韵,如:

Nun weiß man erst was Rosenknospe sei,

Jetzt,da die Rosenzeit vorbei

Einspätling noch am Stocke glänzt

Und ganz allein die Blumenwelt ergänzt.

2)一、三行和二、四行各押一韵(abab),称为交替韵,如:

Es schienen so golden die Sterne,

Am Fenster ich einsam stand,

Und hörte aus weiter Ferne,

Ein Posthorn im stillen Land.

3)一、四行和二、三行各押一韵(abba,称为拥抱韵,如:

Sie schaffen in allen Enden.

O frischer Duft,o neuer Klang!

Nun,armes Herze,sei nicht bang!

Nun muss sich alles,alles wenden.

4)二、四行押韵(abcb,称为间隔韵,如:

Und küssen ihn,

So wie ich wollt

An seinen Küssen

Vergehen sollt’!

其余都是这四种的变体。

3.3 注重形式

中国的古典格律诗,既讲押韵,又讲平仄,也讲节奏,还讲对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韵律要求十分严格,用词用字十分讲究。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

陈朝老

纤纤乱草平滩,

冉冉云归远山。

帘卷深空日永,

鸟啼花落春残。

这是一首回文诗,倒读也成诗:

残春落花啼鸟,

永日空深卷帘。

山远归云冉冉,

滩平草乱纤纤。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

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是一首顶真诗。

伊久阻归

        

            

        

漏闻时离

这是一首叠字顶真诗,以“静”字为起字,组成一首七言四句小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赋春中一物

刘禹锡

莺。

解语,多情。

春将半,天欲明。

始逢南陌,复集东城。

林疏时见影,花密但闻声。

营中缘催短笛,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百转如簧烟景晴。

这是一首十分标准的阶梯状诗,我把它变成金字塔更好看:

莺。

解语,多情。

春将半,天欲明。

始逢南陌,复集东城。

林疏时见影,花密但闻声。

营中缘催短笛,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百转如簧烟景晴。

此诗不但外形美,还有音韵美,对仗美,意境美:

从一字至七字,以题“莺”为韵,韵脚是“莺”、“情”、“明”、“城”、“声”、“筝”和“晴”,一韵到底。除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外,句句对仗。

全诗寥寥数语,就将春天里的莺儿活脱脱地描写了出来。“解语”、“多情”,一开场就给人送来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形象,直接以“语”、“情”加于莺之身,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产生了一种亲切的效果。“春将半,天欲明”运用了恰到好处的省略,说的是莺儿最活跃的时候,乃是在仲春、黎明。下面的几句是最能体现莺的特点的:写莺儿们忽儿在城南群嬉,忽儿在城东飞翔,忽儿在疏林中穿梭,忽儿在密花下啼鸣,造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极富诱惑力的动感画面。紧接着又夸张地写出了莺鸣的作用:催笛吹起,为筝定音。最后一句则是,在千门万户杨柳轻垂这样一个春日的宏大布景下,安排了莺儿们的一个千啼百啭、动听如簧的大合唱,使全诗结束在热热闹闹的春意之中。这不仅给人以极大的快感,而且留下无边的遐想和无穷的回味。

德语诗也不例外,如:

Kein fehler im System

Rudolf O.Wiemer

Kein fehler im System

kein fehler imt Sysem

kein fehler itm Sysem

kein fehler tmi Sysem

kein fehler tim Sysem

kein fehler mti Sysem

kein fehler mit Sysem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中的System具有“系统,体系,体制”等义,这里指“政治体制”。作者将“System”中的t放入介词im里,并将其颠来倒去,从而达到了最佳讽刺效果。

Ordnung

Trimm Ulrich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unordn  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ordnung

这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中的“Ordnung”是每个德国人必须遵守的“秩序”。作者将名词小写并把中间一行右边的“Ordnung”中的un(否)前移,便变成了Unordn(un)g,从而达到了多重讽刺效果。

 

franz war

konrad bayer

franz war

war franz

franz.

war.

wahr.

war wahr.

wirr.

wir.

franz, wir!

wir, franz.

ihr.

franz war wirr.

war franz irr

wirrwarr.

