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家) ... ... //www.sinovision.net/?58185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哲学与文明研究专栏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物道主义哲学”、“物种文明理论”、“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观 ...

已有 3166 次阅读2020-3-4 23:33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物道主义哲学”、“物种文明理论”、“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观

高懿德

(报告人简介: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物道主义哲学、物种文明理论与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体系创始人和创建人。)

 

 

本概观(报告)共分如下四大部分:

第一章  哲学及其与时代与物道主义

第二章  物道主义哲学概观(来自《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

第三章  物种文明理论概观(来自《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

第四章  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概观(来自《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哲学及其与时代与物道主义

本章内容要目:

一、究竟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的“终极性”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区别

三、哲学与时代之间的究竟关系

四、传统哲学与时代:人道主义哲学与人种文明时代

五、未来哲学与时代:物道主义哲学与物种文明时代

一、究竟什么是哲学?

人类的求知本性与生存-生活实践需要统一决定着哲学的内容之本体与结构之特质:内容是对世界整体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性呈现,特质是对世界整体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性反映和把握。

首先,人类的终极求知本性决定着哲学的内容之本体与结构之特质。

人类普遍具有的求知本性使人类基于自身生存-生活实践经验而生产出各种具体的知识,包括经验常识、宗教幻想以及各种理性知识。其中,人类具有的终极求知本性表现为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之整体的好奇而想弄清楚其究竟所是所为的本性,由此推动人类基于已有的各种具体知识而生产出专门的关于世界整体究竟所是所为的最一般的总体性知识——即哲学,其内容就是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性呈现,其特质就是对世界整体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性反映和把握。

其次,人类生存-生活实践寻求终极可靠性根据的终极需要之本性决定着哲学的内容之本体与结构之特质。

人类的生存-生活实践总是寻求可靠性而寻求所有可能的可靠性根据,从而促使人类生产出一切相关知识。其中有着寻求终极可靠性的本性,从而必然寻求终极可靠的终极根据,以保障自身生存-生活的永恒(终极)成功与幸福,由此决定着哲学的内容之本体及其结构之特质。提供终极可靠性的终极根据当然就是世界整体的终极统一性存在逻辑,从而,哲学相对于其他一切知识而拥有的特殊内容之本体就是对世界整体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性呈现,其相应特质就是对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性反映和把握。

结论与定义:上述人类的两种本性所导致的哲学的内容之本体与结构之特质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决定了反映哲学的内容本体与结构特质之统一性的关于哲学的一般定义:哲学是理(论)性地反映和把握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观念思想体系(即理论体系)。

二、哲学的“终极性”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区别(一)如何理解哲学知识的“终极性”?

只能作为知识追求的终极来看:

1.从知识对象上看,是对世界本体与本质理解与把握之追求的终极。

2.从知识层级上看,是人类知识从低级常识到中级科学到终极哲学之追求的终极。

3.从知识真理性之逼真度上看,一切知识都追求真理,它是追求真理绝对性(包括“大全”)之的终极。

4.从知识真理的相对性上看,它是追求无限靠近或接近世界绝对真相的无终极(终端)的“终极”。

(二)哲学与其他知识的基本区别

1.人类知识的谱系:常识、科学、(宗教)和哲学。

2.哲学与常识的基本区别:从对象上看,常识对象无限制,哲学对象是世界整体;从工具形态上看,常识是嘈杂无序无本质逻辑的经验性概念系统,哲学是整齐有序的有本质逻辑的理性概念体系;从层级上看,常识是人类最初级的有限性知识,哲学是最高级的无限性知识。

3.哲学与科学的基本区别:从对象上看,科学是反映和把握世界整体的某些部分或层面的构成与性质的理性的有限性知识,哲学是反映和把握世界整体的构成和性质的理性的无限性知识;从层级上看,二者都是理性概念系统性的认识,但科学是理性知识的低级形式,哲学是理性知识的高级形式;从理性追求上看,科学追求实证真理,哲学追求超越实证真理的终极真理。哲学属于特殊的科学。

4.哲学与宗教的基本区别:从对象上看,二者都是反映和把握世界整体构成与性质的知识;但从工具形态上看,宗教是虚幻地反映和把握世界整体构成与性质的假知识;哲学是力图如实地反映和把握世界整体构成和性质的努力求真的知识。

