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家) ... ... //www.sinovision.net/?58185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哲学与文明研究专栏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及流派与思潮大观 ——中国当代哲学学说分类编年史 ... ... ... ...

已有 962 次阅读2021-1-4 08:11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http://web.qfnu.edu.cn/gaoyide/zh_CN/zzcg/3272/content/1091.htm(拷贝此地址至浏览器搜索栏进行搜索即链接到全文下载地址)

编撰人 高懿德

20201229

《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学说、学派、思潮大观》缘起及体例说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今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是思想解放、思想生产、思想成果走向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的时代,有人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代第一次百家争鸣思想运动时代以来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哲学文化思想运动时代,是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式的思想文化运动时代,是中国成为世界思想革命中心的时代,是中国走向和成为世界哲学思想文化中心的时代。尽管这些说法未必准确,但中国确实自改革开放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诞生了数百种新思想和新学说,只哲学思想领域就有百十种之多。
鉴于中国当代哲学文化思想发展的迅猛之态势,学人们难以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全面的相关学科发展状况和形势,由此不仅影响到自己学术研究创新和发展的质量和进程,也极大地不利于中国哲学文化事业的高质、高量、高效的创新与发展。为此,呼吁各学科建立自己的“中国当代思想创新学说简介汇总库”,以备学人快速掌握各家学说、方便彼此交流之用。
哲学乃所有学科之首,理应率先做出表率。是故本人借主持“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园”群之便宜,汇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哲人创新之学说简介于一册,以供哲学学人总览索引各家学说和方便彼此交流之用。
本书册起名《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及学派与思潮大观》,一是因为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学说、学派和思潮在规模上盛大而壮观,二是意味着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当代诸子百家学说的大体(基本轮廓)之观感。
本书册收入各家学说的最低标准是有重大哲学观念创新并形成自洽理论体系而自成一家,余者不问!
本书册的编写体例,遵循哲学的基本分类框架,总体次序为先哲学学,然后为综合哲学,其后为各哲学基本领域,再后为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信仰、文化、文明各领域哲学,再后为各部门哲学,最后为应用哲学。每一类内部各学说均以形成成时间排序。其中,综合哲学类中的每种哲学,也可在后面的分类中分别介绍作为其各相对独立部分的专科哲学。当然,这里因各综合哲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编者难以详尽涉及,从而只有部分综合哲学创始人及其继承者自动分体简介并提供给编者的予以“立案”,其余者不再过问。
一人汇编,能力有限,定有不少缺陷,更有遗漏之虞,还望不满意者谅解,也望知情者告知修改和补漏,以随时更新达到比较理想之状况。
另,本书册以电子文本免费提供,纯属公益,故一方面非常感谢相关者的奉献,另一方面也请相关者不要另生他想。

最后,提供汇编者的微信联系方式如下,以便大家有情相告。汇编者微信号:dege_tiger

高懿德

20201229日星期二

 

 

基本完成本《大观》书册后,大体产生了如下基本观感,记录如下,供大家阅读时参考。

第一,创新学说繁多,且涉及哲学的大多数领域,可喜可贺!

第二,各家学说基本皆能自圆其说,这也是它们入选的基本依据。

第三,观点各异,相互参差,非合理之说有之,甚至还有“奇说”、“异端”,但大致有据,希望大家要求不要过于苛刻。

第四,创新情形有如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在传统哲学世界观和范式内的创新。主要表现有二:其一,在传统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或本体中心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范式内的创新,新学说仍然属于本体中心主义或道本物末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框架;其二,仍然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人道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范式下的创新,新学说总体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人道主义的学说传统。

中国当代的绝大多数的哲学创新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是完全打破传统哲学世界观和范式的颠覆性创新。其一表现在,颠覆道本物末、本体决定现象的传统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世界观和范式,而建构了形而上下的物本道末主义的物道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范式;其二表现在颠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人道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范式,建构起了物种平等主义的物本物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范式。其三,有些哲学创新否定了传统的道本逻各斯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范式而建构了一种物道平行平等的哲学世界观和范式。

这类哲学创新学说已经构成了当代一定规模的物道主义哲学思潮。

第五,所有哲学创新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思潮:在传统哲学基本思想框架和范式下创新的新形而上学人本人道主义哲学思潮与颠覆传统哲学基本思想框架和范式创制的全新的形而上下学物本物道主义哲学思潮的对立。

这种对立代表着哲学发展的两个可能但彼此不相容的方向和趋势。对此,大家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以上观感,仅供参考,若有异议,毋以为念!

高懿德

20201229日星期二


 

目 录

《中华当代诸子百家哲学学说、学派、思潮大观》缘起及体例说明

汇编者对本《大观》内容总体之观感

第一部 哲学学说大观

·哲学学类(12

一、塑造论哲学简介

二、关系说哲学观简介

三、人学哲学观简介

四、人与世界关系说哲学观简介

五、不可定义说哲学观简介

六、生活形式说哲学观简介

七、思维及其规律说哲学观简介

八、家族相似说哲学观简介

九、纯理论性思辨

十、世界统一性说哲学观简介

十一、界域哲学观简介

十二、哲学形态学简介

·综合哲学类(36

一、当代新道家哲学简介

二、当代毛泽东哲学简介

三、 主体性实践哲学主体性哲学人类性本体论简介

四、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简介

五、当代新儒家哲学简介

六、决定-反决定学说简介

七、场有哲学简介

八、类哲学简介

九、广谱哲学简介

十、形而中论哲学简介

十一、物质辩证发展论简介

十二、太极哲学简介

十三、新墨家哲学简介

十四、物演论哲学简介

十五、函家哲学简介

十六、综合哲学简介

十七、辩证存在主义简介

十八、三元平衡哲学简介

十九、宇宙新论简介

二十、万物一体哲学简介

二一、精质哲学简介

二二、无极哲学简介

二三、物道主义哲学简介

二四、统一信息论简介

二五、统一哲学简介

二六、实现哲学简介

二七、物道理论简介

二八、本质哲学简介

二九、超绝发生学简介

三十、唯人主义简介

三一、全息逻辑学简介

三二、太极进化主义简介

三三、情本论哲学简介

三四、大道哲学简介

三五、序哲学简介

三六、恒系思想简介

·本体哲学论(26

一、一分为三论简介

二、自性论宇宙观简介

三、系统辩证论简介

四、中圆哲学简介

五、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时间观念简介

六、圆点哲学简介

七、信息哲学简介

八、精质论简介

九、辩证存在主义简介

十、三论哲学简介

十一、条件哲学简介

十二、空间哲学性而上学简介

十三、度论哲学简介

十四、物本道末本体论简介

十五、体学的本体认识原理简介

十六、事物论简介

十七、太极三元大统一哲学简介

十八、大三元哲学三点论思维方法简介

十九、太极本体论简介

二十、复体论哲学简介

二一、本质学简介

二二、超辩证法简介

二三、张氏统一场论简介

二四、三维辩证法简介

二五、整体论动态平衡论简介

二六、系统交换理论简介

·认识哲学类(3

一、精神全息(重演)律简介

二、精质认识论简介

三、物象知识转换论简介

·逻辑哲学类(4

一、三一逻辑学简介

二、泛演化逻辑理论简介

三、全逻辑理论简介

四、感觉神经连接路径逻辑学简介

·价值哲学类(3

一、意义哲学简介

二、物种平等主义价值哲学简介

三、统一价值论简介

·方法哲学类(3

一、表现学简介

二、度学简介

三、人类交流体系演化论简介

·伦理哲学类(3

一、精质伦理学简介

二、物种平等主义伦理哲学简介

三、实践论幸福哲学简介

·审美哲学类(8

一、主体性实践美学简介

二、欲、技、道游戏美学简介

三、生活美学简介

四、精质美学(辩证美学)简介

五、物种平等主义审美哲学简介

六、现代意象美学简介

七、别现代美学简介

八、审美主义哲学简介

·自然哲学类(6

一、宇宙全息统一论简介

二、自觉-自能学说简介

三、生成哲学简介

四、物种平等主义自然哲学简介

五、万物命运共同体理论简介

六、万物统一理论简介

拾壹·人生哲学类(7

一、人生最优化原理简介

二、自然-人道学说简介

三、宇宙-精神学说简介

四、返回人自身理论简介

五、现代人生哲学精神青春期理论简介

六、精质人生观简介

七、君子哲学简介

八、全息逻辑人学简介

拾贰·社会哲学类(8

一、社会领域相对分离理论简介

二、社会最优化原理简介

三、契约社会论社会哲学简介

四、社会时空论简介

五、知识存在论简介

六、事理学简介

七、体化社会学简介

八、家学简介

拾叁·历史哲学类(1

一、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简介

拾肆·生活哲学类(3

一、欲望哲学简介

二、宜生哲学简介

三、简行言简介

拾伍·信仰哲学类(3

一、终极-超然学说简介

二、契约信仰哲学简介

三、尊祖敬天信仰论简介

拾陆·文化哲学类(10

一、和合学简介

二、中国文化学简介

三、人文哲学图论简介

四、中国第二个百家争鸣思想运动时代说简介

五、精神辩证法简介

六、超文化论简介

七、别现代主义简介

八、大融众经简介

九、人类新启蒙认识论简介

十、哲学文化隆起带理论简介

拾柒·文明哲学类(5

一、智能哲学智业文明理论简介

二、全球-文明学说简介

三、物种文明哲学简介

四、和谐文明简介

五、全生态文明理论简介

六、新文明理论简介

拾捌·部门哲学类(11

一、教育中心论简介

二、自性论心理哲学简介

三、新天下体系政治哲学简介

四、泛系哲学简介

五、物种平等主义的科技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系列简介

六、政治生态学简介

七、政经哲学简介

八、全人教育哲学简介

九、数理法哲学简介

十、医道医德论简介

十一、数理哲学简介

拾玖·应用哲学类(2

一、全息胚胎学简介

二、苦艺思想简介

第二部 大全哲学大观

·实践唯物主义

一、创始人:肖前、高清海等。1980-1995

二、体系轮廓

·决定-反决定主义

一、创始人:章韶华。1981-2001

二、体系轮廓

·塑造论哲学

一、创始人:张全新。1985-2016

二、体系轮廓

·物道主义哲学

一、创始人:高懿德。2003-2016

二、体系轮廓

第三部 哲学流派大观

·“实践唯物主义

·“塑造论

·“物演论

·“实践-生活美学有人美学

·“三论

·“函家哲学

·“和合学

·“物道主义

第四部 哲学思潮大观

·“主体性思潮

·“实践-生活美学有人美学思潮

·“实践唯物主义思潮

·“和合主义思潮

·“物道主义思潮

 


 

 

 

 

 

第一部 哲学学说大观

此部汇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学人所新创的各种自具体系的哲学理论学说。

壹·哲学学类(12

创建人:张全新。1985—2016
曹敬威编写于2020-12-11

1.“塑造论哲学”是以《中西哲学方法史研究》为基点,历经三十七年时间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包括逻辑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教育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以及社会哲学的庞大哲学理论体系。

2.“塑造论哲学”提出,与西方哲学追问必然性主要从逻辑上看过去不同,中国哲学追问必然性则是重在从伦理上看过去。“塑造论哲学”在梳理东方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时,将人类哲学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人类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本体论(本根论)——认识论(致知论)——实践论(践行论)——塑造论。

3.“塑造论哲学”预言,人类哲学在实践论阶段之后的下一个阶段,将进入塑造论哲学时代,而东哲和西哲最终在该时代实现交汇融合。

4.“塑造论哲学”提出,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形而上,统摄形而下(曹敬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形而上,统摄形而下,规范形而中<四德:真、善、美、益>)。

5.从空间结构的维度上看,塑造论哲学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框架结构模型(主要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中间部分是曹敬威提出的):

形而上的部分(谓之道);

形而中的部分(谓之德);

形而下的部分(谓之器)。

6.从主体内容构成方面看,“塑造论哲学”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1)用逻辑思维的视角把整个西方所有哲学学派的理论体系作了一以贯之的梳理;

2)用伦理道德的视角把整个东方所有哲学学派的理论体系作了一以贯之的梳理;

3)在东方和西方哲学的交汇点上,通过追问,从而打通整个东方和西方哲学的联结,把东方和西方所有哲学学派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全部统摄归纳到“塑造论哲学”的范畴之内,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塑造论哲学”理论体系。

7.“塑造论哲学”详细地论述并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塑造的过程、原理、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并系统地解答了几千年以来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的诸多争议和研究难题(如明确地提出哲学的任务,系统地解答了以往所有哲学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哲学对象难题、哲学方法难题、哲学体系难题,古今中外哲学史上的系列悖论等等)。

8.提出“塑造论哲学”的四德/四根支柱”——真、善、美、益(曹敬威在此基础上提出形而中者,谓之德的概念)。

9.“塑造论哲学”提出塑造单子的概念,并提出塑造单子和谐的原理与理论。

10.“塑造论哲学”提出负熵价值论,以负熵来衡量、判断一个系统的价值。

11.“塑造论哲学”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此来指导一个系统或组织的发展,并为改革开放带来大发展找到理论依据。

二、“关系说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章韶华。1986

首次明确地把哲学的对象界定为关于关系的学说,使哲学从此成了一门对象明确、内容确定的究理之学,并以此同作为究物之学的自然科学、究事之学的社会科学、究人之学的人文科学、究心之学的心理-伦理科学、究神之学的神学-宗教学等知识门类划清了界限。

三、“人学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高清海。1996

90年代中期开始,他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到探索人的奥秘上,进而提出了类哲学哲学观。他认为,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表面上表达的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实质是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哲学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人认识对象的目的与结果,都是为了认识自己,因此,哲学的主体是以人为本。传统哲学观坚持以物为本,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也不符合哲学的本性。整个哲学的历史发展,就是不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入近现代,哲学才真正回归它的主题,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主体和核心。

四、“人与世界关系”说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人民大学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1990年代

199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在反思哲学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哲学观,其典型代表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对于哲学对象的理解。这种哲学观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理解,世界观理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因而哲学不同于科学,它不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大智慧’”

所以,这种哲学观认定哲学乃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五、“不可定义”说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张理海、赵锦荣。1999

这种哲学观认为:哲学的不可定义性自有哲学以来就相生相伴,其原因在于哲学对象的广袤,哲学问题解决的反复及哲学解释的循环等密切相关;其表现就是哲学有无数个定义却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哲学的不可定义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家们对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并不表明哲学没有稳定的本质

六、“生活形式”说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李文阁。2002

2002年前后,李文阁先生提出了一种生活形式生活哲学的哲学观。此种哲学观认为,哲学是人生活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在于保持人的生成意识

他之所以提出如此观点在于他是从哲学和哲学家的关系出发来理解哲学的本质的。从哲学和哲学家的关系这一角度,他指出:哲学是哲学家的生活、生命,是哲学家的生活样式或存在方式……哲学就属于人的象征性的对象化方式,哲学在本质上就是哲学家的对象化活动,就是他们的价值实现方式,就是他们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本身。

七、思维及其规律”说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魏用中。2002

魏用中先生曾在《哲学定义的失误——也谈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一文中提出哲学的定义应是恩格斯明确指出的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他在该文中比较详细地根据恩格斯和列宁等人的相关论述阐明了这种哲学观。

列宁曾明确说过:“哲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关于一般的科学,而一般就是思想。从而哲学史就是关于认识的历史。

魏用中主要从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论述出发进一步认为,哲学不只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实践观、科学观、宗教观、伦理观、道德观等等而所有这些观、这些论,都是思维的概括,都属于人的思维,都集中在思维上,因此,恩格斯仅仅用思维二字便确切地概括出了哲学的全义。

八、家族相似”说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韩东晖。2004

哲学”这个词或概念根本没有边界,没有本质的特征,可以相当任意地扩展,无法用本质主义的方式去界定和把握哲学,因而应当放弃对哲学的一劳永逸的本质规定,而只能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将哲学视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和思想方式。———这就是家族相似性说的哲学观。

九、纯理论性思辨

创始人:高捍东、高艳丰。2008

2008年,高捍东、高艳丰两先生又撰文提出了一种一般哲学观,认为哲学定义也许可以这样来表述:哲学是主动肩担人类或社会道义及责任的哲学家联系新的现实、结合新的认知、根据新的精神取向审视、批判现世人们所认定的各种观念及观念系统,然后摸索提出新观念、建构新观念系统以更新之、借以提升人之精神境界和认知水平的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和这种思辨活动的理论成果。简言之,哲学是观念批判与建构的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

十、“世界统一性说”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11

首次明确地提出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世界的统一性”,并把“世界的统一性”论证为哲学的唯一真正的对象,将哲学界定为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或思想学说体系,认为哲学的所有思想内容就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思想观念体系,而这一体系呈现为有机的思想概念逻辑系统。从此,第一次使哲学找到了自己的而不是其他学问的真正且唯一的对象和内容,第一次使哲学真正地与常识、科学、神学真正区别开来,从而用“世界的统一性”这一对象和内容把近代以后哲学因为没有自己的对象和内容而到处游荡、濒临死亡的境地拯救了出来,并且形成了全新的哲学范式和形态——即物本道末和形而上下学的哲学范式与形态。

十一、“界域哲学观”简介

创始人:张双喜。2011

思维与存在关联的思考(内涵)所展示的具体形态(外延)为对象的探究,构成界域哲学的基本内容。

哲学家以不同的公理、命题、原理、原则的设定,对思维与存在关联所作的阐释,构建了形式各异的哲学小椭圆界域。纵观哲学形态推进的演化,哲学界域是由本体——认识——方法——人本各异的小椭圆的首尾衔接叠加而成的大椭圆

十二、“哲学形态学”简介

创始人:郝立忠。2018

哲学形态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哲学的结构和形式的基本概念。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理论特征、人学立场、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逻辑工具、研究方法、表述方式和社会功能等各种构成要素,来准确描述哲学的形式、结构和特征。哲学形态学则是把哲学形态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旨在探索和描述哲学形态的社会条件、内部构成、产生与演变、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把握哲学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规律,为哲学评价和哲学创新奠定基础。加强哲学形态学研究,从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审视哲学形态的功能、特征以及划分的层次和标准,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对以往的哲学形态概念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哲学形态概念。

2.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新的表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评价的最高标准。

3.提出哲学基本形态概念,并把其作为哲学形态层次划分的最高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明晰哲学形态。

4.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出发,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5.阐释不同哲学形态在世界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


贰·综合哲学类(36

一、当代“新道家哲学”简介

创始人:傅山、严复、陈鼓应等众多人物。20世纪初至今

“新道家”这个概念是从20世纪初提出的,起初人们用它来指代魏晋玄学和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但因为不如后者那样准确明白,所以逐渐被人们抛弃。

当代新道家,是董光壁先生在《当代新道家》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他的文章中,新道家指的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后来,陈鼓应等人把新道家的概念进行拓展,把它定义为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宫哲兵先生进一步扩大了新道家的内涵,他认为凡是认同道,继承道家传统,在新条件下建立新体系并使之得到运用的人,都可称为新道家。还有民间人士认为,凡是愿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对别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现代人,都是新道家。

二、当代“毛泽东哲学”简介

创始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1977——

毛泽东哲学在当代的思想创新主要是实践理念的创新!具体可参见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哲学。现代的习近平哲学思想创新主要有他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三、 “主体性实践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或“人类性本体论”简介

创始人:李泽厚。1979

1979年李泽厚出版的主要哲学著作《康德哲学批判——康德述评》中有一篇附录,即《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论纲》提出要用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人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从早年到暮岁基本哲学思想的主线也是今天哲学中心课题。他所说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也就是涉及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哲学,所以他又称之为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他还认为,真正贯彻实践这一条主线,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历史唯物论。他宣称: “历史唯物论就是实践论。实践论所表述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也即是历史唯物论所表达的以生产力为标志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和改造,它们是一个东西,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说法和理论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李泽厚称自己的哲学为人类学本体论主体性实践哲学”,经过马克思,超越马克思的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

四、“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简介

创始人:肖前、高清海等。1980年代至今

“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流派和思潮,是在反思、批评传统“辩证唯物主义”这一主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流派的基础上诞生和形成的,以高清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出版为形成的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最早始于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体系,则形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前苏联。

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同,实践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物质而是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里,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范畴。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具有基础性和世界观的意义。以此来看待自然,自然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因为作为人类实践对象的自然界,并非开天辟地以来的自然界,而是由人类改造过或有人活动于其中的人化自然界。以此来看待历史,历史是以实践为本质的社会历史,因为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推动历史发展的也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以此来看待认识,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为认识始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伪。由于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实践的主体是人,因而实践唯物主义也就合乎情理地强调主体性原则和人的主体地位。一如辛敬良所说:在旧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没有人自身的地位,人不仅不是主角,而且被排除于哲学体系之外,成为消极的旁观者,这是极不公正的。这种撇开人的实践活动,纯客观地公允’地描绘外部世界,排除一切主观因素,还是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正在这一点上。”

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虽然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但二者有明显不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是物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只把实践看成是认识论的范畴,实践唯物主义则把实践提高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最关注的是客体和客观规律,实践唯物主义最关注的是主体和主体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突出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实践唯物主义强调自然的属人性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里的推广,实践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视意识对实践的依赖作用,实践唯物主义最看重实践对世界的改造意义。这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不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称谓,更主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的不同理解。

“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中形成的两个不同流派,二者同宗而不同派,同源而不同流,同根而不同枝。

五、当代“新儒家哲学”简介

创始人:蒋庆、黄玉顺、涂可国、张祥龙、鞠曦、干春松、陈明、秋风、陈来、吴光、顔炳罡、安靖如等。1980年代至今

新儒家”是指宋明时期的儒家各学派,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

“现代新儒家”是指更普遍地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并一直发展至今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这一学派力图在当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现代新儒家一开始主要在港台,其中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蔡仁厚、刘述先、汤恩佳。

“当代新儒家”主要是指20世纪末至今大陆开始陆续兴起的大陆新儒学,主要有:以蒋庆等为代表的“政治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鞠曦的“君子儒学”、涂可国等人的“社会儒学”、干春松的“制度儒学”、陈明的文化儒学、秋风的宪政儒学、陈来的价值儒学、吴光的民主儒学、颜炳罡的民间儒学。大陆新儒学之风还影响到了美国而有相近风格的安靖如的进步儒学

这些新儒学流派及其思想纷繁复杂,创新内容难以判定,读者可自行按图索骥去了解它们。

六、“决定-反决定学说”简介

创始人:章韶华。1983-1991

一种科学-哲学学说,核心理念是“万物共一”。它否定了单极性、对立论的科学-哲学逻辑,创立了决定-反决定论的关系逻辑,从而为自然科学和哲学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

1.明确把哲学的对象界定为关于关系的学说,使哲学从此成了一门对象明确、内容确定的究理之学,并以此同作为究物之学的自然科学、究事之学的社会科学、究人之学的人文科学、究心之学的心理-伦理科学、究神之学的神学-宗教学等知识门类划清了界限。

2.用自己创立的决定反决定学说架起了沟通哲学、科学、人学、神学的桥梁,从而使人类各大知识门类有机统一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知识体系

3.从理论上摒弃了东方哲学传统如易经思维那种循环论、均衡论的哲学思维方式,使之质跃为自发展、非均衡的哲学思维方式。

4.从理论上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宇宙观统一为决定反决定论的宇宙观。

5.用决定反决定论统一了本体论和辩证论,使之成为源流关系或体用关系,从而克服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二元思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两极思维的思维习惯,使它们成了以精神或法则为本体、以物质或实体为载体、以场或关系为介体的一体性存在。

七、“场有哲学”简介

创始人:唐力权。1991

场有哲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非实体主义哲学,由美国美田大学哲学系教授唐力权(LikKuenTong)提出和倡导。唐力权在《周易与怀特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等著作中,基于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对西方哲学进行了反思,同时又反观中国传统哲学,从中寻找到了可资比较和融通的广阔领域,形成了既有西方哲学智慧,又有中国哲学特色的场有哲学理论。

所谓场有哲学,就是一种以场有为本,以场有为研究对象和以场有的义理为依归的哲学。而场有即是场中之有、依场即有和即场即有的意思。世界万物都是依场而有的,一切有都是场中之有,而场本身也是有。这里所说的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如电磁场),而是一个存在论意义上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的相对相关性和为此相对相关性所依据的根源所在。而事物的相对相关性就是事物的存有本性。

简而言之,场有哲学的基本思想包含了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以场有观念超越实体观念,以载反生命的形上姿态改造被抽象为知识的形而上学,在凸现人与场有终极关系的过程中实现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二、揭示人类根身实存与意义世界开显的必然联系。三、以比较哲学为基础,通过对人性和生命两极的体认,阐述了仁才并举、摒弃有偏文进程的可能性。

场有哲学既非纯粹西方的,也非纯粹中国的,而是中西哲学融会贯通的产物。从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可以说场有哲学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种。场有哲学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场有哲学阐发了哲学的相对相关性原理,主张存有即场有,万物皆依场而有,彻底否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绝对主义实体观和与此相对应的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反映了当代世界哲学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已在我国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八、“类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清海。1996

90年代中期开始,他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到探索人的奥秘上,进而提出了类哲学哲学观。他认为,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表面上表达的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实质是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哲学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人认识对象的目的与结果,都是为了认识自己,因此,哲学的主体是以人为本。传统哲学观坚持以物为本,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也不符合哲学的本性。整个哲学的历史发展,就是不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入近现代,哲学才真正回归它的主题,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主体和核心。