背景。该诗是“维也纳小组”的主要成员Konrad Bayer1967年创作,当时流行于维也纳、英国乃至巴西的所谓“具体诗”。

分析。该诗以形式上的离经背道,内容上的玄奥为特点。

统观全诗,除重复出现的单词,全诗由8个单词组成:两个名词(一个专有名词Franz和一个普通名词Wirrwarr)、一个系动词(war)、两个人称代词(wir,ihr)、三个形容词(wahr,irr,wirr)但这些词都是作者精选出来的,其特点是:除franz外,全是谐音:warwahrihrirrwirwirrwir warwir wahrwirrwarr

全诗重复率极高;全诗14行,每行后有标点:句号、问号、惊叹号;全诗小写(包括作者姓名),与正字法不符,也不符合语法规则。

解读。

1)全诗小写,也不符合语法规则,可以理解为:①德国人最讲秩序,现在全乱套了;②摆脱传统桎梏,寻求自由。

2)谐音是解读本诗的金钥匙。

第一行,诗人用肯定的语气提出一个命题:Franz是对的。紧接着第二行,诗人对自己刚刚提出的结论提出质凝:Franz是对的吗?三、四、五分行进行肯定。第六行再次进行肯定。第七行对再次进行的肯定给予否定:错啦!第一节到此结束。

第一节以wirr结束,第二节以wir开始,过渡自然。第二行:Franz和我们!第三行:是的,Franz和我们;第四行:ihrirr的谐音,是指:Franz和我们都错了。第五行:是Franz错了;第六行:是Franz错了?第七行:wirrwarrWir wahr的谐音:我们是对的!

还有比这更绝的,如:

Schtzngrmm

Ernst Jandl

schtzngrmm

schtzngrmm

t-t-t-t

t-t-t-t

grrrmmmmm

t-t-t-t

s-c-h

tzngrmm

tzngrmm

tzngrmm

schtzn

schtzn

t-t-t-t

t-t-t-t

schtzngrmm

schtzngrmm

tssssssssssssssssssss

gttt

grrrrrt

scht

scht

tzngrmm

tzngrmm

t-t-t-t-t-t-t-t-t-t-t

scht

tzngrmm

tzngrmm

t-t-t-t-t-t-t-t-t-t

scht

scht

scht

scht

scht

grrrrrrrrrrrrrrrrrrrr

t-tt

Schtzngrmm》由“Schützengraben”(战壕)变异而来,全诗中没有出现一个元音音节,作者通过语音位移间接建立诗作与现实的联系,仅用schtzngrmmt-t,grmm,scht等辅音及其组合来创造枪林弹雨中身处战壕的场景。

3.4 独特的语言结构

诗由于声韵节奏和篇幅的限制,有些诗句要用特殊的语法结构;语序也与一般的不同;同时,诗人惜墨如金,凡读者一见自明的字句尽可能省去;还有,语句的跳动性很大,不像其他三类的语言具有连贯性。

3.5 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典型化,创造具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但诗歌尤为突出。它要求将丰富的生活内容,用非常凝炼的语言集中表现出来。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军的长征,纵横十一个省,历时一年,有数不清的惊心动魂的战斗场面,有说不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可是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却把它凝炼为八句话,五十六个字。这是其它任何文学体裁都难于办到的。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3.6 强烈的感情色彩

任何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纯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但比较起来,诗歌在抒情方面比其它文体更优越。缺乏激情的诗歌,不论想象多么丰富,语言多么生动,声韵多么和谐,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

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都是诗人在感情燃烧得最猛烈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历史上有些人并非作家、诗人,甚至不通文墨,但在感情极其激动的情况下,也能创作好诗。如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他破釜沉舟,入咸阳,封王侯,定天下,不可一世。最后被困于垓下,四面楚歌,别姬突围,心情之激愤是可以想见的。这时,他慷慨悲歌,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7 新颖独创的想象

