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从香港回到温哥华,贝益民的“退休生活”基本上算是清闲的,除了帮助JANET对付“癌症”之外,先是参与“六君子”反高额地税,最近又帮着邓安安写了《温哥华房价的无耻谎言》九评系列文章。
文章虽然只在环球读者网上面发了三篇,但是读者的反响已经非常强烈,引起了环球读者网新闻主编的关注,她觉得贝益民很适合到网站来做编辑工作,于是通过邓安安,问贝益民愿不愿意到她的编辑部工作,帮忙编写点文章,工作时间“自由机动”,每周只需要到办公室上班两天,其余三天在家工作。
贝益民“闲着无事”,原来还曾想着,是不是重新到车行卖车去,现在既然有人愿意请他做回老本行,当然“做熟不做生”,也就高高兴兴地就应承了下来。
贝益民对网站编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种工作方式有些困惑,不过,到了网站编辑部,经过主编一番介绍,他就明白了,而且“眼界大开”。
原来,网站的“正式编辑”有着比“非正式”的“网页版主”,大得多的“权力”,他们有一个可以“从后门”进入网站编辑页面的“钥匙”,也就是密码,有了这把“钥匙”,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网络,编辑人员就可以上网“远程办公”。
最让贝益民“开眼界”的是,主编告诉他,编辑有调整“点击量”的权力,也就是可以任意添加或者减除某篇文章或者新闻的点击数,“当你认为有必要的时候”。
要知道,当初贝益民做报纸编辑的时候,“媒体”主要还停留在“纸质时代”,报纸每印刷一期,只能有一个头条新闻,而且所有的新闻或者文章的排版,一旦确定下来,进了印刷厂,就“不能回头”了,但是办网站,随时都可以通过“点击量”来调整“头条新闻”,而这个决定“点击量”的最终权力,其实牢牢地掌握在编辑的手上。
他所在的编辑部,每位编辑最少有三到四个不同的账号,多则近十个,“功能”就是以不同的“笔名”发表文章和评论,“引导读者”,而为了快速有效地“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一旦有必要,编辑就可以通过与后台的技术人员沟通,把自己的文章或者被编辑看中的文章,保持在“最高点击量”。
贝益民是个“编辑老手”,一经调教,很快就适应了网站编辑的“套路”,而且开始“很享受”这种仿佛拥有一双“上帝之手”的编辑特权。
贝益民主要负责社会生活和房地产与经济两大版块,贝益民马上给自己也设置了三个不同的账号和笔名,然后自己动手写了《我是如何在温哥华抢到好房子的》和《厨房里的加拿大》两组系列文章,结果这两组文章一经登场,马上就成为了房地产和温哥华生活两大版块中,最受欢迎文章的榜首,而且“很有力”地占据了整整一周的醒目位置。
过了一月,主编召集编辑们开会,让编辑们讨论下一阶段编辑工作的方向,谈一谈如何发掘出有趣的热点话题。
老编辑们似乎都有些“审美疲劳”,脑子不太转得动了。
主编看了看贝益民,先“认真地”表扬了一番他的工作成绩,然后鼓动说他是编辑部的“新人”,“新人” 的“敏感度”高,既然过去他都已经在温哥华生活了十多年了,肯定有很多的见闻和故事,让他另辟蹊径,给大家拿出点新鲜的好建议来。
贝益民听主编这么讲,马上就回想起当初林馨被害的事情,于是建议做一个关于温哥华华人社团的系列报道。
主编问他为什么选这个话题,贝益民解释说,海外的华人华侨社团,整天打着“海外侨领”的招牌,回国骗吃骗喝拿赞助,但是在加拿大本地却很少为华人真正做实事,自己原来有个朋友,一家人在中国城附近开了一家奶茶店,本来生意做得好好的,但是因为中国城里的黑帮势力要来收保护费,双方发生了“利益冲突”,结果友人竟然被黑社会的人谋杀了,而这个黑社会的头子就窝藏在华人侨社最多的中国城。
贝益民接着说,前段时间主流媒体故意污蔑华人炒高温哥华房价,“六君子”出头状告BC省征收房屋空置税,但是那帮所谓的华人华侨社团没有一个站出来为华人发声的,这些人最大的本事其实就是 “跟中国大陆搞关系”和“为中领馆办事”,说起支持华人参与民主选举,除了打着“代表华人”的幌子,把华人当做“选票数字”,“争功”和互相“拆台”,简直就是华人参与加拿大政治活动的“第一障碍”,跟印度裔的社团组织相比,简直差得十万八千里。
贝益民的一番话,赢得了主编的高度赞扬,编辑们也都纷纷点头称是,“温哥华华人社团”这个系列话题很快就确定下来了。
虽然“主题策划”并不是贝益民作为编辑应该负责的事情,但是因为主编的坚持和其它编辑们的“捧杀”,贝益民最终还是不得不把这个自己“挑” 起来的事,自己“扛”起来了。
主编给的分工是,以贝益民为主,负责采访,编辑部协助,负责在网上收集和补充信息资料,统一用“菲沙河”做笔名,在新闻板块上发表系列采访文章。
两周后,第一篇文章发了出来,讲的是某些所谓华人华侨社团的“领袖”,是如何从加拿大政府那里“买”侨领的“官帽”的。
文章的材料都有来源“考证”,而且主要来自“主流”英文媒体过去的报道,比如有一位“侨领”,曾经邀请加拿大总理杜鲁多到他家“吃鱼蛋”,后来经 “主流”媒体曝光后大家才知道,原来总理出席这位“侨领”的家宴是做筹款活动,每位出席者捐款3000加元起,一场活动下来,估计筹得20万加元的巨款。