三、哲学与时代之间的究竟关系(一)哲学与时代的基本关系

经典作家关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观念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很大缺陷,不仅没有揭示出哲学与时代的真正的逻辑联系,而且基本观念都有着重大错误。从哲学与时代的真正逻辑联系看:哲学或“真正的哲学”不是“自己时代的产儿”,更不属于产生它的所谓它自己的时代的哲学,也不是这一它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相反,它不仅是以往一切时代——即旧时代——的产儿,而且是它们(旧时代)的反叛者、颠覆者、终结者和未来时代的缔造者,不属于产生它的旧时代,而属于它自己所缔造的新时代,是它自己所缔造的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非其他时代的精华。

(二)人类历史时代三步曲

1.非文明时代的个性特征:

所谓非文明时代

——人类生存无理性指引,基于感性认知的自然本能和生存习惯——即原始意识,尚无哲学。

或蒙昧、野蛮时代

参见摩尔根:《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蒙昧时代: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终于陶器的使用。

——野蛮时代: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鼎盛的时期。

——文明时代:人类有了家庭,私有制,现代国家的起源也从此时起。有文字以来直至今天的历史。

文字前或史前时代

——文字诞生前的原始社会时代;没有历史记载故称为史前时代。

感性物种平等时代

——基本特点:对万物平等有着感性认知,并以此规范人类与万物的交往活动。

2.伪、反文明时代的个性特征

所谓伪、反文明时代

——有着基本文明形式——平等、道德和科学,其内容却根本上是反平等、道德和科学。

——这种伪文明时代,其实是反平等、反科学、反道德的反文明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时代

——总体上以人(己)为本(目的)为价值中心为根本尺度看待和对待自然万物和整个自然界。

人道主义哲学主导的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就是人道主义哲学。

人道-人种文明时代

——基本特点:将人道(即人类生活之道)抬到至尊地位,并以此为尺度来贬低、裁剪和破坏万物存在之道;以人种生存需要为根本尺度不平等、不科学、不道德地对待自然。

3.未来真文明时代的个性特征

所谓真文明时代

——在内容与形式上均是达到了平等、科学与道德。

物道-物种文明时代

——人类理性地把握了世界及万物存在的物道主义逻辑,并依其平等、科学和伦理地交往世界和万物。

物道主义哲学主导的世界

——真文明时代的主导的哲学世界观是物道主义哲学。

理性物种平等时代

——人类理性地把握了世界万物平等存在和交往的逻辑而用之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

——基本特点:平等地尊重和遵循人道和物道,实行人与万物的平等化、科学化和道德化交往。

四、传统反文明时代及其哲学、科学、艺术与文明

传统时代即有文字以来迄至今日不断的伪、反文明的人种文明时代。传统哲学即塑造这个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实践观,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人道主义哲学世界观。迄今以往的所有哲学思想,除了极个别的如道家和佛家的哲学外,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哲学世界观。

在这一传统哲学与时代里,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世界观主导着人类中心主义的科学、艺术与文明,实行以人类这一物种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生存-生活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生活文明即人种文明生活形式。其基本的特点就是:第一,在理论和实践上,它们只是为了人类生存目的的实现而毫不顾及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利益;第二,在价值和行为的规范性尺度上,它们绝对地以人种的需要和尺度去裁剪、宰制和改变自然物种的存在尺度和形态

这一时代的哲学与文明的观念原则和形态就可以说,伪文明或反文明时代,是人类走在人道主义生活道路上的时代。这一道路的观念原则和形态,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科学观、艺术观与文明观,其核心和基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道路的实践原则和形态就是由其观念原则和形态所引领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其实质就是“人道文明”,体现为以人为中心不平等、不科学、不道德地与自然界交往的人类生活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农业文明,还是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都是这样的生活实践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也是这种人道主义的一种形态,因为它本身即是要求否定和摆脱神道而按人道生活的以人为本从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生存-生活形式。

五、未来文明时代的哲学、科学、艺术与文明

世界本来是物道主义地存在着的世界,人类也是物道主义地存在着的人类。全面地揭示了人类与世界万物的物道主义存在逻辑的就是“物道主义哲学”。

人类与世界万物的物道主义存在逻辑内容恢弘,如下内容是其基本点:人类与世界万物是宇宙中平等的存在主体和成员,彼此是相互构成和一体存在的关系,都有着自己平等的存在目的、价值、地位、尊严、尺度和权利(力),平等地存在和交往是客观的自然法则。这些思想构成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即“物种平等主义”世界观。

可以说,未来真文明时代,是人类走在物道主义生活道路上的时代。这一道路的观念原则和形态,是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科技观和文明观。这一道路的实践原则和形态,是人类与万物进行平等、道德、科学地交往的生活实践形式。这种生活实践形式,就是全新的物种文明生活形式。