文学家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都要借助于想象。但比较起来,诗的想象更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不能人云亦云。诗歌所描写的是一般人没有想到的、没有发现的、或感觉到而未能说出来的新的意境。前人写过的东西也可以写,但一定要有新的东西。

诗的独创新颖的想象,源于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对生活本质的新的理解。

 

4.中外诗歌的异同

4.1 相同点:

1)追求意境。

2)讲求韵律。

4.2 不同点:韵律形式不同,其他表现形式也不同。

1)押韵不同。

汉语的押韵,指的就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即一个字的收音相同或相近)相谐相押。而拼音文字的押韵,是指用相同的音节。

中国古典诗词可以一韵到底,外文诗做不到。

2)格律不同。

汉语音节有声调,拼音文字没有;汉语声调产生平仄,平仄组合形成变化多端的格律;

拼音文字有词重音,汉语没有;拼音文字的轻、重音节形成音步,变化的音步构成格律。

3)中国古典诗词对字数有严格的限制(五、七言),外文诗做不到

4)中国古典诗讲究对仗,外文诗做不到

 

5.诗歌翻译策略

前面我们对诗歌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对中、外诗歌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为翻译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以便有的放矢。

翻译无外乎理解与表达,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具体化、深刻化。

5.1 理解

为了译好诗歌,在理解这一层面应该:

(1) 了解作者:生平、风格、艺术成就等;

(2) “诗言志”,了解创作背景,得诗人之“志”;

(3) 深入诗的意境;

(4) 探寻诗的韵律;

(5) 把握诗的形式。

5.2 表达

为了译好诗歌,在表达这一层面应该:

5.2.1 译诗应当也是诗

有些人把原诗一字一字译了出来,也照例分行写出,偶尔也带一点韵,便说是翻译的诗。这样的翻译,即使很精确地译出来,也只是译字,译文,而决不是译诗。散文不像散文,诗不像诗。要保证译出的是诗,就必须:

5.2.2 使自己成为诗人,使诗人成为自己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诗时,曾说过:“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意思就是说,在译诗的时候,译者必须深入诗人的对象中,使诗人成为自己,使自己成为诗人,然后把在自己胸中沸腾着的情感,用全部的势力与纯真吐出。

另外,为了保证译诗也是诗,针对诗歌的文体特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还必须同时传达诗的意境,保证诗的格律,注重诗的形式。三者缺一不可。

5.2.3 传达原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译诗如传达不出原诗的意境,就好比行尸走肉。

Wandrers Nachtlied2

Joh.W.Goethe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 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

 

游子夜歌(之二)

歌德

临晚千峰寂,

入夜鸟儿栖,

万物俱已息,

何日是归期?

原诗诗人以群峰之静,树梢之静以及飞鸟之静,来形容大自然之静。被整个气氛所感染,诗人的内心也进入了自然之中,感受到了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不由感而叹之: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在这里,由写景转为抒情,情景交融。

译诗由“千峰寂”到“鸟儿栖”,到“万物”“息”,层层递进,表达了大自然的“万籁俱寂”,最后一句“何日是归期?”由原诗的感叹句变为问句,诗人对“内心安宁”的渴望之情跃然纸上,意境全出。

文学创作需要灵感,文学翻译同样需要灵感,译诗更是如此。译者没有灵感是译不好诗的,是传达不出原诗的意境的。只有当译者有了灵感,有了情感,并将其融于诗人之中,融于诗人作品中时,方可偶得。否则,是可望不可求的。

5.2.4 保证译诗的韵律

韵律是诗的血肉,没有韵律就不是诗。


Nun weiß man erst

Joh.W.Goethe 

Nun weiß man erst was Rosenknospe sei,

Jetzt, da die Rosenzeit vorbei

Einspätling noch am Stocke glänzt,

Und ganz allein die Blumenwelt ergänzt. 