对于文章标题中的“侨领买官帽”的说法,贝益民本不想说得那么难听,但是主编在审阅的时候,坚持把它用了上来,还格外加了引号,以示重点。
也许是“新奇”,也许是“刺激”,文章出去后,点击量很快就上去了,读者的讨论也很热烈,证明“温哥华华人社团”这个选题很成功,于是后面的文章开始一篇接一篇地连续发了出去。
第二篇文章讲的是,富商背景的“侨领”,在加拿大冒领牛奶金。
这篇文章,其实是贝益民根据自己当年在《中国焦点》杂志社的时候,陈锋告诉他的郭中良和黄小丽冒领牛奶金的真实故事编写的,不过他并没有明确地指名道姓,这种事情,在华人中实际上挺常见,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把它写出来,而且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倒还真是第一次,所以也是“反响热烈” 。
然而,还没有等贝益民来得及“庆祝”,一封来自温哥华地区“最大的华人社团”的信函摆到了他的面前,打开一看,心里一沉,竟是一封由律师发来的“警告信”。
信中批评《侨领花钱买官帽》和《侨领家庭冒领牛奶金》“严重失实”,警告 “菲沙河”和环球读者网,如果不立即停止写作和发表类似文章,并且按照信中的要求作出严肃道歉,他们将即刻提出诉讼。
贝益民感觉事情有点严重,于是马上找到主编,向她做了汇报。
主编倒是一副“久经沙场”样子,她告诉贝益民,这种威胁“打官司”的事情在加拿大多得很,但是这里是言论自由的国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哪里是那帮人管得了的?她还鼓励贝益民说,这个系列报道现在正在“风头”上,要“趁热打铁”,不要停,真出了什么事,公司一定帮他兜着。
不过为了更加保险起见,主编让贝益民在文章的最后加上一句话“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编辑部立场”。
又过了两天,贝益民刚刚将他新写的系列文章《爱国侨领成“老赖”》发出去,第二天一大早就受到了一份律师函,果然是那个“最大的华人社团”发来的,“菲沙河”因为“污蔑罪” 被起诉了。
信函还提出了具体的索偿要求,包括一般性赔偿 35-50万、加重性赔偿10-20万、惩罚性赔偿 35万。
按这个指控,如果真被法官核准,且每项罚金都按最高数额计算的话,贝益民作为被告,将要支付的赔偿金竟高达105万,这还不包括他作为被告必须承担的所有对方律师的费用和其它相关法庭费用。
贝益民赶紧又找到主编。
这一次,主编似乎也紧张起来,她让贝益民先回去工作,把后面的文章暂时压下来不发,等自己需要跟老板好好商量一下再说。
主编和老板商量了半天,把贝益民叫到办公室、
老板讲出来的话,让贝益民大吃了一惊。
原来主编与老板两人商量出来的“馊主意”,竟然是让贝益民以个人的名义去应诉,律师由公司帮忙为他找,公司方面会用赞助的方式,保证给予他一切资金方面的支持。
贝益民争辩说自己是网站的编辑,本来就是在为公司工作,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经过编辑讨论,主编同意的,“菲沙河”是一个群体的笔名,怎么现在突然就变成了他自己个人的事情呢?
老板给出的理由是,贝益民现在还在“试用期”,不是公司的正式员工,另外打官司这种事情,以公司的名义的话,对公司的声誉为由不利的影响,毕竟,文章的最后,公司已经有过“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编辑部立场”的声明。
就这样,贝益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得不每天屁颠屁颠地往法院跑,独自面对一大堆的,几乎清一色的“华文媒体”的“质询”,在他变成“大名人”的同时,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个每天“光着身子”行走的裸体,他的个人身份信息被人给扒得一干二净。
贝益民就这样“光着身子”在媒体面前“出镜”了差不多三个月。
好在最后,这件官司由“中领馆”从中“斡旋”,以“庭外和解”的方式了结了,法庭判决被告撤去其中两篇文章,并要求被告给出每篇文章五毛钱的赔偿,合计加币一元。
格外神奇的是,官司结束后,“中领馆的领导”坐庄,竟然把双方的人马都请到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地点就在中国城“侨领”的那座“豪华大酒楼”里。
所谓“不打不相识”,又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几瓶酒下肚,两对原本的“冤家”便结成一个更广泛的“华人统一战线”了。(请点击进入“作者”个人空间,查阅我的个人资料,看看我还能为你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