——奠基于物道主义存在逻辑的科学,理应是正确地反映和支持万物平等存在尺度的既为人类服务又为万物服务的全面科学或真正科学的科技,即“物种科学”或“物道科学”。

——奠基于物道主义存在逻辑的艺术,是全面反映和表达人类与万物存在之美的全面而真正的艺术,而非完全以人类形态为根据的片面而非科学的艺术,即“物种艺术”或“物道艺术”。

——奠基于物道主义存在逻辑的文明,就是人类以物道主义逻辑为根据与自然万物进行平等、道德、科学地交往的生活实践形式。这种物道主义的人类生活实践形式就是“物种文明”,也即“物道文明”。

第二章  物道主义哲学概观

本章内容要目:

一、物道主义哲学发轫

二、传统哲学的基本缺陷与物道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质

三、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概说

内容来自著作:《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

一、物道主义哲学发轫(一)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生存发展困境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

1.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自身无法解决的生存发展困境(三大危机和困境):生态(环境)失衡;物种加速毁灭;生存不可持续。

2.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生存发展困境的唯一可能的途径——发现人与自然万物的真正关系和交往之道。

(二)物道主义是终结我们这个时代并引导其走向未来的哲学

1.从外延扩张式到内涵提升式的发展模式的必然转变

2.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人与自然交往方式的改变

3.物道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交往方式转变的思想根基

4.物道主义是引领我们时代走向未来的哲学基本形态

(三)物道主义是关于宇宙万物存在之道的一种物本存在主义

1.物道主义是关于万物存在之道的一种理论观念系统

2.物道主义是物本而道末与尊物而遵道的物本论哲学

3.物种平等存在之道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最基本世界观

(四)物道主义又是关于人类生存或生活之道的人道主义哲学

物道主义是关于物的存在之道的哲学,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应当遵循的哲学,因为物道即人道,物道主义就是人道主义。

二、传统哲学的基本缺陷(一)总体上没有明确地把握到哲学的真正对象和内容

古、近代的哲学是把握世界一般本体或本质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的主流是拒斥一切形而上学哲学只把握世界的现象性联系的实证哲学,却都没有指向哲学的真正对象——世界的统一性。

(二)基本思想原则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既往哲学总体上是以人为中心来理解和看待人和世界关系的主客体思想体系,都是只服务于人类生存和生活追求人类幸福而把自然万物只是看作手段的学问,因而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种人道主义哲学。

(三)基本思想范式上的道本物末主义

以“道”为中心和主体的本体中心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范式,物成为理解和说明道的附属品。

(四)学理逻辑架构上“形而上”与“形而下”(本体、本质与现象)分离和对立

既往哲学在学理上呈现为形而上的本体论与形而下的现象论的相互分离、对立与排斥。

(五)存在(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和对立

存在的客观性事实与价值的人学尺度性的分裂和对立的鸿沟是既往哲学不可避免的逻辑后果。

三、物道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质

物道主义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的上述根本性缺陷,由之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颠覆性革命变革而具有了相应的革命性特质:

(一)哲学对象与内容的革命性变革。

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世界的统一性” ,建立了把握这一对象的哲学世界观理论体系。这体现着对以往哲学对象和内容的根本变革。

(二)哲学思想原则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和颠覆了既往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原则,把握到了世界万物平等存在一体构成自身与世界的“物道主义”逻辑,并使其成为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

(三)哲学思想范式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和颠覆了既往哲学道为物本的思想范式,认为物是道的本体,道为物的所用,详细论证和确立了物体道用、物本道末、物为中心的物本主义逻辑思想范式。

(四)哲学学理逻辑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分离,将二者统一为统一的“形而上下学”,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学理逻辑架构的彻底颠覆与革命。

(五)哲学重要思想的革命性变革。

上述变革本身就是对传统哲学基本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此外,还克服了既往哲学事实与价值分裂的逻辑,建立了事实与价值高度统一的观念逻辑。

总之,物道主义哲学在以上五大方面从根本上对既往哲学的根本缺陷或弊端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与克服,并由此确立了全新的且真正所是的哲学的对象、内容、原则、范式和学理逻辑结构,并由“物道主义”一名鲜明、集中、准确地标示出这种革命性变革及其所确立的上述内容。

四、物道主义哲学著作

物道主义的哲学著作是《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2016年底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本著名为《物道主义形而上学》,是一部理论(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的体系化哲学世界观,可以说这一书名,就是这一哲学理论的名称,它既准确、全面地指明了这一哲学世界观体系的反映对象、基本内容及其最基本的思想原则、思想范式和学理逻辑,同时也标示了其与既往所有哲学形态在这些方面的根本区别,同时,它还标示着这一哲学体系是对既往哲学形态的颠覆性变革和革命。这种哲学革命,亦如同物理学领域相对论对经典物理学的爱因斯坦革命一样,是在哲学领域展开的物道主义对一切既往哲学传统的爱因斯坦式的革命。可以相信,这种哲学革命也必将引发人类的整个文化和生活领域的相应性质的革命。