迟归的玫瑰

歌德欧凡译

玫瑰开谢何匆匆

转眼枝头失芳踪。

独有迟归红一点

百花赖汝添姿容。

原诗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押,第三句与第四句相押。译诗四句,首句入韵,一韵到底,保证了译诗的韵律。

5.2.4.1调整诗的内容

为了译诗的押韵,不必拘泥于原文,可对原诗的内容适当进行调整,如歌德的《游子夜歌(之二)》,译诗将原诗第六行的内容调到了第二行,在保证整体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5.2.4.2改变韵律形式

由于两种语言及诗歌文体的差异,其韵律各不相同。汉语的押韵,是指押韵母,拼音文字的押韵,是指押音节。押韵形式也各不相同。译诗时,有时为了保证押韵,为了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不但要对原诗内容进行调整,甚至还要改变原诗的韵律形式。如歌德的《游子夜歌(之二)》,原诗八行,译诗只有四行;原诗一与三、二与四、五与八、六与七相押,共四韵,译诗将其译为五绝,且首句入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5.2.5 注重诗的形式

形式是诗的骨骼。在保证诗的意境、韵律的前提下,还要注重诗的形式。

5.2.5.1兼顾原诗的形式

如果原诗形式在译语里能保留,就要兼顾原诗形式,如:

Hyperions Schicksalslied           命运之歌

Friedlich Hölderlin                   荷尔德林

…                                ……

Doch uns ist gegeben,                可是我们的命运

Auf keiner Stätte zu ruhn,              我们受苦的人民

Es schwinden,es fallen                  没有一个地方安顿

Die leidenden Menschen                  盲目地从一个时辰

Blinglings von einer                       到另一个时辰

Stunde zur andern,                          在消失在沉沦

Wie Wasser von Klippe                        好像流水从危岩

Zur Klippe geworfen,                           向着危岩奔腾

Jahrlang ins Ungewisse hinab.                      年年掉进混沌。

    由于语言和文体差异,诗歌除韵律形式不同外,其他表现形式往往也不同,甚至没有,这时我们只好: 

5.2.5.2 改变原诗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内容,因此不必拘泥于原文,可改变原诗形式,发挥译语优势如:

Kein fehler im System       系统冇故障

Rudolf O.Wiemer             鲁道夫·维尔默

Kein fehler im System        系统故障

kein fehler imt Sysem         系统—故障(有字第一笔)

kein fehler itm Sysem         系统有故障(有字第一、二笔)

kein fehler tmi Sysem         系统有故障(有字第一、二、三笔)

kein fehler tim Sysem         系统有故障(有字第一、二、三、四笔)

kein fehler mti Sysem         系统有故障(有字第一、二、三、四、五笔)

kein fehler mit Sysem         系统有故障

第一句的意思是系统无故障,但作者的言外之义是系统有故障。我们可利用汉字的将其由无推向有。

Ordnung                        秩序

Trimm Ulrich                         特里姆·乌尔里希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unordn  g        秩序          失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ordnung            ordnung        秩序          秩序

例中“Ordnung”是每个德国人必须遵守的秩序。作者把中间一行右边的“Ordnung”中的un(否)前移,便变成了Unordnung有序变成了无序。汉语里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但只要将秩序一词中的禾字旁去掉,便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5.2.5.3 放弃原诗形式

Konrad Bayer的《franz war玩的是文字游戏,谐音双关,无法用译语表达,所以只好放弃。

5.2.6 意境、韵律、形式、内容合而为一

译诗的最高标准,是意境、韵律、形式、内容的和谐统一。歌德的《游子夜歌(之二)》,译诗是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的。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往往为了诗的意境、韵律而放弃原诗形式,调整内容。

 

 

 

 

 

推荐书目:

1.《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谭余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歌德诗选》,欧凡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黑塞诗选》欧凡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海涅诗选》欧凡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