他进一步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本质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性说明,人只能存在于同他人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中,也只能存在于同外部世界即人的对象性存在的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之中。他所说的,不是抽象的同一性,一体性,而是指人能够突破物种和个体的限制,不断把他人及其活动的一切对象转化为自身的不断发展的统一性。只有人具有这种统一性,所以类本质是人的本质特征。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发展历史的理论,他把人的本质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自发性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群体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个体阶段和适应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本性的类体阶段。

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由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转变的历史阶段。群体阶段的缺陷是人身依赖关系,市场经济打破了人身依赖关系,使个人之间建立了平等和彼此独立的关系。当前全球化的实现预示着人类正走向类体为主的时代,也必然是人的主体性张扬的时代。

类哲学的观点,是在依据马克思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上,高清海教授个人的哲学观。

九、“广谱哲学”简介

创始人:张玉祥。1996

简单地说,广谱哲学是关于相对广泛的知识系列一般哲理的广义量化研究。

以解决哲学的普适性与精确性之间的矛盾为首要和核心的问题,继承了传统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保持了传统哲学的客观性内容和高度普适性,又吸取自然科学中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优点,从广义客观性、广义可控性、广义量化建模的角度研究哲学问题,使之更确切、更加精确。

广谱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广谱存在论、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广谱演化论、广谱知识论和广谱价值论等6部分。广谱哲学把哲学原理、系统科学、泛系方法论和现代数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近百个跨学科的新的概念、原理、模型和定理,在传统哲学、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运筹学、人才学、思想学、逻辑学、文艺学等10多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应用。

广谱哲学研究上述的一般哲理采用的是广义量化的方法。广义量也叫结构量,结构量是指诸如二元关系(直积的子集)、多元关系、赋权关系、映射、变换等等抽象关系的结构。这些抽象的关系结构之所以叫做广义量,在于它们可以像普通数量一样进行运算。

由于采用了广义量化方法,广谱哲学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两大矛盾:哲学的普适性与确切性(或精确性)的矛盾,哲学的方法论与程序化的矛盾。

建构思想:

为了能够对传统哲学进行广义量化建模(型),需要一个指导思想或建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辩证结构主义。顾名词义,辩证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辩证改造,即广谱哲学的构建是结构主义的,同时要赋予结构主义以辩证的精神。广谱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因此就要研究现实结构的调控、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例如它的大系统广义偏导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调控方法,它的价值场网的调控模型、人性的子场网理论、成才的轨道跃迁理论等都具有调控、优化的意义。

总之,吸取传统结构主义的合理内核,克服其缺陷,用唯物的、辩证的结构主义观点考察哲学问题,是贯穿广谱哲学研究全过程的一条基本线索。

十、“形而中论”哲学简介

创始人:鞠曦。2000

鞠曦提出:时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自以为是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鞠曦认为时空是人类认识的生成方式,从而以其独创承诺推定法为思想方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创立时空统一论哲学体系,完成了《时空批判——人类哲学及其形而上学基础》一书,其以内时空的自在性,区分了时空的本在、客在与主在,中和贯通了形而下与形而上,形成了以时空为逻辑起点、以时空为哲学基本问题、以内时空的超越性解决时空问题的哲学思想体系。以此为基础,贯通儒学与道学思想原理,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形而中论中国哲学体系。

鞠曦先生精于《易》学,根据孔子的儒学理论,鞠曦先生提出了现代新儒学思想,即内道外儒君子儒学,认为君子儒学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鞠曦先生本儒必通医之训,精通中医与丹道,形而中论哲学为基础,建构了阴阳和中的中医哲学理论体系,以推动中医学的复兴。

通过对哲学史、易学史、儒学史的研究,先生构建了以“两论一法”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即“时空统一论”、“形而中论”和“承诺推定法”。

通过对哲学史的研究,他总结概括出了其特有的哲学方法论——“承诺推定法,即本体论承诺与逻辑推定的统一主体论承诺与形式推定的统一价值论承诺与范畴推定的统一

十一、“物质辩证发展论”简介

创始人:姜云。2000-2002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机械拼接的不满和质疑,姜云认为应当像黑格尔哲学那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严谨的概念逻辑样式的重新建构。为此他提出了如下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框架:

一、物质篇

  (一)事物论

  (二)和谐论

  (三)发展论

二、意识篇

  (一)意识论

  (二)认识论

  (三)真理论

三、社会篇

  (一)社会存在论

  (二)社会意识论

  (三)社会形态论

姜云认为,这个总的逻辑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的逻辑体系是从物质到精神再复归于物质的辩证发展过程。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是一个统一的“物质辩证发展论”学说。

由于姜云先生的早逝,这一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只在2002年出版了“物质篇”中的“(一)事物论”部分,著作名称即叫《事物论》。

十二、“太极哲学”简介

创始人:杨成寅。2003

《太极哲学》是我国当代第一部集中研究太极哲学的学术专著。它从范畴体系、命题体系和有关中国传统哲学史料诸方面,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太极观念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太极和谐辩证法。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中华民族赖以绵延发展数千年的和合精神。它着重从哲学原理的角度叙述和分析了《易经》、老子《道德经》、宋明理学和王夫之哲学等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和合理合理内核;它又参考了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成中英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加以诠释、融化、发挥和系统化,以便有助于建构中国当代新的太极哲学太极美学

十三、“新墨家哲学”简介

创始人:张斌峰、张晓芒等。2004

新墨家是新近出现的一个学术派别,宗旨是,以复兴墨学为职责,以对墨家文本的现代解释为途径,寻求回应现代问题的文化资源。《哲学动态》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墨学如何可能?》可以看作是现代新墨家的宣言书。墨家的反对亲疏血缘、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公正廉洁、强调人力反对天命、强调经济节省反对铺张浪费……等,都对今天的中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张斌峰和张晓芒在这份宣言书中共同声明:目前新儒学的研究正全面展开,新道家的研究亦初见端绪,惟独墨学思想的创发尚少有人问津。而传统学术中,过于偏向儒学、新儒学、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墨学在先秦以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缺乏轴心地位,未能得到封建政治的重视与强化,曾一度中绝。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断裂并不意味其价值的长久失落,墨学在上一世纪末的第一次复兴便是一个明证。那么墨学能否再次复兴而走上显学的地位呢?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新墨家与古典墨家之间并没有本质差别。那么新墨家到底新在哪?墨家学派何以能获得新生?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答案。

十四、“物演论”哲学简介

创始人:王东岳。2005

核心思想:万物一系,递弱代偿。

万物一系:万物同源,一系演化。王东岳的“物演论”哲学以“万物一系”观念把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统一在一起,以物道统摄人道和精神之道,认为“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由此主张人道应当遵循物道,而不是阉割物道。这种哲学观点明显地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天道高于人道的物道主义观念。

递弱代偿论:物演论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说万物的存在度(即衍存时间)代代减弱,只能以属性扩张来代偿。

十五、“函家哲学”简介

创始人:俞明三。2005

核心思想: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

时间、空间是人类感知和述说现实事物的基本形式,各种哲学对时空的认识虽然众说纷纭,但都基于根本的事实:

时间动态无形,数学形式是代数。空间静态有形,数学形式是几何。

事物的空间都以“从现在向将来”的时序变化着,事物的时空关系则是代数几何结合而成的解析函数:Vxyz=f(t)。时间(t)是自变量,空间(Vxyz)是是随时间变化的因变量,

时空关系的本质就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时间函数”。世界、宇宙是无限时空的别称,同样也是时间函数。事的最高抽象是时间,物的最高抽象是空间,事是时间函数的局域,物是时间函数的定格。

一切事物都在从现在向将来随时间变化,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时间函数。“函”表达的是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表达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系,还可以用来对流变事物的定域思维。

人们常用一二三等数字揭示思维的定域形式:一是混沌一统性思维;二是明晰两极性思维;三是全面综合性思维;多是个别具体性思维;无是终极抽象性思维;中是常态局域性思维;“函”是适时定格性思维。

“变化”是世界的本来,变化过程有疏密,疏密状态呈概率,概率函定见边界,边界成事物,事物成世界。

事物立体的边界,如函、如壳、如事物之家,这是形函;时间函数之函是数函。

形函、数函以几何、代数的数理相通,以时间函数的形式述说“定域”,“定域”随人的认识层次的不同而演绎出同一世界不同层次的认识。

常识中认为的”不变”是思维对变化概率的“函”定。

认识决定函的深度,境界决定函的广度。

劳力者函的主要是物质,劳心者函的主要是精神,不同的哲学家函的是不同的哲学。

不同哲学有各自可通行的时空域。函家哲学是以变为逻辑出发点,以“函”的思维定域为手段,研究不变的基础哲学,说函论函用函,也称函学。函学通行于人类所及的时空域。

万事万物与时俱进,一切皆变。舍去变化事物的各种特殊性,剩下的都只是变化过程,变化过程是现实事物的最高抽象,是大千世界的生发之源、回归之居,是世界的本体,这是函家哲学的本体论。

现实的本质是循时演绎的,认识的源头是据实归纳的。

感性认识是碎片化的归纳,理性认识是逼近现实时序的体系化演绎。在感性向理性提升的路上,“俗识科识哲识”三识共存。

俗识以极端信仰为主,科识以反复实证为主,哲识以统一思辩为主。

——这些是函家哲学的认识论。

对流变世界的定域化函数分析是人类常用的最一般方法,人们日用而不知;

——这是函家哲学的方法论。

“函”字本意匣盒,由此自然思及“函”是事物内外:影射关系的互鉴,相互连接的中介,显现存在的边界。

由此思及:物质“波粒二象性”的定域本质所在;“量子纠缠”是“介质场”传速极限化的关系互鉴,“量子迭加”是函数可能状态的连接中介,“量子坍缩”是函数特解状态的显现边界。

于是函:展示事物的休戚与共,揭示事物的共同根源,宣示事物的生存底线。

指出:事物是过程的函,物质是不需载体就能存在的函,精神是需要载体才能存在的函,载体是能承载存在的存在的函。意识是精神自觉的函,我是意识唯一性的函。机器人是硬件与硬件特性的函,生物人是身体与身体特性的函。

函的普适性意义,使函家哲学成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新视角!

函家哲学“说函、论函、用函”,又称“函学”。

十六、“综合哲学”简介

创始人:马兴和、马兴祥。2005

2004年出版的《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运用哲学总规律——分析与综合规律——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世界统一与大同世界。2005年《综合哲学》出版宣告了“综合哲学”的诞生。《综合哲学》全面论述了哲学总规律——分析与综合规律,并全面阐述了哲学的十六个分规律和附属规律。

所谓“综合哲学”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它是关于分析与综合规律的哲学。它是综合吸收了唯心与唯物哲学的一切优点并加以综合化发展了的哲学。它把自然界的本质看做是物质的,而把人类社会本质看做是精神的东西。它是以哲学总规律为核心,以十六个哲学分规律和附属规律为辅的理论体系,是把哲学、形式逻辑和自然哲学融合为一的哲学。

哲学总规律是关于事物整体的普遍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切分规律的存在和发展,分规律是总规律的不同侧面与不同表现形式。

十七、“辩证存在主义”简介

创始人:董克强。2005

在全面反思及借鉴以往广义西方哲学,即包括辩证唯物论哲学、后现代哲学等在内的西方哲学之历史局限及成果基础上,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元)哲学体系——“辩证存在(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主义哲学。所以说是全新理论体系,因为本新哲学无论在根本理论基础、核心理论范畴或术语上以及根本理论方法上都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体系。但同时,本哲学中任何一个主要理论方面又都是从以往(广义)西方哲学中确定的相应理论部分发展、深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继承、扬弃和升级。也就是说,本哲学应该说是最大限度地继承了以往哲学主要历史积极成果,剔除其混乱、谬误及糟粕并加以根本创新、理论发扬而成,而不是抛弃历史,另起炉灶。

本新哲学为全面解决以往哲学根本缺陷及困境而提出的继承性创新理论体系之核心内容。辩证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创新之处是揭示了以往西方哲学的最根本缺陷即其存在的一个深刻理论盲点:没有根本发现和廓清整个存在世界已感知存在形式已然世界尚未感知存在形式本然世界两者之真实存在及其根本特性,以及人类感知反映存在形式与这两个存在形式间的根本关系。也就是说,以往唯物论哲学或旧实在论都没有看到,人类所感知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实际上绝非是完全客观的,而且恰恰相反是与人类感觉、感知的主观性必然联系或嵌合而存在着的,就是说这种已然客观存在是必然具有主客两象性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而人类感知尚未触及因而与人类感知没有任何瓜葛本然世界才是真正独立于人类感知而存在的实在世界。以往哲学正是根本上由于没有真正发现所谓客观世界中这两种根本存在形式之存在及其根本区别,而是将两者根本混淆而笼统视之,由此才导致以往曾经无比辉煌的哲学现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极为深刻的理论困境及无法自解的逻辑悖论,以至至今更走到濒临死亡的历史末路。辩证存在主义哲学正是在根本揭示及论证以往哲学笼统视之的所谓客观世界中这种本然世界已然世界的存在及两者各自本质及根本特性基础上对以往哲学的各相应根本方面、环节进行了全面修正、改造和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以(辩证)存在为根本核心范畴的元哲学新体系。

辩证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最根本的事实及深刻、精准的理论逻辑雄辩地确证及在新的历史层次上重新恢复了真正的哲学万学之学的本来特性和地位,并在提出一个新的根本方法论即——“精准逻辑方法论基础上,充分论证了真正的哲学具有真正的科学之根本本质,以图根本扭转近代以来百病缠身之哲学的历史颓态,重新铸造真正的哲学之魂,让哲学重新焕发及发挥出其时代精神(黑格尔语)和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语)之真正品质及风貌,并对自己的时代真正尽到应有的职责及作出切实的贡献。

辩证存在主义新哲学希望其自身的创立能够成为是对以往西方哲学特别是实在论辩证唯物论哲学的一次全面历史升级,能够具有划时代的根本意义。

十八、“三元平衡哲学”简介

创始人:冀春亮。2005

科学原理:万物存在基于万物平衡,万物自然平衡是“三元”状态的平衡。符合数学“三角形最稳定性”原理。“三”的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共存,达到持续平衡和稳定。自然世界只所以持续存在,是以“三”结构的状态而平衡存在。

逻辑关系:事物存在基于平衡;平衡才能稳定;三元结构最稳定;三元结构保持最持续的平衡。哲学是基于存在和平衡的哲学。自然万物是“三”的结构,符合自然的哲学思维也必定是“三元”思维。

根本性质:自然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价值观念:生命是万物终极价值;存在才有生命;三元维持万物存在和平衡;三元支撑万物生命。平衡、平等、公平、自主、共生、共享,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共同价值观。

基本内容:

世界观:世界是三元组成的,人类应拥有物质、规则、精神“三位一体”的世界观。事物同时具有物质性、规则性(规律性)和精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自主、制约、共存的平等关系;万物之间不对立也不会统一,唯统一于平衡,对立于不平衡。

方法论:一体联系、多种多样、变化发展;自主创新、守约守法、合作共享。

动力说:世界具有“三元”自然动力,即自我主宰(自主)动力、制约制衡动力、共生共存动力,三者共同支撑和维持着平衡的动力。

应用推广:极其广泛,多领域、多专业,本人的应用点落脚于医院管理和社会治理。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基于科学而又指导科学;科学支撑哲学而又丰富和提升哲学。科学发现一定要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才能实现,哲学也一定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成果才能完美!

十九、“宇宙新论”简介

创始人:孙红霞。2006

《宇宙新论》它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的哲学老大难问题,找到了宇宙存在的原本矛盾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辩证法规律,更正了以往哲学观点里谬误的概念和观点,重新界定和论述了物质和意识、自然和超自然、时空和超时空、运动和静止、矛盾、辩证法、联系和孤立、生产力、生产者、变化和发展......这些事物的概念及其关系。从宇宙的矛盾属性,矛盾组成,矛盾状态,矛盾变化和发展等方面,全面地揭示了宇宙产生的原因,变化的动力,发展的规律等等,更是详细地阐述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人类与外星人类的关系,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人类对真理的获取,人类的理想和追求目标等等,还解答了宇宙的始终问题,边际和中心问题,本原问题等。总之,《宇宙新论》是一种揭示宇宙真实面貌的全新哲学体系的宇宙观,它是包揽以往所有哲学观点具有世界属性的中国哲学。

二十、“万物一体哲学”简介

创始人:张世英。2008

张世英学术研究的前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著称。近30年来,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运用“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等方法,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系列研究,提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新哲学观,构思了一种新的“万物一体”哲学思想框架。

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学,应是建立在“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因此,《新哲学讲演录》以此为纲,分设本体论与认识论(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万物一体”观,即“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审美观(主要讲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伦理观(主要讲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也是道德的境界)、历史观(主要讲万物一体的哲学指引我们从古今融通、日新月异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

二一、“精质哲学”简介

创始人:李云川。2008

精神和物质是人类面对的两种最基本的现象。关于世界本原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问题,历史上主要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另一种是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说感知,或说外化)。此外还有第三种观点,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的,并认为它们分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实体,这就是二元论。然而,常识和科学实验都告诉我们,人的肉体和人的精神是可以相互作用的,二元论却始终未能在二者之间架起经得起推敲的桥梁,物质和精神二者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因此,数千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争论不休。

2008年,李云川先生出版哲学专著《精质论》,在对精神和物质二者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本原层次上将二者统一了起来,创立了精质哲学。精质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质,即精质是构成(或说演化)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或说根据)。精质是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统一体。(精神和物质是同级概念,也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性质,只不过因其特征和功能与物质相反而不为人们所熟悉而已。)说其对立,是说二者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相反的。说其统一,则是说精神和物质相反相成,始终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决定,相互作用。正因为如此,精质及其构成(或演化)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体:既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又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既是呈现的,表现为有的,又是隐潜的,可以体现为无的;既是独立的,表现为多样性的,即多的,又是联系的,蕴涵着统一性的,即一的;既是有限的,可知的,又是无限的,不可知的,等等。内容详见“精质论”哲学简介。

在“精质论”基础上,李云川先生又用这一哲学深入研究了真善美和人生观等问题,创立了“精质认识论”、“精质伦理学”、“精质美学”和“精质人生观”,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相关思想分别见“精质认识论”简介、“精质伦理学”简介、“精质美学”简介及“精质人生观”简介。

二二、“无极哲学”简介

创始人:匡调元。2009

2009年,匡调元从评说周敦颐“太极图说”而悟到了“无极态”,然后,创立了“无极哲学”。它是研究无极和无极态的智慧之学。

“无极哲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 1. 从“一画画分两仪”回到“不画画归无极”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从“无极哲学”廿字赞“有无共存,正反离合,隐显有序,两极相望,一念往返”看,“无极哲学”首先突破了《周易》的“太极分两仪”。《周易》主要将无极的阴阳不分状态(无极态:有无共存互化,正反离合,隐而有序),一画而成“两仪”,于是,宇宙人生从不分的无极而两分的太极。现在,“无极哲学”又強调将阴阳两仪合而为一,使太极“逆反”无极。从 历史來看,这一返至少经过了3000 年左右,这是魏晋玄学没有提及的。但是“无极哲学”并不全部否定“太极哲学”。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二者还是相望两籍一念可以往返的。

二三、“物道主义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10-2016

(一)物道主义哲学的极简逻辑:

世界唯物;物以道构成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

(二)“物道主义”原则:物道构成世界的原则就是物道主义原则。它不仅是世界和万物构成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最高思想原则,故,以此为最高原则的世界就是物道主义的世界,以此为最高原则的哲学理论叫作“物道主义哲学”。

(三)物道主义哲学的思想要旨:

1.物是时空实体存在者。

2.宇宙唯物(唯事物主义和唯物质主义):物是一切,一切是物。

3.道是物的存在方式。

4.物生道,物物相关而生道;物本道末,物体道用。

5.物以道相互关联生成或构成自身和世界。

6.存在即价值:事物的存在本身即目的,因而就是最高的价值,同时又是对自身的价值支持。

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物道具有全息统一性。

8.万物一体存在:万物共同体也是万物命运共同体。

9.物种平等:万物(包括人)有着平等的存在地位、价值、权利和尊严。

10.尊物重其道。

11.天人合一:物道即人道,人道即物道。

12.自然法则至高无上,人类法则本于自然法则。

13.物道主义决定物种文明的要旨:尊人尊物重(遵)其道,人类平等、科学、道德地与万物交往。

14.哲学是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物以道构成自身和世界是万物和世界构成的最高原则,因而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最高原则。故哲学的真正体系就是以“物道主义”为最高原则的理论体系。

二四、“统一信息论”简介

创始人:王江火。2012

1.在之演化理论。该理论综述了宇宙存在的形成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向,用信息本原论阐述存在之整体演化进程,认为宇宙存在包括物质存在和非物质存在两种,物质是信息集合体,而非物质存在为信息和能量同一体。宇宙演化的实质是信息的正向互动,信息的正向互动必然外化为物质的演化,而这种演化又推动了信息的有机组合,最终使得能够统领信息的主体程序产生。其后宇宙将在两个方面进行自己的正向演化:内化——生命主体程序(我)的正向演化,而主体程序是一个能引领自组织进化的存在,宇宙由此而展开了生命的演化历程;外化——生命外在物质形态的进化。内化与外化是相互对应的统一,内化必然引领外化的配合,外化推动内化的进一步展开。在初级主体程序阶段,生命处在本我,主体程序还不具备根本影响物质环境的能力,因而外在的生命进化是显要的,内化处在一个逐渐凸显的过程。进入高级主体程序(人类精神)阶段,生命处在自我引领的状态,意识诞生,主体程序开始影响环境,内化凸显,进化则退居次要。内化的凸显,必然加速外化的进程,外化的加速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内化,最终必然引发主体程序的内爆,导致主体程序的最终质跃。这样,人类被超越,我转化为朕,人类质跃为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在体。人类质跃是通过人类终极事业展开的,将根本性地变革作为生命主体程序(精神)外在载体的生命体,使作为生命精神的主体程序载体由生命体发展到更加高级的非(超)生命体状态,这是对具有35亿年演化史的生命体的整体质变。

2.统一信息理论。统一信息论可以解读并能解构人类既往所有认知方式,是史上第一个完全性大统一理论。人类以往的包括科学、哲学、宗教在内等所有认知方式日益彰显出其越来越严重的局限性和负面性,人类业已很难再通过这些认知方式获得重大突破,这表明旧有的认知方式已落实于时代的需求,信息时代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更加先进的崭新认知方式。统一信息论是通过对整个科学、哲学、宗教等人类以往所有知识方式的变革性超越而建立的新型认知方式,主要包括信息本原论、极限粒子论、主体程序论等三个方面的系统理论,是与信息时代的新文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主导意识形态。统一信息论首先论述了信息结构、认识的客观性、客观存在的形成等基本问题,解释了信息(能量子)对于宇宙万物的始基作用。提出了极限粒子理论,揭示了作为物质极限单元体的极限粒子所构成的物质最基础层面,说明了物质的质量、时间、空间是基于极限粒子而形成的道理,论述了宇宙所有事物及其现象都是基于极限粒子形成和分解的根据。通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的分析研究,论证了物质的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所有可能述及方面问题,指出了科学的巨大缺陷,合理性解释了许多科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统一信息论通过主体程序理论根本性地解释了生命及其精神形成的原因和实质,指出了进化论的重大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构并合理建构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宗教,使其完全打通了自然、社会之间的壁垒。统一信息论由此彻底地完成了对人类自然、精神、社会、宗教等等所有方面的理论统一,它可以为你根本性地揭示自然、社会、生命、精神、“神明”、宗教、黑洞、暗物质、UFO、“麦田怪圈”……。

二五、“统一哲学”简介

创始人:苟希波。2013

统一哲学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超越人的全部理性。

统一哲学创建了理论认识原则和标准。四句原则:看清真相,发现真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三清标准:目标、途径、结果清楚。

以人生实践论为首要认识基础,认清了幸福,建立了实践论。在此基础上认清本体论、修改完善发展了知识论,实现了东西方哲学整体的统一。

统一哲学消解了认识论、实践论(伦理学内容)、本体论中存在的哲学问题。最终认清人是什么,实现了内在统一。

统一,就是人的问题解决,具体就是【哲学使人作为人成为人超越人】这一核心问题蕴含于所有哲学问题中,或者说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哲学何以可能使人作为人成为人超越人的这个根本问题,不会跑到这个问题之外。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统一了哲学。

哲学的目标:思想n+1

哲学途径:思想(1+反思)^n

哲学的结果:幸福主义。

《幸福主义》(实践论)即幸福的根源本质与基本原理等已经出版。

统一哲学能够解释一切现象解决一切问题保证了理论的正确性。符合目标、途径、结果三清标准,保证了理论完整性。

二六、“实现哲学”简介

创始人:柳下弈。2013

重建“实现”和“主体”概念,提出“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定义“作为实现的存在为(广义)主体”,强调主体确定,唤醒主体自觉和主体分析,发生“感觉中心转向”,消解意识“解释鸿沟”和“难问题”,在后现代的逻辑碎片中建立起“价值参与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体系”,开创“实现哲学”,统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接“是”和“应该”,贯通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建构起实现哲学基础及其概念框架。

在“感觉中心转向”认识论和“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自觉下,建立单元之间相应实现几何学模型,给出“主体相应时空”和“量子非定域并行实现机制”,实现量子与时空现象统一完备解释,形成融贯统一的广义的量子论、相对论和进化论,完成对物理学基础的坚实建构。

