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的两篇文章都在讲买房子要认真“做功课”,讲的是房源问题,一篇讲道理,一篇讲故事。
买房子,你作为当事人一定要下功夫,这种“功夫”当然也要体现在“价格”上。
一谈到价格这个问题,我就想笑,因为我知道价格问题是最多人关心的,而在我自己的脑海中,关于这方面的故事最多,很多人在买房子的时候,前面的功课都不愿意用心去做,一上来就“砍价”,还要显示自己特别有本事、有“技巧”,恨不能把自己在中国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做派搬到温哥华的房产市场上来。
我自己因为刚刚移民落地后,曾经想做一名地产中介,系统学习过地产交易知识,后来的相关实践也比一般人多太多,所以我在雇佣中介帮忙买房子或者地产的时候,从来不“乱来”,不过从中介那里听到的“离奇”故事很多。
我虽然听来的故事很多,但是因为都是别人的“传奇”,我不能乱讲,我还是老老实实讲讲我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买房子砍价当然是有诀窍的,今天一次可能讲不完,我分两三次。
首先,你要有常识,也就是要“懂规矩”,否则的话,一上来就“胡说八道”,马上就会被对方看低了,这不光是一个“丢面子”的问题,而且是你“露出了马脚”的问题,很容易就被别人看穿了,从一开始就“处在了下风”。
那么在温哥华买房,有哪些基本的常识和规矩需要掌握呢?
首先关于报价。
“报价”或者“出价”在英文中叫Offer,买家给Offer有三种情况:
1,给出的价格和卖家的叫价一样;
2,给出一个低于叫价的价格;
3,你为了打败其他的竞争者,出一个高于叫价的价格。
表面上看,报价是地产中介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的决定权一定要掌握在买家自己手里,不应该一味地听中介的意见,至于为什么,原理和我前两篇文章中讲的一模一样,不再重复,关键就是一句话,你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中介是不可能完全代替你的。
报价之后的下一步便是等待卖家的回应。当买家给出自己的报价后,卖家或是接受报价,或是不接受,但愿意和你商量,于是卖家再给出一个新的价格counter-offer,这样一直到双方都同意的价格。
上面刚刚讲的是常识或者规矩,但是问题是,如何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
这个就体现出买家的“功夫”了,你有没有认真做功课,对方如果是个清醒的卖家或者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穿”你。
能不能正确出价,关键看买家有没有对房屋所在区域的房产市场,以及具体这个房产有充分了解,具体包括:
1,参考周围相同类型的房产近期成交价和最近上市的房價(这一项信息是完全公开的);
2,你自己到底有多喜欢这个房子;
3,自己的承受能力有多大。
4,判断这个房子值多少;
这是有关房屋“价格”问题中最最关键的环节,但是就我知道的和听到的,恰恰是很多我们中国同胞在这个环节上,非常“马虎大意”。
什么意思呢?
首先,“周围相同类型的房产近期成交价和最近上市的房價”,这一项信息虽然是完全公开的,但是它的“含义”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即使是同一个社区中的房子,在价值上仍然会有天差地别,比如小区最靠近大马路的房子,在开发建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当做小区的“围墙”在设计的,这一片的房子与在里面的房子尽管可能“近在咫尺”,但是不能“同日而语”。另外,完全相似的房子,他们的“门面”的大小也是有重要差别的,门面大的,将来土地规划修改以后,可以增加容积率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会重建,这个时候,门面有多大,就很关键了,小门面的房子就很不好。
至于房屋内部的装修和维护就更是千差万别,维护和装修得好的房子,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价值,至少会为你省下很大一笔钱。我在前面讲我在温哥华买的第一间房子,是间城市屋,前一手的人就很不好,没有做任何有效维护和装修。我现在住的这件独立屋,前一手屋主,在花园和庭院的维护上做的很差,我开始的时候对这个方面也没有太多经验,买下来后,花在后院的整理,砍树,重建花园上的钱过万元。
第二,还有一项很关键的问题,它是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同一间房子,在不同人的心中,“心理价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房子有“客观价格”和“主观价值”两个方面,别人很喜欢的房子,不见得你就一定要跟着去追捧,别人觉得不怎么样的房子,你就一定也得跟着不喜欢,事实有可能恰恰相反,你完全有可能很喜欢,而且很合适。你一定要很清晰,你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接下来讲一个故事,很值得你去思考。
中国人很讲究“学区房”,这两年甚至在加拿大和美国也被炒作起来了。其实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原本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至少是在早年的时候,我知道那时候,曾经有一批中国人在温哥华一个叫丘吉尔中学的附近抢房子,说那是一所“名校”,后来抢的人越来越多,把那个区的房子炒到天上,一些人在那里买下房子后,改造改造,做成所谓“寄宿”家庭。我在做“温哥华的小平”自雇导游的时候还受人委托,带大人和孩子去看过寄宿家庭和学校,把我看得目瞪口呆,那些所谓“寄宿”家庭简直就是“牢笼”,而且,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丘吉尔中学根本就不是什么名校,非常一般,在BC省的排名从来就很不怎么样,而且现在里面的华人多到成灾了。