物理学领域的爱因斯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由爱因斯坦进行的相对论对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的根本性变革。这场革命先后延续了30多年,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的基本认识,带动了20世纪整个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革命,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新纪元。

五、物道主义哲学的思想要旨

《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试图在找到本真的“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并找到它最合理从而是最恰当的实现形式的基础上,将这种本真的哲学按其最合理、最恰当的实现形式呈现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逻辑化的哲学思想体系。

《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所寻找到的本真的“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就是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物道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而其最合理从而也是其最恰当的实现形式,就是“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其基本要点如下——

1.哲学因应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需要而诞生,其天职性使命就是终极地解决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问题,其途径就是要找到能够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终极可靠性保障的终极根据。由于这种终极根据只能存在于世界统一性的存在逻辑中,故而哲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使命就是要达到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把握。

2.由于世界统一性本身包含着一系列的基本环节,它们也只能在人类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向人们渐次展开,故要达到对世界统一性整体的基本认识和把握,也必须伴随着这些基本环节在人类实践活动历史过程中的渐次展开而逐步实现,这就决定了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是一个长期历史性的理性精神活动过程。

从而——

3.哲学在广义上,它是人类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思维或理性精神活动及其历史过程的总体和整体,包括其中的各个部分和环节,及作为其系列成果的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此而言,它是历史上所有哲学家们历史活动的总体;从狭义上说,它则是这种历史活动总体所要达到的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对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理性把握,形成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理论。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灵魂,构成哲学的本体和本质,是真正的或本真的“哲学自我”即“哲学本身”,前者则不过是后者的实现过程和形式,并因其作为后者的实现过程和形式而由其赋予了广义的哲学属性。

4.哲学史上依次出现的各个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达到和完成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性环节,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对世界统一性诸环节中某一环节的基本把握,而一当对世界统一性的所有基本环节达到一种基本的总体性和整体性把握之时,也就是“哲学自我”基本完成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使命之日。

5.从大框架看,哲学在古代,基本上把握了世界的本体与变体,或本质存在与现象存在的统一性关系;在近代,基本上把握了世界的客观性存在与其思想性存在——即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性关系;而在现代正进行着对世界的自然存在与人类存在的统一性关系的把握。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关系,是世界统一性基本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现代正在进行着的对这一环节的把握,是实现对世界统一性整体基本把握的最后一块砖,因而具有封顶的性质。

6.但是,这样一种封顶式的把握,不能再像以往的哲学那样把本环节确立为最高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而造成对世界统一性理解的片面性和虚假性,而应是将包括自己在内的以往所有环节整合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整体性思想框架,把世界统一性的基本构成原则确定为自己基本的哲学思想原则,由此出发才能全面地把握到真实的世界统一性,从而避免对世界统一性把握的片面性和虚假性。

7.传统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除了具有从自身环节出发确定基本哲学思想原则带来的片面性和虚假性外,总体上还带有人类中心主义人种学的片面性,及有着将“物”、“道”分离且将“道”置于“物”之上的虚假逻辑,造成了对世界统一性认识的逻辑虚假性和人种学片面性。

8.人种学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上,违反了人与自然界本有的平等存在关系,造成了人类对自身存在与自然万物存在之本真统一性关系的背离,在实践上造成了当今生态环境危机、物种毁灭危机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为了把握真实的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关系,哲学必须对此重新做出正确的把握,还人类存在与自然存在关系以真相。

9.传统哲学将“物”、“道”分离且将“道”置于“物”之上的虚假逻辑,也违反了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之间道在物中、物高于道、物本而道用的真实关系,从而造成了对世界的“物”“道”关系位置的错置,影响了对世界统一性的正确把握。因此,为了把握真实的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的统一性关系,必须把颠倒过的物道统一性关系再重新颠倒过来,还世界万物与其存在之道关系以真相。

10.总体而言,传统哲学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边缘,以道为本体以物为末体,并以片面性的哲学思想原则为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这种思想范式导致了对世界统一性把握的极大片面性和失真。要全面地把握世界万物存在的真实统一性,就必须彻底克服传统哲学的上述范式和弊端,按照世界万物存在的物体道用、物种平等、万物一体等本然逻辑,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确立起以物本道用、物种平等、万物一体等关于世界万物存在统一性基本构成原则为基本哲学思想原则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