由主体新概念对主体的亲身第一人称不可替代地位的唤醒和分析,澄清现象的本体,揭示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意识原理),定义两种以上感觉神经同时兴奋的主体实现即意识,给出意识及其神经核心工作机制解释,建立多元感觉神经连接组合模型及其主体实现集合形式,并提出其技术实现路径人工多元感觉神经连接组合并行计算通用智能概念机。

也就是说,柳下弈业已完成了科学家们正在追求的意识及其神经核心机制解释、量子和时空现象的贯通解释并建构起一个简约统一的新概念新逻辑体系——实现哲学,这体现在其著作《实现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初版)2015年修订版里。

二七、“物道理论”简介

创始人:袁轩。2014-2020

《物道理论》为轩祖学派创始人袁轩老师20145月于大连着手研究,当年12月理论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在2020531-630日与高懿德教授辩论后形成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并正式面世。

《物道理论》是以物、道、客观存在为立义的三元论哲学体系。认为世界本源在于物与道的客观存在,也就是三元平等。物有物性物态之分,道有道性道态之别。物性指的是不同性质的物,具有实体的可见性,并把物的显象态归为物态;道性指的是构成物的不同属性,具有虚化的规律性,并把道的隐象态归为道态;客观存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客观存在指的是宇宙空间,狭义客观存在指的是空间所蕴含的物道以及由此派生的万事万物;宇宙演化轴心在于物道相和。

物道理论坚持古人格致观,以哲学思想为导向,穷究事物道理而求得知识,故亦称之为格致哲学。《物道理论》倡导实际主义,就是人类应遵从物道平等地位,以现有实际存在为依据去研究事物、推演宇宙本源及世界未来,并以物道相和为准则而行人之道。

对宇宙星体演变,提出物道聚合学说;对于光的解读,认为光属于动态能量而非物质;关于公转与自转解读,提出圆周平衡定律等。

二八、本质哲学简介

创始人:孙学章。2014

成果创新:

1.用演绎推理(两种方法)证明了因果律(因果关系命题)成立。 

2.用演绎推理(多种方法)证明了物自体存在。 

3.用演绎推理证明了演绎逻辑公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因果律、(广义的)能量守恒定律、物自体存在、客观规律存在的等值性——互为充分必要条件,从而揭示出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

4.运用演绎推理揭示出:物自体是纯粹的质料,是(广义的)能量;而意识就是(内外)物自体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形式。

5.阐明了唯心论的错误根源:违背因果律,从而违背逻辑公理。

6.揭示了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存在关系,而传统观点认为二者没有关系。

7.在本质学的应用中,用演绎推理推导出:时间、长度的本质相同,真空或空间的本质是暗能量。(暗能量一直是科学界苦苦寻找的目标)。

8.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与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

还有许多观点、结论是独创的,没有任何抄袭。

二九、“超绝发生学”简介

创始人:钱捷。2016

超绝哲学是回答人类对本源和认识根据的追问的一种哲学,钱捷教授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到最后都是一个问题:必须是一个自持式的问题、语义上闭合封闭的问题。也即在寻找本源时势必包含人类自己认识的根据,而认识只能为自己奠基。所以超绝哲学是一种在为自己奠基的同时为别人奠基的哲学。钱捷教授在第一卷得出两个反潮流的命题:一、本真的哲学只能是超绝哲学。因为能达到哲学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断追问的目的的只能是超绝哲学。二、完备的超绝哲学只能是超绝发生学。如果要在前人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备的超绝哲学,为知识奠基的哲学,它需要是一个演绎的系统,本身必须是无前提的。这种无前提就是本源的直观。钱捷教授认为如果实现这些,超绝哲学就将实现三个基本特性:奠基性,内在性和构成性。

三十、“唯人主义”简介

创始人:陶大……等。2017

以人为本,从以人为人的立场出发,走人文人道之路,创建唯人主义社会,目的是追求全人类美好向上发展更新之。

(一)唯人主义理论体系的人生核心价值观是:

内筑德知能善诚,外展仁义礼智信。团结一切向上走,追求高大上全新。

(二)我们唯人主义要:

与天和谐,其乐无穷。与地和谐,其乐无穷。与人和谐,其乐无穷!

要和宇宙天地人社物互动互化,共同一道向上美好前进,化生化和综合发展更新升华,其乐乐无穷穷!

(三)什么叫唯人主义?即人为为人的理论。

什么叫唯人史观?即人为为人的理论体系。

什么叫唯人论?即说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人类世界的一切皆人为为人也。

唯人主义理论体系分为两大系统,一叫历史唯人主义,一叫辩证唯人主义。凡视人为本为原则为目的,并为之美好努力奋斗和发展更新,就是历史唯人主义;除此之外的唯物唯心主义等等,就是辩证唯人主义。

我们人既是一个物子场,也是一个道场,还是一个生命精神场,一个人类道德场,人社真理正理场,一个神圣创造创新场,同时也是一个时空浓缩的小宇宙小自然场,一个人文文化场,一个物文文明场,一个物质化精神和精神化物质的双性双项转化场,乃至是一个美好向上发展更新升华的大人圣人至人完人神人和神圣者神圣人,一个古往今来的宇宙大自然似的精物互动互化和合对象化道德化真理化神圣化之身心处。到目前为止,就中外古今大家所探求的事实来说,宇宙大自然本没有什么意识,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人所有自觉的使命了!而人一旦自觉到了自我,自命自我是一个人之时,一个伟大的责任和神圣使命及本份义务,也就自我自觉自为地承担起来了!

三一、“全息逻辑学”简介

创始人:黎鸣。2017

(一)全息逻辑学简介

全息逻辑学是宇宙万物的总关系学。

全息逻辑学的诞生,揭示了宇宙宸,也即宇宙万物的总关系,它们既是空间、时间、意间的关系,也是物质、能量、力量的关系,也是无机物、生命物、智慧物(人类)的关系,也是生命基因密码结构、拷贝程序、重组功能的关系,也是欲望、知识、智慧的关系,也是自然、社会、精神的关系,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也是立法、行政、司法的关系,也是物资经济、商品经济、货币经济的关系,也是文学、史学、哲学的关系,也是言论、行为、思想的关系,也是记忆、理解、创造的关系,等等等等,总之,老子的全息逻辑学,实即宇宙万物的总关系学说。说白了,当人们真正懂得了全息逻辑关系,即是懂得了宇宙中一切万物的全部关系,也同时懂得了一切方面的总关系。

什么是全息逻辑关系?全息逻辑是指,一切万物的本质,即其自身的一、二、三。而一、二、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三法二、二法一、一法自然。更从逻辑的意义上说:有一,才可能有二,有二,才可能有三;没有一,必不可能有二,没有二,必不可能有三;有三,必有二,有二,必有一。由此可以看到,从“无”的角度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一决定二,二决定三,三决定万物;但从“有”的角度看:三法二,二法一,一法自然,即是说,三决定二,二决定一,一决定自然。由此可以看到,所谓的决定,从无到有,决定的方向是一、二、三;但是从有到无,决定的方向则是三、二、一。可以发现,一、二、三其实是自然发生论;三、二、一则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论,因人类有自我意识。方法论则在发生论与认识论交叉往返的集合中。

由于人类是宇宙中惟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物类,因此,只有人类具有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能力。所以,人类不仅是自然发生论的自然产物,更主要的却应该是自我认识论的文化产物。正是因此,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基本上应认定,人类认识论的方向才是主要地决定其自身历史的方向。由此大家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人类历史,更多的应从人类认识论的角度去进行(文化的而不是自然的)思考。也正是因此,老子和我认为,真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更重要的还应是文化决定论,而不是政治决定论,也不是经济决定论。换言之,只有文化低下的野蛮人,才会永远顽固坚持“政治决定论”。

尽管如此,对于人类而言,自然发生论的影响也是不能无视的,正是因此,即使非常落后的民族,他们总的历史,还仍然会不断取得自然的进步,只是他们历史的进步比之其他具有更先进文化的民族来说,会因无知而停滞而缓慢许多。中国历史就是如此。

由此可见,全息逻辑学,确实是全面、彻底、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一切领域的关系,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一切层次之间的总关系,所以今天文章的命题成立,且非常重要,是人类新建全息认识论、全息本体论、全息方法论的最重要的基本原理。

三二、“太极进化主义”简介

创始人:段勇。2017

太极进化主义理论包括三个部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部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元伦理学。

这里说的世界观是指广义进化的历史观,是形而下的世界观,本体论是形而上的世界观。广义进化包括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和未来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对于广义进化的过程我重点研究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和人类文化的本质,还有社会组织学和未来学。

方法论我认为应该包括数学、几何、系统论和逻辑学,其中我只研究了系统论和辩证逻辑,这两部分是现在方法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太极进化主义》这本书分成八篇。这八篇的内容以反馈的思想贯穿始终。反馈可以用太极阴阳的相互作用来表示,阴阳还可以表示矛盾的对立统一。

三三、“情本论哲学”简介

创始人:刘悦笛。2018

中国儒家情本哲学,就是一种以情为本的哲学,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英文只能以Qing这个译名为准。因为,此并不仅囿于情感之基本义,同时也包含了情实的基础义,更有情性的境界义,这构成了中国情本哲学的三个基本面向。在情当中,既有形而上之的涵义(情性),也有形而下之的意义(情实),还有居中并上下联通的意蕴(情感),情性情实情感恰是三位一体从而构成了三角架构。

中国的情本哲学以儒家为主干,倡导一种道始于情的智慧之路。于是乎,道始于情就有了三重哲学意蕴:第一,道始于情实:道开始于实情、实际和具体的事情;第二,道始于情感:道开始于感情、情感和感性的人情;第三,道始于情性:道开始于情之性,而非性之情,亦即(自下而上)性生于情,而非(自上而下)情出于性。由此,建基在一个世界的中国世界观基础上,可以来重构一种本土化的情本儒学情本哲学

三四、“大道哲学”简介

创始人:彭富春。2020

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原创性著作《论大道》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探讨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般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活动。欲技道的游戏无原则的批判是作者提出的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思想,是一种具有中国化和当代性的新的思想的探索。

该书中,作者认为:欲望是人作为欲望者欲求并占有所欲物的活动。技术是人创造和使用工具制作事物的活动。大道是万物的存在本性及其思考与语言的表达,并集中表现为关于人的规定的知识,亦即智慧。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需要靠技术制作物作为所欲物。但欲望和技术也需要大道或智慧的指引。大道指出,什么样的欲望是可以实现的,什么样的技术是可以使用的。同时欲望自身生成,技术自身生成,它们共同推动大道自身的生成。生活世界就是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即它们的共在共生。其显现的作品就是美。

在提出欲技道的游戏的同时,该书还阐明了无原则的批判的理论。它意在去掉思想的外在根据,而直指事情本身,将其真相揭示出来。

三五、“序哲学”简介

创始人:陈延锋。2019

序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式,万物皆序,万事皆序。序不是纯能量,也不是纯信息,但是,序包含了能量,也包含了信息,序是能量和信息的对偶体,能量是序形成的充分条件,信息是序形成的必要条件。序演化路径:序源(纯能量体或纯信息体)物理序 > 化学序 > 有机碳序 > 生命序 > 人类序 > AI序等等。

是量子时代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的新视角和新范式,序哲学用能量(不确定性)信息(确定性)以及它们的耦合(序子及序)对万事万物存在及演化,展开了新的图景。

三六、“恒系思想”简介

创始人:樊淦明。2020

恒系思想的三大形而上学理论,作为实在本体论的太极意志体理论;作为价值形而上学的天志理论(全息实现理论);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仁力意志理论。

太极意志体本体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以作为绝对实在的太极意志体所构成的世界意志体世界(即广义的普遍宇宙也叫安拉神),太极意志体是一个具有绝对的对立统一结构的双属性意志精神的实在体,太极意志体即佛学本体论所描述的终极实在,即作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如来藏实相,佛学里面也叫法相,是一种致密的不可再分、不可动摇、不可被创造和毁灭的世界最高本源。

全息实现理论,是未来的价值形而上学的理论核心,即真正的天志理论

全息实现理论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论的有序演化原理结合太极意志体本体论,而发展出了具有本体意义的目的论,也可以看作主体使命论,这种新的形而上学理论是对传统价值论的完全颠覆,过往的人类价值论要么是主观价值论、要么是主体价值论,而从来没有一个价值论是以真正严谨的世界意义而存在,而全息实现理论(全息道联网也叫天志理论)则指明了整个宇宙一切主体存在的意义、对于宇宙发展的使命和文明的最高理想,这一形而上学的本质导向新的天下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宇宙天下

仁力意志理论也叫做道德本体论或者道德形而上学

仁力意志理论认为世界存在两种根本性的精神意志,仁力意志作为义爱精神之源良知本体的意志是康德所说的道德意志的本质,也即基督教哲学中的父之灵,是世界上万物生命中的仁爱本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称之为天地之心

三大形而上学是恒系哲学的核心哲学原理,通过这三大形而上学,恒系发展出了一套宏伟而立体的思想体系,发展出了一系列伟大的哲学思想。

文明意志论(注意我所说文明意志是文明权),是对尼采权力意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尼采认为一切价值就是权力意志,万物就是追求权力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是没有世界意义权力意志,而恒系哲学的价值论则是具有世界意义权力意志(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权力意志理论),文明意志全称文明权意志,是一种未来价值论。而通过文明意志理论,恒系哲学发展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把尼采所没有世界意义超人发展为具有普遍世界意义新超人理论,即具有理想和东方人文精神的超贤

而在具体精神上,通过三大本体论的演绎,发展出了超越圣王精神佛王精神,也叫超圣精神,演绎出了未来的能够开始世界实现佛王至圣。为新人类找到了理论上的新领袖新精神

以上是作为基础性哲学的恒系理论


叁·本体哲学论(26

一、“一分为三论”简介

创始人:庞朴。1970年代

一分为三作为哲学命题由庞朴于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提出,但庞朴的《一分为三论》却在2003年出版,其内容简介如下:

多年以来人们心目中的中庸之道,大都偏重在政治伦理修身养性方面,而且常是一副乡愿式的丑态。这些都应该说是出于误解。其实中庸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亦即将对立面统一起来以寻求两全其美前景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一上二说,中庸问题,也就是一分为三问题。

至于一分为三这个口号,文革前已有人提过,听说是从结构上来谈论三分的,没有见到过正式发表的文本。一分为三口号直接关系到‘“一分为二命题,而一分为二曾经是理论禁区。19645月至19665月问,有过一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问题的大讨论。以合二而一来补充一分为二,实际上就是以对立的统一来补充对立的斗争、以否定之否定来补充肯定与否定,其结果,必将引导人们发现,现实的事事物物,不仅是一,不仅能分而为二,而且还是三,是合二而成的新一。

文革后,1979年至1980年之交,报纸上又重提一分为二合二而一问题;事情带有平反的性质,理论上并无突破。倒是从此各地时有零星的一分为三火花在闪烁,虽说不成气候,倒也难能可贵,惹人遐思。

二、“自性论”宇宙观简介

创始人:刘清秀。1990-2008

核心思想:万千世象之对立统一的一般存在绝不是孤立、死寂的,它们处于宇宙演化与自然进化的永恒运动序列,因而普遍联系让它们整合进螺旋循环之宇宙本性的理性逻辑结构中;这样,自性显示于我们直观之中乃是一种动态、形象的螺旋体,其作为意识以主观方式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使意识能够运用心灵的情感价值量进行悖论循环的效应活动,而让意识呈现为一种螺旋运动形态的弹簧体。

自性论”首先作为一个心理哲学的逻辑体系,呈现出一幅幅绚丽、独特的存在景观:宇宙的本体——弹簧;理性的结构——螺旋循环的逻辑结构;意识主观存在的形态——螺旋循环弹簧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情感价值量之分配、投射、反馈与补偿的竞争机制,形成心理过程之螺旋循环运动……而这些又都是由自性来驱动的:它们有机统一于“自性”概念的内涵之中,并由自性来演绎宇宙人间的万千世象。“自性论”认为,自性乃是一切事物现象作为存在基础之真实自在的定性,是一种动态的宇宙演化与自然进化的理性以及人之自律的个体性。

体系框架上看,“自性论”界定了世界的理性逻辑,刻画出了事物终极的螺旋景观。从而,作为心理哲学的“自性论”有着宇宙观本体论的内容,而且这种本体论正是“自性论”心理学的哲学根基。

作为一种宇宙观:“自性论”认为:

第一,信息既是客观物质又是主观意识。我们所面对的信息及其由之所得的知识属于一般认识的科学范畴,而信息既是客观物质的,同时也是一种主观意识,因此探索信息之运动本性会让我们的思维活动进入本体论之哲学领域,最终在物质与意识两者的主客观之辩证结构中发现了哲学与科学逻辑上的相容与相通。这样,我们就应该彻底坚持本体论和一般认识论有机统一的原则,通过发展一种先进的本体认识论的方法即自性方法,才能超越一般认识论之机械客观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之虚空唯心的片面性之局限,从而达到事物之终极本质,获得和把握混乱、或然世界中的确定性。

第二,“自性”是事物的终极本质。我们赋予事物之终极本质为自性(self)之概念,为全能的理性之自性。理性自性应当能支配给人类打开的整个生活空间,也应当能支配我们的一切科学能力和一切的行动 

第三,自性是人之心理内核的共同本质。我们看到:自性(self)作为个人人格内在之生命力所驱策的事物,作为心理生活隐秘的基础,作为起指导、控制作用的组织中心或心灵总体已与自我(ego)区分而对立开来——个人生活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都伴随着自性的要求与自我的要求之间的反复不断的原始冲突,个性化成熟的发展程度取决于自我是否能称心如意地摄取自性所传达的信息,即自我有助于自性之可能性变为现实的程度。自性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因而是健全的理性,但我们须知人类身上潜存的特异能力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因此自性以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的形式作为人格的基础(深层)结构在现实的表现中也具有它的阴暗面。

第四,自性是物质与意识(精神)相互作用或相互决定之事物的二象互斥而又互补的对立统一性,作为事物存在之真实客观的绝对实在性,它是物质与理性两个概念的有机结合,从而代替了或高于狭隘的物质概念;作为人们理解存在之普遍法则的自在之物,它使无机物、生物、社会、精神(意识)具有存在物之统一的普遍本质特性,即包括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之终极共相或自在的定性。自性的真实存在不是脱离现象事物而存在,但这一点又乃存在于我们的直观之理解中。所以我们的意识所认定的这种真实观念的存在,是自性实在之自我明证的存在,即作为先验之主观性(先验自我)是在意识本身的活动中被启明,或者说是在意识活动过程中自身被给予的。显然,意识作为一种自性实在的现象事物的主观存在具有自明性,即作为一种存在是不证自明的;而意识系统内自然意识和自我意识两种功能的相互自趋协调这种性质也能表明,意识是一种整体性的现象事物,从而具有了作为存在基础之自性实在。

第四,“自性”(self)有如下三重基本内涵性形态:

1.意识自在的定性:自性作为事物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现象的终极本质,是一切事物现象作为存在基础之真实自在的定性;

2.自然进化的理性:自性(成为)就是一种动态的宇宙演化与自然进化的理性,是纯粹的、绝对的、完满的、全能的理性;

3.人之自律的个体性:人之终极目的就是达到绝对自由之完善、完美的理性境界,而这作为人之思想与行为的最初动因,早已超验地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因而,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来说,自性乃是人之自律的个体性。

三、“系统辩证论”简介

创始人:乌杰。1993

系统辩证论是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新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以客观系统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系统辩证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它旨在准确而科学地表述系统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深刻而全面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与思想领域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联系,并从整体上考察系统事物的生灭转化过程和系统内外的辩证关系。

系统辩证论的基本定律有整体优化律、结构质变律、层次转化律、差异协同律。这四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规律构成了系统辩证论理论体系的基础。整体优化律是系统辩证论中最基础的规律。它概括了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差异使系统发展从优化-劣化-再优化,不断地循环往复,从而形成螺旋式进化运动。要把握这一规律,就要从系统整体上理解事物自身运动,自我发展的全过程。结构质变律和层次转化律概括和发展了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存在于一切系统中的两个最明显的特征或规定性、结构和层次,同时还揭示了存在于一切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形态或状态。差异协同律是系统辩证论中的中心规律。它概括和发展了矛盾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一个系统中差异协同和对立统一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系统事物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系统辩证论把差异协同律作为其核心,把整体优化律、结构质变律和层次转化律作为系统网络的主线。

系统辩证论还把所有的范畴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宏大的网络系统,构成了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的宇宙大系统。

系统辩证论作为一个系统的哲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系统辩证论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则是系统辩证论的组成部分。

四、“中圆哲学”简介

创始人:聂暾。1998

专著《中圆哲学》系统论述了中圆思想体系和普遍的中圆规律。万事万物的任何体系,都是相互构成的立体依合的环动统一体。所谓,是指体系性事物内在的中心母体;所谓,是指在体系周围的子体环绕中心母体而作周期性循环运转所呈现的轨迹。

中圆体系表现为:圆内有中,中外有圆;中圆依合,体系自成;中圆体系,立体结构;万物绕圆,中主其圆;多层圆圈,绕中环动。

比如:太阳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和矮行星环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形成动态环行的;原子核是原子体系内的,电子环绕原子核运转的轨迹构成动态的;人类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圈层的立体动态的中圆体系;人体是复杂的中圆有机生命体系。

中圆体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万事万物都贯穿着中圆规律。

1的引申义:中心、中核、中枢、中合、中空等。

2的类型:正圆与椭圆;实圆与虚圆;内圆与外圆;大圆与小圆;平面圆与球面圆;动态圆与静态圆;形态圆与近似圆;同心圆与连环圆;时间圆与空间圆。

3中圆体系的五大规律:中圆依合统一律;依中圆转周期律;中恒圆动均衡律;多层圆圈环中律;螺旋上升发展律。

五、“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时间观念”简介

创始人:汪天文。2003

所谓时间,是主体认识客体和主体间交流主体自我认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运动顺序性、因果性和心理状态持续性的一种主体认知框架,并以此作为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发展进程和主体间交流的最普适尺度。按照日常生活的理解和科学实践的经验,时间概念至少包含5个特点,时间概念不是具体的事物,当然是抽象的,具有抽象性,这是其一;其二,时间概念不是针对一事一物而言,是涵盖整个宇宙的抽象,因而具有普适性,这种普适性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人们赋予它的;其三,时间概念是每一个人自发产生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因而具有自发性;其四,时间概念虽然是自发产生的,但又不是某个人独有的概念,而必须符合人类全体的共同设定,因而具有通约性,这种通约性是在后天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五,时间概念的基本功用是人脑比较、衡量不同信息的标尺,因而具有比较性。从这个特点出发,从信息论的角度可以将时间概念简略为一句话:时间就是主体处理内外界信息过程中自发抽象出来的用于比较、衡量内外界变化进程关系的通约的最普适尺度。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时间概念的一种最可靠的定义,而不能说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定义,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终将能够得出最完善的定义来。下这样的定义,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探讨时间本质过程当中有一个共同所指,以便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来。

六、“圆点哲学”简介

创始人:马建勋。2003

(一)何谓圆点哲学

圆点哲学的定义:是发现和揭示一般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一种新的圆点特征、状态、形式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说就是:圆点哲学是研究圆点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并回答这些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对人意味着什么,人又应该怎样去做的学问。

它认为,事物一般都具有或圆或点的属性,一切具有圆点属性的事物都是圆点哲学研究的对象,凡具圆状和点状性质、结构、量、关系、形式和规律的事物都在圆点哲学研究的照观之内。

圆点概念有两层含义:一、圆和点同一个词义。二、圆和点分为两个词义。圆点一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概念是圆点一词的思想内容,所以说,圆点是一个简单、明确、清晰、生动的从无限概括共性抽象中高度浓缩了的思想理念的符号。这个符号既抽象,又具体,即简洁,又丰富,它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包含不同的本质和内容。

何谓?圆是由某物旋转运动而形成完美曲线的球形状态,象征某种事物的整体、全部和广大,进而可以延伸推衍,如:统一、周期、和谐、均质、包容、同化、美满等等。何谓?点是相对某物整体而言普遍存在的较小状态,表示事物的局部、少量和微小,进而可以延伸推衍,如:单个、独特、智慧、进取、自由、创新、目的等等。

圆和点的关系是辩证、对等、互补、同一关系。一般而言,圆和点是大和小、整体和局部、战略和战术、共相和殊相、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圆的统一性、广泛性、多样性、和谐性、圆满性有利于事物协调稳定;点的个体性、不定性、多变性、瞬时性、竞争性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变革,二者有机联系攻守兼备,缺一不可。

圆点哲学,可以说就是圆概念和点概念结合为一本超越了感性、知性上升为理性思辩的哲学,称为圆点哲学。

圆点哲学亦可称之为圆点智慧学,或圆学。

(二)圆点哲学的主要内容

圆点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三大部分: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二、尊重辩证法;三、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三者有机统一,即世界是物质的,既矛盾又和谐的、相互作用、无限发展变化的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三)圆点哲学的基本原理如下:

1.圆点无限律;2.异质同构律;3.圆点变化律;4.圆点全息律;5.普遍和谐律;6.圆点均衡律;7.内外交换律;8.反序逆向律;9.圆曲双旋律;10.互为因果律。

七、“信息哲学”简介

创始人:邬焜。2005

主要学术贡献是,将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建立了信息哲学,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社会信息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在对现代系统科学中一些哲学问题的讨论中,在自然哲学、价值哲学、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信息科学、熵理论、复杂性理论等一些极为广泛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的领域中,也曾阐发过一些颇有影响的独到见解。此外,还用信息科学和哲学以及复杂性理论的方法对人类古代哲学中的某些理论(包括希腊、中国和印度)进行了颇具特色的解读。

信息哲学是对现代信息科学的一般理论成果进行的哲学概括。1981年由中国的研究者提出。在对信息本质的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已形成几种信息哲学的框架。一般认为,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性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信息概念给传统哲学提供了一个连接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的间接存在领域,这是信息哲学的研究领域和起点。至1988年,中国的信息哲学研究处在从无哲学角度阐发一般性基础理论阶段。已涉及的课题有:信息的哲学本质、信息的哲学形态和形式、信息的不同性级的质、信息的哲学量度、信息与以往诸哲学范畴的关系、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方法论、信息世界的进化、信息进化与物质进化、信息与社会进化、全息现象、演化和全息现象、相似与全息现象、信息社会学、信息心理学、信息美学、信息价值论等等。

成果己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转、摘引和评介。被学界誉为信息哲学的开拓者信息哲学第一人

八、“精质论”简介

创建人:李云川。2008

李云川先生的哲学专著《精质论》(署名:汤公山人),2008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精质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质,即精质是构成(或说演化)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或说根据)。

精质是什么呢?

