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行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
这一重大发现从根本上阐明了五运的性质就是五行的性质,它是创生宇宙万物的基础物质。五行的有形物质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气态形式是寒、暑、燥、湿、风。人体五脏的心、肝、脾、肺、肾,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五运之气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五脏,五脏的变化与之相应。
“天有五行”与“人有五藏”的有机结合,充分证明了五运之气就是创生万物的根本。因为人是万物的一部分,用人的五藏化五气与“天有五行”相对应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天有五行”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根本,同时也反映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及“宇宙整体论”思想观念的科学性。
“天有五行”一句直截了当的阐明了“五行”之气是天所固有的,与天齐的,无需任何造作,从来就有,它是创生宇宙万物的资始之元,它统摄着整个宇宙。“天有五行”的“寒、暑、燥、湿、风”,是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并运行于太虚之中。“寒、暑、燥、湿、风”五气,又称之为“五运”之气。
“天有五行,御五位”的重要理论,直接阐明了天之五行统摄着整个宇宙的东、南、西、北、中所有的太空方位,这就是“御五位”,即统辖驾驭着整个宇宙空间方位。它以气态的形式在运行,它所产生的“寒、暑、燥、湿、风”是五行之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实际就是五行之气。“寒”,即五行之水的气态形式;“暑”,即五行之火的气态形式;“燥”,即五行之金的气态形式;“湿”,即五行之土的气态形式;“风”,即五行之木的气态形式。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角度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但其性质仍不外乎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基本性质。
如:最明显最直观的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其五行属性为春风木、夏暑火、长夏湿土、秋燥金、冬寒水。在空间方位上也是如此: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其实这就是天之五行之气与时间、空间的巧妙结合。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的重要理论,直接阐明了人秉天地之灵气而生而成,所以,天之五行之气必然要影响到人体的五脏。人的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藏,它与五行金、木、水、火、土是相通相应的。五行木与人的肝脏相应,因此,肝属木;五行火与人的心脏相应,所以,心属火;五行土与人的脾脏相应,所以,脾属土;五行金与人的肺脏相应,所以,肺属金;五行水与人的肾脏相应,所以,肾属水。
由于人的五脏相应于五行之中,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人在秉受五行之气后,其五行精微之气便各自归属并贮藏于人体的五脏之中,因而也就产生了人的五种情志,即喜、怒、思、忧、恐。这五种情志其实也是有五行属性的。
五行木气,归于肝,肝秉受木气而生旺,而外在情志表现为怒,所以怒属肝生,怒归类五行木。
五行火气,归于心,心秉受火气而生旺,而外在情志表现为喜,所以喜属心生,喜归类五行火。
五行土气,归于脾,脾秉受土气而生旺,而外在情志表现为思,所以思属脾生,思归类五行土。
五行金气,归于肺,肺秉受金气而生旺,而外在情志表现为忧,所以忧属肺生,忧归类五行金。
五行水气,归于肾,肾秉受水气而生旺,而外在情志表现为恐,所以恐属肾生,恐归类五行水。
这种“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的伟大发现及其重要理论,直接阐明了“天有五行”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根本,是创生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只有秉受五行之气的触及感应,才有可能具备化生万物及其生命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五运之气就是宇宙万物的父体,宇宙万物的生成,是离不开五运这个父体所布施的真灵之气的。如果,宇宙万物一旦失去五运所布施的真灵之气,那么宇宙万物及其生命是不能存在的,因为它们(他们)失去了必要而唯一的基础物质,所以不可能化生出万物的生命及形体。这就如同一枚鸡蛋,当它没有受到雄鸡精气的受精,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现新的幼鸡生命。五运之气的作用就是如此之重要,当然这个比喻不大贴切,但能说明这个道理,只不过五运之气是奠定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