11.“物道主义”范式所首先揭示的,就是客观真实的世界统一性的最基本的逻辑,即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基本逻辑,就是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原理,也是物道主义哲学的最高原理,而物道主义哲学系统,不过是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或最高原理的思想逻辑系统,并且因其符合这一基本逻辑的本来面目而成为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最合理、最恰当的思想理论范式。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客观真实的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从而本身正是整个哲学活动发展史所要终极把握的最终目标,由此也决定了,最合理、最恰当地把握和阐释这一基本逻辑的物道主义哲学范式就是“哲学自我”也即“哲学本身”的最合理因而也是最恰当的终极哲学思想范式。

12.“物道主义”之名,为其作为阐述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在于它们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最高原理的哲学思想范式和相应的哲学思想系统之谓,其基本内容就是对世界万物存在之道之统一性逻辑的系统阐述,而这种统一性逻辑,既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存在之道,又是世界万物个体存在的基本道,简言之,就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本道或普遍道。显然,对于这样一种立足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去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之道所达到的关于世界万物存在基本道或普遍道的思想范式与学说系统,冠以“物道主义”之名恰如其分。

13.传统哲学始终在追求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把握,但因未找到这一本真的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故始终没有确立起最合理、最恰当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物道主义思想范式,从而也就没有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全面真实的把握,而是各以其片面性的哲学原则片面地、虚假地理解了世界统一性的逻辑。物道主义吸取了它们的教训,克服了它们的环节片面性,吸取了它们环节的合理性因素,找到了本真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建立了适合世界统一性本相的哲学范式,从而找到了最合理从而也是最恰当地把握本真的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哲学思想范式,由此而基本实现了哲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使命。

14.但是,物道主义尽管是哲学的终极范式,却仅是真正全面地把握世界统一性本相的开端,因为第一,自觉地依据这种范式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本身还是一个漫长而永无止境的过程,还会面临许多具体的环节需要把握;第二,这一范式的终极性还仅是就其基本原则而言,其本身还需要不断地、永无止境地发展和完善。

15.在对“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及其最合理实现形式——“物道主义”哲学范式——的上述理解基础上,本著将“哲学自我”或“哲学本身”呈现为“物道主义”哲学的逻辑、理论系统,即,使其呈现为阐释和描绘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物道主义哲学体系,而这正是本著最重要的主旨。

16.“物道主义”首先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同时它又是以此为根基和原则的价值哲学、伦理哲学和人类应有的基本思维(思想)范式,故它同时是一种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伦理)规范,由此而同时具有着本体论、思维论、价值论、道义论及相应的实践论意义。

17.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基本逻辑环节,就构成物道主义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包括“宇宙唯物”、“物尊道贵”、“在思同一”、“存在即价值”、“物种平等”、“仁爱万物”、“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它们共同构成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凡是具备和渗透着上述基本理念和精神的思想和行为,就可以说具有物道主义精神,但完整的物道主义精神,应当是它们的综合统一体,而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8.物道主义哲学全面分析了世界统一性的基本逻辑,以整部理论体系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这一最高原理,其所有的概念、原理系统都是对这一最高原理的展开和论证,其所阐述的内容都是关于世界统一的各个环节的统一之道,其中所涉及的上述基本观念构成着物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它们不仅是世界统一性最基本的构成逻辑,同时也是人类所应当追求和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和道义原则。

19.如此的“物道主义”哲学被称为“物道主义”,首先体现为它是一种物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即一种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物道主义逻辑构成的理性哲学思想体系(世界图景);同时又是人类所应当追求和遵循的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第三章  物种文明理论概观

本章内容要目:

一、物种文明理论与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关系

二、物种文明的基本涵义

三、物种文明的具体形态

内容来自著作:《物种文明哲学革命丛书》

一、物种文明理论与物道主义哲学的基本关系(一)物道主义哲学是物种文明理论的哲学世界观基础

前者为后者提供:

世界观信仰;价值观指引;生存与生活观的终极根据;基本思维方式

(二)物种文明理论是物道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实践理念

前者是实现和体现后者的人类生活形式意义上的实践理念。

二、物种文明的基本涵义

(一)传统人种文明的根本缺陷

传统人种文明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平等、不道德、不科学地对待自然万物的人类生活实践形式。其根本缺陷之一是人类与自然万物交往的不平等性、不道德性和不科学性,总之是反文明特性,因为平等、道德和科学是构成文明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二是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整个自然界的对立和冲突及其不可克服,并由此而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加速毁灭和人类生存不可持续三大不可克服的危机和困境。

(二)物种文明是人类与自然万物进行平等、科学与道德地交往的生活实现形式。

它彻底克服了人种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平等、不科学、不道德性,从而是一种真正的文明。它可以克服人种文明下的三大危机和困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物种文明的基本理念