精质是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统一体。

——精神和物质是同级概念,也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性质,只不过因其特征和功能与物质相反而不为人们所熟悉而已。

说其对立,是说二者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相反的。

具体说来,物质具有具体、肯定、呈现、形而下、凝滞、充实、独立、封闭,以及有、多、现象、特殊、质料、现实(结果)、广延(空间)、有限、可知、静止等等特性。

(这些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是一致的,它们不过是对同一意义在不同层次或不同角度所采用的不同称谓而已,本质上是可以相互交换的。)

而精神则具有抽象、否定、隐潜、形而上、灵动、空虚、联系、套嵌,以及无、一、本质、普遍、形式、潜能(动因)、连续(时间)、无限、不可知、运动等等特性。

(这些概念所包含的意义也是一致的,同样是对同一意义在不同层次或不同角度所采取的不同称谓而已,本质上也是可以相互交换的。)

说其统一,则是说精神和物质相反相成,始终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决定,相互作用。

正因为如此,精质及其构成(或演化)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体:

既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又是抽象的,形而上的;

既是呈现的,表现为有的,又是隐潜的,可以体现为无的;

既是独立的,表现为多样性的,即多的,又是联系的,蕴涵着统一性的,即一的;

既是有限的,可知的,又是无限的,不可知的……

九、“辩证存在主义”简介

创始人:黄飞山。2008

核心思想:辩证即存在。

认为:宇宙以及宇宙万物都是辩证存在,心物为一体。

功效:可以消除哲学派别(唯物唯心)歧见。

十、“三论哲学”简介

创始人:田茂。2009

几千年来,中西方哲学都主张的哲学观,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不过,西方哲学注重于正和反的分离,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的是正和反的融合。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启示,在2009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拙著《似与不似——“的哲学智慧》中,建立了一个一二三的认识体系,提醒人们要特别关注那个有着忽隐忽现、似有似无、象幽灵一般特征的第三者。发表在《逻辑学研究》2018年第一期的拙文《论二值原则——部分逻辑悖论产生的根源》,则揭示了在逻辑学中,二值原则并不具有普适性,论证了逻辑悖论在本质上就是真命题假命题以外的第——“既真又假命题,这是三论哲学在逻辑学中的具体应用。

十一、“条件哲学”简介

创始人:陈建国。2009

2009年我的学术专著《条件哲学与互补原理》出版,条件哲学正式推向社会。

条件哲学基本观点:1.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区分共性与个性,是哲学工作的基本功。2.条件决定规律揭示了辩证法的本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说明:事情好坏是因为主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3.辩证法的核心是互补。相反相成和相辅相成是互补的两种基本方式。4.哲学是研究信仰的科学。信仰划分为四大类:经验信仰、科学信仰、宗教信仰和伦理信仰。因有:科学哲学、经验哲学、宗教哲学和伦理哲学。

十二、“空间哲学”、“性而上学”简介

创始人:谭长流。2009

(一)空间哲学是关于一种新的创世学说。如果弦理论、E= mc2是正确的话,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则有闭弦O”与能量“E”就会发生万千变化的不可思议的缠绕,而形成具有物质性的粒子m。此一过程可以描绘成E=m。这就表达了世界之物质的最早起源。本学说的意义,就是人类在科学研究的方面,应向着空无的最深处挺进,并希冀能从那里寻到物质的,赵忠尧教授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二)性而上学”是“关于经由性质以寻求本质的学说,是逻辑地推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的的主张。由于对物的表达只能从它的性质说起,所以寻求本质宜从性质着手。比如,人们说,水的三性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它就是H2O H2O既反映了这个存在的,又反映了它的结构。因此,可谓大道至简。此学说的功用,就是希望人类的最高明的思想应跳跃到本质的前面去。比如,怎样考虑把HO任意地化合成水,用何种方法把植物的纤维变性成人类所需要的蛋白等等。

十三、“度论哲学”简介

创始人:赵永昌。2010

“五素本体观”:凡本体都是五素(物质、能量、信息、空间、时间)本体,宇宙万物都有五素构成,别无其它。万物都从五素本体中来,以五素本体存在,向五素本体变去,万变不离其宗。

“形而下”表示物质,“形而上”表示非物质——概念。五素本体都是形而下,关于它们的概念就是“形而上”。

度论哲学的“德”——至善穷理在于度。人生观和认识论的方法论。“穷理”就是透彻地认识世界(主客观世界),为此必须认识到度——“识度”。“穷理”就是“识度”。“至善”是最好地改造世界(主客观世界),就是“掌度”。所以说,“至善穷理”“在于度”。“识度”并“掌度”分别就是度论哲学的认识方法论和实践方法论。

十四、物本道末本体论”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10

物是宇宙中的唯一存在者,道是物的存在方式,为物所派生。物派生道而以道实现自身的构成和存在,故从属于物,而且是物自身的构成性因素,以物之关系体(另一种物体)为道体。是故,一方面,物体道用,物本道末;另一方面,物为道之体且物道同体,即是说,相对来看物物相互为道,绝对来说万物自身即道。

是故,虽然物本道末,但皆为物也。

十五、体学的本体认识原理简介

创始人:王逆波。2010-2018

(一)基本理论:

1.体学观,从破解哲学科学未及的终极认识问题出发,整体构建符合东方文化整体思维方式并超越西方文化逻辑思维方法基础之上的“自然本体学”原理体系。

2.提出与本体法则有关的本体论、认识论、应用论。创新“本体理学”的定义,并完成自然本体认识的"图理、数理、文理"等本体认识原理,相应具备整体认识的元素公式、性质公式、结构公式、分类公式、判断公式……等全息应用学的整体认识公式体系。

3.提出本体两仪与万物阴阳的动静太极宇宙规律,破译东西文化比较研究不能同一只能合用的人类文化二元思想屏障。

4.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的整体理性认识圆满发展方向和目标,切实把握古代先圣提出天人合一的整体理性智慧和大同社会和而不同的具体理性思想规律!

5.三维体学原理,就具备的本体存在论、本体认识论、本源生成论、整体方法论,直接促进现代科学观走向东方文化的发展升级。

6.本体学,化解古今中外文化争议问题。澄清人类的单一本体认识,单一思维方式,单一直线平面认识的本体缺位、思维错位、思想错乱,造成判断观念极端,价值取向相悖、文字语言互通……等系列有关学术争论问题。

7.宇宙本体本源论。

8.世界一体通观42论。

(二)应用成果:

1.中华道医学的新学科规划。

2.三维生命学、三维养生学、与传统中医学结合,建立《三维医养体学》的新学科思想理论体系。

3.实用学科的整体观技术成果:宇宙信息原图诊断法,可以测量心理生理病理等问题,并给出调养治疗的最佳解决方法途径。

4.规划符合中医养生医学整体观思想特点的诊断设备的设计开发和帮助制定有关应用性指导方案。

十六、“事物论”简介

创始人:无名氏。2010年代

动名结构词组的“事物”一词,是名动结构词组“物事”之颠倒,人们对此已习惯,只好“入乡随俗”,在此“论物事”也只好以“事物论” 为题。

“物”字: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周礼》:杂帛为物,《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由此可见“物” 字之本义,是万物之总称,其它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所以《荀子•正名》说物也者,大共名也。“大共名”就是说的万物之总称。

“事”字:《说文》事,职也。《尔雅》事,勤也。“勤”字:《说文》勤,劳也。尽力多做,不断地做。《说文》对“事”之注解非“事” 之本义,《尔雅》对“事”之注解才是“事”之本义,“事”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是“物” 之动态表示。

之动态为事,故传:事也” 。所有就衍生出:物务(事务),物事(事情)之名词与动词组合的词句,这种名动结构的物事是基于坤乾二卦排序先后而来的。由于《周易》以乾卦为先,把排序先后之坤乾二卦,颠倒过来叫乾坤二卦,于是就跟着把物事一词也颠倒过来叫事物

把名动结构词组的坤乾,习惯说成动名结构词组的乾坤;把名动结构词组的“物事”,习惯说成动名结构词组的“事物”,看似不碍事,但它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颠倒。

古之“三易”一种是指“不易”、“变易”、“简易”这是“易”之本意,指出了这“三易”之顺序及关系;另一种是指《坤乾易》、《连山易》、《周易》这种对“易”认识不同所形成的三种“易学”学说。这三种“易学”学说,而《坤乾易》之“易学”学说为正宗,因为它体现了“易”之本意,摆正了这“三易”之顺序及关系。“不易”是物本之坤卦代之,“变易”是物末之乾卦代之,物本决定定物末,这就叫“简易”。因为物本决定物末,先有本才后有末,这种先本后末其排序排列是“坤乾”之序。“坤乾”排列之序体现出物本决定定物末,一切事情就简化了。“乾坤”之排序体现出物之本末倒置,一切事情就变得复杂。“坤乾”之排序则体现的是“简易”,“乾坤”之排序则体现不出之“简易”。

坤卦之“不易” 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其本质的体现,西方哲学只知其“物”是万物之总称,而不知其“物”是一体两面,在其“物”外去寻找这个世界其本质却始终找不到。

坤之“不易”是说这个世界之本质即“物本”,是永远不变的是一种静态反应,乾之“变易”是说这个世界其“物之现象”,瞬息万变流动不居呈现一种动态反应。“物本”决定“物之现象”,就叫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是“简易” 之体现。从中国古代哲学上看“物事”之“物”是指反应“物本”之静态一面,而“事物”之“物”是指反应“物之现象”之动态一面,“物事”是坤乾之序的象征,而“事物”则是颠倒的乾坤之序象征。

这个世界上除了“物”什么也没有,以坤乾先后之排序,这个世界之“物本”, 决定这个世界之“物的现象”,对“物事”的认识方法及结果的相关学说,是“内道”学说;乾坤先后之排序,这个世界之“物的现象”, 决定这个世界之“物本”,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及结果的相关学说,是“外道”学说。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有“内道”学说与“外道”学说之分,“内道”学说以坤乾先后之排序,坚持“道之体用关系”。“外道”学说以乾坤先后之排序,从而忽视“道之体用关”系”。是否坚持以坤乾先后之排序,坚持“道之体用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划分“内道”与“外道”之标准。

西方哲学因没有找到这个世界之“物本”,只看到到这个世界之“物的现象”,其学说就是“外道”学说。

这个世界上除了“物”什么也没有,一体两面之“物”一分为二就是“物本”和“物之现象”,“物本”不可感之为无,“物之现象”可感之为有;“物本”不可见为阴,“物之现象”可见为阳。阴阳象征“物”之一体两面,无有阴阳象征“物”之一体两面其虚实。阴阳无有均是“物”之部分,一体两面合二为一,这就是真正的“物”。真正的“物”之物是一个不可分之整体,这就是“万物归一”之整体观,最能体现这个整体观的是“物本”,因为“物本”统领主宰不可分之万物,所以抓住事物之本质就把握住事物之整体。抓住事物之本质从而把握住事物之整体,处理复杂的事情就得心应手,这是因为抓住事物之本质,就得到其要领而简单容易而进入了“简易”之门。所以会处事者善于抓住事物之本质,把复杂的事情筒单化,不会处事者则抓不住事物之本质,把本来筒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把事情复杂化容易而把事情筒单化难,就是不知其“简易”之哲理,不知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简易”。

知道事与物之间的关系,就知什么是哲学,知道事与物之间的关系之理,就知什么是哲理。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原理之基础。依据中国古代哲学原理之基础,可以看出“物之现象”其千变万化之原因,是受其“物本”之支配。事物之变化是在于其内在原因,用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这就叫“内道内求”,否则就是“外道外求”,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把“物本”决定“物之现象”,即道体决定道用,并用这一原理去认识论述一切事物之学说叫做“内道”,相反就是“外道”学说。

十七、“太极三元大统一哲学”简介

创始人:张树斌。2012

太极三元大统一哲学是以太极图为模型,以三元哲学为贯穿始终的大统一哲学。它是本源哲学和自然哲学及社会哲学的统一。在自然哲学方面,证明了引力、斥力和旋转力的统一,质量、能量和信息量的统一,空间、时间和场的统一,强作用、弱作用和介作用的统一,从而解决了物理学长期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统一场问题和统一场方程问题。在本源哲学方面,证明了天、地、人的统一,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的统一以及物质、精神和信息的统一。在社会哲学方面,证明了资本、劳动和企业的统一,公民、官员和社会的统一。最后证明了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劳资企互股,民官社互治的世界大统一社会。

十八、“大三元哲学”和“三点论思维方法”简介

创始人:蔺保群。2012

大三元哲学是涵盖了一元、二元、三元的的“三点论哲学”,故称“大三元哲学”。

“一元”是任何事物都统一于整体的“一”,“二元”是统一的整体“一分为二”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对立面;“三元”是统一的整体“一分为三”为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对立、转化的方面、状态、阶段等。

三点论思维方法就是大三元哲学(三点论哲学)辩证本体论的思维形式化,就是一分为三、合二为三、合三为一的辩证思维逻辑形式。

十九、“太极本体论”简介

创始人:李东凯(木子)。2012

1.太极,即对立统一形式是本体,是支配一切的第一存在。

2.三大实体:本体,主体,客体。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体是自我和非我的对立统一体,人是地球上具备最高级认识水平的主体。自身内部有对立统一而能自主运动的非生命体是主体,比如太阳系等恒星系,自身内部不具备对立统一而不能自主决定其存在状态的就是客体,比如石头、木头等各种自己不能活动的东西。本体支配各种主体,主体支配客体。所谓现象,都是客体或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现象不是实体。

3.认识论公式:自我”+“非我”→→运动(N)→→感觉(N)→→表象(N数量)+思维(N )→→知识(N数量)≈接近客观事物→→=完全符合客观事物。人的一切认识行为都受这个公式决定,一切知识来自这个公式。

4.根据太极本体论和这个自我非我之认识论公式,分析其中的各个因素,可以得到关于人存在的各个方面的具体道理,有教育、道德,法律,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国家,经济,战争,宗教信仰 ,艺术,文明,文化等等。其中可以发现当今西方主导的某些说法的问题,比如人权至上的问题,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契约论的问题,文明模式论的问题,可以论证出多党制不是民主的唯一形式,根据太极本体论、可以论证出一党制下的全民民主,这是另一种更新的民主形式,适合那些不适合多党制模式的国家采用,比如中国。

二十、“复体论哲学”简介

创始人:钱伦容。2014

虚、实、情组成复体。复体论是指对虚、实、情三个方面的综合论述,通俗地说就是务虚、实干、依情三个方面。

二一、本质学简介

创始人:孙学章。2014

建立了以物自体为本体的本体论,以理性逻辑为验证知识法则的认识论,以质料和形式(关系)为基础范畴的本质论,并将这些原理应用在自然科学、哲学、人生和信仰之中,得出全新的结论(如,证明了真空就是科学界苦苦寻觅的暗能量)。本书使用演绎推理证明了一些哲学命题——物自体存在、因果关系命题等是成立的,从而认为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种证明是成功的,这不仅攻克了世界哲学史上的难题,而且为哲学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与现象学对立的本质学。事物的本质无非就是质料和质料的关系,因此本质学研究必须面向事物自身,向物自身(质料)还原。

成果创新:

1.用演绎推理(两种方法)证明了因果律(因果关系命题)成立。 

2.用演绎推理(多种方法)证明了物自体存在。 

3.用演绎推理证明了演绎逻辑公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因果律、(广义的)能量守恒定律、物自体存在、客观规律存在的等值性——互为充分必要条件,从而揭示出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

4.运用演绎推理揭示出:物自体是纯粹的质料,是(广义的)能量;而意识就是(内外)物自体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形式。

5.阐明了唯心论的错误根源:违背因果律,从而违背逻辑公理。

6.揭示了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存在关系,而传统观点认为二者没有关系。

7.在本质学的应用中,用演绎推理推导出:时间、长度的本质相同,真空或空间的本质是暗能量。(暗能量一直是科学界苦苦寻找的目标)。

8.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与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

还有许多观点、结论是独创的,没有任何抄袭。

二二、“超辩证法”简介

——初级超辩证之双辩证简介

创始人:杨治业。2015

正反对立统一规律对应阴阳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之一,正中反对立统一规律对应阴中阳也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之一。也就是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都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我认为阴阳与阴中阳恰恰组合成辩证法的两个核心规律。阴阳核心支承一套辩证法,阴中阳核心支承一套辩证法。由辩证法规律的双核心叠加组合成辩证规律子系统。称为辩证规律叠加原理。阴阳规律与阴中阳规律之间,恰恰符合原对立统一规律即自身符合自身,自身是辩证的。称为自身辩证原理。

四组等效关系,称为辩证规律等效原理:1.阴阳与阳阴;2.阴中与阳中;3.中阴与中阳;4.阴阳与阴中与中阴。

结论:东方辩证法是阴阳辩证与阴中阳辩证即双辩证组合,进一步组成双系列、双子系统辩证法,构成双循环辩证子系统。西方是阴阳辩证即单一系列辩证法。系列衔接构成单循环辩证子系统。

二三、“张氏统一场论”简介

创始人:张祥前。2016

宇宙是由物体和空间构成,其余都是我们观察者对物体运动和空间本身运动的描述。

宇宙任何物体,周围空间总是以圆柱状螺旋式【属于右手螺旋】在运动,并且以物体为中心,以光速向四周发散。

引力场是空间螺旋式运动指向物体的加速度,电场是螺旋式运动的直线运动部分,磁场是空间的环绕运动,核力场是空间直线、光速运动方向的变化。

时间是观察者周围空间以光速向四周发散运动给观察者的感觉。

质量是物体周围螺旋式运动空间的螺旋轴线的条数。

电荷是物体周围螺旋式运动空间的在单位时间内螺旋轴线的条数。正电荷以电荷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运动,负电荷从无限远处向负电荷汇聚。

力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程度。

二四、“三维辩证法”简介

创始人:卢其旺。2017

矛盾对立双方之外总是存在着第三者,找到了第三者,就找到了解决矛盾的钥匙。

三维辩证法有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矛盾性;连续性。三条原则又分别表现出同质性、矛盾性和同序性。

三维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三维对立统一规律;质量度互变规律;超越之超越规律。它们是传统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扩充形式。

应用三维辩证法分析事物,称之为三维分析。

对立概念都有第三者,如物质与意识的第三者是生命。

二五、“整体论”与“动态平衡论”简介

创始人:芳言。2019

(一)“整体论”简介

1.宇宙是最大的整体(概念)。

2.整体可分可组合(迄今的认识是无限可分)。

3.整体分割后的局部或部分,我们称之为各层级整体,即被我们通常称为“1”的事物。

4.整体具有相对的稳态。

5.整体内部体现动态平衡特性;其外部体现运动平衡特性。

(二)“动态平衡论”简介

动态平衡是指相对独立物质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综合效果而给外观(界)带来的整体反映。

动态平衡反映了事物内部总量的变化规律,即指总量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对平衡关系。

动态平衡法则的特点:一是对于不论多么复杂的事物,表述起来直截了当,易于理解;二是比较直观,具体运用上比较方便;三是直接揭示事物的整体规律。

动态平衡法则与矛盾法则一样,起到了表述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特征。动态平衡法则与矛盾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性:一、共同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也即微观粒子的综合变化。二、对立与运动及统一与平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三、动态平衡法则与矛盾法则形成了互补。动态平衡法则揭示了整体性的规律,而矛盾法揭示了内部的个体。

宏观物质的运动平衡与微观物质的动态平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平衡论可分为动态平衡论运动平衡论,前者解决微观问题,后者解决宏观问题;前者解决整体内部问题,后者解决整体外部问题。

二六、“系统交换理论”简介

创始人:袁宏建。2020

哲学史上,大部分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间事物都相互作用着。可问题就在于,说到相互作用,其后哲学家们就不说了,没有下文。可能哲学家们觉得,再说下去,就不是哲学家的事,而是科学家的事。可事实上,此时我们向前再迈进一小步,将相互作用替换成相互交换,以交换概念作为系统论的核心概念展开讨论,我们将发现,一个崭新的本体论世界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我们不是常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套用这句话,我们不是也可说,世界是系统的,系统是交换的,交换是系统的根本属性。

肆·认识哲学类(3

一、精神全息(重演)律”简介

创始人:严春友、王存臻。1986

精神全息律是说,一切健全的个体都包含着相同的精神层次如感性、知性、理性等,即诸个体精神的结构信息是相同的;同时,精神的任一层次都包含着其他一切层次的信息;整体隋神的结构与个体精神的结构是相互对应的。简言之,精神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波段的信息,从信息角度说, 部分已包含着整体,故谓全息。正因为它们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所以能产生全息共振,相互认识。

精神的这种全息性主要是由于个体精神对整体精神的重演造成的故又称之为全息重演律。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能进行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这是由于精神全息重演律的存在。一切个体都包含着相同的精神层次,即精神的结构信息是相同的,精神的任一部分包含着精神整体的全部信息,因而可以产生全息共振,相互认识;任一个体精神都简略地重演整体精神的信息波段。

人类精神不仅具有情感共鸣,即情感全息律,作为精神全息重演律的摇篮,而且,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积淀了一种先天认知结构——意会全息结构,即意会全息律,作为精神全息重演律的先天依据。它与人的后天精神信息形成全息共振,从而识别、获得人类精神信息。精神全息重演律从纵的方面将以上两规律统一起来,揭示了精神全息重演律的形成道路:每个个体的情神发生过程,都简略而迅速地重演整个人类精神史,它表明:个体精神是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统一。

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对精神领域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同时精神又与整个物质世界处于全息联系之中二者也是不可分割的,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不得不将精神从宇宙整体上割裂开来,将精神各领域的全息律从精神总体上孤立开来。而实际上道德、情感、心理、认识、伦理、意识、意会等精神的一切领域都是全息的,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全息律,从根本说它们是不能被分开的。

二、精质认识论”简介

创始人:李云川。2008

真的反义词不是无,由此可见,真并不是指一般的有,即不是指事物的外在于人的一般性的客观存在。真的反义词是假,即虚假,不真实,但这个不真实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看上去有,自以为有,其实没有,其中显然有某种欺骗成分。人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意识呢?原来,繁衍是生命的天职,人类又是具有性别的社会性动物,生命繁衍的直接条件乃是生命本身。由于生命的结构是辩证的,即有对立统一两个方面的,而这两个方面只有统一起来,作为繁衍条件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而两方面统一与否,就决定了作为繁衍条件的品质的高下优劣。在自然情况下,人的生命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因此,人类会自然地习惯性地会把出现在面前的他人(包括异性)看作繁衍条件。但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的生命的这两个方面常常是分裂的,因此,人类在选择繁衍对象时,常常会出现失误,经常会发生受骗的问题,从而把对繁衍条件的考察提高到自觉的位置。因此,生命主体在把生命现象作为繁衍条件进行考察和体验时,就把是否有利于生命繁衍作为衡量人的生命品质高下优劣的根本尺度,并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当生命主体在繁衍实践中确认作为客体的生命确实包含着有利于生命繁衍的条件时,生命主体就会产生一种确证性的“踏实”、“可靠”、“信赖”、“归依”即“真”的感觉和体验;反之,则产生“假”的感觉和体验。因为“真”有利于繁衍,而“假”不利于繁衍,所以,追求真是人类生命普遍具有的自然倾向。这是真的问题的本质。由于生命具有“移情”的能力和在探测繁衍条件上的主观能动性,生命事实上不但可以把生命现象作为繁衍的条件进行考察和体验,也可以对人类生命以外的与生命的性质(或某种性质)相似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这种考察和体验,即可以把从作为繁衍条件的生命现象中获得的真的概念运用到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精神及意识现象的感觉和体验,从而形成普遍的真和真理的概念。换言之,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以及思维的真理概念,是人类在对于生命繁衍条件进行感觉和体验的基础上,作为繁衍条件的相似事物扩大、演化和派生出来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真和真理,乃是人类对作为繁衍条件的生命所包含的有利于生命繁衍的因素及其相似事物产生的确证性的感觉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逻辑和思想体系。

三、“物象知识转换论”简介

创始人:陈才天。2018

知识不在文本中,而是在记忆思维中的物象知识,它既可转换语言陈述,也可转换肢体行为,还可转换物化产品。

本书假设语义物象的理论,物象是世界事物信息在记忆思维中的心理样态。物象与世界事物同一性。因此,人们通过语言理解认知世界事物。物象五个来源:感官知觉,理智推导认知,直觉判断认知,创造性想象和语言理解等等。