物种文明的基本理念就是作为人类基本生活实践形式的理念,其实就是物道主义哲学的如下基本实践理念:

第一,物本主义的实践理念:1.物是实践的根本出发点;2.物是实践的基本目的。

第二,尊重和遵循万物的存在目的、价值、地位、权利(力)和尊严及其存在方式的实践理念。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和实践理念。

第四,把存在作为价值对待,尊重、关爱和维护万物存在的实践理念。

第五,人类与自然万物平等交往的实践理念。

第六,人类与万物互相支持,一体而在的实践理念。

第七,人类尊重和遵循宇宙自然界的普遍法则的实践理念。

总实践理念:人是整个宇宙自然界的一分子,其存在取决于宇宙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即所谓的“天道”,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充分地尊重和遵循宇宙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为先决条件。

三、物种文明的基本道路和形态

人类与万物交往关系的如下三大基本形态之统一:

1.平等形态

2.科学形态

3.道德形态

四、物种文明的具体形态(一)物种文明下的物种科技哲学革命

迄今为止,所有科学活动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人的,都是从人类需要出发而展开活动的:从人类活动看,经济是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活动;自然科学活动则是为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技术上的支持,政治法律生活通过生产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以确保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文化活动通过生产某种观念的方式一方面为经济、政治活动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进行辩护,另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寻求某种意义支撑。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科学,特别是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说纯粹是人的科学,即完全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及其途径的“科学”,即使那些自然科学,尽管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似乎超出了人类直接需要的范围,然而它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所以,这些所谓的“科学”,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是关于人和为了人的科学,总之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科学”和人种文明的“科学”。

物种文明站在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立场上,力图彻底否定人种文明时代与自然物种进行的非平等、非科学和非道德化的交往方式,而力求在人类社会生活各领域追求与自然万物进行平等、科学和道德化交往的新形式,从而赋予其物种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追求,使它们成为体现、表达物种文明的基本途径,并借此使它们成为物种文明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逻辑构成。

(二)物种文明视阈下的物种信仰哲学革命

从信仰角度看,人种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信仰和宗教,迄今为止一直在给人类提供着一种虚假、错误的人生观信仰,物种平等存在主义及物种文明则彻底破除了这种虚假、错误的人生观信仰,为人类寻找到和确立起一种真实非虚的正确而非错误的科学人生观。

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的物种文明通过取消给予人生价值过高设定的途径,一方面使人生信仰走向平和与真实,另一方面使宗教(无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走向消亡。这时我们仍有信仰,这种信仰是真实科学的,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的。这种信仰正是物种文明的一种体现。归根到底,这是一种物种主义的信仰。

当然,信仰作了这样一种转换,其内容就应有相应更新,基本方面是: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片面的对人生价值、特权的信仰,转换为对于所有物种平等的存在价值和权利的信仰。自然,这需要从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到物种平等存在主义世界观的转换作为支持才能实现。

(三)物种文明视阈下的物种经济哲学革命

物种文明下的经济生活,要求人类改变过去那种与自然的经济交往中对自然单方面利用而不顾自然万物存在价值与权利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片面做法,实行一种与其它物种对等交往、平等交换、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模式。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不可能与自然对等交往,即使能够对等交往,也不能互惠互利,因为互惠互利对于双方来说各方的利益获得均等于零,属于一种零和博弈。这种观点忽视了交往中的共生现象。事实上,事物的相互结合与合作产生的结果往往大于二者的机械之和,这是一种人所共知的由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这些人往往有一些人类自恋情结。他们一般认为人类之间的平等合作交往能够使各方获得更大的益处,但却唯独认为人与自然的平等合作交往非但没有益处,反而带来害处。这是何等荒唐的逻辑啊!由此可见,只要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梦,不犯逻辑错误是不可能的,就是理性也会为之迷失!

传统经济学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人种文明下的经济生活的反映,因而它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种经济学。新的经济学是研究物种之间,主要是人类与其它物种之间如何进行文明的物质性交往的科学,从而它是物种平等存在主义的物种经济学,是物种文明的经济维度。

(四)物种文明视阈下的物种政治哲学革命

从政治法律生活来看,传统人种文明下的政治法律是彻头彻尾的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借助于权威性社会活动,通过保障人类社会各成员的权利以形成和维持某种社会秩序进而保障社会经济、文明生活,尤其是保障经济生活能够有序进行下去,而最终达到人类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目的。显然,它所保障的乃是人类自身的利益、权利和权力(特权化生存的权利和权力),而对于自然万物的利益、权利和权力之要求,它却漠然视之,从不为其提供一丝真诚的保障,只关注对自身利益攸关的自然对象,所谓的环境保护,不过是出于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要求。所以,这样的政治是人类高高居于其它物种之上的不平等的政治,是一种对自然非科学、非伦理、不公正的政治,当然作为其实践手段的法律生活也是如此。物种文明是一种彻底反叛这种政治法律生活形式的新型政治法律生活形式,即一种物种政治和物种法律生活形式。它要求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不仅维护人种存在的权利和权力,也平等地维护所有物种的权利和权力,保障和维持一种物种之间的政治秩序,并以权威的方式要求人类平等地、科学地、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自然,这绝非是人类中心主义视野内的人种政治文明,而是物种平等存在主义视野内的物种政治文明。相比而言,人种政治文明是一种不平等、非科学、非道德的野蛮“文明”,物种政治文明则是平等的,科学的和道德的真正文明。

(五)物种文明视阈下的物种艺术哲学革命

对于艺术生活来说,传统人种文明的艺术,一切以人的好恶决定事物的善、恶、美、丑,把是否能够引起人的感官愉悦作为对事物的评价尺度,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种审美态度必然反映为一种人种美学。人种主义的审美态度及其相应的人种美学,必然是对自然事物的不公正的、非科学、非道德的态度。物种文明所持的艺术生活坚决否弃这种不公正、非科学、非道德的人种美学观念和审美态度,断然拒绝以人类自身好恶来断定事物善、恶、美、丑的不公正、非科学、非道德做法,坚持平等主义的看待所有物种的存在及其价值,以科学、道德的态度认定所有物种自有的存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每一物种自身出发看待每一物种都会发现其自身存在的善和美,从某一物种对其它物种的支持中都可以看出物种相互之间的美的存在,而非以人种自己的眼光看待它们。这样,就会彻底克服人种自身的狭隘眼界,不再把人视作整个世界唯一的善和美的源泉,而视世界万物本然存在的价值即为自身善与美的源泉,也为它物善与美的源泉。于是,这种美和善就破除了人类的一己之私,具有了空前无限的开阔视野,担承了艺术领域平等、科学、道德的物种文明理念与自身,成为物种文明的一个本然应有的向度,即物种美学向度。

在审美生活方面,物种文明克服人种文明的人种一己之私,不再绝对地按人种的尺度和眼光界定美丑的标准,不再看对象是否顺乎人的法耳和法眼为前提,而是从所有物种的客观存在逻辑出发去发现每一物种因对自身和它物的支持和贡献而带来的自然之美。这种审美,便是客观无私的,是充分考虑到对象本身的意义的,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真正统一,既是物种自身的美的逻辑的体现,又是人种对物种本然之美的发现。在物种美学看来,任何自然物种本身就是美的,而不适合其尺度的任何改变才是丑的。

第四章  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概观

本章内容要目: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实质

二、主流马克思主义本质观评析

三、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四、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内容来自著作:《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尚未出版)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实质

无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思想主旨的揭示性文献看,还是从他们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着的基本思想成分及其系统关联看,马克思主义真正的最基本的思想宗旨和精神追求,即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真正实质,就是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的根据及实现它们的条件和途径,以指导相应的社会实践运动,实现此“三大解放”的学说系统。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思想的逐步形成过程中,曾经揭示过他们的人生追求和思想追求,即克服社会异化,实现人类本质的回归,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人类和自然的解放与幸福。

其次,从他们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着的基本思想成分及其系统关联看,三大解放及其统一性联系,始终是整个思想体系所要阐述的最高主题。可以说,三大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体系的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主题。

其三,从三大解放的统一关系看,三大解放必然同时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根本宗旨和主题。这是因为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一体而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追求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彻底实现,都必然要彻底实现其他两个目标。

上述三点已经充分表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真正实质,就是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的根据及实现它们的条件和途径,以指导相应的社会实践运动的学说体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三大解放的学说系统。

总之,三大解放及其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内化的关系,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和生命的始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主流马克思主义本质观评析(一)主流马克思主义本质观

迄今为止,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主要有如下三种:无产阶级解放论;人类解放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论。这三种观点皆有偏颇。

1.恩格斯:无产阶级解放论与人类解放论及其统一

2.斯大林:无产阶级解放论

3.马克思、高懿德: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

(二)主流马克思主义本质观的根本缺陷:

人类解放论无产阶级解放论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无疑更多更深刻地把握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本质,但仍有片面性之嫌,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除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外,还有着自然解放这一重要维度的内容,因而仍然未能全面、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本质。