人类极其强大的语言意象力,即对同一个事物采用数百种语言符号象征它。语词、语句、语法是用来陈述世界事物状态,表明语言意象结构是一种巨型复杂系统。

语言指导人的行动表明,是语义物象知识转换为肢体操作的行为知识状态。

依据科技文本制造产品表明,是语义物象知识转换新物体的产品知识状态。

伍·逻辑哲学类(4

一、三一逻辑学”简介

创始人:梁邦国。2004-2020

三一逻辑学是思维方法论,因此思维升维论和社会升维论的理论完善,就是通过应用三一逻辑学而取得的理论求是。所以通过思维升维论和社会升维论的理解,就能理解三一逻辑学。在哲学研究上,通过应用三一逻辑学的推理,就能够知道:规律维度的信息、质能维度的信息、灵魂维度的信息是信息的三位一体:能量、物质、信息是存在的三位一体;时间、空间、信息是宇宙的三位一体;程序、结构、功能是系统的三位一体。那么,宇宙和系统联系起来,就是时间程序、空间结构、信息功能的三位一体。也就是说,程序的运行都有时间过程,结构的形象都有空间维度,功能的作用都有信息确定,而三一逻辑学,就是信息确定的方法论。

二、泛演化逻辑理论”简介

创始人:何新。2005

泛演化逻辑与传统逻辑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涉及本体演化程序及规则的客观逻辑,而不是一种主观的人类语言逻辑。泛演化逻辑可以提供一种推演(未来)和进行理性预测的有效工具。这就是逻辑理性主义。

历史概念集合系统,具有特殊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这种逻辑关系和结构具有动态的性质,并且超越了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所已知的论域。对历史概念类集的研究,最终将会导致一种新逻辑类型——泛演化逻辑(Universal Evolution logic/U.E.L.系统)的建立。

而《泛演化逻辑引论》的研究则试图证明,历史概念类集就是概念的自身运动的产物。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我的这本书乃是对黑格尔“泛演化逻辑理论”的一种现代解释,源自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逻辑——即概念辩证法。

三、全逻辑理论”简介

创始人:张荣寰。2007

全逻辑是全生态的在人格上的证量:在人格上的映射就是全息,在人格上的实践就是全新。

张荣寰在20076月首次具体定义并论证了全逻辑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全逻辑也称之为原逻辑、全息逻辑。原是母,生一元;一元生二元;二元生三元;三元生全息,全息代表全生态内本生、已生、未生、将生一切的生灵万物,从本原发出整体性、意义性和演化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大象,全息思维中的人,是生活在多个维度世界中镜像参照。全逻辑,以全生态作为参照系中,把全部体性直接贯注,与全真生态直接契合、相应起来,究竟全体的上升和更新。

四、“感觉神经连接路径逻辑学”简介

创始人:柳下弈。2013

主体新概念和神经现象学揭示现象的本体是兴奋的感觉神经而非外在,给出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为认知原理,进而揭示意识是两种以上感觉神经同时兴奋的主体实现,建立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并由连接引发兴奋的神经工作核心机制模型,明确感觉神经连接路径即意识逻辑。

神经连接机制不仅给出形式逻辑,而且给出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统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各种现象给出更简明统一逻辑理解,且价值参与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对社会学给出新奠基。

陆·价值哲学类(3

一、“意义哲学”简介

创始人:刘立井。2002

随着2002年《世界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书的出版,意义哲学正式开山立派。意义哲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即世界的意义是能力与需要的适合圆满。能力是对能量能力及力的抽象概括,因为它们都是使某种运动变化发生发展者。需要是对运动变化及需要的抽象概括,因为需要与运动变化都要由能力能量使其发生发展。需要的实质是要运动变化就是运动变化,需要对象不是需要本身而是用来表示需要。意义是特定的能力与特定的需要的适合圆满,无适合圆满无意义。

世界万物有能力与需要,于是世界的意义就是能力与需要适合圆满。要记住的是,意义哲学力图在人类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出合乎科学的世界观。整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就是致力于研究能力与需要的适合圆满。为完成哲学家抽象概括出世界观的任务,意义哲学将能力与需要两个概念的外延做了巨大的扩展。这是理解意义哲学的困难所在。

人类与自然之间有意义且意义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能力与需要的适合圆满,意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桥梁。对于意识与客体这个认识论的鸿沟,意义哲学认为意识与客体之间是意义关系,主体意识的意义是客体,客体对于主体认识的意义是意识。人类正是通过能力与需要的适合圆满即意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种哲学的解决与现代认知科学的成果相互印证。

二、“物种平等主义价值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9

基于物道主义哲学的物道存在逻辑和物种平等主义世界观,批判和颠覆了传统人种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观念,确立了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的存在即目的即价值的物种存在价值观,并建构起了物种价值哲学的基本观念框架。

具体内容略,可详见《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2009)之“价值哲学革命卷”。

三、“统一价值论”简介

创始人:仇德辉。2018

目前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在对价值的理解上各执一端,本书根据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的基本思路,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为前提,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运算来研究价值问题、解释价值现象、探索价值规律,推导出利益最大化法则广义价值规律,继而推导出一般经济规律、人际交往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实现了价值理论内部体系的逻辑统一、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的逻辑统一、价值理论与社会科学的逻辑统一。

柒·方法哲学类(3

一、“表现学”简介

创始人:孙万鹏。1991

《表现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这个新工具,揭示一切主体与客体关系共同的确定性逻辑,即它们毫不例外地属于以人的活动为中介,主体与客体矛盾双向性自我同一的表现逻辑。书中根据灰色理论,非确定量就是灰色量的灰色信息的原理,推导出宇宙三大原理,即宇宙同构性原理、宇宙同原性原理和宇宙同息性原理。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推导出唯物辩证法系列,即革命辩证法,改革辩证法和表现辩证法。作者认为,宇宙同构性原理,证明结构是整体性与非整体性,先验性与非先验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矛盾的自我同一结构。宇宙同原性原理,揭示世界本原的客观性,证明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宇宙同息性原理揭示宇宙原系统的部分与整体的全息重演,是结构发生发展总趋势的必然性,同时也是有偶然性的多种可能性,摆脱宿命的决定论和僵化决定论。表现学,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客体的独立性和主体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学说的真谛。

二、“度学”简介

创始人:李云飞。2007

度学是关于的本质及把握的规律和方法的学说,是关于动态平衡的哲学新说。

度学是揭示的本质及把握的规律和方法的哲学,是关于动态平衡、动态和谐的哲学新说,是境界论和方法论。度学是拯救危机、促进平衡和谐的大众哲学。度学是国家治理、世界治理的智慧之学。度学的使命是使世人对度的把握由盲目不自觉状态进入清醒自觉状态,促进生命的平衡与和谐,促进世界的平衡与和谐。

度学的核心是提倡万物唯度,万事唯度。度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适度和动态平衡。

在度学里,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度是维系事物自动良性运行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互动并形成共同体的存在。度是度(duó)与度()的统一体,度(duó)是动态的过程,度()是度(duó)的结晶体,度()是度(duó)的最适合点即平衡点,度()是度(duó)的如意果。把握动态的度对一切具有决定意义。

在度学里,的本质是动态平衡和动态和谐。动态的本质是过程。平衡、和谐的本质是过程中呈现的自适应、互适应。自觉、自动、自变、自控、自新、自化,此六者为自适应之性也。互度、共生、合和、大平衡、大统一,此五者为互适应之性也。动态平衡与和谐是生命之本,是天道人道。

在度学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个体生命的平衡、和谐、潇洒,达到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社会的平衡、和谐、潇洒,并形成与万物共和谐、同潇洒平衡合和共同体

平衡合和共同体是度学提倡的核心价值目标。

三、“人类交流体系演化论”简介

创始人:梁冲奇。2020

文本的神话已死,语音的指示已尽。放弃文本,无思。走出意象回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体验。

捌·伦理哲学类(3

一、“精质伦理学”简介

创始人:李云川。2008

由于人类是具有性别的社会性动物,因此,对于现实人类来说,生命繁衍的直接条件乃是人的生命本身,而且,生命既是繁衍意识的实践主体,也是繁衍意识的实践对象。由于人在繁衍问题上都具有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的双重身份,因此,一方面,人们可以和必须把他人的生命情况作为繁衍的客观条件从外部进行考察,从而构成人的审美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和必须从生命的内部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主观的反思。在反思中,人们从对生命的繁衍负责出发,站在种、他人或社会需要的立场和角度上,以是否有利于生命的繁衍为标准,把自身的各种情况作为繁衍的条件进行审视,这就构成了人内心的道德活动。在道德活动中,人们可以迅速地对作为主体条件的各种情况获得不同的生理-—心理体验。对有利于生命繁衍情况的体验,生命主体会引起轻松、愉快、赞赏和崇敬等身心反应,对引起这类感觉的性质和状态,人们则统称之为“善”。由于善有利于繁衍,恶不利于繁衍,因此,生命普遍有着抑恶扬善的内在要求。由于人的生命具有意志和躯体两个方面,因此,对于生命主体的意志和躯体的品质层次的体验,就构成了道德判断的两个基本方面。同时,由于生命具有“移情”的能力和在探测繁衍条件上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事实上,作为实践主体的生命,不仅可以对自身的品质进行体验,而且可以通过角色置换,对他人,甚至对通过自身的想象而人格化了的其他事物进行这样的内在体验,并产生同样的道德要求。

因此,从本质上说,善乃是生命包含的有利于生命繁衍的品质及其相似事物,以及生命主体对这种品质及其相似事物的内在体验和由此产生的肯定性的生理-心理反应。

二、“物种平等主义伦理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9

基于物道主义哲学的物道存在逻辑和物种平等主义世界观,批判和颠覆了传统人种主义伦理哲学的基本观念,确立了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的物种平等伦理观,并建构起了物种伦理哲学的基本观念框架。

具体内容略,可详见《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2009)之“伦理哲学革命卷”。

三、“实践论幸福哲学”简介

创始人:王鲁宁。2020

确立了实践论基础上的幸福哲学观念,并建立起了相应的幸福哲学理论。

具体内容暂略。

玖·审美哲学类(8

一、“主体性实践美学”简介

创始人:李泽厚。1980

在承继自己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实践派美学思想(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基础上,李泽厚又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三层面来分析艺术。

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 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二、“欲、技、道游戏”美学简介

创始人:彭富春。2005-2011

不同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彭富春尝试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形态。彭富春美学理论实现了四重创新——美学理论开端的创新即“生活世界”,美学理论结构的创新即“生活世界欲、技、道的游戏”,美学言说方式的创新即“思想语言之道的思想”和美学时代价值的创新即作为“无家可归时代的深思”。这些创新使得彭富春美学理论切中当代中国社会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技术主义困境的要害,从而成为“新的中国美学”。

彭富春哲学美学理论的最重要的价值不仅仅是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美学理论,更是这种美学所具有的强烈的使命感。彭富春的美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无家可归时代困境的深思,他说:无家可归的遮蔽和遗忘是比无家可归本身更为危险的事情。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深思无家可归。正是这种深思不仅使彭富春的美学理论切中了时代的主题。

三、“生活美学简介

创始人:刘悦笛。2005

生活美学就是阐释美好生活之道的学问。

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现代哲人在美学运思中都有回归生活的路向,而且,这种切近生活的态度似乎更契合于中国人的心灵。《生活美学》(刘悦笛编著,2005)其实就是一部在现象学视界内的生活美学导论,它要试图阐释和解决的是当代美学的转向这个新问题

而且,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实际上,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颇有几分回归生活的色彩。在很大意义上,可以将生活美学视为实践美学在本体论上的继续发展的努力和尝试之一,因为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确实是内在相通的。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四、“精质美学(辩证美学)简介

创始人:李云川。2008

精质美学(也称辩证美学)认为,人类生命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关心甚至渴望生命繁衍——生命的整个感觉系统,首先是探测和反馈生命和种的繁衍条件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生命可以迅速地对不同的繁衍条件作出反应,对平庸条件的反应是犹豫的,即感到寂寞、无聊和茫然;对恶劣条件的反应是否定性的,即痛苦、反感、厌恶和退避,即感;而对优良条件的反应则是肯定性的,即愉快、沉醉、信赖和依恋,这就是美感。

生命本身既是繁衍问题的思考者,同时也是生命繁衍的唯一的现实的直接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美,乃是生命对良好的繁衍条件产生的肯定性的生理-心理反应。

自然条件对生命的繁衍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还必须通过生命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但由于生命在探测繁衍条件上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移情的能力,因此,作为审美主体的生命不仅可以对作为客体的生命进行审美,也可以由此延伸开去,对其它各种与生命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审美。事实上,自然和艺术的美,都是作为生命的相似物,由人类在移情的作用下,从对人类生命的审美中派生和演化出来的。从这个意义是说,所谓美,乃是生命对良好的繁衍条件及其相似事物产生的肯定性的生理-心理反应。

由于作为生命繁衍直接条件的生命,其结构是复合的,具有具体的躯体和抽象的意志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的,由此决定美也是辩证的。而由于躯体和意志都是客观和主观的对立统一,因此,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也是对立统一的。

而且,在美学上,客观绝对内容有效用性感生活,分别和主观相对形式超功利道德上帝(信仰上帝)”分别都是同位概念,所以,历史上各种对立的美学观点,其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都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

五、“物种平等主义审美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6——2009

基于物道主义哲学的物道存在逻辑和物种平等主义世界观,批判和颠覆了传统人种主义美学的基本观念,确立了物种存在主义的美是存在的完满的美本质观,并建构起了物种审美哲学的基本观念框架。

具体内容略,可详见《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2009)之“审美哲学革命卷”。

六、现代“意象美学简介

创始人:叶朗。2008

意象美学的核心理念就是:“美在意象”;意象是情和景的完美。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

叶朗的美在意象说是新时期美学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之一,它是在充分吸纳中西美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

基本观念如下:

第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第二,美在意象;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即情景交融的世界。它不是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因而美与美感是同一的。

第三,美(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是“美”与“真”的统一。

第四,生活世界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它是人的精神家园。

第五,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它是“天人合一”即人与万物融合的关系,是把人与万物看成是内在的、非对象性的、相通相融的关系,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是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第六,审美态度(审美心胸)是抛弃功利实用与科学理性逻辑的态度,从主客二分的关系中跳出来。

第七,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是意象的生成。

第八,美感是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其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故不能等同于生理快感,尽管有时候可以夹杂着生理快感,有时生理快感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第九,人类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两种感官,但其他器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深透和加强美感甚至转化为美感。

第十,人类的性爱(性的欲望和快感)包含有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它是身与心、灵与肉、情与欲融为一体的享受。性爱的高潮创造一种普通生活所没变的审美情景和审美氛围,成为一种高峰审美体验。

第十一,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是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的概括,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第十二,综合起来,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特性: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

第十三,由于美感具有超越性,从而其在最高层次即宇宙感这个层次上,也就是在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的层次上,美感具有神圣性。这个层次的美感是与宇宙神交,是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和神圣感,也是一种谦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种灵魂的狂喜。这是最高的美感。美感在这个层次上与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

第十四,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受到多种社会生活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受到经济生活因素的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决定作用。

第十五,自然美和艺术美都是人创造的意象世界,都真实地显现人的生活世界,彼此没有高低之分。

第十六,自然美也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产物。

第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美”倾向。

第十八,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一种形态。

第十九,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第二十,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理智美。

第二十一,技术美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领域,其核心是功能美。

第二十二,优美的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和和谐,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崇高的意象世界和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其形式语言是宏伟深远的空间感(空间意识)及其历史感,是对于命运、时间、生活的内在体验。

第二十三,在优美和崇高之中,有一种灵魂美,其本体是大爱,是生命的牺牲和奉献,闪耀着高尚、圣洁的精神之光辉。人们面对这种灵魂美,内容会充满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崇高与优美在中国有一对十分类似的范畴:阳刚美(壮美)和阴柔美(优美),但不能彼此完全等同。

第二十四,“丑”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不和谐,给人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

第二十五,“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最典型的代表是杜甫。沉郁的审美特征主要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庄重,达到醇美的境界。

第二十六,“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也就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以及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飘逸的美感有三大特点: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意气风发的美感;清新自然的美感。

第二十七,“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悟”是一种从当下富有生命的感性世界瞬间永恒地领悟到那永恒的形而上的空寂的本体的非理性觉悟活动。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维。空灵美的最大特色就是“静”,所以,它是一种“静趣”,体现了禅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能够在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得到一种大化流行的自由感和解脱感,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体验宇宙的永恒,所以,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第二十八,美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其功能主要有:培育审美心胸、眼光;培养审美感兴能力;培养健康、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

第二十九,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审美的人生境界就是冯友兰说的天地境界——即“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界。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创造的、爱的人生。

七、“别现代美学简介

创始人:王建疆。2014-2018

别现代是美学家王建疆教授自2014年提出的引起国内外哲学界、美学界和艺术界广泛讨论的原创性理论。旨在从有别于的思维方式出发,寻求独创的话语和思想,进而建立真正的有别于西方的别现代性。

别现代美学思想可以说是在传统修养学领域汲取养分而生成的别样美学观.别现代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继承,更是改造和出新。

别现代主义美学主张求异性思维和思想市场,与文化创意和艺术创造不谋而合。跨越式停顿既是顿悟,又是切割,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也是传承创新和借鉴创新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八、“审美主义哲学”简介

创始人:柯领[美·旧金山]2020

美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美能改变女人与男人们的心,而心能改变世界。

一、东方天人合一的精神维度将整合全世界的文化而引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时代

二、人类的精神文明=美学+宗教

三、人类将建成:天人合一境界的——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实际上就是道家型的社会,与天道合一。天人合一的信仰应成为人类的共同信仰

四、人类正在走向第二个文明轴心时代:由工业文明时代转向生态文明的时代,由物本体的时代转向心本体的时代,由理性主义中心的时代转向情感主义中心的时代。

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东西方文化合一的文化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渐渐地兴起与强大,这是对当代社会科技至上、商业至上、物质主义至上过度发展的反抗与回应。此时此刻,我深深地体会后现代哲学要走向东西方文化合一的思想对提升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价值。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并唤起一种渴望,一种内在的冲动,让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与美学精神成为现实的种种形式。

拾·自然哲学类(6

一、“宇宙全息统一论”简介

创始人:王存臻、严春友。1988

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宇宙全息论的基本原理是: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

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维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时下,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其中。

二、“自觉-自能学说”简介

创始人:章韶华。1990年代

一种母子宇宙学-太一精神学学说,核心理念是“精神共一”。它走出了宇宙圈、无本源的孤独宇宙、悬置起源的本质、本体论逻辑,进入了母子宇宙-太一精神论的超精神逻辑,从而为宇宙起源学和精神学提供了全新的基础。

1.创立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是由同一个母宇宙娩生出的无数子宇宙中的一个的母子宇宙学学说。

2.提出母宇宙是由太一精神化生并主宰着的纯能量宇宙,这种纯能量宇宙中的能量作用会搅动母宇宙内的某些平衡或格局而最终形成一些能量团,某个能量团发育到了某个阀值,便会脱离母宇宙而大爆炸为一个物质宇宙,我们的宇宙即是这样一个宇宙。

3.提出了精神分为自然精神、人类精神、宇宙精神、太一精神四类的精神分类理论。

4.把太一精神的本质解释为决定反决定性,从而为精神所以为精神、所以会运动、所以能自我意识、所以能支配物质和场提供了终极答案,并以此体现了该学说与决定反决定学说的一致性。

5.把现代科学的弦理论与古代东方的玄理论统一起来,从而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宇宙图景、宇宙模型。

三、“生成哲学”简介

创始人:金吾伦。2000

“生成哲学”是一种新的自然哲学理论,是从哲学上思考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理论。因思想与道家“道生万物”的观念高度契合,被称为“当代道家宇宙论”。

《生成哲学》出版于2000年,深入探讨了“物质的可分性问题”,批判了“还原论”与“构成论”的物质结构观,提出了“生成论”的物质结构观,建构了“哲学宇宙论论纲”理论框架。

中国哲学中整体性的宇宙创生观和生成思想为金先生哲学思想提供了材料与契机,其中,道家“道生万物”的思想直接启发了“生成哲学”思想的形成。金吾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成论原理,强调事物发展机制具有的生命特性,发展出自洽圆融、和谐统一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生成论的内核在于其创生能力,在宇宙横向的空间结构上加入了一种纵向的时间连续性概念。新事物的产生是从潜在(道实在)到显现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又是在随机、自我同一(即个体性)、全域相关等因素的整合下实现,它具有整体、动态、自组织的特征。金先生把生成的过程引申成从潜有”—“缘由”—“实有,将生成的功能机制引申为生(成)子(或“金妖”、“生成妖”),具有“生成突创性”。生子生成论的基本因子,它不是物质、能量、精神体,而是“道实在”(即产生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的“道”)生成万物的最基本的生成机制,存在与“道实在”中带有功能性并处于潜存的状态,不能等同于物理学所指的的概念。它本潜有着,经历缘有的阴阳作用、随机和整体性关联作用的阶段,从而转化为实有。关于生子的概念是金先生1994年提出的,张华夏先生为了清晰地认识宇宙三种动力机制的协同作用,1996年提出了协同子的概念。当年金先生与张华夏先生进行合作并达成共识,将生子提升至协同生成子协同生成子由因果决定性、随机性、目的性来统合与协同,“道”是协同生成子与实体、关系和过程的相互关联的基础。

生成论所意指的哲学宇宙论是从无形虚空到实有的宇宙创生观,金先生将它称为金妖,即控制宇宙万物无中生有的“生成突创性之妖”。金妖与科学哲学中著名的三妖(拉普拉斯妖:支配力学和运行的“因果决定性之妖”;麦克斯韦妖:混沌转为有序的“随机偶然性之妖”;哈肯妖:宇宙无形指挥驱动作用的“目的性之妖”)关联密切,但是因为金妖的生成机制的特性,表现出比三妖更基础、更深层次的作用。金妖三妖构成相辅相成的整体性结构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与机制。“金妖”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之妖即“道”,其他“三妖”是“金妖”创生万物的“三种动力”之妖,即“广义目的性”、“因果必然性”和“随机偶然性”三种动力。

四、“物种平等主义自然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9

批判和颠覆了传统人种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观念,物道主义哲学的物道存在逻辑和物种平等存在主义世界观,并初步建构起了物种平等主义的自然哲学理论。

具体内容略,可详见《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2009)之“自然哲学革命卷”。

五、“万物命运共同体理论”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16

万物一体必然是万物命运的共同体。一方面,万物必然要一体化存在;另一方面,万物一体是万物获得自身构成和存在充分条件的必要途径和基本途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不仅是相互构成的存在,而且是一体化构成。所有事物由于皆相互构成,便必然互联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而这种万物关联的一体化或一体化互联——万物一体,恰恰又是一切事物构成和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方式,因为事物正是借助这个一体之联通,获得全体事物统合提供的充分因素和条件。如此,万物存在之命运便一体化地联系了起来。

万物一体存在之道,也表现在万物、人类和宇宙的一体存在即合一而在之道。

万物的构成与存在之道,也就是万物相互构成一体而在之道,简言之就是万物相生之道。是故,万物相生,既是万物构成与存在之道,又是万物互惠之仁德;而万物互惠之仁德,同时又是万物构成与存在的一种基本道。

六、“万物统一理论”简介

创始人:刘德欣。2020

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精巧而深刻的方法,通过对概率本质的深刻分析,可以完美地统一量子力学以及经典力学,还有热力学,乃至全部的物理学以及部分数学分支,如概率论和统计学。

拾壹·人生哲学类(7

一、“人生最优化原理”简介

创始人:张瑞甫。1990

《人生最优化原理——开发、设计、规划人生的艺术》1990年出版。

本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特别是人生哲学、伦理学、人体科学、人才学、运筹学、优选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未来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古今中外的一些生动事例,对人的一生尤其是人生目标、道路、生活方式,整体布局及其内在潜力,进行综合开发、最优设计、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的边缘性新兴学科。它是我国第一部从最优化角度系统探讨人生的学术著作。本书对于弘扬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高人生文化素养,正确指导人生实践,科学规划人的一生,全面优化人生的要素,机制、方法,充分提高和实现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自然-人道学说”简介

创始人:章韶华。1993

一种人学-类学学说,核心理念是“人类共一”。它摒弃了片面性、进化论的人学-社会学逻辑,确立了自然-人道论的人性逻辑,从而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导向。

1.明确把人性界定为自然人道性,并以此为基石建立起了融人的起源论、人的存在论、人的发展论和人的历史观、人的社会观、人的未来观为一体的新人学。

2.明确把关于的学问界定为人学与类学的统一

3.把中国道家的自然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用自然人道思想统一起来,以及把西方的人物文明、东方的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统一起来。

4.确立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从人的自然人道本性出发、以实现和发展自然人道本性为目的、以是否合乎自然人道本性为检验标准的学术主张。

5.提出了全球时代之前的人类历史是人类之的历史,此后的发展将是人类之的发展的学术论断。

三、“宇宙-精神学说”简介

创始人:章韶华。1995

这是一种人类生命观学说,是生命学-宇宙学学说,核心理念是“生命共一”。它转变了领域性、科学性的生命学-宇宙学逻辑,发现了宇宙-精神论的生命大统一逻辑,从而为生活学和宇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1.把人的生命过程界定为由宇宙精神驱动、主导和引领的人的自身宇宙与身外宇宙和谐互为的地球生命演进过程。

2.提出人的生命是以精神为本体、以社会为介体、以物质为载体的系统发育过程。

3.把宇宙的演进分为四种形态、四个阶段:可还原宇宙不可逆宇宙自组织宇宙自创造宇宙,从而建立了宇宙四形态理论

4.提出人类的产生是宇宙演进的选择,因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宇宙使自己在地球上的纯自然演化通过人类而升级为自觉演进,而人类自身的进步无非是逐步适应这一使命对自己的要求。

5.提出人类的结局是人类用自己的胸襟和双手使自己自觉地否定自己,并代之以在生命级上高于自己的超人类

四、“返回人自身理论”简介

创始人:张血曦。1995

任何问题都是人提出的问题,也只对人形成问题,是人自己在问自己,又自己回答自己,故首先回答何以为人,人本性(人性)所在,如此一切回答方有依据!人与一切物本质区别在人先天具有知自己的能力,有的身份,笔者定义为——自我本能。为人不是先是人后再去感知自身,恰盍先得以自我本能(先验功能)之运行,驱使自身分化整合,感知自身自获其界现象为,呈现为在,也将天地、万物、世界呈现在我面前。自我本能开端运作过程落在我身后,不为我当时的能看(眼睛看)所看到、所明确,故人()对自身现象为人惊讶、好奇、困惑,却可能为眼看它物、他者的方便可行所牵引——人之原罪,以二元划分范畴的眼光看待和回答人对自身之困惑,压抑、逃避、投射甚至扭曲、变态自身本性,偏离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为人为非现成未完成之过程,我之为人作为完整独立自主自知自我系统,德性(良知)保持我为人之依据,情绪验证我自身。自满而溢之自我超越也自然呈现于与他者关系,自然贡献于人类及自身之生存环境。人性(本性)共同为人类普适价值,世界大同之基础与依据!

五、“现代人生哲学”与“精神青春期理论”简介

创始人:朱鲁子。2006

(一)现代人生哲学简介

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即"认识你自己"是人类几千年来的迫切需要和最大愿望,这一需要和愿望将由现代人生哲学达成。

它揭示了迄今人类个体几乎俱为夭折(精神上)的事实,指出当代个体斩断夭折宿命的唯一道路是"认识你自己"

它颠覆了人们对斯芬克斯之谜谜底是""的传统意见,揭示出斯芬克斯的真相为集诱惑与恐吓于一身的"现实社会"

它以"命名即创造"命题揭示了一切宗教关于上帝、神创世的秘密;用汉语言揭秘了巴别塔天机;以三条基本原则为基础建起了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彻底终结了有神论与无神论、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矛盾和冲突。

它为现代和未来人类个体斩断夭折宿命,活出一个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精神青春期理论简介

“精神青春期”概念是从“青春期”即“生理青春期”概念引申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由一个普通概念发展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理论。

“生理青春期”与“精神青春期”不同,一个是先天的,自然赋予的;一个是后天的,人为而成的。前者始于十五岁左右,后者晚于生理青春期。

“生理青春期”是人拥有生物性生育能力的标志;“精神青春期”是人拥有精神性生产能力即创造力的标志。

“生理青春期”主导、主宰的人生,总体上活在动物性的层面上;“精神青春期”主导、主宰的人生,已经超越了动物性的层面而活在真正属人的层面。

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主观条件或内因是,个体必须在“生理青春期”达成的临界点处(大约15岁左右),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而“立志”。这个“立志”的过程,基本上类似于宗教徒的“受戒”和“守戒”,来不得半点马虎。

达成“精神青春期”的客观条件或外因是,符合人类天性的教育即以我们的“精神青春期”理论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最关键的是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精神青春期”与“生理青春期”不同,它的达成不是先天的,自然的,人所共有的,而是后天的,人为的,因人而异的。而这一后天条件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客观方面来说,最关键的是教育——符合人的天性发展的教育。

六、“精质人生观”简介

创始人:李云川。2008

幸福是生命主体在自身与良好的繁衍(包括生存)条件相结合及其相似情境中产生的肯定性的生理—心理反应和体验。由于人的生命具有物质(躯体)和精神(意志)两个方面,决定人有四欲,即四种深刻的欲望,即食欲,性欲,知欲,爱欲。食欲和性欲,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食欲是对物质的索取,以维持生命的存活,并塑造健康强壮的体格;性欲是物质的输出,输出并交换遗传物质,为了繁衍后代;知欲是认识生存环境,增强谋生手段,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从而使自身生活得更好;爱欲是对种群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爱,这有利于为人类生活,特别是为幼小的后代的成长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人的四欲是紧密关联,相互制约,动态平衡,不可偏废的。四欲的能力是人追求和实现幸福的基本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就是这种四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全面实现,才是健康而完美的人生。

七、“君子哲学”简介

创始人:谭长流。2009

君子哲学是关于一种高尚人格的建构学说。它是根据先秦诸子理论发现的一个金字塔体系,共有成就君子的数条路线。在金字塔的顶点处,时时都闪耀着以幸福去撞击美的祥光。

八、“全息逻辑人学”简介

创始人:黎鸣。2017

老子的《道德经》实际上是以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刻,也是最理想的方式论述了人类,包括每一个具体的人,他们从出生,到最后死亡的全历程,这其实也应该是人类共同最理想的生存模型。

老子是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呢?老子是通过对于宇宙宸、大自然自身至深奥秘全面、彻底、深刻的揭示、破解、认识来达到这一点的。换言之,老子认为,一切万物均来自宇宙宸、大自然的创造,而人类则是大自然所创造的最高造物,因此,宇宙宸、大自然的至深奥秘,其实也就是人类,包括每一个个人自身的至深奥秘。对于大自然至深奥秘的揭示,实质上也即是对于一切万物存在的至深奥秘的揭示,自然也包括是对于人类及其个人自身生存至深奥秘的揭示。生存奥秘的揭示即是生存方式、模型、历史、价值等等的揭示。

老子用一 、二、三来描述宇宙宸以及一切万物的存在,其来源与伏羲符号的三画有关。大家可以看到,宇宙宸,也即空间、时间、意间正就是一、二、三,而一切万物均存在于这三间之中,别无例外。这实际上就是大自然以及一切万物的全息。更重要的是,意间的一、二、三是物质、生命、智慧,而人类则是涵盖物质、生命、智慧的大自然中的终极产物。所以,宇宙宸最重要的表达是:空间、时间、人类,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来说,即天道、地道、人道。

关于人类,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三种活动:言、行、思。老子用道、宝、德来分述它们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言之道在导,行之宝在保,思之德在得。更进一步的理解是,(道)导向真理,(宝)保证善律,(德)得到创造性自由美的心得——玄德——最高的自由逻辑。

更重要的是,宇宙宸,空间、时间、意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人类自身言、行、思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同构的,也即老子关于万物的一、二、三之间的关系全都是与宇宙宸、大自然的空间、时间、意间同构。这样一来,一切万物,包括人类,全都在与大自然的总的全息逻辑同构的系统关系之中。

说到最后,老子的人学,其实质也是宇宙宸学、大自然学、物质学、生命学、智慧学,更说白了,人类如果真正理解了人类自身,实际上也就是理解了全宇宙宸、全大自然、全物质、全生命、全智慧,这样一来,老子的全息逻辑学说理论如果真正能够在全人类中获得广泛的普及、发展、扩散,那么人类在发现、发明、创造性方面的具体成就,将可能突飞猛进,将可能迅速达到史无前例的非常高度。

拾贰·社会哲学类(8

一、“社会领域相对分离理论”简介

创始人:王南湜。1998

该理论从关于人类本性的基本规定出发,以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及社会结构变迁的总体序列为参照框架,把从非市场经济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描述为一种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活动领域之间的结构关系从领域合一领域分离状态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变迁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的考察把各个方面的类型特征都合乎逻辑地描述出来,综合了先前思想家们的不同见解,构成了一个能够比较全面地解释非市场经济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基本特征的,从而能够用于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转型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的支点即是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各有独立的目标或功能,每个领域都服从不同的价值原则,即效率、自由、公平。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张力结构,导致了诸领域之间结构关系的变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这一独到的见解有助于人们对于诸如市场经济与道德及其关系等困惑已久的问题有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并有助于人们理解从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二、社会最优化原理”简介

创始人:张瑞甫。1999

社会最优化理论是一门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边缘交叉新兴学科。

社会最优化原理的基本宗旨是力图通过人类最先进的认知途径和现代化的操作方略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的最优质态、最佳量度、最良序化、最小风险、最少消耗、最大效益、最高速度、全面腾飞。其实质是运用最优化方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空、信息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社会价值效益。它大致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运用最优化方法以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等量的价值效益以等量的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价值效益以相对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相对最大的价值效益;二是在现有条件许可的限度内获得最大价值效益在没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的情况下获得最大价值效益;三是在要素增殖效益、功能极值效益、资源配置效益、结构优化效益、投入产出效益、关系整合效益、规模集团效益、动态运作效益、风险损益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系统最大价值效益在要素与结构、功能与价值、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求得整体最大价值效益。

社会最优化原理的内容大致包括九个方面:一是社会最优化的参照系统;二是社会目标、模式的最佳设计、确立与修正;三是社会道路的最优规划、实践与调控;四是社会基本要素与组织形态的最佳建构;五是社会部门行业与利益集团的最佳建构;六是社会资源的最优开发与利用;七是社会动力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的最优调控;八是社会决策与管理和革命与建设的最优规划;九是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这九个方面构成总分分总、条块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系统整体。

三、“契约社会论社会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0——2002

提出和论证了契约构成社会的核心理念,并以此为灵魂构建了社会哲学的基本逻辑框架。

《未来社会哲学构想》(2002)一著对社会哲学的对象、基本问题、核心观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社会哲学的对象是社会生活运转的基本逻辑,阐释了社会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问题,契约活动是构成社会生活有序运转的基本运行机制,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建构了“契约社会论”的社会哲学理论框架。

四、“社会时空论”简介

创始人:汪天文。2004

社会时空与自然时空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与自然时空的比较,可以引出社会时空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通过探讨社会时空的内涵,又可以进一步揭示社会时空的结构与社会生活质量的关系,从中得出不同社会条件下人类生存的状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的关系与转换规律:社会空间是社会时间的凝结,社会时间则是社会发展的空间。社会空间的发展以社会时间的消耗为代价,社会时间在消耗中转化为社会空间的拓展。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的相互转化,正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条件。

五、“知识存在论”简介

创始人:宋哲民。2010

《知识存在论》主要从人类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起源于自然存在的本质特征、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本源真理所支撑的人类生存方式的知识文明的低级历程的历史阐述,引伸出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性、本质属性、特征及真理法则的终极真理所支撑的人类存在方式,从而确定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创造历史的一个人类知识文明的完整历程和真理实现过程;在哲学学术的理论层面,对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理想,以及人类未来的终极追求,给予人的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的理论阐释。

六、“事理学”简介

创始人:赵智明。2014-2018

不依人意志而存在的一切都是物。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一切称之为事。事物是对世间存在的一切物和事的综合概括。事物是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公共基础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偏侧重于研究物的现象及其规律,物理学和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哲学社会科学侧重于研究事的现象及其规律,事理学也应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事理学是研究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事理学包括事物现象理论、特征理论、属性理论、本质及其规律理论等。变动性、联系性和价值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变动特征、联系特征和价值特征是事物的根本特征。状态分析方法是事理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层级论是研究同类事物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系统论是研究异类事物间关系的基础理论。

七、“人体化社会学”简介

创始人:何麦根。2020

天地万物,空有虚实合一。一人体,一地球,一宇宙,其结构演化可放大缩小。

一果生万因,万因结一果;大因小因,大果小果,层层叠叠,交叉轮回,循环不息,轮回不止,归于一果,出于一因。

一生天下,一生万物,一生人体。

一由多合,多合为一;一入体孕育十月成人,一入地球繁衍万万年成世。

火山血浆凝灵魂,海洋雨水孕生命;命有命中命,体有体中体;小我小命一瞬间,大我大命为永恒。

人无修为为小我,修道合道为大我。世没合一多小国,为旧世,为胎体。

天下未统,战乱不休,今资本贸易之战,致公路铁路血液循环系统贯通,互联网神经系统覆盖;智能巨系统融万物互通互联,直至一体化新世诞生。

人如不同功能细胞,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组织器官及灵魂;系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人人如细胞发挥各自价值功能,获得高质量工作生活生命保障;系统获得精确数据,调节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对整体进行调控及自我修复保护;人类社会巨系统在开放统一中实现动态平衡。

全球一体,天下大同,如婴儿新生命降生,为必然之必然。

资源共享,利益归一,人心归一,灵魂信仰使命归一,命运同体。

意识灵魂,不有贵贱,高层次作用低层次,低层次反作用高层次,不生不灭。

千万先烈,历代圣贤,天下大同之心如火山岩浆。全球一统,天下归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新之文明,全新剧本如期上演!

八、“家学”简介

创始人:圣宗。2020

家国天下,天下一家。家之摧残,人类之殤。

家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如国家之肢体。

家的骨子里传递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气质里诞生着一种伟大的文化。它的发展中生发出一门崭新的学术,它的名字叫家学”。

家学,源起于上古氏族的部落,基础于上古氏族的文化。

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器。黄帝用家族力量打败了蚩尤,建立了国家的原始概念与模型,演变成了家天下的中华万年不渝的伟大理念与信仰,制定了家规家风家训的华夏文明最早家文化体系。

家,是天人合一道德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是民族兴盛、天下大同的基因。

家学:  它纵向是家庭家族优良文化传承之学;横向是社会净化、全面积极向上之学;宏观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和谐共荣之学。

家学:  乃内圣之学;国学,为外王之学。内圣为外王之魂,外王为内圣之形;家学为国学之根,国学为家学之杆。故家学不兴,国学无振;家学兴而国学昌,家学盛而国家强,家学满而天下和;家国之学,人类之共学。

家学乃开宗立派之新学,纵横古今中外无先学;乃中华文明之根学。先有家,后有国,家国天下!

家学学有所源:家文化始祖是黄帝,家训始祖是周公旦,家训楷模是钱镠,齐家之祖是孔子,家书之祖是曾国藩。

家学学有所究:学术的建立__立德;《家学九纲》的编著__立言;家学的落地__立功。故称家学三立

家学学有所纲:家门;家道;家运;家祠;家谱;家训;家教;家风;家书,故为《家学九纲》。

家学学有所承:周朝周公旦著《诫伯禽书》;战国钱镠《钱氏家训》;汉初司马谈《命子迁》;三国孔明《诫子书》;大清朱柏庐《朱子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等。

家学学有使命:商乱周礼兴;战国孔学兴;汉乱儒术兴……时下礼崩家学兴。

拾叁·历史哲学类(1

一、“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16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实质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真正实质,就是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的根据及实现它们的条件和途径,以指导相应的社会实践运动的学说体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三大解放的学说系统。

(二)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既然是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相互统一的学说,那么,它的立场或出发点就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也是人种-人道主义的,更是物种-物道主义的。

三大解放的统一,在立场上便是无产阶级、全人类和自然界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基础,必然是物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

物道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世界上各种物种间的真正关系,尤其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真实关系,消解了历史唯物论的人本片面性,科学合理地说明了三大解放的统一,为三大解放的统一奠定了科学而统一的理论根据、立场立足点和理论与实践的合理出发点。

拾肆·生活哲学类(3

一、“欲望哲学”简介

创始人:吴建华。2010

欲望哲学是研究人类欲望的学说,揭示人欲存在的本质、共性规律、掌控的定理和方法,从而协调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人类的思想文化成果可以归纳为三种欲望情形:唤起欲望;限制欲望;调节欲望。

欲望哲学发现世界是椭圆(两头尖小中间大)而非正圆的世界(其形象体育用品—铁饼),有两个不重合的焦点,万物及其发展皆有如此椭圆性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欲望都具有椭圆性。

椭圆,在数学上计算的已相当完备,此也提供了把握欲望的数理操手,其欲望的椭圆数学计算数据,是更近一步对欲望的操控指数(又称“文明指数”),可指导实现欲望间的平衡性协调和发展。

二、“宜生哲学”简介

创始人:陈洪泉。2012-2020

(一)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对人生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二)人生的奥秘最终都在于人之为人的本性当中,不管你是相信神创论还是相信自然进化论,最终都要按照人之为人的本性而生活。

(三)人的本性体现为对于生活的种种需要,按照人之为人的本性而生活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过程。

(四)我们把这种对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称之为宜生,宜生是人生一切活动的根源、目的和基本法则,人生所要做的就是行宜生。

(五)宜生是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社会群体和整个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人间正道是宜生。

(六)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生活需要的选择、取舍、排序不同,从而也就使自己的生活呈现为不同的面貌。

三、“简行言”简介

创始人:张细雄。2020

言主张,动是一切总根源。动形如生命这个环节后,命成了被追求与要求。作为文化了的人,关于命的一切就成了最大的逻缉、理论、实践的出发点与终极归宿。被文化前的自然命和命所依赖的一切只是获得性动。之后是智性动行。星辰动行。动行不止。

拾伍·信仰哲学类(3

一、“终极-超然学说”简介

创始人:章韶华。1990年代

一种神灵学-信仰学学说,核心理念是“众神共一”。它告别了宗教性、人格神的神灵学-宗教学逻辑,树立了超然-终极论的精神信仰逻辑,从而为神灵学、信仰学及宗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框架。

1.神灵定义为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在信主是什么这一信仰的根本问题上统一了有神论与无神论。

2.把不同宗教的信主的本质界定为同一种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得出了众神共一亦即不同宗教所信仰的神实际上是同一种、同一个存在的神学结论。

3.提出用整体论精神论的方式认识神灵的神灵认识论,从而将神学认识方式与科学的还原论实证论认识方式、哲学的关系论思辨论认识方式严格区别开来。

4.提出神灵信仰只能是人类个体与神灵进行精神沟通精神信仰论,而不应当是千百年来信徒们所惯用的诸如宗教式、仪式化、借喻性的信仰方式。

5.提出古今中外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精神信仰,任何精神信仰都只能是人对高于自己存在级的那种存在的信仰,而在存在级上高于人的东西只能是创生了人的东西——神灵或宇宙法则。

二、“契约信仰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0

2002出版的《信仰论要》探讨了信仰的本质、历史和功能等,其中提出和建构了契约论的信仰哲学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信仰是人类与自己订立的观念文化契约。

三、“尊祖敬天信仰论”简介

创始人:袁轩。2014

《尊祖敬天》为轩祖学派袁轩老师构建的信仰哲学体系,于20139月开始酝酿,12月初主体构思完成,最初命名为轩祖信仰2014年底更名为尊祖敬天。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尊崇祖先功德、敬畏天道。并以《黄帝内经》-医源、《孝经》-孝源、《道德经》-道源为基本学习经典。以轩辕黄帝为尊祖的核心人物。

轩祖学派提出尊祖敬天思想。尊祖即尊拜敬仰先祖,并延伸到孝尊,即孝敬父母长辈、敬爱兄长、尊仰先祖。“敬天既敬畏自然规律运行法则之意,这里的指的是天道,即自然界客观规律,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即违背天意,就要遭到惩罚。轩祖之尊祖敬天与古人敬天祭祖一脉相承,只不过思想有所发展,从古人对天神及亡灵的迷信敬崇转化到对自然法则的本心敬畏、对祖先功德及生命精神的敬仰。

现代信仰观应体现人本精神,而古代敬天祭祖以天神和亡灵为中心敬崇祭拜,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现代信仰观的形成,故轩祖学派提倡是以为本尊崇先功德、敬畏道。天、祖、人为《尊祖敬天》之三基元。

轩祖学派提倡传经悟道、厚德守礼、敬业爱国。主张四尊五律六本:四尊即尊爱生命、尊重科学、尊贤敬老、尊护天道;五律即律恶、律贪、律赌、律淫、律毒;六本即恭孝、真善、心净、守节、诚信、谦让。

拾陆·文化哲学类(10

一、“和合学”简介

创始人:张立文。2006

和合学由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创建。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和合学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以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和合学系统中,首先论证了和合学的定义、和合学三界六层八维四偶的逻辑体系、整体结构、和合精神的追寻、和合源流的考察,以及21世纪人类文化的战略构想。其次则旨在启动和合学原理,从和合学之转化为和合学之,使和合学贴近社会、贴近百姓日用。

和合学体系结构的八维论述,即:形上和合与和合自然科学、道德和合与和合伦理学、人文和合与和合人类学、工具和合与和合技术科学、形下和合与和合经济学、艺术和合与和合美学、社会和合与和合管理学、目标和合与和合决策学,从而通达和合之道。

二、“中国‘三’文化学”简介

创始人:谢德民。2006-2011

《中国三文化与世界大智慧》一书对三的内涵的概述

三是什么?三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种信息:一种物质的存在展现、能量的运动体现、人类的表述呈现。

人类所表述呈现的信息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形态信息、演化信息和场信息。

形态信息通常有三:即基因形态、秩序形态和领域形态信息。

三属于一种世界的基因形态(数、象、理形态)信息。

第一,三是一种数信息:一种世界的本源数、大道数和总纲数信息。其一,三是一种世界的本源数信息:自然本源、社会本源、思想本源的数信息;其二,三是一种世界的大道数信息:空间存在的根本真相、时间过程的总体规律,人间行为的最大道理的数信息;其三,三是一种世界的总纲数信息:世界的总体纲领,行为的总体抓手,成功的总体手段的数信息。

第二,三是一种象信息:一种世界的多全象、秩序象、领域象信息。其一,三是一种世界的多全象信息:三代表多、三代表全、三代表着复杂与无限;其二,三是一种世界的秩序象信息(三揭示了世界构成的三要素秩序即空间存在、时间过程和人间行为秩序;三揭示了世界构成的三关系(结构)秩序即统一关系、中间关系和互动关系秩序;三揭示了世界构成的三境界秩序即现实境界、追求境界和合一境界秩序);其三,三是一种世界的领域象信息:三体现了世界的自然领域象信息、社会领域象信息和思想领域象信息。

第三,三是一种理信息:一种世界的根本元道理、三元逻辑理和一体智慧理信息

其一,三之理是一种世界的根本元道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 三位一体天地人、三极之道上中下——空间存在元道理;

② 三段成一始壮究、三题合一正反合——过程逻辑元道理;

③ 三方联一阴阳同、三体统一主介客——联系转化元道理;

④ 一物三性刚柔中、一变三态动静衡——性质变化元道理;

⑤ 一行三方进退停、一动三果胜负和——行为方式和结果元道理;

⑥ 一事三理此彼实、一理三素时空宜——认识与真理要素元道理。

其二,三之理是一种世界的三元逻辑理:

① 三元形式逻辑理:传统形式逻辑理、三元辩证逻辑形式理、三元现代逻辑形式理;

② 三元内容逻辑理:三元基因逻辑理、三元秩序逻辑理、三元领域逻辑理;

③ 三元过程逻辑理:三元时间逻辑过程理、三元演化逻辑过程理、三元一体逻辑过程理。

其三,三之理是一种世界的一体智慧理:

① 三之理是道的觉悟、德的体现、能的释放的一体智慧理;三之理是找到本源、抓住核心、实现落地的一体智慧理;三之理是包容、超越、圆通的一体智慧理;

② 三之理是把握整体、抓住总纲、集其大成的一体智慧理;三之理是坚持统一、注重中间、遵循互动的一体智慧理;三之理是能的表现、会的方法、通的境界的一体智慧理;

③ 三之理是世界三秩序、世界三思维、世界三方法三位一体的一体智慧理。

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世界观文化、方法论文化,还是一种关于思维方式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从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和逻辑顺序、事物的联系和转化等六个方面用十二条原理进行论证,文化是21世纪应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世界观文化。文化是研究事物第三状态的文化,这种第三状态大致包括立体状态中间状态中行状态中介状态统一状态发展状态结合状态互动状态和谐状态创生状态十个方面。与文化相适应的一系列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人们在新的世纪里化解各种矛盾、危机,应对各种挑战。

三、“人文哲学图论”简介

创始人:方宏乐。2010

《人文哲学图解》[人生(心理)图解]是分解、分析图又是集合、集成图,是逻辑推理图又是过程演变图,是结构图又是流程图,是系统论又是方法论。是人的宇宙世界观,又是人的人生价值观,本图特点:

1、逻辑论证、通解万物;

2、方寸之间、无限分解;

3、天地人心、无所不有;

4、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5、系统思维、综合判断;

6、举一反三、寻根溯源;

7、平衡法则、换位思考;

8、摆正位置,理顺关系;

9、找准方向、明确目标;

10、指导人生、引领社会。 

本图是自然的规律,世界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生的规律,人性的规律,心理的规律,变化的规律等等一切规律现象、逻辑推理的总概图。

四、“中国第二个百家争鸣思想运动时代”说简介

创始人:宣昶玮。2013

当代中国是历史上第二个类似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运动时代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运动时代的基础是由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多因素都具备造成的,当代中国出现新思想文化运动的条件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加充足和丰富。实际上,当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自己历史上第二个类似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运动时代。

这次发生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第二个类似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运动,同时也是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而且这一次文艺复兴运动的价值和意义比人类第一次文艺复兴更加巨大。