近几十年来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无产阶级解放论”和“人类解放论”都有偏颇,故主张把二者总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种共识性观念体现在十几年来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中,就是直接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但这种“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论”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仍然是片面的,因为它仍然遗漏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解放这一基本宗旨。

三、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既然是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相互统一的学说,那么,它的立场或出发点就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也是人种-人道主义的,更是物种-物道主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既造成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和奴役的状况,同时也造成资产阶级和自然界被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压迫和奴役的状况,从而,无产阶级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在同时解放资产阶级和自然界的条件下,才能彻底解放自身。因此,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就必须同时立足于全人类和自然界的解放,否则就无以实现自身。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当然,它也必然是自然的解放。

如此,三大解放的统一,在立场上便是无产阶级、全人类和自然界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基础,必然是物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全人类,都是世界上不同的物种存在者,自然界也不过是许多不同的自然物种的集合体,并且所有物种都是平等的存在者,拥有平等的存在地位、权利和权力,都有按自己的存在之道平等存在的权利,而只有当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按照自身存在之道存在时,它们才具有自由、幸福的可能性,任何对它们的压迫和奴役,其实就是强行改变了它们自身的存在之道,必然造成对它们的权益、自由和幸福的剥夺。因此,无产阶级、全人类和自然的解放,就是把它们作为世界上的平等物种看待,解除对它们不平等的压迫和奴役,让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按照自身的存在之道实现自身的存在。所以,三大解放最终必须立足于物道主义的哲学立场,从而,物道主义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最基本的哲学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三大解放的哲学立场是辨证唯物论和人本唯物史观,但它们更深刻的基础应是物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如果仅仅立足于辨证唯物论和人本唯物史观,三大解放就会必然走向片面的人本人道主义道路而失去自然解放的维度,并最终导致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不可能。物道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世界上各种物种间的真正关系,尤其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真实关系,消解了历史唯物论的人本片面性,科学合理地说明了三大解放的统一,为三大解放的统一奠定了科学而统一的理论根据、立场立足点和理论与实践的合理出发点。

在马克思看来,彻底实现三大解放的未来社会就是共产主义。他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的这种思想可以表述为如下逻辑:第一,这种完成或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就是充分按照物道生存的物道化人道主义,即是人道主义的物道化,因而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因此等于自然主义;第二,这种完成或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就是被人类充分尊重并助其实现了的人道化物道主义,即是物道主义的人道化实现,因而是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此等于人道主义。无论是完成或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还是完成或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其核心都是对物道的充分尊重和实现,本质上都是彻底的物道主义。因此,只有立足于物道主义,充分尊重和实现世界万物的存在之道,才是无产阶级、全人类和自然万物都获得彻底解放,实现它们存在的平等、自由和幸福的必经之途和终极途径。

四、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从思想的历史性关联上看,经典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点,诸马克思主义流派是对它的片面性继承和发展,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则一面是对诸片面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否定性继承和发展,另一面是借此实现的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回归、继承和深度化发展。这是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地位。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基本历史地位突出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它是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宗旨的真正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马恩创立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宗旨——“三大解放”。但马恩之后,无论是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上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宗旨,从而都对马克思主义有所偏离,是故,都是非全真或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完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宗旨的马尔库塞的马克思主义和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全真、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它是克服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缺陷而使其走向科学而获新生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满血复活。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基本宗旨上有轻视自然解放的缺陷,更有世界观根基的人类中心主义缺陷,还有解放道路非根本、不完整的缺陷,因而它总体上有极大不科学之处。物道主义完全克服了它的这些基本缺陷,使其奠基于科学的物道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完善了它的基本宗旨理念,为其找到了实现三大解放的根本道路,从而使其具有了世界观基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基本宗旨的完善性和科学性,解放道路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因此可以说,物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走向真正的科学而获得新生;而且,这种“新生”非同一般的外观形态的改变,而是更换了新鲜骨髓与血液而有了全新基础与灵魂(物道主义)的满血复活。毋庸讳言,经典马克思主义尽管宗旨是比较完备科学的,但其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却是错误的、非科学的,由此所导出的实现三大解放的道路也是非根本的而具有非科学性。迄今为止,只有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继承其基本宗旨基础上,又全面克服了它的上述基本缺陷与非科学性,从而第一次使其成为全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从“人道主义”向“物道主义”的革命性转向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相互统一的学说,那么,它的立场或出发点就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也是人种-人道主义的,更是物种-物道主义的。

经典马克思主义总体上是“人道主义”(人类生存之道之自由至上主义)的,故总体上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解放”思想必须奠基于物道主义世界观基础上体现为物道主义理论形态才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物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继承并深度改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