当代中国是世界哲学、文化思想革命的中心。西方文明将会没落,中国将会乘势崛起为人类新的文明运动的中心。

五、“精神辩证法”简介

创始人:杜胜利。2013

实践哲学强调改变现实世界,但却回答不了人的创造力量来源何处的问题。精神辩证法认为推动精神自我运动的内因自我否定力量就是人的创造力量,要改变周围现实世界必须首先承认精神具有内因自我否定力量,否则,人就不可能具有改变世界的创造能力,实践哲学的宗旨就无法实现,理论就会陷入困境。

人除了具有动物具有的肉体生命外,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精神生命。人的生命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辩证统一。

《中国思维科学丛书:精神辩证法》(2013)提出运用系统方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神关系,第一次明确论证并建立精神辩证法理论。认为人身上的形神关系是两个开放系统之间的关系。精神作为系统虽然是在形体系统基础上产生的,但却能够反过来支配、控制形体系统。只有精神能够支配、控制人的形体,才能产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实践活动。

六、“超文化论”简介

——《超文化论》(原《超世界论》《超精神论》)

创始人:周生俊、周海宁、周海龙、高建龙、李维。2014-2017

超文化论,以超人类为主体,以超文化为客体,以前超起源为前隐,以超起源为起点,以超历史为基础,以超现实为背景,以超未来为方向,以超消亡为终点,以后超消亡为后隐,以超演化为主线,以超能量为动力,以超信息为联系而发现和建立的超世界、超生物、超人类、超神及其超世界精神、超生物精神、超人类精神、超神精神支配超世界行为、超生物行为、超人类行为、超神行为创造超世界文化、超生物文化、超人类文化、超神文化的超理论体系。超文化是前超世界、前超生物、前超人类、前超神逐步演化的结果。超文化诞生于超世界、超生物、超人类、超神诞生之时。目前超主体发现和建立部分超文化。超文化全论为纵向超世界论+超世界精神论+超世界行为论+超世界文化论、超生物论+超生物精神论+超生物行为论+超生物文化论、超人类论+超人类精神论+超人类行为论+超人类文化论、超神论+超神精神论+超神行为论+超神文化论,横向前超世界文化起源论+前超生物文化起源论+前超人类文化起源论+前超神文化起源论、超世界文化起源论+超生物文化起源论+超人类文化起源论+超神文化起源论、超世界文化历史论+超生物文化历史论+超人类文化历史论+超神文化历史论、超世界文化现实论+超生物文化现实论+超人类文化现实论+超神文化现实论、超世界文化未来论+超生物文化未来论+超人类文化未来论+超神文化未来论、超世界文化消亡论+超生物文化消亡论+超人类文化消亡论+超神文化消亡论、后超世界文化消亡论+后超生物文化消亡论+后超人类文化消亡论+后超神文化消亡论。超文化为相对概念,伴随前超文化起源、超文化起源、超文化历史、超文化现实、超文化未来、超文化消亡、后超文化消亡演化,超文化不断诞生和消亡。《超文化论》有四个特点:第一,超文化观。《超文化论》实现了文化观向超文化观的转变,一切皆为超文化,超世界、超生物、超人类、超神为超文化,它们的“目的”为生产超文化。从而由人类文化拓展为超世界文化、超生物文化、超人类文化、超神文化。第二,超物质与超精神统一。《超文化论》将人类分割的物质与精神统一为超世界及其超世界精神、超生物及其超生物精神、超人类及其超人类精神、超神及其超神精神,二者同生同在同亡,相互依存。第三,超神存在。《超文化论》认为超神为一种虚存在,是超人类理想“超意识体”,是一种超观念存在,诞生和存在于超人类信神者脑海里,超神话和超宗教是超人类外在的投射。第四,超全息元无限放大。地球是一个超级全息元,自然演化出生物、生物进化出人类、人类想象出神,《超文化论》把它放大到宇宙、放大到超世界。

七、“别现代主义简介

创始人:王建疆。2014-2018

别现代是美学家王建疆教授自2014年提出的引起国内外哲学界、美学界和艺术界广泛讨论的原创性理论。旨在从有别于的思维方式出发,寻求独创的话语和思想,进而建立真正的有别于西方的别现代性及其文化时代。

别现代的基本理论有时间空间化理论、历史阶段论、美学功能论、跨越式停顿论外,王教授还举例说明另一些理论范畴。

别现代是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纠葛中,别出新路的思想发现、理论建构和主义创造,是我国学术界理论创新和主义诉求的回音。别现代既是后现代之后的历时形态,又是前现代、后现代、现代共处的共时形态,但它的思想取向面向未来。别现代的精要在于不是跟着后现代去做后现代布置好的作业,相反,是预设在后现代之后以回首俯视的方式,展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主义建构。别现代这种主义究其形态特征而言,是立足于中华本土的跨越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跨越主义和未来关怀。别现代所以要在西方后现代理论盛行之时被提出,是基于中国与西方在发展层级上的代差而导致的主义上的诸多错位,以及随之而来的盲目、困惑和尴尬。别现代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别现代立足于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同时又关注全球问题。就思想建构而言,别现代具有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别现代不同于西方描述中国革命的所谓“另类现代性”,而是一种具有系统识别功能和理论张力的主义。它具有明显的理论前瞻性、时代跨越性、综合创造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八、“大融众经”简介

创始人:钟国。2015-2018

大融是实现全球人类几十万万大众融合化一的世界新人类社会纲领学说,它是引领人类实现大众共融,大同融合的实济新理论体系。《大融众经》是人类大融公体第一部集大成理论体系。

九、“人类新启蒙认识论”简介

创始人:王重希。2017

思想著作《物质时代》2016年出版,是一部创新思想集,以深邃的洞察力和思想力把人性、社会、自然完善的结合起来认识,创建性地提出物质时代的概念,并指出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物质时代"的转折阶段,对于"物质时代"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性及社会特征进行系统性的揭示和解读,意为认识人性及社会之弊,同时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宏观及预言式的描叙与导引,提供新的思想观及伦理观,为人类社会的治理及提升提供思想基础,为建立更高精神与智慧提供思想基础,具有长远的指引作用,受到诸多读者的好评,被称为一部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智慧之作。

在修订《物质时代》的基础上,思想集《思想典》即将结稿。该部思想集是一部高度精简、系统化的思想集,涵盖了人类大部分需要思想的领域,可称得上是一部辞典式思想集,涉及自然、社会、人性、文化、文明等各个领域,其对于提升人类的认识,走向合理规范,尤其对于人性具有很强的完善作用,以此为基础,为人类未来更高的文明体系提供思想基础。

十、“哲学文化隆起带”理论简介

创始人:刘长明。2018

8000 年前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伏羲俯仰天地、始画八卦从而标志着人类的母文明——中华文明的萌芽起,此后大约每过2500 年,人类历史就会有规律地出现一条清晰的横贯东西的哲学文化隆起带;8000 年前,人文始祖三皇横空出世,点亮了曾经混沌未开的星空,奏响文明序曲;5000 年前,世界各地形成中国、古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爱琴海、美洲等六大文明中心,各文明中心的文明宗师继华夏文明大宗师后不期而至;2500 年前,时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印度的宗教哲学异军突起,欧洲的先哲应运而生,耶稣受难出世,文明交响曲响彻寰宇;最近170 年来的现代文明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一脉相承,东西呼应,点燃了历史的天空。

思想的星空是如此不寻常,每过2500 年,大哲辈出,列星闪耀,照耀着人们的前行之路。

拾柒·文明哲学类(5

一、“智能哲学”和“智业文明理论”简介

创始人:黄明理。1996

作为“精神精华”的主导性哲学,从古至今,经历了时代性大转变:以解释世界为主的自然哲学→以改变世界为主的社会哲学→以协调世界为主的智能哲学。

智能超越其他形式之“能”的三大特点:超越时空的综观统筹能力;超前事变的科学预见能力;驾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实践创造能力。

智能哲学的产生是“爱智”之学的第二次飞跃——从“爱智慧”到“爱智能”的飞跃。

智能哲学的规律:第一律——本能与智能的相互作用规律;第二律——个体智能与群体智能的互动演进规律;第三律——创新者与助手、对手的“异反协成”规律。

智能哲学引导社会超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走向自觉、自省的新形态的文明——智业文明。

智业文明的文化底蕴——社会的“全局智能度”。

二、“全球-文明学说”简介

创始人:章韶华。2001

一种全球学-文明学学说,核心理念是“文明共一”。它走出了自发性、本土论的文化-文明逻辑,找到了全球-文明论的类体文明逻辑,从而为现实政治和当代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同时也是用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解释现实生活的一个基本结论。

1.把全球学与文明学统一起来,从而使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学说——全球文明学说。

2.把既有的人类文明体系区分为西方人物文明、东方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三个部分,并由此三个起源而提炼出了全球文明学说。

3.提出人类不同生存区的文明当然各有其鲜明的个性,但更有其人所为人、文明所为文明的共性,并且只有找到并运用这种共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尊重文明差异、找到文明通道、化解文明冲突、推进文明进步。

4.提出了由世界联合政府领导、以全球文明精神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新世界图景。

5.建立了由生境、经济、政治、文化、价值、信仰的未来发展构想为基本框架的未来文明理论。

三、“物种文明哲学”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4-2009

物种文明理念是物道主义哲学的实践理念。

(一)物种文明及其对人种文明根本缺陷的克服

传统人种文明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平等、不道德、不科学地对待自然万物的人类生活实践形式,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整个自然界的对立和冲突及其不可克服,并由此而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加速毁灭和人类生存不可持续三大不可克服的危机和困境。

物种文明是人类与自然万物进行平等、科学与道德地交往的生活实现形式。它彻底克服了人种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平等、不科学、不道德性,从而是一种真正的文明。它可以克服人种文明下的三大危机和困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物种文明的基本理念

物种文明的基本理念就是作为人类基本生活实践形式的理念,其实就是物道主义哲学的如下基本实践理念:

第一,物本主义的实践理念:1.物是实践的根本出发点;2.物是实践的基本目的。

第二,尊重和遵循万物的存在目的、价值、地位、权利(力)和尊严及其存在方式的实践理念。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和实践理念。

第四,把存在作为价值对待,尊重、关爱和维护万物存在的实践理念。

第五,人类与自然万物平等交往的实践理念。

第六,人类与万物互相支持,一体而在的实践理念。

第七,人类尊重和遵循宇宙自然界的普遍法则的实践理念。

总实践理念:人是整个宇宙自然界的一分子,其存在取决于宇宙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即所谓的“天道”,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充分地尊重和遵循宇宙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为先决条件。

四、“和谐文明”简介

创始人:刘长明。2005

人类历经坎坷,走过漫长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之路,进入工业文明的殿堂。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文明中,人与自然之间只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天人合一”式的原始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农业文明中,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之间仍然是一种“天人相依”式的古朴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自以为掌握了征服自然的利器,“天人二分”式的冲突代替了和谐,于是,在创造出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把人类导入了危机四伏的失衡陷阱中。工业文明即将终结,拯救人类的唯一文明型式无疑是和谐文明。和谐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人类融通,“天人合意”。和谐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是和谐文明的生态基础;和谐生产力是和谐文明的生产力平台;和谐发展是和谐文明的基本发展模式;和谐伦理是和谐文明的主流伦理观;和谐教育是和谐文明的支持系统。

五、“全生态文明理论”简介

创始人:张荣寰。2007

全逻辑以全生态作为参照系中,把全部体性直接贯注,与全真生态直接契合、相应起来,究竟全体的上升和更新。作为参照系的全生态,具体是这样定性的:地球生态是一个环流的全生态。全生态系统是由个体生态、集体生态、集群生态系统构成的,已探明的太阳系就是如此。全生态系统内的文明,称为全生态文明,代表全人文明。世界生态系统内的文明,称为世界文明,代表环流信息人类文明。

六、“新文明理论”简介

创始人:王江火等。2014

新文明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诞生以后的文明,又称之为“终极文明”或“信息文明”。新文明时代主要由信息时代和终极时代等两个阶段性时代前后相继构成。其中,信息时代是新文明的初级阶段,该时代起始于20世纪90时代互联网的诞生,结束于终极时代;终极时代是新文明的高级阶段,是新文明的主要核心,该时代起始于THSP工程的全面展开,结束于人类终极事业的实现。新文明具有对包括工业文明和所谓生态文明等在内的人类以往所有文明的超越性后形成的。新文明包括新文明文化和人类终极事业。前者是新文明的基础文化成就,主要包括新文明意识形态及其相关文化;后者是“新文明”核心,是新文明最主要的精神和物质成果,主要包括开发人类极限技术工程和推进终极事业思想观念及人文精神的深入发展。

拾捌·部门哲学类(11

一、“教育中心论”简介

创始人:李泽厚。

1979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泽厚的主要哲学著作《批判哲学批判——康德述评》中有一篇附录:《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这篇附录表明了此书的旨趣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申述与发展康德哲学,得出建立主体性、探究文化——心理结构的结论。既然要建立主体性、探究文化——心理结构,那么,教育学就被认为是担负这一使命最合适的学科,因为教育学在这里被认为是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因此,这种教育学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李泽厚的这个教育学中心思想,在他后来的许多论文和著作中被重复阐述。

从主体性实践哲学到建立主体性学说再到教育学中心思想是李泽厚哲学思想的自然结论。在对他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李泽厚不时地对教育学发表看法。李泽厚在多处论述到了教育学中心论思想。他认为,马克思也有类似看法,并指出: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统一(Marx)的中心将是教育学

二、“自性论”心理哲学简介

创始人:刘清秀。1990-2008

2008年出版的《自性论——事物之终极本质与人之终极价值的寻求》指出,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在于:万千世象之对立统一的一般存在绝不是孤立、死寂的,它们处于宇宙演化与自然进化的永恒运动序列,因而普遍联系让它们整合进螺旋循环之宇宙本性的理性逻辑结构中;这样,自性显示于我们直观之中乃是一种动态、形象的螺旋体,其作为意识以主观方式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使意识能够运用心灵的情感价值量进行悖论循环的效应活动,而让意识呈现为一种螺旋运动形态的弹簧体。

“自性”(self)有如下三重基本内涵:

1.意识自在的定性:自性作为事物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现象的终极本质,是一切事物现象作为存在基础之真实自在的定性;

2.自然进化的理性:自性(成为)就是一种动态的宇宙演化与自然进化的理性,是纯粹的、绝对的、完满的、全能的理性;

3.人之自律的个体性:人之终极目的就是达到绝对自由之完善、完美的理性境界,而这作为人之思想与行为的最初动因,早已超验地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因而,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来说,自性乃是人之自律的个体性。

自性论”作为一个心理哲学的逻辑体系,呈现出一幅幅绚丽、独特的存在景观:宇宙的本体——弹簧;理性的结构——螺旋循环的逻辑结构;意识主观存在的形态——螺旋循环弹簧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情感价值量之分配、投射、反馈与补偿的竞争机制,形成心理过程之螺旋循环运动……而这些又都是由自性来驱动的:它们有机统一于“自性”概念的内涵之中,并由自性来演绎宇宙人间的万千世象。“自性论”认为,自性乃是一切事物现象作为存在基础之真实自在的定性,是一种动态的宇宙演化与自然进化的理性以及人之自律的个体性。

有学者认为,“自性论”界定了世界的理性逻辑,刻画出事物终极的螺旋景观,为人们指引了一条在世俗生活中成就终极价值的可能途径,或许还开辟了一个新的心理哲学学术领域。

三、“新天下体系”政治哲学简介

创始人:赵汀阳。1990-2011

中国古代的天下体系是在千年不遇的特殊历史状态中发生的政治创制。今天的全球化状态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状态,虽与三千年前的问题完全不同,却需要相似的政治创造;为使世界免于霸权体系支配,为让世界免于未来可能的高科技战争或技术系统的全面专制,我们需要创制“新天下体系”,一种属于世界所有人的世界秩序,从而超越现代以来的霸权逻辑。

2011年出版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是一本关于世界观、世界制度的政治哲学论著,它从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引发,思考当今时代的世界政治秩序和未来世界制度。

古代天下体系是先贤在特殊历史状态中完成的政治创制。新天下体系对其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是使世界成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体系,是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从而超越现代民族国家的思维。天下体系是一个基于存在论理由而与价值观无关的世界,是以共在存在论世界观为基础的世界体系。新天下体系的制度理性以“关系理性”为原则,奉行“兼容普遍主义”。

天下理论不仅是一个世界政治理论,同时也是对政治概念的重新定义。天下概念意味着一个使世界成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体系,一个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从而超越现代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政治的概念需要通过“共在存在论”和“关系理性”而重新定义,同时,政治的领域需要在天下理论中得到充分伸展。只有引人“天下无外”原则,才能获得充分延伸的政治完全语境,也因此能够清楚理解政治的概念和问题,才能够一般地定义政治的普遍性和合法性。

天下概念意味着一个使世界成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体系,一个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从而超越现代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

新天下体系的制度理性以关系理性为原则。

人道以天道为准,就必定以维护所有人的普遍安全为第一要义。因此人道的理性原则就是关系理性,首先考虑的是互相安全以排除战争为基本要求,并把竞争限制在互相伤害的最小范围内。

天下体系的制度理性以关系理性作为原则,因为天下不是一种排他性的存在单位,而是最大规模的共在单位。于是有如下两个基本政治原则:1.互相伤害最小化;2.相互利益最大化。如果说互相伤害最小化是一个消极的理性原则,相互利益最大化则是一个积极的理性原则。

西方“个人——共同体——民族国家”的政治系统与中国“天下——国——家”的政治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齿轮式的啮合,存在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可以扩大政治可能世界的容量而有助于建构一种政治新概念,通过增加全球政治的维度,使政治哲学变成“全球理论/国际理论/国家理论”三重结构,其中,全球政治是新天下体系整个政治概念的理论基础。

四、“泛系哲学”简介

创始人:吴学谋。1997

《泛系学刊》1997出版,发展了自己的哲学七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哲学逻辑、哲学范畴论、哲学真善美禅统一论、哲学人类论)与系统科学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一系列百科理法的数理枝理研究。得到几百个有哲理技理背景的具体理法和几百个数学结果,为上百个哲学,与科学范畴提供了现代化泛系化的形式,为沿承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与希尔伯特第六问题的意向--哲理的数理技理化以及具体科学技术的哲理公理化进行一些新的具体探索,为百科理法提供了一种宏微兼顾新的多层联网。开拓了一种新的网络型的跨学科研究。

五、“物种平等主义的科技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系列”简介

创始人:高懿德。2006——2009

基于物道主义哲学的物种平等主义世界观,批判和颠覆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科学观、经济观、政治观和法律观,创立了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的科技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的基本观念框架。

具体内容略,详见《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2009)之“科技哲学革命卷”、“经济哲学革命卷”、“政治哲学革命卷”、“法律哲学革命卷”。

六、“政治生态学”简介

创始人:刘京希。2007

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简介:在研究途径和思路上,将政治生态关系划分为政治体系内生态关系、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间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通过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三个层面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该著试图在学理上探求人们所向往的政治生活的生态化发展格局和路向。其学术追求,是尝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生态学分析,实现政治学与生态学的对接与融合,为建立一门新兴学科——政治生态学——探索路径。

七、“政经哲学”简介

创始人:谭长流。2009

政经哲学是关于一种国家治理的学说。它的前一部分阐述了有关的政党理论,后一部分则建构了一个实体经济危机和虚拟经济危机的起爆区位的存在模型。据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就可以先见地发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到来,进而为人类避免大规模的生产灾难,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能预测的框架。

八、“全人教育哲学”简介

创始人:柯领。2011

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人;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身上的共同素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精神唤醒的过程,其次才是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人类的核心精神就只有一种,这就是野性而又高贵的精神;音、体、美是一种文化,是人生的根基,个体生命有了这一人生根基才有可能长成根深、干粗、叶茂的大树。因此,人生最基本的教养是音、体、美,其次是数、理、化,最后才是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本领;人在12岁以前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的感受艺术,让心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12岁以后,逐渐加强对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中西人生哲学原著选读、文明史、科技发展史,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电脑等学科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强化人文精神与专业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普遍规律。 

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须要从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个体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教育就象种树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材。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用玩耍、体育、劳动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玩耍、体育、劳动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身体与精神的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则。

一个健全身心灵的人需要拥有合理而饱满的四大商数:健商、情商,智商、财商。12岁以前侧重健商与情商的培养,12岁以后侧重智商与财商的培养。健商与情商主要是出来的,智商与财商主要是出来的。人类成功的经验表明:个人成功的获得大约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健商与情商,百分之二十取决于智商与财商。

九、“数理法哲学”简介

创始人:王晓如。2017

以自然规律推导出法、法律、法律体系,建立法律动力学模型以及法律的数学表达式,用系统论和控制总结了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和法律对社会的控制原理。

十、“医道医德论”简介

创始人:袁轩。2020

《医道医德》是轩祖学派袁轩老师于2019年初开始构建,至20207月底基本完成。

道为天地万物之法则,德乃为人处世之绳矩。诊治之方、救人之术、颐养之法既医之内涵;医者之仁、济世之德、待患之敬乃医之内涵。医者之生命精神,患者之生命健康为生之内涵。医者因行道而有德,德者以通道而行医。道德合一,方能成就医者生命之道德,患者生命健康更需医者道德之庇护。《医道医德》由医入道,由道引德,由德入命,从而行成三大基元。

《医道医德》辩证逻辑为:生命之本在于健康,健康之本在于气与肉的和序共存。从而形成新的汉医哲学命题:生命之本在于气与肉的和序共存。这里的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为道之范畴,为物之范畴,为气与肉相和之果,符合自然界物道相合之法则。

《医道医德》以医者之道德为典范,为生命健康服务。是生命健康之本,是气与肉的最高统一形式,三者和谐共存,才能托起生命之幸福。故《医道医德》是以为基元的三元论哲学逻辑构架体系,并以”“”“为汉医辩证要点,从而形成汉医辩证逻辑学体系。

十一、“数理哲学”简介

创始人:王运来。2020

过去的哲学是基于语言,概念,逻辑的推导。

比如西方哲学是存在的规则,中国的哲学是道术。就是存在的推导与道的推导

以后的哲学:

f=ma,宇宙行为哲学。行为是秩序与程序的既定。是固定的行为。

e=mc2,宇宙思想哲学。思想是几何学,物理学,数理公式的既定。

数理公式的数理、哲理、物理。是数理的推导。

拾玖·应用哲学类(2

一、“全息胚胎学”简介

创始人:张颖清。1985

张颖清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生物体新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全息胚。张颖清指出:全息胚是作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一个生物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组成的。这样就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整体观,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和观念性的改变。

全息胚学说打破了生物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绝对界限,揭示了生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统一性;给出了生物体的体细胞的全能性在自然条件下最普遍最一般的表现形式;给出了相关部位在整体上的一般分布规律。

全息胚学说是张颖清全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告诉人们,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组成的,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

国际学术界认为,它对生命科学、医学和农学等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正是张颖清1985年创立的全息胚学说,明确排除了学术界对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争议,从而为12年后克隆羊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苦艺”思想简介

创始人:朱鲁子。2020

“哭艺”,是朱鲁子在现代人生哲学、宗教和美学艺术教学和研究基础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艺术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可操作的实践性概念。

1.哭艺的定义

哭艺属于悲剧范畴。

哭艺,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饱含恐惧和懊悔等情绪的人的自然哭声的艺术性、创造性模仿。它能够快速地使听闻到这种声音的受众从“旁观者”状态进入到审美的“见证人”(米盖尔·杜夫海纳)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积蓄、压抑在受众心理底层的恐惧和懊悔等负面情绪疏泄、净化出来,使人获得身心健康,成为一个身心合一的正常人。

2.哭艺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1)现代人的人生如前现代人一样,都是悲剧性的。

2)悲剧艺术的作用是以毒攻毒——犹如新冠病毒的灭活疫苗。以往的解药——“古典悲剧”俱已成为过期药。

3)哭艺抛弃了传统悲剧艺术以“情节”为中心的“编故事“的创作思路,代之以“演技”为中心的“形式即内容“的创作思路。

4)如果自然人的哭声是三五十度的白酒,那么,哭艺就是提纯到近一百度的醇酿。这种近百度醇酿的哭艺,能够“醉倒”所有人。哭艺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非理性的声音艺术。

5)哭艺之于受众,犹如啼哭的婴儿之于哺乳中的母亲,二者心心相印、心灵相通。


 

 

第二部 大全哲学大观

此部汇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学人所新创的拥有独创的基本哲学世界观并以此为基础含括到所有哲学基本领域的思想创新的大全型的哲学,自然,也包括含括到具体的部门哲学和应用哲学甚至所有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超大全哲学系统。

壹·实践唯物主义
二、体系轮廓

以“实践”为本体构建起来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实践本体论,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实践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等。

它的体系框架主要呈现在高清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著作中。

贰·决定-反决定主义
一、创始人:章韶华。1981-2001二、体系轮廓

(一)哲学的对象与定义

首次明确地把哲学的对象界定为关于关系的学说,使哲学从此成了一门对象明确、内容确定的究理之学,并以此同作为究物之学的自然科学、究事之学的社会科学、究人之学的人文科学、究心之学的心理-伦理科学、究神之学的神学-宗教学等知识门类划清了界限。

(二)本体论:决定-反决定学说

一种科学-哲学学说,核心理念是“万物共一”。它否定了单极性、对立论的科学-哲学逻辑,创立了决定-反决定论的关系逻辑,从而为自然科学和哲学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

1.明确把哲学的对象界定为关于关系的学说,使哲学从此成了一门对象明确、内容确定的究理之学,并以此同作为究物之学的自然科学、究事之学的社会科学、究人之学的人文科学、究心之学的心理-伦理科学、究神之学的神学-宗教学等知识门类划清了界限。

2.用自己创立的决定反决定学说架起了沟通哲学、科学、人学、神学的桥梁,从而使人类各大知识门类有机统一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知识体系

3.从理论上摒弃了东方哲学传统如易经思维那种循环论、均衡论的哲学思维方式,使之质跃为自发展、非均衡的哲学思维方式。

4.从理论上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宇宙观统一为决定反决定论的宇宙观。

5.用决定反决定论统一了本体论和辩证论,使之成为源流关系或体用关系,从而克服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二元思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两极思维的思维习惯,使它们成了以精神或法则为本体、以物质或实体为载体、以场或关系为介体的一体性存在。

(三)自然哲学:自觉-自能学说

一种母子宇宙学-太一精神学学说,核心理念是“精神共一”。它走出了宇宙圈、无本源的孤独宇宙、悬置起源的本质、本体论逻辑,进入了母子宇宙-太一精神论的超精神逻辑,从而为宇宙起源学和精神学提供了全新的基础。

1.创立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是由同一个母宇宙娩生出的无数子宇宙中的一个的母子宇宙学学说。

2.提出母宇宙是由太一精神化生并主宰着的纯能量宇宙,这种纯能量宇宙中的能量作用会搅动母宇宙内的某些平衡或格局而最终形成一些能量团,某个能量团发育到了某个阀值,便会脱离母宇宙而大爆炸为一个物质宇宙,我们的宇宙即是这样一个宇宙。

3.提出了精神分为自然精神、人类精神、宇宙精神、太一精神四类的精神分类理论。

4.把太一精神的本质解释为决定反决定性,从而为精神所以为精神、所以会运动、所以能自我意识、所以能支配物质和场提供了终极答案,并以此体现了该学说与决定反决定学说的一致性。

5.把现代科学的弦理论与古代东方的玄理论统一起来,从而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宇宙图景、宇宙模型。

(四)人生哲学:自然-人道学说;

一种人学-类学学说,核心理念是“人类共一”。它摒弃了片面性、进化论的人学-社会学逻辑,确立了自然-人道论的人性逻辑,从而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导向。

1.明确把人性界定为自然人道性,并以此为基石建立起了融人的起源论、人的存在论、人的发展论和人的历史观、人的社会观、人的未来观为一体的新人学。

2.明确把关于的学问界定为人学与类学的统一

3.把中国道家的自然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用自然人道思想统一起来,以及把西方的人物文明、东方的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统一起来。

4.确立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从人的自然人道本性出发、以实现和发展自然人道本性为目的、以是否合乎自然人道本性为检验标准的学术主张。

5.提出了全球时代之前的人类历史是人类之的历史,此后的发展将是人类之的发展的学术论断。

(五)人类生命哲学:宇宙-精神学说

这是一种人类生命观学说,是生命学-宇宙学学说,核心理念是“生命共一”。它转变了领域性、科学性的生命学-宇宙学逻辑,发现了宇宙-精神论的生命大统一逻辑,从而为生活学和宇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1.把人的生命过程界定为由宇宙精神驱动、主导和引领的人的自身宇宙与身外宇宙和谐互为的地球生命演进过程。

2.提出人的生命是以精神为本体、以社会为介体、以物质为载体的系统发育过程。

3.把宇宙的演进分为四种形态、四个阶段:可还原宇宙不可逆宇宙自组织宇宙自创造宇宙,从而建立了宇宙四形态理论

4.提出人类的产生是宇宙演进的选择,因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宇宙使自己在地球上的纯自然演化通过人类而升级为自觉演进,而人类自身的进步无非是逐步适应这一使命对自己的要求。

5.提出人类的结局是人类用自己的胸襟和双手使自己自觉地否定自己,并代之以在生命级上高于自己的超人类

(六)信仰哲学:终极-超然学说

一种神灵学-信仰学学说,核心理念是“众神共一”。它告别了宗教性、人格神的神灵学-宗教学逻辑,树立了超然-终极论的精神信仰逻辑,从而为神灵学、信仰学及宗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框架。

1.神灵定义为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在信主是什么这一信仰的根本问题上统一了有神论与无神论。

2.把不同宗教的信主的本质界定为同一种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得出了众神共一亦即不同宗教所信仰的神实际上是同一种、同一个存在的神学结论。

3.提出用整体论精神论的方式认识神灵的神灵认识论,从而将神学认识方式与科学的还原论实证论认识方式、哲学的关系论思辨论认识方式严格区别开来。

4.提出神灵信仰只能是人类个体与神灵进行精神沟通精神信仰论,而不应当是千百年来信徒们所惯用的诸如宗教式、仪式化、借喻性的信仰方式。

5.提出古今中外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精神信仰,任何精神信仰都只能是人对高于自己存在级的那种存在的信仰,而在存在级上高于人的东西只能是创生了人的东西——神灵或宇宙法则。

(七)文明哲学:全球-文明学说

创始人:章韶华。2001

一种全球学-文明学学说,核心理念是“文明共一”。它走出了自发性、本土论的文化-文明逻辑,找到了全球-文明论的类体文明逻辑,从而为现实政治和当代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同时也是用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解释现实生活的一个基本结论。

1.把全球学与文明学统一起来,从而使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学说——全球文明学说。

2.把既有的人类文明体系区分为西方人物文明、东方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三个部分,并由此三个起源而提炼出了全球文明学说。

3.提出人类不同生存区的文明当然各有其鲜明的个性,但更有其人所为人、文明所为文明的共性,并且只有找到并运用这种共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尊重文明差异、找到文明通道、化解文明冲突、推进文明进步。

4.提出了由世界联合政府领导、以全球文明精神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新世界图景。

5.建立了由生境、经济、政治、文化、价值、信仰的未来发展构想为基本框架的未来文明理论。

叁·塑造论哲学

塑造论哲学是以《塑造论哲学导引》为基点,历经三十年时间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包括逻辑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以及社会哲学的庞大哲学理论体系。

(一)哲学的任务

塑造论哲学提出,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形而上,统摄形而下(曹敬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形而上,统摄形而下,规范形而中<四德:真、善、美、益>)。

(二)塑造论哲学基本框架

从空间结构的维度上看,塑造论哲学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框架结构模型(主要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中间部分是曹敬威提出的):

形而上的部分(谓之道);

形而中的部分(谓之德);

形而下的部分(谓之器)。

(三)塑造论哲学的主体内容构成

塑造论哲学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1)用逻辑思维的视角把整个西方所有哲学学派的理论体系作了一以贯之的梳理;

2)用伦理道德的视角把整个东方所有哲学学派的理论体系作了一以贯之的梳理;

3)在东方和西方哲学的交汇点上,通过追问,从而打通整个东方和西方哲学的联结,把东方和西方所有哲学学派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全部统摄归纳到“塑造论哲学”的范畴之内,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塑造论哲学”理论体系。

(四)塑造论哲学的核心原理和解决的四大问题

塑造论哲学详细地论述并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塑造的过程、原理、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并系统地解答了几千年以来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的诸多争议和研究难题(如明确地提出哲学的任务,系统地解答了以往所有哲学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哲学对象难题、哲学方法难题、哲学体系难题,古今中外哲学史上的系列悖论等等)。

(五)塑造论哲学的部门应用哲学

塑造论哲学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此来指导一个系统或组织的发展,并为改革开放带来大发展找到理论依据。

肆·物道主义哲学
一、创始人:高懿德。2003-2016二、体系轮廓

简要地说,物道主义哲学就是把握和描述整个世界的物道统一存在逻辑的理论系统。具体点说,物道主义哲学就是以物在以道、物体道用、物本道末、物道一体这种物道关系逻辑来把握和描述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以把握世界(万物存在)统一性——的系统化的理论学说体系。

物道主义哲学颠覆和破除了传统哲学道本物末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形上存在与形下存在分裂这些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范式,以及颠覆和破除了依据这些基本世界观和思想范式建立起来的种种人道主义的哲学理念体系,并反其道而行之地建立起了物本道末、物种平等、形上形下一体这些物道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思想范式,进而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以这些基本世界观和思想范式为骨架的物道主义最基本的哲学体系大厦。

物道主义基本哲学理论还延括到诸部门哲学和应用哲学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的部门哲学思想框架和体系。

此外,迄今为止,物道主义哲学也有应用性拓展。

(一)物道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思想特质

《物道主义形而上学》是系统阐释物道主义哲学的哲学著作。它是一部理论(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的体系化哲学世界观,可以说这一书名,就是这一哲学理论的名称,它既准确、全面地指明了这一哲学世界观体系的反映对象、基本内容及其最基本的思想原则、思想范式和学理逻辑,同时也标示了其与既往所有哲学形态在这些方面的根本区别,同时,它还标示着这一哲学体系是对既往哲学形态的颠覆性变革和革命。这种哲学革命,亦如同物理学领域相对论对经典物理学的爱因斯坦革命一样,是在哲学领域展开的物道主义对一切既往哲学传统的爱因斯坦式的革命。可以相信,这种哲学革命也必将引发人类的整个文化和生活领域的相应性质的革命。

1.物道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世界的统一性”——其具体内容是世界万物及世界本身构成与存在的统一性逻辑,并自觉地以其为对象而把握之,形成了把握这一对象的哲学世界观理论体系。这就在对象和内容上与以往哲学有了根本性区别,体现着其对以往哲学对象和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2.物道主义哲学颠覆了传统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基本思想原则,把握到了世界万物平等存在一体构成自身与世界的“物道主义”逻辑,并使其成为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故既往哲学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人本人道主义的,新哲学的基本原则是物本物道主义的。

3.物道主义哲学颠覆了传统哲学道本物末的逻各斯(道)中心主义这一基本思想范式,认为物是道的本体,道为物的所用,详细论证和确立了物体道用、物本道末、物为中心的物本主义逻辑思想范式,并使这种思想范式成为这种哲学的鲜明特征。

4.物道主义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学理逻辑上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和分离,论证了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形而上下学”才能真正把握世界万物万象的统一性存在逻辑。

5.物道主义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将二者高度统一起来,形成了存在即价值的物在主义价值观。

众所周知,某一哲学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原则决定它的最根本的特性,构成着其思想体系的最基本精神,从而,表达这一思想理念原则的概念名称,就成为该哲学体系的最恰当的标志性名称。对于“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这一体系来说,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原则就是“物道主义”,因而“物道主义”正是这一哲学体系的最恰当的标志性名称。另一方面,由于“形而上下学”是“物道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思想存在形态,故“物道主义”理论体系的实际形态就是“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

(二)物道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万物以道存在并构成统一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

(三)物道主义哲学的思想要旨

1.哲学因应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需要而诞生,其天职性使命就是终极地解决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问题,其途径就是要找到能够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终极可靠性保障的终极根据。由于这种终极根据只能存在于世界统一性的存在逻辑中,故而哲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使命就是要达到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把握。

2.由于世界统一性本身包含着一系列的基本环节,它们也只能在人类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向人们渐次展开,故要达到对世界统一性整体的基本认识和把握,也必须伴随着这些基本环节在人类实践活动历史过程中的渐次展开而逐步实现,这就决定了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是一个长期历史性的理性精神活动过程。

从而——

3.哲学在广义上,它是人类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思维或理性精神活动及其历史过程的总体和整体,包括其中的各个部分和环节,及作为其系列成果的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此而言,它是历史上所有哲学家们历史活动的总体;从狭义上说,它则是这种历史活动总体所要达到的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对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理性把握,形成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理论。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灵魂,构成哲学的本体和本质,是真正的或本真的哲学自我哲学本身,前者则不过是后者的实现过程和形式,并因其作为后者的实现过程和形式而由其赋予了广义的哲学属性。

4.哲学史上依次出现的各个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达到和完成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性环节,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对世界统一性诸环节中某一环节的基本把握,而一当对世界统一性的所有基本环节达到一种基本的总体性和整体性把握之时,也就是哲学自我基本完成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使命之日。

这个时日已经到来!

5.从大框架看,哲学在古代,基本上把握了世界的本体与变体,或本质存在与现象存在的统一性关系;在近代,基本上把握了世界的客观性存在与其思想性存在——即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性关系;而在现代正进行着对世界的自然存在与人类存在的统一性关系的把握。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关系,是世界统一性基本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现代正在进行着的对这一环节的把握,是实现对世界统一性整体基本把握的最后一块砖,因而具有封顶的性质。

6.但是,这样一种封顶式的把握,不能再像以往的哲学那样把本环节确立为最高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而造成对世界统一性理解的片面性和虚假性,而应是将包括自己在内的以往所有环节整合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整体性思想框架,把世界统一性的基本构成原则确定为自己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由此出发才能全面地把握到真实的世界统一性,从而避免

对世界统一性把握的片面性和虚假性。

7.传统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除了具有从自身环节出发确定基本哲学思想原则带来的片面性和虚假性外,总体上还带有人类中心主义人种学的片面性,及有着将分离且将置于之上的虚假逻辑,造成了对世界统一性认识的逻辑虚假性和人种学片面性。

8.人种学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上,违反了人与自然界本有的平等存在关系,造成了人类对自身存在与自然万物存在之本真统一性关系的背离,在实践上造成了当今生态环境危机、物种毁灭危机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为了把握真实的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关系,哲学必须对此重新做出正确的把握,还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关系以真相。

9.传统哲学将分离且将置于之上的虚假逻辑,也违反了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之间道在物中、物高于道、物本而道用的真实关系,从而造成了对世界的”“关系位置的错置,影响了对世界统一性的正确把握。因此,为了把握真实的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的统一性关系,必须把颠倒过的物道统一性关系再重新颠倒过来,还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关系以真相。

10.总体而言,传统哲学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边缘,以道为本体以物为末体,并以片面性的哲学思想原则为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这种思想范式导致了对世界统一性把握的极大片面性和失真。要全面地把握世界万物存在的真实统一性,就必须彻底克服传统哲学的上述范式和弊端,按照世界万物存在的物体道用、物种平等、万物一体等本然逻辑,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确立起以物本道用、物种平等、万物一体等关于世界万物存在统一性基本构成原则为基本哲学思想原则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

11.“物道主义范式所首先揭示的,就是客观真实的世界统一性的最基本的逻辑,即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基本逻辑,就是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原理,也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最高原理,而物道主义哲学系统,不过是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或最高原理的思想逻辑系统,并且因其符合这一基本逻辑的本来面目而成为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最合理、最恰当的思想理论范式。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客观真实的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从而本身正是整个哲学活动发展史所要终极把握的最终目标,由此也决定了,最合理、最恰当地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就是哲学自我也即哲学本身的最合理因而也是最恰当的终极哲学思想范式。

12.“物道主义之名,为其作为阐述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最高原理的哲学思想范式和相应的哲学思想系统之谓,其基本内容就是对世界万物存在之道之统一性逻辑的系统阐述,而这种统一性逻辑,既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存在之道,又是世界万物个体存在的基本道,简言之,就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本道或普遍道。显然,对于这样一种立足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去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之道所达到的关于世界万物存在基本道或普遍道的思想范式与学说系统,冠以物道主义之名恰如其分。

13.传统哲学始终在追求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把握,但因未找到这一本真的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故始终没有确立起最合理、最恰当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物道主义思想范式,从而也就没有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全面真实的把握,而是各以其片面性的哲学原则片面地、虚假地理解了世界统一性的逻辑。物道主义吸取了它们的教训,克服了它们的环节片面性,吸取了它们环节的合理性因素,找到了本真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建立了适合世界统一性本相的哲学范式,从而找到了最合理从而也是最恰当地把握本真的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哲学思想范式,由此而基本实现了哲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使命。

14.但是,物道主义尽管是哲学的终极范式,却仅是真正全面地把握世界统一性本相的开端,因为第一,自觉地依据这种范式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本身还是一个漫长而永无止。境的过程,还会面临许多具体的环节需要把握;第二,这一范式的终极性还仅是就其基本原则而言,其本身还需要不断地、永无止境地发展和完善。

15.在对哲学自我哲学本身及其最合理实现形式——“物道主义哲学范式——的上述理解基础上,本著将哲学自我哲学本身呈现为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理论系统,即,使其呈现为阐释和描绘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物道主义哲学体系,而这正是本著最重要的主旨。

16.“物道主义首先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同时它又是以此为根基和原则的价值哲学、伦理哲学和人类应有的基本思维(思想)范式,故它同时是一种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伦理)规范,由此而同时具有着本体论、思维论、价值论、道义论及相应的实践论意义。

17.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基本逻辑环节,就构成物道主义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包括宇宙唯物物尊道贵在思同一存在即价值物种平等仁爱万物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它们共同构成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凡是具备和渗透着上述基本理念和精神的思想和行为,就可以说具有物道主义精神,但完整的物道主义精神,应当是它们的综合统一体,而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8.物道主义哲学全面分析了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以整部理论体系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最高原理,其所有的概念、原理系统都是对这一最高原理的展开和论证,其所阐述的内容都是关于世界统一的各个环节的统一之道,其中所涉及的上述基本观念构成着物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它们不仅是世界统一性最基本的构成逻辑,同时也是人类所应当追求和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和道义原则。

19.如此的物道主义哲学被称为物道主义,首先体现为它是一种物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即一种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物道主义逻辑构成的理性哲学思想体系(世界图景);同时又是人类所应当追求和遵循的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四)物道主义哲学原理

1.物道主义本体论:宇宙唯物存在论;万物以道存在论;物体道用、物本道末论;物道统一论;万物一体存在论。

2.物道主义人类社会历史论:物道人类本体-本质论;物道人类社会存在论;物道社会历史发展论。

3.物道主义认识论:物道反映论。

4.物道主义逻辑学:物道客观逻辑论;物道主观逻辑论;物道形式逻辑论;物道辩证逻辑论

5.物道主义价值哲学:万物存在目的论;万物存在价值论。

6.物道主义伦理哲学:物种平等存在主义伦理学思想。

7.物道主义审美哲学:美即物在完满论美学思想。

(五)物道主义部门哲学

1.物种平等主义经济哲学:物种经济哲学。

2.物种平等主义政治哲学:物种政治哲学。

3.物种平等主义法律哲学;物种法律哲学。

4.物种平等主义科技哲学:物种科技哲学

(六)物道主义应用哲学

1.物种平等主义发展哲学:物种发展哲学。

2.物道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 哲学流派大观

本部汇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流派的那些哲学思想派别。汇集在这里的流派具备如下基本标准:第一,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基本信奉者(基础条件);第二,有学术上的思想传承和发展者(关键条件)。仅仅具备第一条标准的属于准哲学流派。同时具备以上两条标准的属于真正的哲学流派。

另备说明:这里仅仅汇入目前还存在着的哲学流派。至于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但已经消失的哲学流派,因资料收集困难而怕有误,故不再汇入此处。

壹·“实践唯物主义”派

“实践唯物主义”派即上一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由肖前、高清海等人创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其思想体系框架前面已略有介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创新哲学体系中,该学派属于影响最大,信奉者和继承发展者最多,曾经影响全国各地哲学界。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该派影响逐渐减弱,现代信奉者已经很少,继承发展者更少,作为一派渐趋消失。

贰·“塑造论”派

塑造论哲学即通过张全新创立的塑造论哲学的传播研究发展起来的哲学流派。目前这一学派的信奉者和继承发展者最多,有着专门研究塑造论哲学及其应用的学会组织和学术团队,在学术界影响也较大,但影响范围主要在山东尤其是济南。

叁·“物演论”派

王东岳2005年建成的“物演论”哲学诞生后立即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兴趣,也带来了许多信奉者,有不少信奉者帮其到处宣传,至今影响很大。但直到现在为止,几乎没有学术上的继承发展者。

肆·“实践-生活美学”或“有人美学

创始人:李泽厚、刘悦笛。2005

上一世纪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影响很大,成为盛行一时的美学一大流派。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刘悦笛接续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再向前推进一步,创立“生活美学”,从此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共成一体而有“实践-生活”美学流派。

刘悦笛认为,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颇有几分回归生活的色彩,在很大意义上,可以将生活美学视为实践美学在本体论上的继续发展的努力和尝试之一,因为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确实是内在相通的。

刘悦笛认为:从实践美学生活美学皆为有人美学,前者聚焦在实践的根源,后者则侧重在生活的本源。然而,实践的人的宏大叙事,书写的乃是大写的人,从而有别于生活的人的小写言说;李泽厚本人是肯定以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为代表的有人美学的,而否定以超越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为代表的无人美学的。

伍·“三论”派

自上一世界庞朴提出“一分为三”论之后,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研究和发展“三论”哲学的思潮,形成了一系列的各种“三论”哲学理论,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一不小的学术性思想流派。

陆·“函家哲学”派

俞明三的“函家”哲学迄今为止已经有着较大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团队,已经是有一定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者的哲学流派。

柒·“和合学”派

和合学由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创建。和合学创立后即有较大影响,随着思想的拓展和传布,逐渐获得了较大规模的信奉者、传承者和发展者,是当今影响较大的一大文化哲学流派。

捌·“物道主义”派

高懿德的物道主义哲学创立之后,经过几年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信奉者和继承发展者的学术性思想流派。目前有学术上的思想继承、发展者数十人,影响范围和深度有着越来越大的趋势。

 

第四部 哲学思潮大观

本部汇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形成而存在过甚至至今仍然存在着的哲学思想潮流。其基本标准应同时满足一下三点:内容上应当是崭新的基本的思想观念和范式;空间上应当是国内哲学界有一定流行范围和时期;信奉和运用这些基本的思想观念和范式的人们不限于某一单一哲学学说或流派,而往往是多个哲学学说或流派甚至许多世人共有的东西,甚至超出了哲学领域而进入了其他文化领域。

壹·“主体性”思潮

创始人:李泽厚。1979

自上一世纪李泽厚提出建立主体性实践哲学之后,主体性思想逐渐扩展成为影响中国整个哲学界的基本观念和思想范式,后来扩展到哲学领域以外的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成为显赫一时的流行哲学思潮。这一思潮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的今天。当然,其势于今已经显著减弱。

贰·实践-生活美学有人美学思潮

创始人:李泽厚、刘悦笛。1979

上一世纪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影响很大,成为盛行一时的美学一大流派。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刘悦笛接续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再向前推进一步,创立生活美学,从此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共成一体而有实践-生活美学流派。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上一世纪末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美学思潮,影响很大。刘悦笛的“生活美学”诞生之后,这种思潮影响又渐扩大,不仅在学术界有所扩展,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影响颇大!

叁·“实践唯物主义”思潮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和范式的理解首先在上一世纪80年代由肖前、高清海等人发起并创立“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此后,它(“实践唯物主义”精神和范式)逐渐在中国哲学界被很多学者说信奉和运用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许多学者并不属于高清海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因此,“实践唯物主义”精神和范式成为中国哲学界的一大思想潮流。

在进入二十世纪后该思潮逐渐式微,迄今只有余音回响。

肆·“和合主义”思潮

在张力文创立“和合学”这一文化哲学之前,中国思想史上早就存在着深厚的“和合”观念和思想,中国民间也有着比较广泛的和合观念的土壤。但这些观念并未形成系统的学术思想和范式,构不成显型的哲学观念和理论。张立文创立的“和合学”哲学,便把中国朴素的“和合”观念上升到一种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思想范式,由此开创了中国的一大文化哲学及其流派。随着这一流派的诞生和发展,“和合”的思想观念和范式在当代中国获得比较广泛的传播,延伸到一些不同的其他思想流派,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基层也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使“和合”思想和范式成为当代中国比较流行的哲学思潮。

伍·“物道主义”思潮

“以物为本,尊物重道”的思想和范式,是“物道主义”思潮共有的基本思想和范式。这一思潮把“物道”作为理解和把握万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思想框架,将人类社会之道置于物道之下来看待和处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现象,具有颠覆传统人种人道中心主义的革命性逻辑。

这一思潮的基本观念在历史上也早已存在着,只是以非自觉、非理性的感性观念存在着,因此影响极小,作为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非正统被鄙视的微弱观念而存在。上一世纪西方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中有着比较明显但很不系统很不成熟的物本论观念,在学术界虽有影响却极其微弱。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一些学者如王东岳、王江火等人,已经开始从哲学上论证物本论世界观,使物本论思想开始真正进入哲学领域。但这种论证偏向于自然哲学及其与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统一上,并没有从本体论哲学的高度阐释一种真正的物本论世界观。起始于2003年的高懿德的“物种文明理论”与“物道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创立,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逻辑学、社会观、历史观、伦理学、审美哲学等统一的立场,全面地阐释和论证了物体道用、物本道末、物以道在的物本论的“物道主义”哲学体系和文明哲学体系,首次确立了明确的自己独特的“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范式,并首次提出了明确的“物道主义”名称,由此使“物道主义”思潮有了自己明确的旗号。

当然,“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与范式与其他物道主义思潮的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与范式,这就是“物本论世界观”和“尊物重道”的思想与范式。这也是它们共同叫做“物道主义思潮”的共同根据。

此外,2002年姜云的“事物论”本体论哲学,2005年王东岳的“物演论”哲学,2008年李云川的“精质哲学”,2012年王江火的“统一信息论”哲学,2014年袁轩的“物道理论”,2014年赵智明的“事理学”社会哲学理论,2017年王晓如的“数理法哲学”,2019年陈延锋的“序哲学”,2020年刘德欣的“万有理论”或“万物统一理论”,2020年樊淦明的“恒系思想”……等,都可以说是属于物道主义思潮旗下的哲学流派。

总体来看,物道主义思潮于本世纪初开始潮起,正在不断扩大着阵势。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